首页 理论教育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良好习惯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良好习惯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可见目前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习惯是不容乐观的,而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正,逐步养成。针对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不良习惯,分别从课堂纪律、规范操作、卫生习惯、课前预习、分析现象、科学态度等方面阐述了对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习惯的培养。制定人性化的实验室守则,人手一册,明确要求,宣讲一些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导致的事故和观看违章操作引发事故的录像。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良好习惯

沈迪之

导师简介

沈迪之,高中化学特级教师,省级劳动模范。他教育思想朴实,教育过程中信奉并实行的是“对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理念。他教学功底深厚,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满腔热忱。特别是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独树一帜,创新实验曾经获得省级二等奖。在对学生个性化教育培养中,他帮助学生找到“瓶颈”,改进方法,突破“平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优秀生更优秀,后进生迎头赶上,并在师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案例背景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一些中学对化学实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或以实验视频代之,或以谈实验代之,导致化学实验教育与教学功能弱化。相当多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纸上谈兵、会讲不会做,甚至害怕做实验。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实验结束时只有26.4%的学生能主动收拾实验桌。可见目前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习惯是不容乐观的,而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正,逐步养成。针对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不良习惯,分别从课堂纪律、规范操作、卫生习惯、课前预习、分析现象、科学态度等方面阐述了对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习惯的培养。

案例过程

遵守实验课堂纪律的习惯

一旦进入实验室或在教室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往往不能保持安静。进入实验室后往往是说话声、吵闹声响成一片,在实验室吃东西或自由走动,就像进了菜市场;有些学生有可能很快就被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等吸引,老师还没讲开始做实验,很多学生就已先动上了手,由于不懂实验要求,就会出现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事故;有的学生总觉得化学实验会出事故,对化学实验存在畏惧心理,坐在那里只看不做,一点麻烦就发出惊叫。

为此,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宣传与实验进行中的督导工作。制定人性化的实验室守则,人手一册,明确要求,宣讲一些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导致的事故和观看违章操作引发事故的录像。让学生明白在实验室盲动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实验。当然,要使学生不盲动,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地强调和进行实验操作示范。

基本操作规范的习惯

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在初中虽然已进行了强调与训练,但我发现仍有相当多高中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习惯存在较多的问题。如火柴不会擦;酒精灯对点燃;药品用手抓;许多学生总以为所用药品越多,反应的现象越明显,实验的成功率越高,因此,在用试管取液体或固体时,往往是将试剂加到占试管2/3以上,造成药品的用量普遍偏大、浪费严重,缺乏珍惜药品的良好习惯;另外,取用药品的用量,没有准确量的概念,如试管内要加入1~2 mL试剂,没有量筒就不知所措;加热时试管夹怎么夹?夹何处?试管夹怎么拿?试管的倾斜度多少?试管口应朝向哪边?试管内液体如何振荡?等等。说起来知道,做起来茫然。

在教学中师生要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首先,教师在每一次演示实验中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这一角色,做好示范作用,对“点燃酒精灯,灯帽别乱扔”等等细节,认真规范做到位、做好,通过老师规范、熟练、灵巧的操作,整洁、美观的演示,给学生以美感,让老师的一举一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不要认为有些实验操作在初中时学生已学过,就不重视了。对实验基本操作光讲不行,要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学习、领会实验基本操作的要领和作用。老师当深入学生实验中反复纠正、强化,也可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的监督作用,使不良习惯及时得到纠正。在每次实验课中,教师课前讲要求,课中多检查,课后多总结,并使学生能把从化学实验中学到和形成的正确的、规范的基本实验操作迁移和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从他律变为自律。

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例如,用过的药匙没有洗净擦干,又用来取其他药品;又如已用自来水洗干净的玻璃棒接着用抹桌布擦干;粉状药品向试管中加入时没有使用纸槽,而用药匙直接加入,造成药品撒落于试管口外,试管内壁从上至下粘满药品;实验桌上摆放试剂开始就零乱无序,使用时乱拿乱放,没有及时放回原位的习惯,导致实验过程中桌面混乱,难以实验,且易打翻试剂瓶,弄坏仪器,易造成伤害;试剂用后瓶盖不及时盖回或瓶盖“张冠李戴”,导致试剂玷污而变质。

实验完毕没有养成清洁整理的习惯,实验用过的玻璃仪器不清洗,药品、仪器不归位,废物废液没有倒入指定的废液缸,随便扔,随便倒,一节课下来遍地是水,实验台上也是水渍斑斑。纸屑、火柴梗等随便扔进水池,使下水道堵塞等。给后续班级的实验带来麻烦,也给教师、实验员增加了工作负担。

