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节目编制与播出

节目编制与播出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播电视节目是宣传品,在策划、采编、制作、播出中,应遵守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和纪律。新闻节目是实现“三贴近”的前沿,解决“三贴近”应以新闻节目为突破口。新闻节目的“三贴近”,并不影响新闻节目的庄重和严肃。会议报道不改进,影响“三贴近”,不但使节目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也助长了一些人的官僚作风,使得一些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第二节 节目编制与播出

广播电视节目是宣传品,在策划、采编、制作、播出中,应遵守新闻宣传工作的原则和纪律。同时也是艺术品,也要讲求艺术创造的方法和技巧。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三贴近”原则

按照新闻宣传工作应该坚持“三贴近”原则的要求,地方台(指中央台之外的省、地、市、县电台、电视台)的节目也存在明显的不够“贴近”的问题,无论中央台还是地方台都不可忽视广播电视节目的“三贴近”原则。

地方电台、电视台的地方新闻节目是当地受众获取本地新闻的重要途径,多数节目也因此有较高的收听、收视率。但这并不意味着,地方台的节目,不存在脱离实际、游离生活、远离群众的问题,或者说已经解决了“三贴近”的问题。也并不意味着地方台与广大受众的直接距离小一些、与新闻的第一现场近一些,就容易实现“三贴近”。工作环境靠近受众,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做出的节目就已经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

(一)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是坚持“三贴近”的前沿

新闻节目历来是电台、电视台节目的重中之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收听收视率,一般与其它节目的纵向比较都居于各类节目榜首。新闻节目是实现“三贴近”的前沿,解决“三贴近”应以新闻节目为突破口。

1.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特别是地方台的新闻节目,在政策宣传上大有文章可作,在宣传效果上也毫不逊色。“要以正面宣传为主。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1]地方台的新闻节目更应该积极主动配合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尽职尽责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真心实意地反映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因为“党的政策”同“群众利益”从根本上讲是息息相通的。“群众利益无小事”。党的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就集中体现在关心群众的利益上。

坚持“三贴近”原则,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党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生动的展现在受众的面前。

地方台更容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捕捉到第一手材料,更方便直接地了解人民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如果能主动出击,在党的意志和群众利益的结合点上,选准“鲜活”的新闻素材就能够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有效的唱响主旋律。

坚持“三贴近”原则,对地方台也涉及一个如何密切联系实际,踏踏实实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问题。生活在第一线,工作在第一线,采访还要深入到第一线。坚持用来自第一线的有力事实说话,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讴歌人民群众的光辉业绩,揭露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消极腐败,褒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倡导先进,督促后进。这应该就是广播电视新闻的主题、也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主旋律。

新闻节目的“三贴近”,并不影响新闻节目的庄重和严肃。新闻的庄重与严肃是新闻节目的真实性所决定的。节目的真实可信,是贴近群众的基础。

事实真实可信,说的是真话、实话。即便严肃、庄重、认真,也让人感到可敬佩、可亲近,只要真实可信就容易能产生双向交流的亲和力,这样不但使节目贴近了生活,而且群众也喜欢节目,也亲近了节目。如果节目或稿件失去真实,存在着内容与事实的不符,即便是播音员满脸堆笑,主持人巧舌如簧,终究会显露出虚假,失去信任,远离受众。

2.改进会议报道,倡导务实作风

改进会议报道,应该作为地方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重点。

地方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为地方开展宣传工作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也为地方行政领导开展中心工作,提供了舆论支持。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广播电视宣传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的发展开展工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在配合中心工作进行会议报道中,新闻节目形成了固定模式,会议新闻的比例严重失调,虽经过改进,可在某些新闻节目中,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有的电视镜头热衷于跟着领导转,甚至占新闻节目三分之一内容,都是主要领导参加会议,并讲话的报道。电视画面基本是老一套,会标、会场、主席台、领导讲话四环节。会议消息的文字内容统一模式:开头“某某领导出席会方式,并在会议上讲话指出……”,然后是“某某领导说……”,接着是“某某领导强调……”,再后来是“某某领导最后强调……”。让领导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每天必讲话,并讲一样的套话。会议报道编排处理得不好,比例过密,某领导一天参加了三个会议的报道在一次新闻节目中播发。有的可以在电视节目中,开列出某些干部近期的工作日程。

会议报道不改进,影响“三贴近”,不但使节目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也助长了一些人的官僚作风,使得一些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有的基层电视台的记者介绍,个别干部热衷于自己的电视画面,对自己每天在电视屏幕上,出现多长时间的画面、从什么角度拍摄的画面都很在意。

有的地方严格规定了干部出镜头的次数,甚至明确规定那一级干部一年上1500次,同级副职上700次,这种拘泥形式的办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会议报道存在的问题。

经常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会发现会议新闻的次数、条数大大减少,一般情况,一条较重要的会议消息,也大体控制在半分钟之内。而且,有的报道角度很新,有的用会议之外的观众的角度,来报道会议的内容。

会议要报道,会议报道要改进。要从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出发,来考虑如何改进会议报道的问题。

3.作好热点新闻的报道

关心群众,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疾苦,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获得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也应该把关心群众,联系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十分注重群众关心、期待的热点问题的报道。“广大人民的期待,必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们在节目、栏目的生产过程中,不能不考虑不同受众的具体需求。……与受众的对应,只能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息息相同的关系。”[2]

