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良好的读书品质

培养良好的读书品质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虽然夏衍读的是电影说明书,但说明书也是“书”,他的读书方法也适于读其他各种书籍。

第五章 培养良好的读书品质

内容描述

一、读书应该达到三重境界

“读书的三重境界”就是: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者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者的第二重境界。

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非正人君子是不易做到的,应该大力提倡,并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的“装饰自己,给别人看”的“为”,而是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二、读书应有好的心理状态

要想读书效果好,必须具备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其中,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要保持最佳的读书心理,起码要具备以下几点:

1.纯洁的心境

就是说,在读书之前要把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全部拭去,使心境如一池清水、一块水晶。在这张“白纸”上画出的“图画”才会清晰。

2.渴求的心欲

读书要有如饥似渴的求知欲,要有浓厚的兴趣和爱不释手的感情。

3.安静的心绪

读书时的心绪要安稳宁静,要克服慌乱、烦躁和紧张,心跳应平稳,呼吸应均匀。

4.明确的心态

在读书中要有一个念念不忘的目的,这样才会有新的发现。

5.专一的心力

在阅读时要把全部精神倾注在阅读对象上,加强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活动,造成大脑的兴奋。

6.乐观的心情

对环境、处境,应该有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不应该有反感的逆向心理。

精彩一刻

夏丐尊:蔓延法

自然界有一种蔓草,只要有一棵扎根成活了,它就会向周围不断地扩展滋生,繁衍蔓延。

有一种读书方法,与蔓草的生长发展颇为类似。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作家夏丐尊先生的读书总是以精读的文章(或书籍)为出发点,然后向四面八方蔓延,由精读一篇文章带读许多书,有效地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例如:夏先生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这样蔓延发展的:《桃花源记》是晋朝人写的,要想知道这篇文章在晋朝文学中的地位以及晋朝文学的概况,就可以去翻翻中国文学史;文中的“桃花源”实际上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乌托邦思想,这又可以找一本英国人莫尔写的《乌托邦》来对照着读;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文一类,如若想弄清楚记叙文的格式,就可以去翻看有关记叙文写法的书;此外,如果想了解作者陶渊明其人其事,还可以去翻《晋书·陶潜传》。这样一来,读一篇文章就引出了一大串的书。

我们把夏先生这种读书方法概括为“蔓延法”。

大量的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既便于加深理解,又可以拓宽知识面,因此,蔓延法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

丰子恺:重复法

著名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堪称一绝。他的艺术风格独特,读书习惯也独特。

子恺先生读书,每读完一个章节总要复习一遍,读到第三个章节,还要把前面两个部分再复习一遍,就这样反复地读,反复地温习,不厌其烦,一丝不苟。

他还有一个绝妙的办法促使自己多次复习已读过的书:读书时,在书的背后写“读”字,每复习一遍就写一笔。他生活的年代使用繁体字,一个“读”有23画,因此,他要复习22遍才能把“读”字写完。试想,一本书重复读了20多遍,岂有不烂熟于心之理?

有人说:“重复是学习之母”,这的确算得上一句至理名言。按心理学的观点说,信息经常重复刺激大脑,能增强记忆。实际上,重复不仅能使记忆加强,而且还能加深理解。

重复阅读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结合学习、工作需要随时翻阅,也可以根据记忆学原理提供的最佳复习时机,在第一次读书后,半天、一天、三天、七天和半个月时,分次进行复习。还可以采取别的方法进行复习,究竟用何种方法为好,视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

需要附带说一句的是,重复阅读看起来简单,并没有什么奥秘,不就是一遍一遍地读吗?但是,要真正做到像丰子恺先生那样不厌其烦反复温习,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必须要有毅力和恒心才能做得到。倘若没有顽强的毅力,不要说复习20多遍,恐怕读到第二三遍就觉得兴味索然,读不下去了。如果害怕吃苦,懒得重复,当然在学业上也就可能不会有大的作为。

夏衍:构想对比法

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夏衍是电影界的老前辈,深受拥戴,被人们尊称为“夏公”。可他年轻时并不懂电影艺术,他那一段自学启蒙的经历,很耐人寻味。

他在30年代搞左翼文化运动时,为了斗争的需要,须拍电影,编戏。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过去从来没有接触过,夏衍感到像“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怎么办呢?

只得边学边摸索着干。学习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看电影。看人家的电影是怎么拍的。为了学习的效果好一些,夏衍想了一个办法:看电影之前先把影片说明书拿来读,看完故事梗概,而后设想,这个故事假如让我来编戏,怎样着手?怎样介绍人物,介绍时代背景,对人物性格,又如何利用形象、语言来刻画?边读边构想,思想就奔驰剧本中去了,这叫在心里打草稿。打好草稿后,再去看电影,两相对比,学习人家是怎样表现时代背景、人物性格等等。找到自己原来设想的差距。就这样,夏衍看了一大批反映英国、法国和民国初年生活的影片,通过构想、对比,吸取许多宝贵的艺术营养,受益匪浅。

