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知魅力大河镇

感知魅力大河镇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北部,有一个历史悠久、物产富饶、交通便利、魅力无穷的城镇——大河镇。大河镇是汉滨区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总面积212平方公里,现辖3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20个村民小组,人口2.3857万人,其中中心镇6816人,皆为汉族。大河镇地处西部名城——安康的北部山区。查阅文献资料,“大河”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明朝,大河镇的兴起与发展与明清大量移民进入陕南进行开发密切相关。明代中叶,大河镇

第一课 美丽大河我的家

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北部,有一个历史悠久、物产富饶、交通便利、魅力无穷的城镇——大河镇。大河镇位于汉滨区北部山区,地处秦岭南坡,境内主要有小河、蒿溪、熊山沟三条河流,还有恒河穿境而过。大河镇是汉滨区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交通枢纽,总面积212平方公里,现辖3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20个村民小组,人口2.3857万人,其中中心镇6816人,皆为汉族。大河镇,既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文化古镇,也是一个资源丰富、绿色生态、充满活力的现代化的商贸大镇。

图1-1 如画的大河镇

一、走进大河镇

(一)大河镇的地理位置

打开2012年出版的《陕西省地图册》第3-4页《陕西政区图》,或许一时还难以找到大河镇的准确位置,因为她实在是一个“小不点”;但她独特的区位优势,备受历代人们的重视。这里,群山环抱,河流交错,是盛产各类农作物的膏腴(gāo yú)之地;这里,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植被茂盛,是各种动植物资源生长的理想之地;这里,贯通南北,人烟辐辏(fú còu),商业繁荣,是汉滨区北部的重要城镇。

图1-2 安康市在陕西省所处的位置

大河镇地处西部名城——安康的北部山区。她东临汉滨区谭坝乡、沙坝乡,西接沈坝乡、双溪乡,南邻运溪乡,北接中原镇,距汉滨区政府69公里,是汉滨北部山区的交通枢纽(shū niǔ)。

图1-3 大河镇在汉滨区所处的位置

(二)大河镇的历史沿革

1.大河镇的兴起与发展历史

查阅文献资料,“大河”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始于明朝,大河镇的兴起与发展与明清大量移民进入陕南进行开发密切相关。据《安康县志》《安康地区志》记载:明代中期,大量荆襄(jīng xiāng)流民(主要指湖北、湖南等地无业农民)迁入金州(今安康地区),致使秦巴山区的人口增多,外来移民开始了对安康地区大规模的开发活动。在这次流民开发安康的浪潮中,地处北部山区的大河也迎来了史上首次大规模开发的大好时机。外来流民披荆斩棘,辛勤劳作,将大河境内的河谷平原、低山丘陵陆续开垦,使当地农业生产以及山区经济迅速发展,也使大河逐渐发展成金州北部山区的一个重要集镇和秦岭南部子午道上一个商贸中心。

到了清代乾嘉时期,川楚移民(主要指湖北、四川等地农民)再次大规模迁入安康,致使该地区人口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数倍。移民进入后,再次掀起了对安康地区大规模的开发,他们在秦巴山区从事农业垦殖、伐木烧炭等生产活动。在农业垦殖中,他们采用刀耕火种等十分原始的耕作方式,使秦巴山区的低山、中山乃至高山都种植苞谷、洋芋等农作物,大河当地山区经济迅速发展。

从明代中叶兴起,到清代乾嘉时期的发展,再到今天的汉滨区北部大镇,大河历经了500多年。在这500多年来,无论外来移民还是当地土著居民都对大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大河今天成为一个拥有2.3857万人、辖区面积212平方公里、具有陕南山区特色的乡村集镇,也使大河跻身于安康市汉滨区四大古镇(汉滨区四大古镇:恒口镇、五里镇、大河镇、流水镇)之一。

图1-4 了解明清陕南移民的两部力作——安康汉阴籍学者陈良学所著《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和《明清川陕大移民》