立足于群众之中,才能了解受众的具体需求,才能捕捉到群众关心的热点;深入到群众之中,才能在采访中抓到问题的焦点;真切的体察到了群众的疾苦,才能把握政策分寸,准确得当的报道好社会热点问题。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是不要热衷于爆冷门。热点问题就存在于群众之中,不难发现,可有人躲开热点不挖掘,拐弯抹角,挖空心思,去爆冷门。反映一些缺乏代表性,不具指导意义的枝梢末节的东西。报道热点问题,必须提高发现热点问题、抓热点问题的准确性。二是不能跟在别人后面炒冷饭。抓不准热点,只好跟着别人后面炒冷饭,人云亦云,瞎起哄,这是最常见的问题、最常有的事。冷饭炒的再好,也是别人的饭味儿,不是自己的东西,不会有自己的特点。三是,热点报道也要把握好度,该热的时候热,讲求宣传效果,该冷的时候冷,不能盲目地追求轰动效应。要看准机会,掌握好火候。四是要坚信,“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热点报道也是如此,嘴勤、手勤的同时,还要腿勤,跑的路程越远,离群众越近,一手材料越多。

4.真心实意地去“贴近”,才能做到“三贴近”

只有真正认识“三贴近”的重要性,深刻理解“三贴近”的现实意义,才能实现新闻报道的“三贴近”。

什么时候把话筒和镜头对准人民群众,把采访机、摄像机扛到基层去,并且不是为了走形式,而是思想上的靠近、感情上的亲近,是去关心群众利益,体察群众疾苦,是“与人民同行”,“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节目才会让人感到可亲可信、入情入理。才能鼓舞人,教育人,感动人。

如果缺少一种真心实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主观愿望,以教育者自居,用教育人的口吻,在那里指手画脚,不讲求沟通与互动,没有了平等交流与共同商讨,那就很难真正做到“三贴近”。节目与受众的距离只会越来越远,渐渐地将丢失受众。

(二)日常节目播出质量,是实施“三贴近”的基础

获奖节目的等级体现的是一个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水平,日常播出的节目总体质量才是这个台真正的节目播出的质量水平。

1.节目质量差,无法实现“三贴近”

总有人以为,日常播出的节目无精品,平时忙于日常播出,难以精雕细琢。事实上日常播出的一些受众喜欢的节目,都具有较高的质量水准。

讲“三贴近”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节目质量。提出“三贴近”与制作高雅节目的要求,目标是一致的。高于生活的艺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回到生活中,被人们所接受。融汇于生活,才显示其艺术价值。广播电视节目,应该是雅俗共赏,有广泛的受众基础,才有希望进一步提升艺术品位,使其俗中见雅。“节目的品位,在线性和时间性的制约中,不能不讲求文化的含量。单位时间里,大千世界的精华浓缩其中,生命活动的细胞跳跃其中,使人见微知著,因小见大,境界高远,美不胜收。”[3]当今,正需要大量的大雅之作以贴近生活的通俗艺术手法,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高雅的文化需求。贴近生活的节目,不见得低俗、低质量,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东西,也不见得一定有高雅的艺术水准。

节目质量差,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那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三贴近”的。提升节目质量等级,精心制作精品节目、受众喜欢的节目,是实现“三贴近”的基础。

2.节目分量不足,达不到“三贴近”

不要把平淡无奇,琐琐碎碎也误以为是贴近生活。“三贴近”不是街谈巷议、不是张家长李家短,也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们希望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来面目,但更应满腔热情地展示生活的积极的一面,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不是越本色越好,也不是看似本色的东西就都是真实的。

应该十分重视报道先进典型,讲求节目分量。不典型、分量轻,就会缺少代表性,就缺乏指导意义。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利益,就不难发现有分量的题材。只要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就会捕捉到有分量、有价值的新闻典型,因为“群众的利益无小事”。把你的立足点放在党的意志和群众的利益的交叉点上,就能发现和挖掘出有分量的重大题材。

当然,专题性节目、娱乐性节目,不可能每次都直接报道重大主题,但要映衬中心,要为主旋律服务。任何一期节目、任何一次播出,都要有编辑思想,都要体现编辑意图。

足够的信息体现着节目分量。某些广播电视直播节目,缺少严密策划和精细准备,内容的编排上,密度不够,信息量不足,松松散散,“节目不够音乐凑”,“时间有余废话找齐”。螺旋话,绕来绕去;车轱辘话,转进转出,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3.节目格调低俗,算不得是“三贴近”

通俗是贴近,庸俗就不是贴近了,如果迎合低级趣味,不但不是贴近,而且是最典型的脱离群众。

“办平民电台”的口号,从某些方面代表了广播电视工作者,作风深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良好愿望。反映百姓的呼声,关心百姓的疾苦。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在物质、文化生活都有所提高的今天,平民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审美情趣,也在不断提高。受众在来信中说:“我们是平民,但并不低俗,并不乏味,”看出受众对有些广播电视节目的格调和情趣低下,不满意,而提出批评。

在我们的某些广播电视节目中,(包括省级台的节目)确实存在着节目低俗化的倾向。

“嬉笑打闹,打情骂俏”也进得广播电视节目了。过去在民间艺人的草台班子里流行的荤黄笑话,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也能大言不惭说出口啦。

港台腔,地方味儿,洋腔,怪味儿,被当成一种社会时尚,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率先流行开来了。主持人着装服饰花里胡哨,形象设计追求另类,姿态或矫揉造作,或疯疯癫癫。内容胡编乱造,白话夹文言,语言生涩难懂,词语主观臆造。方言土语,俯拾皆是。