要使学生改掉这种陋习,形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老师在每一节课和每一次实验中要以身作则,作出示范:如我的每一节课、每一次实验,都要事前将讲桌或实验桌擦得干干净净,所有课堂用品都摆放得整齐有序,每一件实验用品或仪器都擦洗得纤尘不染、锃光发亮。这种长期的坚持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与此同步的是加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使实验室内的环境具有示范性。其次,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室内整洁有序的环境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室是神圣的,是进行科学实验的殿堂,使学生自然地产生保持这一整洁美观的场所的意识。再次,经常地、反复地向学生讲清道理,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主观上加以重视,客观上感到压力,直到良好的习惯形成。当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也是不可或缺的,刚开始时,可把学生分成互助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学生实验结束后必须经过组长检查才可离开实验室。教师进行总把关,发现不合格者,要求其课后回来整理。最后,经过多次的强化以后,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有了这种自我要求,才能使实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有些学生的意识里,认为做实验只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做不做实验不影响高考,所以进入实验室只是为了好玩或应付差事,对该做实验的实验目的、所需实验试剂和仪器、成败关键、实验程序等都毫不在意、漠不关心,这就造成了做实验的盲目性,也埋下了实验事故的隐患性!

学生只有预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步骤,才能在实验课的有限时间里,把主要精力用在实验的基本操作上,并能在正确操作的同时,积极思考、观察实验的过程、分析产生化学现象的原因,从而提高实验效果。教师必须把实验课前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与实验有关的原理和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清楚实验步骤。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落实工作。根据时间和实验的要求程度,每次实验课前可进行全查、抽查或让同学们互查,使学生对实验做到充分的预习和复习。而我总是喜欢将课本上《活动与探究》的内容分解成:实验目的、反应原理、所需试剂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总结和反思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提前发给学生,要学生填写除实验现象、实验总结和反思之外的表格内容,经我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实验室按表格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学生在实验时才能克服盲目性,胸有成竹地去完成实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确其重要性,而逐渐养成为习惯。

细心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的探究性实验试题,对真正、认真做过实验的学生和“纸上谈兵”的学生,其考查的区分度非常明显!如2002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是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3)、(4)两题都考到引发水上喷的操作,如果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只停留在看热闹的程度,而对具体的操作不留意,对实验的原理不思考,就很难完成此题。因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既能够正确叙述现象,又能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可举一些例子,如做物质鉴别题时,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及时记录而最终无法识别物质,从而让学生明白及时记录的必要性。其次是方法的传授。实验前应提示什么是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实验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全方位、客观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并促进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形成。教学时教师可给出问题型的观察提纲,逐步启发,做好引导。如做钠与水反应,学生有可能只停留在看到反应的剧烈程度这一步,教师可逐步追问,使学生的多种感觉通道发挥作用,最后总结出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是“浮、游、熔、嘶、红(如水中有酚酞)”。得出现象以后,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及时记录,分析原因,表现优良者可作为典范,对其进行讲评,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成功的快乐。

实事求是,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书本描述不同的现象、结论,这是很正常的。很多学生有可能对这些异常问题视而不见,照搬书上填写实验现象,错过了很多科学探究的机会,也阻碍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如做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随所加试剂的顺序不同、溶液的酸碱性不同、试剂的浓度不同、反应的温度不同,就不一定出现砖红色的沉淀,有可能出现黑色的沉淀[Cu(OH)2分解造成] ;也有可能出现黄色的沉淀(CuOH) ;也有可能出现“铜镜”(Cu2O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u)。如果不善于去分析,就会错过问题探究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好机会。

对于出现的异常问题要实事求是,可重做实验,查找原因,这是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问题。教师可以讲一些科学家善于抓住一点实验的火花,最终作出杰出贡献的事迹去感染学生(如库尔托瓦发现碘元素、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舍勒发现氯元素等事迹),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老师可做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除了以上习惯外,教学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习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发现、多训练、多指导,还要有恒心、有耐心,从小处着手,一点一滴地培养。最终让学生明白做化学实验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蕴含着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创造了科学的实验环境,使我们能够科学地、高质量地完成化学实验,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化学知识的内涵。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学好化学科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案例追问

1.沈老师,您是一位资深的特级教师,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对学生怎样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影响?

我只是万紫千红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棵平凡而幸运的小草。幸运一,在我从教的生涯中,凡是我所执教的学校,都能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幸运二,所有和我搭档共事的同仁(老师和后勤教工),对我的工作都给予了全力的帮助和支持;幸运三,我所施教的学生,不管是优秀的还是一般的,都和我很投缘;幸运四,我所施教学生的家长,对我的工作总是那么理解和支持。这些幸运的协同作用,形成了润物无声的高能“教育场”,正是这种“教育场”的辐射氛围,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沈老师,再请您谈一下,化学实验习惯对科学素养的形成有何重要性?

化学实验蕴含着丰富的甚至是复杂的化学原理,化学实验有着神奇美妙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变化莫测的另一面。所以“制碱工业之父”侯德榜先生曾有“对同一化学实验要进行30次以上,才可能取得较可靠的数据”之说。一项化学实验由偶然到必然,仅靠有充分的化学知识、熟练的实验能力、敏锐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须具备为科学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才可能达到更高境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人将来要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要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其科学素养是不可或缺的。而良好化学实验习惯的养成是铸就其终身科学素养链条的重要一环。

读者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