【拓展阅读】

明代陕南大移民

据安康当地著名的史学研究者陈良学所著《湖广移民和陕南开发》一书记载:元末明初,秦巴山区汉水流域迭经战乱,生产力受到极大地破坏,该地人口骤减。1368年,明政权建立之后,大批经战乱、兵燹(bīng xiǎn)丧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元末红巾军农民起义军士兵为谋求生计,或逃避赋役官差,辗转流落入秦巴山中垦荒就食,寻求生路,统治者对此鞭长莫及。这对于新生的明政权来说,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而且在财政上也是一个重大损失。为此,朱元璋诏令“禁山”,采用“大军点户”的办法对南方一些大山区及秦巴山区实行封禁,“禁不许入”。同时,又对全国户口进行清理注册,不准老百姓在山区居住。“禁山”政策的推行,使大批流民涌入川东地区,一部分流民则躲避官兵的围堵,向襄、荆、宛、邓及川、陕、鄂三省边区的秦巴老林辗转流浪。

与此同时,中原广大地区历经战乱后已是地广人稀,田野荒芜,很多地方“积骸成丘,居民鲜少”。陕南经过战乱兵燹(bīng xiǎn)的浩劫之后,也是一派民生凋敝的景象。针对这种情况,朱元璋采用移民垦荒和屯田的办法调剂人力之不足。其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因此,广东、山西及江浙一带的农民被大批迁徙到河北、安徽、河南、陕西、四川等荒芜之地。其中,相当一部分也辗转来到川陕鄂边区。

明中叶以后,江浙及中原富庶地区的土地兼并日趋激烈,流民问题也日趋严重和突出。当时,全国流民最为集中的地方是荆州、襄阳、南阳、洛南、西安、汉中、夔州(kuí zhōu)七郡所属州邑。明代统治者担心流民聚众起义,先派兵对流民进行驱赶。但朝廷的驱赶搜剿,迫使流民不断起义。无奈之下,朝廷委派都御史原杰出京安抚流民。在原杰的努力之下,大批逃到金州、商州、汉中等地的流民寄居下来,他们开始了对安康、汉中等地的大规模开发。

2.大河镇的行政隶属

在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大河的行政隶属也迭经变化。

【拓展阅读】

清代移民事件之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是发生在中国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的湖南、湖北(即湖广行省)、广东(主要是客家人)等省的居民迁入到四川、陕西南部各地的移民潮。根据考证,还有江西、福建、广西等十几个省份的居民迁入。

明末清初的30多年间,四川境内战乱频发,加上灾荒、瘟疫(wēn yì)不断,造成四川人口锐减。史载,清初四川人口只剩下50多万,重庆(今朝天门到七星岗通远门一带)只剩下数百家人,人口稀少,严重影响政府的财政收入。为了补给人口,征收赋税,康熙皇帝下旨,鼓励东部地区向四川(包括)重庆大规模移民,清政府还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移民优惠政策。湖北、湖南、广东、河南等省的移民前往四川,长达数百年的“湖广填四川”移民活动由此拉开序幕。

在此次移民过程中,许多东部地区的百姓,背井离乡,携家带口,不远千里向四川进发,部分移民在行进中就陆续在川、陕、鄂三省交界的鄂西北、陕南等地安家落户,从事农业垦殖和山区经济发展,由此,也掀起了陕南历史上的另一次开发高潮。

同学们,大河镇的兴起和发展和明清陕南移民密切相关。要想了解更多关于明清安康移民的历史,请阅读陈良学先生所著《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和《明清川陕大移民》两部著作。当然,如果您的家庭和家族有家谱和族谱,您也可以从中获取一些有关明清陕南大移民的资料呢。

明代中叶,大河镇兴起,隶属于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后,隶属汉中府兴安州;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隶属兴安州。

从清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起,大河镇隶属陕西布政司兴安府安康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河镇的隶属关系又经历了多次变革。最近的一次隶属变化是上世纪90年代,《大河镇志》载:大河镇原属大河区公所管辖,1996年11月进行机构改革,经上级部门批准,撤掉大河区公所,与原庙梁乡合并为新建正科级建制大河镇人民政府。2001年安康设市后,大河镇隶属于安康市汉滨区。

(三)大河镇的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鸟瞰大河,群山环绕,河流众多,构成典型“川梁相间、沟谷纵横”的地貌特征。境内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在415米—1400米之间,平均海拔700米。

图1-5 大河镇的地形地貌

2.气候降水

在中华大地上,庞大而绵长的秦岭山脉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地理和气候分界线,山之北为北方,山之南为南方。地处秦岭南坡的大河镇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终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温度年际变化不明显,年均气温8℃—13℃。这里降水量充沛,一般在700毫米—1000毫米左右。无霜期220天左右,四季分明,早晚温差较大。充沛的雨量、适宜的气候,为当地农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植被林木