节目策划上,钻牛犄角,刻意走旁门别类。要么缺少专业水准,要么缺乏整体效果,节目“四不像”,没有全局观念,偏离宣传主线。

“‘感官刺激’、‘招欢买笑’、‘快餐化’、‘世俗化’,不过是殖民地文化的回光返照。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不能容忍‘男声女气’、‘女声嗲气’、‘港台腔’、‘下流话’。……完全应该贴近受众,完全应该亲切自然,但不必以牺牲祖国的文化传承为代价。贴近不是迎合,‘悠然见南山’是贴近,‘刑天舞干戚’也是贴近”。[4]

模仿别人的洋腔、洋调,是否有利于保持节目的民族本色?能否有利于传承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北京交通台建台十周年。北京某报纸报道,“北京交通台提出本台主持人有港台腔、洋腔、怪味儿的,一律走人”。看了这一报道,能否唤起操洋腔、怪调儿、怪模怪式的主持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我们强调正确引导舆论,同强调从事舆论宣传的部门和单位要创造性地工作是统一的。报刊、广播、电视等都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5]节目的风格应该是多样化的。主持风格可以是个性化的。赵忠祥有他老成持重的个性特色,倪萍有她热切深情的风格特点;崔永元的诙谐幽默,朱军的潇洒飘逸,敬一丹的沉稳深邃,王小丫的青春活泼——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才会有艺术品位。模仿港台腔,不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缺乏个性的主持,受众不会喜欢,没有风格特色的节目不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节目制作粗劣,绝不是“三贴近”

有些现场直播娱乐节目,现场的氛围,热热闹闹,参与的观众欢天喜地,可是参与了、游艺了、娱乐了之后,想一想没有什么收获,没有什么教益。节目制作粗劣到没有宗旨、没有目的的地步,这样的节目莫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事实上谁都不贴近,谁听了、看了都会弄得你满头雾水。有人认为,直播节目无制作、无精品。现场直播是遗憾的艺术,差错、漏洞、粗放在所难免,但如果有制作的意识,有精品意识,准备工作细致周到,工作作到家,精心设计、使用制作手段、手法,总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节目中的差错听之任之,不重视,不追究。差错太多,不忍视听。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期节目,历来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好传统。中央台和一些省、市台曾经实行播出差错统计的做法,是很有意义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办公楼的一楼大厅里,滚动着的大屏幕,每天公布节目播出中的差错统计,其中包括播音和主持中的语音错误。讲节目质量,讲精细制作,讲精品意识,这应该是最切合实际的举措。

有些节目把内容丢到一边,只追求形式上的旁门别类、标新立异,有的节目策划人甚至刻意去寻找越不像播音员、主持人的声音和形象的人,来播新闻,来主持节目,认为越是这样才越有新意,才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结果是,制作播出的节目“四不像”,无从谈质量。

即便是直播的谈话类节目,案头工作也十分重要,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节目看似很随便,好像是谈什么都行,但实际上不是丝毫不考虑宣传效果和舆论的导引作用,不是话题的走向朝着正确的方向或错误的方向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和消极的效果都行。这些应该都是先行已解决的问题。

省级台照着中央台节目的葫芦,画了个地方台的瓢。地市台也仿照省台的节目样式画了个基层台的瓢。发现香港、台湾播出什么样的节目,大陆的某些地方台也照抄照搬,立即克隆一个。甚至连节目、栏目名称,主持人的发型、服饰都认真仿照,很少改动。地方台办节目的强势,应体现在可以根据区域内,受众的收听、收视需求,发挥取材方便灵活、针对性强的节目制作优势,制作出有地方个性特点的广播电视节目。

(三)严格节目管理,是实现“三贴近”的保证

向管理要质量,要水平。让节目监控为“三贴近”提供保证。

1.节目监控能力有待加强

广播电视节目改革,丰富了节目内容和节目形式,现场直播、受众参与性节目的出现,进一步拉近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有更多的受众直接走进节目中来,为节目注入生机和活力。但也同时给节目增加了许多监控管理工作的难度。

特别应该提到是,目前广播电视节目中普遍出现的所谓“医疗保健坐台”、“商品推销坐台”的节目形式。由于嘉宾是代表商家在直播中推销兜售产品,口无遮拦,言辞无所不用其极,商家的经营意识和办节目的精品意识很难在同一层面上结合的。让非标准化广告形式的商家推销经营活动,直接进入广播节目,在某种意义上,客户的意愿很难与广播节目宣传的宗旨和目的取得一致、达到统一。

“坐台”的商家认为,他以有偿形式买下了节目的时间段,就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节目资源,收到最高的经济效益。对广播节目而言,如果把握控制不好,播出的社会效益将大打折扣,威信下降,信誉丢失,砸了自己的招牌,断了自己的后路。不但无益于“三贴近”,还会适得其反,离受众越来越远。

在竞争的新闻媒体中,由于电视的视听效果的独特优势,使其目前仍处于不可动摇的强势地位。相比之下广播不得不寻求另外的发展空间。“广告性坐台”是广播采取的没办法的办法,由此增加了节目的控管难度,似乎至今没有个更稳妥、更安全的解决的办法。什么时候商家有能力靠自己的产品质量、靠自己的经营信度、靠规范的广告来开拓市场了,而不是借助广播节目的威信作效应性宣传了,那时候,节目的控管难度就相对降低了。

