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点”如神矢三“拨”启灵台

一“点”如神矢三“拨”启灵台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学生对部分课文存在阅读心理障碍是不争之事实。愚以为蔡澄清先生所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新时期以来较早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消解的教学方法之一,现将个人学习和运用点拨法消解学生阅读心理障碍的一点体会写出以请方家教正。可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蔡先生一贯的教学思想。其次,“点”与阅读心理障碍的消解还不能画等号。

一“点”如神矢!三“拨”启灵台———运用点拨法消解学生阅读心理障碍浅探

唐 俊

由于多种原因,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学生对之存在阅读心理障碍。它不同于平常意义上的课文疑难点对学生造成的阅读困难。从总体上看,学生对这类课文多持排斥心理、怀疑心理、困惑心理。根据笔者的调查和教学实践看,学生阅读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无兴趣类。学生认为一些课文语言一般、手法“陈旧”,不具有学习与欣赏价值,因而难以提起学习兴趣。

(二)难理解类。由于时代变迁或受生活阅历限制等原因,对一些记叙文的主题或文中主人公的言行感到难以理解。

(三)易反感类。这一类的课文大多数是议论文,学生由于文章论点或分论点与现实“不相一致”而产生反感(这种反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不理解,但含有更多的感情因素)。

此外还有少数课文本身学生对之并无心理障碍,只是由于对教材编者的评析存在不同看法导致“隔膜”(本文暂不涉及)。

总之,学生对部分课文存在阅读心理障碍是不争之事实。于漪、陆继椿等名家都谈到过这个问题。《语文学习》上曾登载过一篇《梁生宝买稻种》的教学实录,当教师上课伊始问学生“喜欢梁生宝这个人物吗”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是几乎异口同声的“不喜欢”。

学生存在阅读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材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教材建设取得很大成就,但现行教材在课文选择上与《教学大纲》对教材的要求还不能说完全吻合。《大纲》指出“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同时对何为“适合教学”作了说明:“课文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收能力……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的课文明显低于学生接受能力。如《人民的勤务员》,固然有教育意义,但其主要内容、语言、表现手法学生在小学已经熟知,再在初中教学,学生难免“无兴趣”。

其二,学生自身问题。由于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阅历限制乃至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因素,今天的学生和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前的学生在主客观方面很难保持不变,以前学生不存在阅读心理障碍的课文不等于现在学生也是这样。

其三,教学问题。现代化的浯文教学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毋庸讳言,有些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教学设计或陈旧,或单一,不仅不能通过教学消解学生阅读心理障碍,而且往往将一些“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课文教得索然无味,或者信口开河,导致学生产生阅读心理障碍。

在明确学生阅读心理障碍主要类型及其成因之后,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消除障碍,收到较为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呢?愚以为蔡澄清先生所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新时期以来较早注意研究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消解的教学方法之一,现将个人学习和运用点拨法消解学生阅读心理障碍的一点体会写出以请方家教正。

早在八十年代初,蔡先生在给“点拨”所下的定义中就指出:“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点拨教学法的若干基本问题》)九三年蔡先生又说;“知识有疑难,心理存障碍;愤悱须启发,教者点拨之。”(《点拨碎语》)在九七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一书中再次强调:“‘点拨法’的着眼点是指点和消解学生学习语文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可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是蔡先生一贯的教学思想。

在具体运用点拨法消解学生阅读心理障碍时,笔者的体会是,首先,一“点”必须如神矢,能够拨动学生心灵之弦,开启学生思维之机。蔡先生说:“点者,就是点要害,抓重点”,对此我的理解是“要害、重点”不仅指作为客体的教材重难点,更主要的还是指教学主体的学生心理上的“隔膜点”和思维上的“愤悱点”。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的意志的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则这种教学法必然是有效的。”可见蔡先生的“点拨”观点和赞可夫的教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其次,“点”与阅读心理障碍的消解还不能画等号。有时,“点”即是“拨”;有时,“拨”中含“点”;但有时,“点”后还需要多手段、多角度的“拨”,才能最终达到“拨者,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的目的。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蔡先生才说,“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点与拨,有分有合,势易时移,因材施教也”(《点拨碎语》)。所谓三“拨”启灵台,也就是施教者通过多手段、多角度的“拨”,使“学者三思而茅塞顿开”的意思。

运用点拨法消解学生阅读理解障碍在我还只是尝试,以下是两点不成熟的想法。

其一,把握学生心理障碍,灵活运用点拨手段

蔡先生一贯强调:“点拨有‘法’而无模式”(《点拨碎语》)。因此,模式化的点拨程序从来是不存在的。但是蔡先生也曾经从微观方面列举出十种点拨方法并配以教学实例加以解说(参阅《点拨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文)。愚以为这十种具体点拨方法或曰手段正如兵法,“临阵运用,存乎一心”。如果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障碍类型,灵活运用之,完全可以发挥消解心理障碍之效。