虽然夏衍读的是电影说明书,但说明书也是“书”,他的读书方法也适于读其他各种书籍。虽然夏衍学习的是电影艺术,但他的经验对学其他专业的人也不无启发。

曹靖华:无师自通法

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曹靖华先生说:“要谈我的‘读书生活’,其实很简单:我只是个四年旧制中学的毕业生,中学毕业后,无钱升学,就走上谋生自学的道路。”

曹先生出生在豫西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从小就拾柴,割草,放牛,农闲时才能读点书,后来好不容易凑了些盘缠到开封报考中学。中学毕业后,有钱人家的子弟都投考大学预科读两年,再入大学本科读四年。而他勉强支撑到中学毕业,无钱继续升学,他的学生生活也就从此结束了。

学生生活结束,自学生活随之开始。曹先生晚年回忆说:“这以后我先是到上海一家书局当校对,后来又到安徽大通的一个小岛上教小学。一边谋生,一边自学。工余课后,别人用来吃喝玩乐的时间,我都用来读书,有一分钟时间就用在学习上,手不释卷,持之以恒。不久,上海渔阳里成立了CY(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我被派到国外。回国后参加北伐,即使在戎马倥偬的战斗年月,也坚持不懈,读书自学。起初水平低,看什么都是似懂非懂。但看不懂也硬看,无人可问,懂多少是多少,由不懂到懂,慢慢积少成多,由懂得少到懂得多。”

曹先生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典范。他的经历说明虽然没有老师指点,靠自学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读书方法,也可说是典型的“无师自通”法。

老舍:结合法

“结合法”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读书方法。

老舍说:“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把作品与作家传记以及文艺评论结合起来读,我们将这种读书方法称之为“结合法”。

老舍认为用“结合法”读书,能够“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得到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如果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好恶去评断,自己所好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及至读了有关评价这本作品的一些著述,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采取人云亦云的态度,不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而是说,我们看了别人的意见,应重新去想一想。至少它会使我们不完全凭感情去判断,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扔掉糟粕。

老舍还结合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来进一步阐明这个观点。他说,我年轻时很喜欢读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开始学写作时,也尽量模仿狄更斯。但狄更斯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哪里?自己却不甚了解。只是把眼睛盯在那些耍字眼儿、故意逗笑的“窍门”上,而且还自鸣得意,以为自己学习狄更斯学得很不错了。

可是后来,读了些研究狄更斯的文章和著作,才知道自己所津津乐道的原来正是那位大作家的短处。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于他会故意逗笑,相反的,如果他能够减少些绕着弯子的逗笑,他会更伟大。老舍在讲完这段经历之后,深有感触地说:“真的,假若(还暂以狄更斯为例)我们选读了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本或两本他的传记,又去读几篇近年发表的对他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一定会得到些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粗地吸取营养。这样,我们的学习便比较深入、细致、逐渐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细嚼慢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巴金:回忆法

“回忆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一种读书方法。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读书方法,因为它是在没有书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上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是听听巴金本人的介绍吧!

巴金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所谓回忆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做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像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力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的消耗。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邓拓:背筐拣粪法

凡是读过名著《燕山夜话》的人,无不惊叹作者学识渊博,同时也产生一个谜:作者是凭什么绝招儿收集到那么多资料的呢?

解铃还得系铃人。这个问题还是请《燕山夜话》的作者、杰出的理论家和宣传家邓拓来回答吧!

邓拓说:“你看农民出门,总随手带粪筐,见粪就拣,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拣粪,倒不一定能拣得多,但养成了拣粪的习惯,自然就会积少成多。知识积累,也应该有农民积粪的劲头,拣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不要因为我管的是牛粪,见羊粪就不拣,应该是只要有用的,不管它是牛粪、羊粪、人粪都一概拣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不愧是一位杂文大家,说话也幽默风趣。他的这个比喻也特别确切,读书积累资料确实像农民拣粪一样。邓拓本人就是采取这种“背筐拣粪”的方法来读书的。他总是随身带一个活页的小本子,读书看报随手做笔记。比如,半个月读一本天文学,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半个月读一本地质学,又积累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一年12年月,他就能读24部书,积累的资料自然就可观了。

当然,“背筐拣粪”也不是拣回来就完事了,还得要进行一定的处理加工。邓拓把这种积累资料的方式分为两个过程:一是随意性积累,二是系统性积累。

随意性积累,就是平时读书阅报,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就随手抄下来。

系统性积累,就是等资料抄多了,就把本子拆开、一张活页纸就成了一张卡片,再把它们分门别类按系统归档保存,待需要用时,按“门牌号码”一查就找出来了。

坏书有如毒药,足以伤害心神。

——(德)叔本华

小贴士

鲁迅的读书方法

大文豪鲁迅非常讲究读书方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

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多翻。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六是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鲁迅认为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全书,效果会更好些。

七是跳读。读书遇到难点,当然应该经过钻研弄懂它。但是遇到一时无法弄懂的问题怎么办?鲁迅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

八是背书。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着“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十个工工整整的小楷字。他把书签夹到书里,每读一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一个字,读了几遍后,就默诵一会儿,等把书签上的十个字盖完,也就把全书背出来了。