2.节目播出安全系数有待提高

影响安全播出的因素很多,有技术的、有责任的、也有人为的,多为麻痹疏漏造成的。似乎差错在所难免,但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事故,尽最大努力确保节目播出安全。这里应该十分强调,舆论导向上、政治方向上、宣传口径上,不能有半点偏离和差错。2003年,广东一家公司拟邀请台湾一位演员拍摄电视剧,后因这位演员普通话不够标准,最后未能达成协议。某台主持人在节目中议论此事时说:“ ……一般演艺人员跨国度签约的成功率是很低的。”这种政治观念淡漠,缺乏政治意识而造成的政治性漏洞、失误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决非一般性差错事故,它所造成的影响是难以挽回的。对某些政治性、政策性敏感话题,播前明显的准备不足、案头工作不细,可现场直播时,主持人却又口若悬河,时常险象环生,离政治错误擦边而过,惊人一身冷汗。

强调安全,不仅仅只是为了降低差错、漏洞,避免事故发生,更重要的是提高节目的严肃性、庄重性,增强责任感。对节目负责,对宣传工作负责,不辱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可以说这是“对上负责”。与此同时,也要“对下负责”。让受众感觉到我们严谨认真地工作态度,可以信赖,值得信赖。用我们扎实认真的工作,去贴近受众,去吸引受众。

3.节目视听评议制度有待完善

播出节目的视听评议,是对节目实施直接管理的最有效手段。视听评议多是通过社会抽样调查或通过收听、收视、收录节目,收集专家、受众评议意见,来获取原始资料。然后,再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比、评议,为节目管理者提供节目播出现状的权威性资料,并提出改进的意见。视听评议不仅仅是管理手段,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节目的策划能力、策划水平。

由于近几年广播电视发展,专业台、系列台出现,节目大面积增加,各台相继设立专门机构进行视听评议。摸索出了符合规律、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评议办法。确立了可以量化的指标,设立了可以操作的程序,并与个人利益挂钩,有奖惩、有责任、有效果。

专业评议。广播电视节目是综合艺术,每期节目都需要多方支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顺利完成播出。哪个环节薄弱,都可能影响整体质量。从节目的策划、选题的确立、稿件的采写、节目的编辑以及播音主持、合成制作、技术效果等不同的专业角度来评议节目,突出专业化水准,更具有信服性,在节目的调整改进中也应该具有操作性。

专家评议。权威人士的批评建议,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有利于节目上档次,上等级。

基本受众的综合评议。听众、观众最有讲话的权利。了解听众、观众的政治、文化需求,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把受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需要,就会知道办什么样的节目,怎样办节目。在受众的评议中,他们会直接告诉你,他们厌恶什么,喜欢什么,喜欢程度怎样。能真正考虑受众的好恶,并认真加以解决。这体现的应该就是“三贴近”的精神。最终能达到受众认可、并喜欢才是硬道理。

密切联系群众是“三贴近”的本质和核心。广播电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它没有不贴近实际,不贴近生活,不贴近群众的理由。只要深入生活、深入采访,使内容贴近生活;讲求新颖的编排手法,使节目形式贴近实际;语言生动、亲切感人,在播音主持上贴近群众。那么,地方台、基层台的节目,也能丰富多彩,办出高水平、高质量。而且,还会受基层百姓的喜欢,赢得群众,贴近群众。

二、大型(主题)报道中广播媒体的应对机制——以时代楷模张莉丽、吴斌、高铁成事迹报道为例

(一)快速反应、及时应对,以舆论强势获取最佳宣传效果

广播快速、及时,富于音声性。广播频率借此在现代媒体竞争中,张扬个性、显露锋芒、强势犹存。特别是在时代楷模张莉丽、吴斌、高铁成事迹报道中,事件发生地黑龙江、浙江两地的广播频率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强势,扬广播频率之长,展现广播媒体特色,配合思想道德主旋律的宣传,为迅速营造学习时代楷模的良好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高度重视、高调介入,呼应迅速,反应及时

时代楷模,最美女教师张莉丽、最美司机吴斌、最美警卫战士高铁成感人事迹为新闻媒体捍卫真、善、美,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提供不可多得的宣传契机。

当汽车无情冲向学生时,佳木斯市青年女教师张丽莉、吴斌奋不顾身,用瘦弱的生命之躯挡住了危险,保护了学生生命,以闪亮的青春诠释了一名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以下简称龙广)各频率第一时间了解到张丽莉的事迹,第一时间派出报道组赶到女教师张莉丽所在的佳木斯市的新闻事件现场进行采访,龙广各频率抢先在第一时间播发新闻。武警战士高铁成抢险负伤的第二天早上黑龙江台广播媒体就抢发了新闻。

吴斌所在的杭州长运二公司、车辆遇险地无锡警方微博相继传出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的信息。杭州各广播频率立即开展了有计划、有布署报道工作,全力以赴第一时间介入,当日,杭州市新闻频率记者第一时间通过《89新先报》播发了吴斌的事迹。相继陆续有浙江之声《浙江新闻联播》、西湖之声《晚新闻》、城市之声《私家车新闻夜高峰》播出了吴斌的事迹报道。

从掌握的南北两省广播媒体的报道情况看,自有关部门将英雄事迹信息对外公布到广播频率英雄事迹新闻播出都是在最短时间完成的;从第一条广播新闻播发到各新闻媒体形成强劲的宣传势头,及时迅速,也是在最短时间完成的。黑龙江、浙江南北两地的广播频率播出的都是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报道,体现了广播媒体高度的新闻敏感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所具备的快速反应,及时应对,精确策划,迅速启动,有效运行的能力。