地处秦岭南坡的大河镇,气候湿润,景色秀丽,境内河流交错,水质清澈透明,物种多样,是天然的生态宝库。境内天然生长着种类繁多的林木和珍贵的花草,盛产魔芋、核桃、板栗、香菇、黑木耳和各种名贵中药材,而且数量巨大。据林业部门统计,该区拥有植物种类300余种。经济植被主要有板栗、柿子、核桃、茶树、漆树桑树、油桐、毛粟、李子、杏子、梨子、枣树、拐枣、枇杷、葡萄;混交林主要有椿树、白杨、桦树、榆树、麻栎树、槐树、泡桐、梧桐、杉树、马尾松油松樟树楠木药用植物主要有杜仲、党参天麻五味子柴胡、苦参、当归车前草、女贞子、五加皮、山楂、黄连、百合、石菖蒲、细辛、半夏、芍药、金银花、木通、茯苓、茵陈、夏枯草、枸杞、黄柏、丹皮、通草、瓜蒌、木瓜、黄花、猕猴桃、爬山虎、美人蕉、麦冬、防风等。

图1-6 大河镇的名优特产:板栗、魔芋、核桃、黑木耳

图1-7 大河镇盛产的药材:党参、天麻

图1-8 大河镇的经济植被:漆树和油桐树

4.野生动物

大河镇也是各种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动物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山区活跃的兽类主要有草兔、猪獾(huān)、果子狸、野猪、松鼠、狐狸、林麝(shè)等;鸟类主要有长尾雉(野鸡)、金鸡、麻雀、猫头鹰、喜鹊、乌鸦、燕子、黄鹂、鹭鸶(lù sī)、点水鹊等。

5.矿产资源

境内松林村的金红石,洞沟、将家湾的石炭储量丰富,具有很大开采价值。分布在瓦房村境内的金矿,华益矿业公司已投资3000余万元正在该村探矿开采。

图1-9 大河镇的野生动物:林麝、金鸡、野猪、野鸡

【拓展阅读】

安康为何古称金州

安康,古称“金州”“金川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始终闪耀着金色的光环,查阅浩瀚的历史文献,到处可以寻踪到安康采金的记载。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文献中就有了安康采金的记载。秦汉时期,安康采金和饰物加工进入了鼎盛时期。南北朝至明代,安康因金设州,采金长盛不衰。史载,公元552年,西魏废帝三年,“因其地产金改金州”;隋朝,改金州为西城郡,置金川县,郡治在今安康城西金川街;到唐代,安康采金更盛,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贡金;之后,五代、宋、元、明时期,安康仍沿用金州的称号。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者在安康境内的各河流川道探明了多处黄金矿藏。2002年,地质专家还在大河镇境内的流芳乡一带也发现了10余处金矿矿体,这都印证了安康自古以来盛产黄金的事实。

(四)大河镇的经济发展

1.农业

农业是大河镇的基础产业。农作物品种较多,谷类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等。薯类主要有红薯和洋芋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芝麻、花生、向日葵等。1986年开始试点地膜玉米和矮化育苗移栽等技术,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黄姜、魔芋等种植面积大幅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全镇粮食产量逐年提高,2010年底粮油总产达到465吨,农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36元。

【拓展阅读】

停征农业税政策

农业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生产、有农业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政府就开始向农民征收农业税,以此来增加财政收入,直到2006年1月1日起才彻底废止《农业税条例》,并停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这意味着,在我国沿袭2600年之久的传统税收的终结,我国9亿多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

【拓展阅读】

粮食直补政策

粮食直补,全称粮食直接补贴,是为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财政按一定的补贴标准和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对农户直接给予补贴。

我国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国务院规定:种粮补贴的兑现方式,可以采取直接发放现金的方式,也可以通过“一卡通”或“一折通”的方式向农户发放。

2.林业

林业是大河镇的朝阳产业。大河镇林业总面积22.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50%,其中国有林0.52万亩、天保管护林12.6万亩、灌木林2.6万亩、经济林1.5万余亩、疏林地3.4万亩、宜林地1.6万亩。1999年,大河镇落实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全镇共退耕963.9亩。之后,每年的退耕面积逐年增加。截至2012年底,全镇退耕面积达4647.5亩。