九是剪报。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这一方法来积累资料。他的剪报册贴得很整齐,分类也很严格,每页上都有他简要的亲笔批注。鲁迅曾利用这些剪报写了不少犀利的杂文。鲁迅曾说过:“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十是重读。这是指读过的书,隔些日子再重读书中标记的重点,花的时间不多,却有新的收获。

相关链接

根据目的运用各种读书方式

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人们根据认读、理解、想象和评价等方面的特点把阅读分成许多种方式,大家常提到的有精读、略读和浏览三种。

精读是人们普遍提倡的一种读书方式。在认读方面,它要求要按照顺序,仔细地看清每一个字,不允许错认和漏认。在理解方面,它要求对文章的词、句、段、篇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弄懂它的表面意义,还要领会它的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对于句子,不仅要了解它表达的直接意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要会概括它的大意,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结构;对于全篇不仅要能归纳出它的中心思想,还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路。在联想和想象方面,精读要求要把文章所阐述的思想与其他事物广泛联系,仔细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和描绘的情景;在评价方面,要求要能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法做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

宋代学者朱熹曾对精读这种方式的特点做过阐述,他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这就比较清楚地说明了精读在理解方面的特点。南宋另一个学者陈善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他所说的“入”,指的是通过理解和想象吃透书本的精神,“出”则指的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书本做出评价,而不死守前人之言。他的论述阐明了精读在想象和评价方面的特点。

略读也是很重要的读书方式。在认读方面它不同于精读,眼光有时像雷达扫描一样掠过页面。对于那些一般的材料,常常略去不看。专门搜索表达文章观点的重点句,找到之后就反复注视,加深认识。在理解方面,略读不是逐词逐句进行的,而是居高临下,力求抓住文章的主旨和脉络。略读中也存在着由此及彼的联想,把文章的观点和现实相联系,或与其他文章的观点进行对比等。在评价方面,略读只对文章的主要观点做出评判。而不对文章进行全面衡量。

略读这种方式在我国很早就有人采用。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和徐元直等人一起读书。别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他所用的方法就是略读。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知识的增加,人们迫切要求提高学习的效率,所以对于略读这种方式,也同样予以重视和运用。欧美的一些阅读学的著作就曾指出:略读是为了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思想而进行的一种阅读,它只要求在跳跃式的感知过程中抓住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句,而不必依次去读文章的每一个句子,在对文章有了概括的认识后,才进一步仔细研读。他们认为,略读是学习和科研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读书方式。略读与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读书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一种有目的的、精神高度集中的阅读活动,而后者则是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乱翻。

浏览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浏览的认读是行云流水式的,虽然是连续的,但却不求仔细,在理解方面不求深入,只求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在评价方面,浏览要求能够敏锐地发现读物中有价值的部分,而不对读物做全面评判。

东晋诗人陶渊明很重视浏览,说自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鲁迅先生也持有同样的主张,他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像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没有本本细看。”这随便翻翻,其实就是浏览。鲁迅先生认为浏览并不是消极的读书,在浏览中可以博采各种知识,也可以比较、评价,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阅读方式的优劣,常常是人们争论的问题,有人主张精读反对略读和浏览,说“不求甚解则如勿读”。有的人批评精读是寻章摘句,是搞繁琐哲学。其实这些看法都有片面性。仔细想一想就可以知道各种读书方法都是受读书目的、读物的内容制约的。各种阅读方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加以选择和运用。

例如,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阅读教科书,目的是要透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采用精读的方法。阅读时深入思考,认真领会课文的意思,弄懂每一个疑难问题,直到融会贯通为止。如果读的是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还需要细致地品味和欣赏文章的表达艺术,对文章作出全面评价。

又如,以解决某个问题为目的而读书,阅读材料是大量的与问题有关的参考资料,就宜于采用略读方式,迅速地抓住这些资料的主要观点,抓住对解决问题有参考价值的章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精读的方法是不适合的。再如,以丰富知识,休息消遣为目的的阅读,阅读材料是各种各样的报刊、书籍,就适宜采用浏览的方式,眼睛轻松地扫视读物,有兴趣的地方稍微看仔细些,没兴趣的地方一带而过,碰到有用的材料也做做剪贴和摘录,在这种情况下,仔细研究考证是不必要的。

由于阅读目的、阅读材料、阅读的场合有时是变化着的,所以阅读方式的运用也往往不是固定的。在许多情况下,各种阅读方式是穿插运用,互相补充的。例如陶渊明读书就不是一味浏览,在“好读书不求甚解”之后,还有一句话叫作:“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很明显,他在浏览中如果碰到了感兴趣的材料,也是要精读的,而且其专精的程度甚至到了忘记吃饭的地步。在美国,有人提出以学习为目的的阅读可以分为五步,第一步是浏览,拿到一本书,大概看一遍,了解一下内容;第二步略读,抓住书中的主要观点,发现疑难问题;第三步精读,深入思考,加深理解;第四步背诵,记住所读书本的主要内容;第五步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个五步读书法就是各种读书方式的综合运用。

综合上面所说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活动中,应该根据阅读的目的、对象、场合,灵活地运用各种阅读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