2.高效运转,高科技投入,应急迅捷,形成舆论强势

南北两地的广播频率在时代楷模的报道中,应急迅速,走在先、作在前,引领媒体迅速跟进,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全面铺开,涌起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浪潮,在全社会形成了一股强烈的舆论氛围。

据掌握的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各频率及杭州各广播频率播出情况的统计,在吴斌事迹披露后的5天时间里,浙江及杭州广播各频率全面铺开,全力投入吴斌事迹的报道中,共播出176件(次)吴斌事迹新闻,其中大部分具有现场采访的录音音响。丰富了报道样态,增强了报道的贴近性和感染力。

黑龙江台广播频率在张莉丽、高铁成事迹报道中启动“新闻报道紧急应对体系”。包括,在报道重大新闻事件时打破频率、节目界限,各频率联动播出;建立专家、学者队伍,广播节目中对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点评等等。

在张莉丽由佳木斯300公里转院哈尔滨治疗的路程中,黑龙江台快速迅捷启动龙广新闻报道紧急应对体系全程关注、服务。高技术投入、高效运转,动用转播、直播设备,开辟特别直播节目《你的勇敢如此美丽》。全程直播转院车队护送情况,关注张莉丽病情。

转院车队行进300公里、4个小时,直播节目持续了4小时40分钟。靠精心安排、周密策划,靠技术支撑,靠紧急应对体系作保证,完成一次特别的直播,用电波在媒体与听众之间织就一张爱心之网。

新闻媒体对时代楷模张莉丽、吴斌事迹宣传的社会效果是深远的、巨大的。在人们的意识中又重塑榜样形象、再构思想信仰、强化理想信念,唤回人们蕴藏心底的善良、激发了久违的正直的力量。在社会上迅速形成了一种尽职尽责、敬岗爱业、倾情奉献的舆论强势。

3.引向深入、转向深层,获得最佳宣传效果

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舆论强势后,对英雄的报道又及时跟进转入深层。黑龙江台各广播重点频率、品牌栏目对张莉丽报道给予持续关注。浙江之声在随后播出的专题、特别报道中,对吴斌事迹已有深度挖掘提炼,专家的评论,提升凸现主题,凝聚核心思想。

两地各广播频率以发现的眼光深入采访张丽莉、吴斌、高铁成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思想的高度深层挖掘那非常时刻英雄行为背后的道德积淀,理性的去触摸感受英雄的内心世界,向社会传递英雄的真美大爱、传输正义道德的力量,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二)时代楷模持续宣传的几点启示

中央召开的学习时代楷模座谈会指出,“宣传时代楷模应作为大众传媒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以发现的眼光和关爱的情怀,大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浓厚氛围,唱响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6]

在时代楷模宣传中,黑龙江、浙江广播媒体的报道实践为持续开展时代楷模宣传提供借鉴。

1.增强媒体责任意识

首先是决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张莉丽、吴斌、高铁成事迹报道留下的启示是,媒体决策者高度重视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的感人之举在“我们的价值观”实践活动中所带来的正面影响力。决策者责任意识强对宣传活动的把控指挥就十分有力、有效。其次,顺应时代需要,顺应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满足受众的诉求,唱响思想道德建设主旋,弘扬正气,引导舆论,是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

另外,一支有责任感的新闻团队一定是可以打硬仗的队伍,是可以挖掘思想深度、创作高质量水准新闻作品的。

2.广泛搭建平台,实现多媒体联动

为适应重大突发性新闻报道的需要,借鉴黑龙江、浙江广电媒体时代楷模报道的做法,有必要组建“新闻报道紧急应对体系”。包括,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打破频率界限、节目界限,通力合作完成转播、直播;建立志愿者联盟,提供群众基础;建立专家、学者队伍,对重大事件深入分析、点评;加大与兄弟媒体互通合作,实现多媒体联动等。

3.丰富载体渠道,创新报道方式

利用现代先进的通信技术手段,创新节目样式。广播媒体充分用足、用好、用活新闻、专题、专访、特别节目等多种节目形式。还可大胆灵活采用直播、录播、转播等多种播出样态。更可以拓展、开辟媒体在线网站、短信平台、热线电话参与、新媒体手机等新闻传播渠道和载体。

用发现眼光去挖掘新闻亮点,创新报道方式。直播节目聘请张莉丽、吴斌的师长、同事、同窗、好友、学生以及社会学者走进直播间,以讲述张丽莉真实故事的形式,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草根英雄。

4.实现播出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攀升

时代楷模的持续报道迅速转向深度挖掘提炼思想精神内涵、呼唤理性良知、回归人性善良、重塑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上来。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戒新闻碎片的技术拼凑,精心设计精心制作,以高质量,高水平的节目唱响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旋律。

三、新闻角度的选取

有好的新闻事件、好的新闻素材,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这一点不可否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何选择新闻角度的问题。新闻角度选择得好,能使新闻增添色彩,提升新闻价值,选择得不好则会使新闻黯然失色。

所谓新闻角度,是指观察新闻事件的着眼点、素材使用的立足点,以及新闻创作的落笔点。一位摄影师拍照时,要选择好取景的距离、位置、拍摄的角度。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同一新闻事件,同样的新闻素材,选择报道的角度不同,效果也不会一样。有的人把功夫下在新闻角度的选择上,写出含金量很高的新闻作品,而有的人则轻率成文,不免落于俗套。因此,新闻角度的选择,对于新闻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选择新闻角度呢?