蚕桑产业是大河的优势传统产业,这里的人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喜好栽桑养蚕。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地坎田边栽植桑树,镇政府把蚕桑作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蚕桑产业迅速壮大。养蚕高峰期年养蚕过万张,达到户均1.5张以上,产茧55万余公斤。

图1-10 大河镇的蚕桑产业

【拓展阅读】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种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

我国自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工程。为响应国家号召,大河镇也于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通过14年的努力,大河镇的森林覆盖率已高达75℅,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当地农村经济也得到发展。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大河镇镇党委和镇政府密切结合镇域特点,发挥镇域特色优势,先后建成了一批林业优势产业。当地农民在退耕地上种植核桃、板栗、柑橘、富硒茶、桑树等经济作物,近年来也逐渐获得了稳定的收益。

图1-11 大河镇退耕地上种植的核桃、板栗、柑橘、富硒茶

3.畜牧业

畜牧业是大河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大河水草资源丰富,适宜养殖牛、羊、猪、鸡、鸭等牲畜。2005年,镇上为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成立了专业服务队,主要发展培育养殖大户。2008年,结合畜牧大户的建设,全镇共发展沼气100余口,为农村新型清洁能源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在大河村陈宗奇、四河村陈兴和等养殖大户的带动下,全镇畜牧业逐步发展壮大,为大河畜牧产业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0年饲养量稳步增长,肉类总产达到1442吨,全镇养殖大户达到60余户。大河镇品质优良的、安全绿色的畜牧产品诸如生猪、黄牛、大觬、土鸡等现已销售到安康各地,成为当地致富的重要突破口。

图1-12

4.交通

大河镇虽地处北部山区,但交通运输便利。境内有叶恒路、北环线两条主干线。2004年实施通达工程,双明村级公路修通。截至2010年底,基本实现了全镇32个村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村级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境内公路总里程达1200多公里。此外,镇政府还投资修缮多座便民桥,方便人民出行。

5.通讯

河镇通讯条件便捷,固定电话安装率达60%,电视入户率达95%,移动电话信号覆盖全镇80%,手机用户达5000余人,网络宽带用户逐渐增多。

二、感知魅力大河镇

(一)教育状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也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强劲动力。大河的教育状况可从明清至民国、建国后两个阶段了解:

1.明清至民国

大河的教育形式以私塾教育为主,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私塾学童年龄悬殊,程度不齐,混为一堂,由塾师分别教授,因人施教,因而无学制年限,无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大体分为点书(教读)、温书(背诵)、开讲(讲文)和习作(作文)。

大河当地的私塾有三种类型:一是塾师在自己家中招生授课的叫“门馆”,接受附近学童就读,多则二三十人,少则五六人。二是大族富户延聘塾师于家中设馆教授家门子弟,成家馆或“东馆”。三是数人集资为馆延聘塾师教授,称为“国馆”。三种类型以第一种居多。

【拓展阅读】

孔子的教育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教育方面的成就非常卓著,因此,被后世誉为“至圣”。孔子的教育名言摘选如下:

1.子曰:因材施教。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图1-13 中国古代私塾教育

2.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大河的教育发展又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56年为恢复时期;1957—1965年为稳步发展时期;1966—1976年为盲目发展时期;1977年后为调整、振兴的探索时期。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河目前已经形成了包括学前、小学、初高中在内的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截至2013年9月30日,大河镇有学校12所,其中有9所完全小学、2个教学点、1个民办幼儿园,1所中学即大河中学。全镇学生总数为2628人,小学有1281人,初中691人,高中657人。在校学生中,中学阶段的留守儿童620人,占中学总人数的89.7%;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919人,占小学生总人数的71.7%。两项合计,在校学生中,留守儿童共1539人,占学生总数的59%。从入学率来看,学前为100%,小学为100%,初为中95.3%,高中为80%。

(二)医疗卫生

新中国成立后,大河镇的医疗卫生状况逐渐好转。1951年,大河中心卫生院始建,这是一所集预防、保健与医疗为一体的卫生机构,医疗服务覆盖周边7个乡镇,服务人口约6.1万人。各个村子和社区都有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站,群众有头疼脑热、破皮擦伤等小病都可以在就近卫生室进行初步诊治。截至2013年12月底,大河镇农村居民几乎全部被纳入农村医疗保险范畴,实现了农村医保的全覆盖。

