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坚持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壮的身体是健康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是健康的源泉。运动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长期进行身体锻炼能治疗身心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坚持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能缓解、降低焦虑情绪,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而体育锻炼又是一种非常简便且行之有效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应当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广大学生的重视。再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自觉地进行锻炼。

坚持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

何剑明

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现代社会迅速发展与急剧变化,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成人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而且本该天真浪漫的中学生也要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负担,这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

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心理健康被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一、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几年,我国不少学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从这些调查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多数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好的。但是,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率高,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我们经常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看到或听到,一些中学生因心理行为问题而导致“离家出走”、“拒绝上学”、“自杀”、“暴力行为”、“违法犯罪”。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重视。社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近千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学生占32.0%。其中心理健康存在轻度问题者占28%,中度问题者占3.9%,偏重问题者占0.1%。这些数据所显示的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略见一斑,调查结果还显示,心理不健康的中学生在情绪方面更多地表现出不乐观、不稳定、易怒和过分忧虑等特点,性格方面比正常中学生更多地表现出自卑、孤僻、任性、急躁、冲动等特点。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健康

强壮的身体是健康的基础,而良好的心理是健康的源泉。运动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长期进行身体锻炼能治疗身心疾病,促进心理健康。因此,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开拓思维,发展智力

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坚持长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能缓解、降低焦虑情绪,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同时,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给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使大脑思维灵敏,反应迅速,从而增进智力,提高学习效率。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需要基本的逻辑思维,更重要的是需要一种体育运动所特有的运动思维(包括操作思维、运动战术思维、专项运动思维),例如篮球比赛前,教练员有详细的战术布置,但是在实际比赛中,运动员还需要根据比赛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及时作出快速反应,抓住稍纵即逝的机遇。因此经常从事体育锻炼,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

2.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克服自卑心理,促进良好心境的形成

心境是人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持续存在的某种情绪状态。良好的心境有助于积极性的发挥,提高效率,克服困难,体验成功的快乐。大量实验表明:人的许多不良情绪如焦虑、抑郁、愤怒等,可以得到抑制,达到平衡效益,产生“情绪改善”现象,从而改善心境,使精力更充沛。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亲身体验拼搏过程中的艰辛和超越自我的喜悦,在完成每一个富于美感的动作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可以给人带来情绪的稳定和心情的愉快,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在公开场合表现自我,获得赞扬,从而达到一种心理满足,体验成功的愉悦。因此,体育锻炼可以消除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所带来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及消极抑郁的情绪。这种锻炼对学生心理承受力的增强有着积极的作用。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进行一些具有冒险性的练习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果断性和勇敢精神。在各种困难的条件下进行锻炼,并且逐渐加大难度,特别是在疲劳状态下坚持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和顽强性。在激烈的比赛中,需要遵守比赛规则并为了集体利益而克服个人欲望,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进取精神、竞争意识。

4.增强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及社会适应能力

孤僻是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特点之一。因此,发展中学生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很重要,而体育锻炼对此有独特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的特点是必须严格地遵守各种规则,同时要服从裁判、团结同伴、尊重观众。这是发展和强化各种心理适应的绝好机会。伴随着锻炼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如:对方犯规、同伴配合不默契、裁判的误判及比赛的成败,对这些问题的处理可以培养学生适应各种情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积极开展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健康素质

我国中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急需改善。而体育锻炼又是一种非常简便且行之有效的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应当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广大学生的重视。教育部已于2000年12月颁发了新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新的大纲赋予学校体育教育新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

首先,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体质,而且是以育人的高度,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地位上。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对课外锻炼加以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强身健体活动,如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气功太极拳、武术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强身,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对女生加强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方面的教学,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在健身的同时感受美,欣赏美。

再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自觉地进行锻炼。根据教师的指导,制定锻炼计划。在锻炼中应注意选择有氧练习,尽量避免无氧练习,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练习,坚持长期的有适当强度的锻炼,避免过度运动及运动损伤。通过锻炼,了解与体育锻炼密切相关的营养、卫生、安全防范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对身体健康的作用,最终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使自己身心得以全面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