首先要比较筛选。在采访活动中,把握了采访对象的总体概貌以后,不妨排出几个不同的新闻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筛选出最佳角度进行报道。例如,2000年5月31日,哈尔滨市政府原办公楼爆破拆除。就这一新闻事件,我们排出了几个报道角度。(一)从安全的角度。办公楼已建了80年,陈旧破损,必须拆除。(二)从介绍新技术的角度。报道解放军官兵使用新的定向爆破技术,安全顺利地完成爆破任务。(三)从还绿于民的角度。报道市政府办公楼爆破拆除,实施城市形象工程建设。经过对比分析,最后选定第三个角度,即以还绿于民的新鲜视角,报道了这一新闻事件,突出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大主题。实践证明,这个角度选得比较成功,《还绿于民——哈尔滨市政府原办公楼今天凌晨成功爆破拆除》这篇报道,被评为2000年度黑龙江新闻奖一等奖。

其次要以小见大。新闻角度开口小,易于集中笔墨,突出特色。小题目可以做出大文章。例如《双城市书记、市长卖轿车补发教师工资》一稿,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几十家报刊电台都采用了,《中国青年报》还登了头版头条。这篇报道受媒体青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文章从卖车这件小事落笔,却反映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决心和行动,关心群众疾苦的重大主题。应该说,可以反映这一主题的素材很多,可以举出很多事例。比如领导干部拒收贿赂、拒绝住好房、拒绝利用职权为子女和亲友牟私利等等。这样铺开来写,面面俱到,结果只能费力不讨好。作者巧妙地选了某市委领导卖轿车兑现拖欠教师工资这件事,从一个小侧面进行报道,可反映出的却是一个大主题。因此,《人民日报》在刊登这一消息时,编者还加了一行引题:《教师薪水发不出,领导无颜坐轿车》。这正是新闻的精华,堪称点睛之笔。

第三要给人以新鲜感。同一新闻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有的角度平淡无奇,缺乏新意,而有的角度却能给人以新鲜感,借以深化主题。例如:《瓜王也有“出场费”》这篇报道,反映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依靠科学致富的强烈愿望,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这篇新闻的报道角度富有新意,极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采访的记者曾参加一个全国西瓜王大奖赛,采访了西瓜高产大王——黑龙江省五常市农民王景操。当时,关于农民获得“西瓜王”的报道已多次见诸报端,如果再从王景操种植西瓜的高超技术方面去报道,必然给读者以老生常谈之感。记者换了一个角度,巧妙地从农民的市场观念和科技致富的愿望落笔,报道的角度新奇,所以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采用了这篇稿件,并配发了评论。

新闻角度的选择,不仅是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性问题。因此,记者必须长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揭示生活的本质,才能捕捉到新闻的最佳角度,写出能够反映时代特点的好新闻来。

四、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应用

在许多艺术形式与门类之间,总可以发现它们相通、相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互支撑之处。特别是广播电视这种视听艺术又为多种艺术间的融通渗透,提供了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应当说在广播媒介中音乐是第一位获益者,也是最大的获益者。音乐的触角已经伸向现代生活的许多领域。有人说,生活中无处不有音乐,这并非言过其实。而且在许多综合艺术中常有音乐的一席之地,甚至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在广播节目中尤为如此。除了专题广播音乐节目外,在其他语言广播节目中,节目的制作者也根据需要,精巧的使用音乐,这不但丰富了节目,也使得节目播出质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也因此在各类广播节目中展现风姿,占据了用武之地。

(一)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地位

音乐是靠听觉使人们产生共鸣和联想,广播节目是通过听觉传递情感信息,这便是二者天赐而不解的缘分。因此,音乐在广播节目中就成了重要的表达手段之一。

广播语言有着通俗、口语等与书面语言截然不同而又鲜明独特的表达方式。音乐也同时有着自己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抒发情感的独特之处。在生活中常听说“我有许多话要对您讲,见了面又不知从何谈起”,可见,在语言的扩充和舒展上也有它不尽如人意之处。又如人们常说“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汇成的这句话不见得会真正代表千言万语。所以,在言语的凝练和浓缩上,也有语言所达不到的、表达不尽的、不十分恰当之处。事实上,生活中在叙述复杂场景;在表述细微思想情感时,很多人都存在这种“言语表达困难”问题。而用音乐既可对语言表述的不足作有效而巧妙的弥补,又能起到遗失补缺、填充补空、减少遗憾的效果。音乐本身既是创作者丰富情感的倾泻,他生动、活泼、直接、感染力强,它还可以直接引起受众感情的共鸣,并使之感情共鸣到来的更迅速、更强烈、更彻底。可见音乐是语言的重要补充,那么音乐在广播节目中,是应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

另外,人们的听觉有同时收听多种语言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在多种声音中辨析出其中的一种声音。听觉的这种选择、屏蔽作用,决定了音乐在语言广播中是不会太多的妨碍语言的清晰度和表现力度的,而且,还会增强语言的情感感召力。

音乐自身不能十分具体的说明事物。那么,就决定了在广播节目中,音乐是从属于语言的,是语言情感的补充和语言色彩的点缀,那么它与语言的关系可以形象的比作是变奏与主旋律的关系,副调与主调的关系。而且是能够发挥其能动性,产生烘托效果和促动效果的。