(三)地方小戏

明清时期,因外省移民涌入和外省文化渗透,戏曲这一综合艺术形式出现在大河。清代中叶以后,群众自娱自乐、陶冶情怀的各种艺术虽南北融合、东西兼容,夹秦习楚风,但已自成体系,形成了不同原产地而具有大河风味的地方声腔剧种,汉调二黄就是其中之一。在诸多戏曲中,汉调二黄(汉剧)剧种最为完善、成熟,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此外,还有道情、端公戏、弦子戏、大筒子、八岔、越调、花鼓、曲子戏等10多种。

1.八岔戏

八岔戏本地民间艺术与荆、襄、郧等地流行的小戏融合、衍化、发展起来的地方民间小戏。由开始的“打围鼓”清唱,到玩“采莲船”“踩高跷”扮唱,再到有扮装角色的“小场子”,进而加入故事情节和生活内容,形成了有演唱、有表演的板腔形态辅以小调联坠的民间声腔剧种——八岔,代表剧目有《站花墙》《蔡鸣风辞店》等。

2.道情

大河道情属陕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陕南派,属于山西“晋北道情”(神池道情)的变异曲种,以演皮影为主,有地道风格。道情以板腔体为主,间以当地小调和其他地方戏曲曲牌,是一种由说唱音乐过渡为“影戏”的戏种,其音乐悠扬细腻,宜于抒情,主弦牛皮弦音调柔婉,配以笛子渔鼓筒等,音色独特而动人。道情曲板多,各种板式又有硬调与软调之分,硬调欢快,软调悲凉。剧目也很丰富,约有1200多个。

图1-14 大河镇八岔戏表演

图1-15 大河镇民间道情表演

(四)风土民情

1.岁节习俗

年俗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便开始点蜡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凌晨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各个村子都要举办热闹的热火,村民自行表演耍狮子、舞龙、耍旱船等活动。

图1-16 大河镇丰富多彩的年俗

节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传说是为祭祀楚国三闾大夫、爱国诗人屈原而相沿至今的一种民俗。大河镇普遍盛行此节气。节日的早上,人们争相起早,去河边水塘、堰渠边和坡边沟岔拔水菖蒲,采撷(cǎi xié)艾蒿、车前草、茵陈等。传说菖蒲是屈原的佩剑化成的,插在门上可以驱邪避疫,大河镇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框上插上艾枝和菖蒲。人们吃粽子、鸡蛋、大蒜、喝雄黄酒。出嫁的姑娘要回娘家团聚,女婿要到丈母娘家以衣料或四色重礼相送“追节”,所以,当地把端午节又叫女儿节。

图1-17 大河镇端午习俗:吃粽子、挂艾叶和菖蒲

【拓展阅读】

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虽然各地在这一天举行的民俗活动不同,但至少吃粽子这一习俗各地都有。端午节为何要吃粽子呢?

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屈原是楚国的大臣,曾忠心供事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于公元前278年5月的一天投汨(mì)罗江而死。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使江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特意包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后演变为吃粽子了。时至今日,粽子就成为一道不可缺少的端午食品。

2.生产习俗

大河镇境内山多地少,丘陵遍布,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产习俗,如秦巴报路歌、守号、栽秧酒等。

秦巴报路歌 大河山道崎岖,运输全靠人力,重物搬运则需数人共同负重前行,为了行路安全,首尾有个照应,几百年来流传着一种“报路歌”。也就是每次外出搬运,都要推选一个精明善言、力气大的人做“背头”领队。“背头”在前头边走边观察,及时向后面报告路况,后头的及时应答,遇到上坡时,前报:“步步高哟!”后应:“撵(niǎn)劲头赶嘛!”一报一答,风趣幽默,既统一了步调,保证了安全,又能调节情绪,缓解疲劳。

图1-18 大河镇崎岖的山路

守号 每当入秋,苞谷挂须,豆类结荚,山区家家户户都要在田间地头用茅草搭盖“人”字形的棚子,即“号棚”,守护即将成熟的庄稼,也称为“守号”。在夜晚守号时,农人除在号棚前烧一大堆篝火(gōu huǒ)外,还要不时地吼唱有韵无调的山歌号子,或吆喝,敲梆子,放鞭炮,以惊吓驱赶害兽。

