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立足生活,涵泳语言

立足生活,涵泳语言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实质,关键是后一点被忽视了。涵泳散文的语言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涵泳真实的生活。老师、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观众,仅仅只是“联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仍然无法深入文本,也无法真正把握语言的意蕴。语言的涵泳过程是可以进行科学分解的,学生语言的感受力是可以通过指导、训练培养出来的。

立足生活,涵泳语言

——初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浅谈

熊丽平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对文本内在意蕴的把握完全依赖于对语言的涵泳。王富仁教授说:“文学教育应当回到本体语言中去,回到人类最基础的语言当中去,回到日常生活中感受事物、交流思想的语言当中去。”我理解这句话有两点意思:一是文学教育要从文学语言入手;二是文学语言的学习应当回到语言所反映的生活情境中去。对于前一点,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在现代散文阅读课上用“训练”或所谓“鉴赏”的方法,对语言是狠下过一番力气的。现在,在“品味语言”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可语言学习这道坎却总是迈不过去。究其实质,关键是后一点被忽视了。从常规教学和各种级别的优质课来看,初中现代散文阅读课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问题:不能深入文本、对语言的涵泳不够。

涵泳散文的语言要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涵泳真实的生活。所以,韩旭东在《对语文课程内容体系建构的思考》中把思想情感积累和生活积累归置到语文课程体系之中,我以为这是韩老师几十年从事语文教学,从语文教学困惑中走出来后的真知灼见。

一、涵泳语言就是涵泳生活

1.现代散文阅读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陶行知说得好:“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因此,课堂教学就是一种生活。现代散文阅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教材中的现代散文精品,都是作者深入体察生活,感悟生活,然后把对生活的思考、感悟经由笔端真实地抒写出来的结果。每篇散文的思想内蕴,读者不把自己当作“当事人”或主角深入地体悟是无法触摸到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充当观众,仅仅只是“联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仍然无法深入文本,也无法真正把握语言的意蕴。比如朱自清的《春》,这篇描写春景的散文,很多老师教过无数遍。有的学生在上这篇课文之前也早熟悉它。还有的是,生长在江南的人谁不熟悉这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可是,我们的课堂上“语言品味”这个环节,仍然基于比喻拟人的修辞指认。那么细腻的笔触,那么灵秀清丽的语言,那么欢快的心情,学生没有引起共鸣。因为他们实际生活中对春的体验也就是停留在表面上的:有绿草、有红花、有暖阳,有绵绵细雨……但这些景象跟电视风光片里挂历画上的都一样。学生不学这篇课文,他描写的春景大体是这些景物,大体上用的也是这些比喻,甚至词语也相去不远。学完课文之后他们笔下的春天都似曾相识,缺乏个性。我说那是纸上千人一面的春天,不是我们的五官所感知的自然的春天。

所以,我们在现代散文阅读课上,不是像数学证明题一样,仅仅拿学生的“已有”的生活体验来“求解”课文思想情感这个“未知”。而应该像进行野外生存训练那样,让学生作为“亲历者”,或者是作者本人,如文中的莫顿·亨特、法布尔、童年的鲁迅、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等;或是文中叙写的对象,如小珍珠鸟、贝多芬、老王、大雁等,在作者语言文字反映的生活世界里体验生活、咀嚼生活、享受生活,提升生活境界。

我想,在回归生活新课程理念下,面对回归生活的新教材,除非我们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囚禁起来,不然,我们都可以在阳光的校园里,过一种诗意的生活。

2.现代散文阅读也是一种生活积累。

前面我已经指出,初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语言涵泳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生活的积累和体验不够。文学教育重在体验,而体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重复作者的生活经历,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从而帮助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现代散文的选材十分广泛,大至天体宇宙、国际国内大事,小至柴米油盐、穿衣戴帽等生活琐事,古今中外,宇宙万物,无所不包。每篇散文精品抒写的都是作者对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真实体验和感悟。学生乘着散文的翅膀,能遍游名山大川,阅尽人世沧桑,感悟生活哲理。以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现代散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老王》、《信客》等,写的都是普通人:生活不幸、举止粗俗但质朴、善良、热心的长妈妈,遭遇丧母和失业双重打击但刚强、慈爱的朱自清的父亲,一生穷苦卑微但善良厚道的老王,终年跋涉劳苦但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宽容厚道的信客。他们的生存状态、人生遭遇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扇观察、体悟世情的窗口,拓展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阅历,感受这些散文中形形色色的“爱”和这些普通人身上可贵的品质,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而新教材中那些关于“人生”的散文,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次真好》、《人生》等,更是用生动、亲切的语言,为学生讲述着一点点精萃的生活智慧。