(二)音乐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

广播节目中的任何表达、表现形式都是为节目的主题和中心服务的,作用其中的音乐部分也无例外。音乐的作用只能是深化作品的文字主题,加强作品的宣传效果。

1.揭示中心 深化主题

对于整个节目的宣传设想、编辑意图、节目介绍、情景展示都可以提前在音乐中给以“暗示”。这是音乐在配乐广播中的重要作用之一。这种“暗示”既可以让听众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起到伏线作用,又可以使语言不“直”不“白”,有产生一种悬念的感觉,调起受众收听的胃口,吸引听众继续收听下去。同时又可以加深受众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强化对事物发展某些重要情节的记忆。

2.渲染气氛 增强效果

音乐是一种丰富的“有声情感”语言,用它来渲染、制造一种气氛和效果是语言所不能比拟不可替代的,有时甚至是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所不及的。同时音乐还可以揭示语句的内在语,强化语言的潜在情感,并且效果是非常独特和鲜明的。

3.介绍背景 辅展环境

广播节目中,向听众介绍环境和新闻背景对节目制作者来说是一套硬功夫,而且有时文字的叙述也有一定的困难,就因为亲临境况,往往时过境迁。事件背景的表述音乐长于文字、准于文字、方便于文字。有时用音乐来介绍环境和背景,可以把节目制作者的意图包含于音符之中,更能引人入胜。

img20

图2-2 作者(右二)上海国际音乐节期间与国外同行在一起

4.协助转题 承启过渡

广播节目,特别是综合性的广播节目,在转换话题,行进到另一单元,过渡到下一档节目时,都该少不了音乐的出现,都可以借用于音乐来协助完成。而且音乐在这里起到了承上启下、自然连接、自然过渡的作用。

音乐的这种过度作用明显体现在:完成时间跨度、解决节目内容的变更、话题转换;帮助听众调节情绪、做好收听的心理准备等方面。

(三)音乐在节目配置中的布局选材

1.讲求整体布局

配乐也有个整体布局问题,这也如同节目编排要讲究布局结构一样重要。配乐要从节目的全局出发,使音乐按节目发展线条和思路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安排,让节目的层次更鲜明。什么地方需要铺垫?那里使用叙述音乐?那里到了高潮,音乐如何推进?在最能体现中心和主题处,音乐怎样烘托等等,都需周密设计,合理布局。此外节目进行中音乐的淡化处理,节目结尾处的音乐引入、淡(隐)出等,这些都该做全盘考虑,总体安排。

2.要求准确选材

音乐是一个个音符的合理组织与有机流动。它在出现的时候,是在表达着一种情感,一种愿望和态度。那么在选择音乐素材时,首先要考虑音乐素材的完整性,尊重音乐自身的表达规律和特点。使用的作品可以有重复、删节和衔接。但有时一定要考虑乐句、乐段的整体性,注意保持乐思的完整流动,这是不可忽视的。没有明确的开头和完整的收尾,甚至半终止都做不到,是达不到艺术效果的。要有乐段、乐句、最起码是乐思的完整和清晰。

其次,要注意风格的一致性。音乐语言的特色风格极强。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而且还会受到民族、宗教、习俗、时代、地域、国度等因素的影响。这都应在配乐作品的选择上有所考虑。应该是文字作品与音乐作品总体风格相统一。比如,同一民族语言的节目风格与同一民族音乐风格统一,即体现民族风格(朝鲜语广播节目该用朝鲜民族音乐而不是苗族音乐)。体现时代风格,应是同一时期的节目使用同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历史题材节目不能用现代电声音乐而适宜用古典器乐)。还要照顾到地域风格、旋律风格、配器手法等等。

在广播节目的制作中巧妙地使用音乐,在广播节目发展上有经验、有成就,将来也会有施展的空间和前景。同时也有待于就音乐的使用作继续研究和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新奇,让音乐为广播电视节目增添色彩,协助提升节目品味。

五、广播文艺版块节目的组合艺术

广播文艺版块,以它新颖的节目样式,色彩纷呈栏目和内容,灵活多样编排手法,全新的组合理念和多元的组合形式,开创了独特的节目风格,满足了听众的生活娱乐、文化交流、信息沟通等多种需求。

广播文艺版块节目形式的出现已经有二十几年的历史了。这当中,经过编排上的探索,播出中的完善,运行中的磨合,使版块节目逐渐走向了成熟,显示出了版块节目形式的优势。作为广播文艺性节目,文艺版块节目编排的整体性、形式的参与性、内容的多样性、话题的贴近性和作品的欣赏性等特色,都是其他文艺节目所不可替代的。

探索广播文艺版块节目的组合艺术,使之日臻完善,对于提高节目质量、提高节目收听率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遵循节目编排组合规律

文艺版块节目的出现冲破了以往在广播文艺节目中,音乐、戏曲、曲艺、文学、广播剧平分天下,割据节目时间的局面。它以一种多姿、多彩、多栏目、多组合的节目形式,为人们的听觉世界带来了新的感觉、新的享受。

1.听觉感受律

遵循人的听觉感受规律。人们的听觉有主动积极接纳悦音的倾向,对悦耳的声音主动收听,即“悦耳动听”。而对于噪声、杂音则会有烦躁不安、甚至回避的应激反应。对有规律、多变化的声响,乐于接受。这是节目组合中,作品选择首先要考虑的听觉感受因素。