兹举一例。如《人民的勤务员》一文,由于主要内容、写作手法学生的确比较熟悉,所以主动学习的兴趣不大。如果按照常规教学程序,必然是对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按什么顺序组成,这几件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诸如此类问题的逐一解决。这些问题由于难度不大,所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受蔡先生《点拨法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文中对该文采用“逆转爆破”法教学的启发,我在教学中对该文“逆转爆破”与“激疑促思”两种点拨手段兼而用之,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1.你所理解的雷锋精神内涵的核心是什么?你能否按照某一线索选择几个事例表达你的理解?(原文“学习重点”是“通过几件平凡小事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所以设计此问仍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但由于角度变化,学生产生新鲜感。为增加难度,还不准学生选用课文已经介绍的雷锋做好人好事的事迹。)

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雷锋日记,在内容上有何异同?有何作用?它们的位置能否颠倒?(此问采用蔡先生的设计,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色和人物言行之间的逻辑联系。由于课前学生对此问题未作思考,所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

由于上述两个问题“点”到学生“要害”处,并通过变化角度,增加难度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消解了原先存在的“无兴趣”的心理障碍(具体教学过程此处从略)。

其二,调控教师教学心理,敏锐捕捉点拨时机

点拨效应的充分发挥,离不开点拨手段的灵活运用;点拨手段的灵活运用,离不开点拨时机的敏锐捕捉;点拨时机的敏锐捕捉又离不开教师的洞察能力。

追寻蔡先生点拨法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实施点拨法对语文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的思考,蔡先生本人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八七年,在他和陈军先生共同向全国中语会第四届年会提交的长篇论文《语文教学点拨法新探》中,只提到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四种能力,即“知识上的综合力,组织上的凝聚力,思考上的催生力,争议时的拨乱力”。而到了九〇年,蔡先生则说:“现在,我认为,语文教师仅仅具备上述四项能力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敏锐的洞察力这一项着重提出来,必须把洞察力看做是点拨教学能力的核心。”(《洞察力,点拨教学能力的核心》)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九七年出版的《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一书中,他将“敏锐的洞察力”置于诸能力之首。

许多教师实施点拨法中的困惑也正是蔡先生在上文中所指出来的问题:“如果看不清‘要害’,发现不了‘重点’;如果抓不住‘疑难’的症结,选不准攻破‘障碍’的通道,那么,就‘点’不下手,拨动不开。”诚哉斯言!

如何提高洞察能力,捕捉点拨时机,蔡先生本人有许多精辟论述。我仅就消解学生阅读心理障碍时教师应调控好自己教学心理,从而发现点拨时机试申一孔之见。

假如教师因学生对课文反感而对学生反感,因学生对课文冷漠而对学生冷漠……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必然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之中。此时,教师教学心理的自我调控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应把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看作是提供了点拨的契机而不仅仅是设置了教学的障碍,要具有以消解学生心理障碍为己任的心态。此外教师应重视对自己和学生“心理背景”的研究,要力求及时、准确地把握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形势、社会风尚等“心理背景”诸因素对教学的正面或负面影响,从而敏锐发现点拨时机,发挥点拨效应。

这里也举一个教例。数年前在教学《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初语第二册)一文中,当我朗读下面这段话,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出笑声,表示反感。这段话是:“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对毛泽东同志这一观点认同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对本文的正确理解,而且关系到对社会制度、国家未来等等的看法,不可等闲视之。

当时,我凭直觉,感到这是一个点拨时机。于是先放出一个“试探气球”:毛主席好像在吹牛,是不是?

大部分同学点头,认为“是”;少部分不点头,目光中流露出“不是,但理由不充分”之意。

我请认为“是”的同学大胆说出理由。理由不外两条:

1.现在国家有许多外债,跟“乞讨”差不多;

2.现在生活水平不如“帝国主义国家”,而毛主席此话已过去四十多年还没兑现。

点而拨之,此其时也。我对学生说:

借外债和“乞讨”能不能画等号,我们暂且不争论;请问,毛主席在文章中说的“活得比帝国主义要好些”的结论有没有前提条件?如果有,在哪里,请找一找。

学生很快找出: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接着我启发学生:目前生活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上,毛泽东同志早就告诫的“两个保持”没有得到持久贯彻也是一个主要方面。前提不能保证,结论中所提的目标短期当然难以实现,但不能由此否定目标本身,认为其为“吹牛”。

至此,不仅基本消解学生的反感心理,而且引发了一些同学对“两个保持”重要性的深思,觉得学习本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总之,教师只有调控好教学心理,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主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才能化解学生阅读心理障碍,才能一道进入心理共振、教学相长的“点拨”佳境之中。

(原载《点拨教学理论与实践》(第一集)。作者系安徽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现任芜湖市中学语文校际教研组组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