栽秧酒 大河镇境内河流较多,水量充足,因此,河道两岸的土地被开垦成水田。每年“小满”前后的插秧时节,家家户户都备办酒席,喝栽秧酒,又谓之“秧门酒”。此俗流传已久。“栽秧酒,家家有”,其隆重和酒席的丰盛程度,如同过年一般。讲究的大户人家,还请来歌手乐手在田坎上敲锣打鼓,唱秧歌以助兴。富裕人家借此机会请来邻里和亲朋好友,多数家庭还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共饮“栽秧酒”。

3.生活习俗

服饰 清代衣着为土布,晚清始见“市布”。男穿长袍、短襟、大衣襟;女装大襟衣杉,衣裤有宽边图案。新中国成立后,大河镇城乡居民穿衣开始实行卡其布。20世纪60年代开始用化纤、毛织品,逐渐普及。服色多为蓝、灰、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服装花色繁多,样式日新月异。

图1-19 大河镇的栽秧饭食

饮食 大河镇地处秦岭山区,受生产所限,当地百姓的主食主要以玉米、洋芋、红苕、豆类为主,面粉、大米较少。有玉米干饭、玉米糊肚(汤)、稀饭、浆粑馍、搅团以及玉米、洋芋、红薯、豆类混合饭,或洋芋糍粑、洋芋馍、汤圆等。

图1-20 大河镇居民用玉米做的美食——干饭、稀饭、糍粑、面鱼

在饮食味道上,大河镇“尚滋味”,“好辛香”,主要有三种偏爱:一是爱吃酸。几乎家家都有泡菜坛、腌菜缸、浆水菜盆。一般家庭,“一年四季,酸菜不离”。二是爱吃肉。一般人家过年都要杀“过年猪”,一时吃不完,或腌或熏,加工成“腊肉”,供一年四季随时食用。三是爱喝酒。旧时,多为自酿的柿子酒、甜杆酒、大麦酒、高粱酒、苞谷酒、谷子酒、拐枣酒等。逢年过节几乎家家都有一缸酒。

图1-21 大河镇美味腊肉制作过程:杀猪—腌肉—熏制—做菜

【拓展阅读】

陕南腊肉

腊肉是指鲜肉经过腌制后再经过烘烤等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腊肉也是陕南的特产,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东汉时,张鲁称汉宁王,兵败南下走巴中,途经汉中红庙塘时,汉中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陕

南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都杀肥猪,除留够过年食用的鲜肉外,其余趁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粽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松树枝等燃料慢慢熏烤,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慢慢熏干。熏干后的腊肉,洗干净蒸煮后即可食用。

陕南山区制作腊肉主要是为了便于储存食物,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来客待客到集镇上买菜非常不便。因此,家家户户必备腊肉。

大河镇水草丰茂,环境干净无污染,因此,用当地所养的生猪做出的腊肉味道更是肥而不腻,鲜美异常,成为安康当地市场上的抢手货。

但是,腊肉的脂肪含量非常高,在腌制中又放置了大量的食盐,因此,对于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人群以及老年人而言,实在不宜食用;对于一般人而言,腊肉中含有重要的致癌物质——亚硝酸盐,也不应多食。

行路 旧时,大河居民外出,皆为步行。少数富人和官员骑马、坐滑竿。富者妇女坐轿。中老年人出门常驻拐杖,用以减轻腿力,防滑、拦狗、敲露水等。手杖有木杖和竹杖,也有老年人以长旱烟袋当手杖的。肩挑和背抬皆有打杵(dǎ chǔ)。打杵有两种:一种是直棍式,主要是挑抬货物时用于平衡肩力或暂歇肩力;一种是“丁”字形,“丁”字形打杵用于背篓、背夹歇息。雪天行路,穿铁脚码防滑。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河镇的交通发展很快,1965年恒口到大河段公路通车。1976年大河到叶坪段公路通车,大河境内的交通状况也很快得到改善。