适应人们的收听习惯,讲究内容的连贯,避免节目运行过程中大的跳跃和脱节,这应是节目编排中应顾及的另一听觉因素。

2.内容编配律

节目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需要多种多样。既要讲究整体效果,讲究内容的合理搭配,讲究章法,又不能有“杂烩”、混乱的感觉;既要布局合理、风格统一,又要雅俗共赏。某台周末设置的每周一次播出的文艺版块节目,是一个以音乐为主的板块节目,面向多层面的广播听众,除音乐外,设有曲艺、小品,还有地方戏曲。不同内容,满足了不同层次听众的需要,还设有听众参与栏目,体现了文艺版块节目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img21

图2-3 作者在广东国际广播音乐节期间与北京音乐台袶巩民(中)、方梁(右)老师合影

3.声响协调率

广播节目是以听觉为主要特征的综合艺术,声响是最主要的构成要素,也是唯一的艺术表现手段。一期广播文艺版块节目,就应该是一件华美的广播“交响乐作品”,是精心烹调的听觉艺术大餐。节目编辑应是一位高明的作曲家,像作曲家选择音符那样,精心的选择文艺作品,带给听众既丰富又和谐的感觉。节目稿件,也应该如作曲家的音乐谱表那样,有清晰地旋律主线,精确细致,经得起听觉的推敲。

节目的组合不是简单地声响拼凑,也不是无目的的聚拢汇合。而应考虑到声响的层次感,考虑合理的配置衔接,考虑如何彰显主题,考虑音响最终呈现的总体效果。

(二)坚持节目编辑组合原则

节目的组合,首先涉及的是节目素材的合理选择。节目的选材要有目的、有原则、有标准、有技法。

1.宗旨性原则

文艺节目的编排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努力实现节目宗旨,收到预期的宣传效果,这就是节目的宗旨性原则。

节目编制者思想水准,艺术水准,价值取向,编辑意识,常常直接影响所编制节目的质量优劣、播出效果。节目的编制者有较高的政治成熟度,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编排的节目传递生活的回声,折射出时代的色彩与光芒。

2.整体性原则

任何一期节目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便是文艺版块节目,也都是由节目的各个部分、各个栏目和谐组合而成的。整体性强的节目都有自己内在的逻辑联系和科学架构。编辑的艺术在于:能够按照文艺版块节目的整体需要,将那些浩瀚如海、纷繁散落的文学艺术作品,组合成一个生气贯通、丰满匀称、神采飞扬的有机整体。

3.主题性原则

主题意识贯穿始终,要充分体现出节目播出全过程的中心思想,即节目主题。节目不可以没有主题,有主题不可以不鲜明。因为主题是节目的核心,是节目的中枢神经。编辑艺术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主题形成之后,熟练地使之成为节目的统领。在文艺版块节目中,应该让选择的每个文学艺术作品,在播出中碰撞出斑斓灿烂的艺术火花,折射映衬出节目主题,使之凸现、鲜明而厚重。

4.优化性原则

百花齐放的文学艺术园地硕果累累,可供广播文艺版块节目选择的作品,品种繁多,色彩纷呈。编辑的功夫就在于,对反映主题、体现编辑意图的众多作品中,不可简单地罗列,也不是随便地推出展览。而是按照优化组合的原则,兼收并蓄、优中选优,严谨又和谐地进行编排。事实上,文艺版块节目中各作品组合后,所产生的总体播出效果,远远大于各作品单项效果简单相加的总和。版块节目自身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学艺术作品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关联的多向性,这为多种组合方式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编辑的艺术是:创造性地优化最佳组合。只有精品的重新组合,才能重新组合成精品。

(三)广播文艺版块节目多种组合样式

广播节目的组合,多是围绕主题、主件做文章;抓住主线、分清主次巧安排。文艺版块节目也不例外,无定势有章法。

1.主题先导式

每期文艺版块节目都应有一个主题。主题确立之后,如同树起了一面旗帜,在其引导之下,去选择与主题相符的各类文艺作品。作品的艺术门类、表现形式可以有所不同,风格、特点可以多样,但作品必须能够为深化主题服务。这一样式的文艺版块节目的特点是:主题鲜明,目的明确,效果明显。

2.主件统领式

组合编排文艺版块节目时,有目的的以某一重点栏目或重要文艺作品为主件,以其他文艺作品作陪衬,作品与作品之间形成一种主从关系,经设计编排组合成文艺版块节目。这一版块节目的特点是: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层次清晰、起伏有致、重点突出。

3.主线贯穿式

以一个题目、一个话题作主线,以话题的承启转换为纽带,把各种类型的文艺节目串联起来。作品分先后,不分主次,头尾贯穿,一线相通,环环相扣。这一节目形式的特点是:衔接自然,联系紧密,流畅贯通,脉络清晰。

4.主次排列式

编辑在编排组合文艺版块节目时,按照所选用文艺作品分量的轻重、播出反应的强弱,按照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顺序,有机组合,依次排列成整体节目。这种文艺版块节目的特点是: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舒缓自然,易于理解。

节目组合是一种编辑的艺术,是一件艰辛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将原本散乱无序,纷繁庞杂的文学艺术作品,最后成型为文艺版块节目,没有一定的组合技巧是办不到的。不掌握节目组合规律,不遵守文艺节目的编排原则,是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的。精雕细刻,辛勤打磨,才见编辑的功底,才展露节目编排中的组合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