这些积累,从小的、近的方面说,为学生后面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厚实的生活基础;从大的、远的方面说,为学生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二、怎样涵泳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内蕴并不是只凭语感或只需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就可以分析出来的:它需要读者切身地体验、感受,细细地咀嚼、品味,用心地思考、感悟,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以前一贯以为这个过程是在学生的大脑中自动完成的,全靠各人语言感受力的强弱,不具有可操作性,更不具有指导性。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语言的涵泳过程是可以进行科学分解的,学生语言的感受力是可以通过指导、训练培养出来的。

在进行这部分的论述之前,请看三节公开课中3个学生对《你一定会听见的》(人教版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第20课)第3自然段的语言品味实录: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微微地一阵暖意,小雪花满足而温柔地融化了……”

课例一“生:我喜欢‘一个宁静的冬夜……融化了’这句话,它写的是善良、美丽的小雪花陪伴着孤灯,孤灯温暖了小雪花的心灵。”

课例二“生:我喜欢第3段,它用拟人的修辞,把雪花描写得非常生动。”

课例三“生:我喜欢第3段,因为它语言优美,把雪花飘落的声音写得富有诗意。”

注:第三个课例中学生的回答跟教师参考用书上的说法完全一致。需要指出的是,教参上的说法略去了“体验”的过程,而只呈现品味的结果。

可以说,后两个课例中学生的回答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多年来,我们都是这样训练学生品味语言的。可是,恰恰是这种习惯浮在语言风格的表面、一味关注修辞的做法,让我们忽视了语言中所蕴含的生活情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一核心。这是典型的捡到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课例二、课例三中学生的回答都是错的。我要说的是,只有课例一中的那个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雪花落在孤灯上”这一声音形象中的关爱、和谐、诗意之美!这就是真正的语言感受力!我以为,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是最重要的内容。一般的学生不能深入文本去阅读,恰恰是由于受这个因素的制约。我以为,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必须先引导学生带上自己的生活体验、带上想象,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感受文本中的生活;再指导学生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涵泳语言,也就是咀嚼、品味精彩语句中的生活情味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让学生在涵泳语言中思考、感悟,从中获得生活智慧。

下面我以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下册第10课《那树》一文的第1自然段为例,再具体说说怎样指导学生涵泳语言。第1自然段的原文如下:

“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当那路还只是一条泥泞的小径时,它就立在那里;当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之前,它就立在那里;当这一带只有稀稀落落几处老式平房时,它就立在那里。”

因为我任教的学校有十几棵百年樟树,它们长得粗壮、茂盛,绿荫如盖。我们的学生经常在它们的浓荫下读书、乘凉、避雨、听百鸟齐鸣……在“整体感知”部分,让学生朗读课文时,我就启发学生带着对校园里的古樟的印象和感受,想象自己是一位时间老人,去文中见证“那树”生命经历中的一幕一幕。进入“品读课文”环节时,我为学生品读第1自然段设计了三个问题:

1.时间老人,请你为我们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那树”早期的几幅生活画面(要求尽量用文段中的关键词语)。(注: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验、感受“那树”的生活。答案略)

2.时间老人,你最熟悉、印象最深的是“那树”怎样的生活姿态?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你看到“那树”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或心理状态“立”在那条路边上,看着“泥泞的小路”,看着路上“驶过第一辆汽车”,看着那一带“几处老式平房”的?(第一问让学生锁定“立”这个关键词;第二问就是让学生涵泳“立”这个词,也就是咀嚼、品味这个词所塑造的“那树”的形象和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情味。)(参考答案:“立”是那树在城市发展早期漫长岁月里的永恒姿态,它默默地陪伴着、守望着这片荒凉的土地,也默默地见证着它一天天地发展起来。)

3.这个文段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或句子来表现“那树”对这座城市的意义的?把“那树”早期的生活经历与它后来在人类文明的斧锯下重重倒下的命运联系起来看,你对本文的主旨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参考答案:三个“它就立在那里”,用反复的修辞强化了那树恒久屹立的形象;排比的句式像逐渐拉近的历史镜头,深情地推出了“那树”对这座城市的永恒价值,这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文物价值,而是指“那树”的自然生存所产生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引人深思。第二问引出学生对课文后半部分内容的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涵泳语言中思考、感悟人类应该怎样协调“那树”与城市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答案略)

我坚信,现代散文阅读课中只要能这样“涵泳语言”,学生对文本内在意蕴的把握就不是问题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就能真正扎实有效地培养出来,一切以语言教学为依托的教学目标都可以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