(五)民俗文物

大河境内出土的历史文物并不多,但2009年文物普查发现的位于关坪村的汉王城遗址具有代表性。该大型古城镇遗址位于恒河东岸的大河镇关坪村汉王坪缓坡台地上,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500米,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表散见大量灰色、红色绳纹瓦砾,遗址区暴露多处断层,文化层厚达1米—2米,内涵极为丰富,是目前秦岭南麓发现的最大规模城镇遗址。在恒河流域到紫荆河一带发现多处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栈道遗址,现存有大量圆形及方形栈孔、栈桩及块石垒砌的石砭道。据当地村民讲,遗址所在的汉王坪,原名汉王城,据说刘邦曾经路过此地。

图1-22 大河山区居民从事劳作的必备工具——背篓和打杵

图1-23 大河镇金少唐纪念馆内景

当然,还有一个了解当地传统民俗的必去之地,那就是大河镇金少堂民俗博物馆。金少堂民俗博物馆是由大河镇知名企业家、民俗文物收藏家王金少投入巨资建成的,在汉滨区具有代表性的一家民营文化单位。该馆历经7年筹建,于2012年6月2日向公众免费开放。该馆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馆内设瓷器展厅、木器展厅、石器展厅和民俗农耕杂物展厅。现有藏品近千件,以木器、字画、瓷器、玉石收藏为主。藏品从明代中期的素三彩供狮到“文革”期间的毛主席雕像,浓缩了大河乃至汉滨500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变迁史。

三、热爱美丽的大河镇

1.大河镇的未来

从2011年起陕西省启动了陕南移民大搬迁项目,而地处秦巴山区的大河镇恰好处于移民搬迁的核心区域,在汉滨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河镇高起点地编制了《大河镇总体规划》。

空间格局 以建成“北部山区中心城镇”为目标,拓展集镇中心区轮廓,将集镇中心区范围扩展至小河口、李家湾区域,面积增加到2平方公里,形成大河商贸、居住、教育和行政、文化中心。同时,按照“一心、一轴、四区”的集镇发展思路,形成以集镇安置区为中心,蒿溪、庙梁社区为副中心,小河、堰湾等安置点为补充的人口空间布局。

图1-24 大河镇发展规划图

产业发展 近年来,大河镇党委和政府立足镇域特点,依托资源优势,理清思路,科学定位,着力打好“畜牧”“林业”“烤烟”三张牌,即打好“畜牧”牌,建生猪养殖大镇;打好“林业”牌,建核桃林果园基地;打好“烤烟”牌,建市级烟草业示范区。通过以上措施,积极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发展。

公共服务 预计在未来5—10年,大河镇的城镇道路、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将有一个大的改观,能基本满足城镇居民在生活、居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要。按照规划,大河镇未来几年将重点加强教育、科技、文化设施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兴办科教文化事业;将一部分分散在各个建制村的小学校迁移或归并到镇区或中心村;鼓励兴办各类科教文化的群众性组织,开展各类科技交流、文化宣传、全民健身等群众性活动;在镇区建设中提供用地,解决群众性体育运动场所,在中心村设立一些群众性体育设施。

图1-25 大河镇正在建设的金仓社区

同时,未来大河镇还将健全和完善以大河镇中心卫生院为枢纽和技术指导中心,以中心村卫生室(所)为基础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巩固发展全镇医疗预防保健网,完善大河镇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生态环境 未来几年,大河镇将要加大治理水、气、噪音污染力度;保护环境,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并提倡使用生物农药,减轻对土地、空气、水环境造成的损害;镇区垃圾处理要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管理体制 未来大河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城镇管理需要,在明确和上级政府事权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以小城镇,大服务”为目标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和管理职能明确、管理手段先进、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机构。

2.如何热爱大河

热爱家乡要了解家乡发展的优势。大河镇地处深山,本境出产的名优特产、药用植物以及人工养殖的畜牧产品没有受到任何工业污染,非常安全、绝对绿色,这是汉滨区其他城镇所不能比拟的。此外,近年来,大河镇镇党委和镇政府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实际,抓住机遇,现已形成蚕桑、畜牧、核桃、劳务输出、矿产开发等优势产业。通过了解家乡的特产和发展优势,增强小学生对大河镇未来发展的信心。

热爱家乡更要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和安全习惯,自信自律,勤奋学习,快乐成长,做一个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大河小公民!

【思考题】

1.请在地图上找一找大河镇的地理位置。

2.说一说大河镇的自然环境。

3.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热爱美丽的大河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