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轼治理杭州

苏轼治理杭州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轼立即报告朝廷,请求将杭州府上缴的粮食免去三分之一。他把杭州城的郎中召集起来,派遣下属官吏带领他们分赴各地治疗灾民的疾病,减少了死亡的人数。一连二十多天,苏轼带着下属踏勘西湖、六井、漕渠、钱塘江,找当地老人调查情况,请教治理的方法。于是,苏轼信心十足地开始实施治理计划了。杭州人民为了永远纪念他,就将西湖的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17.苏轼治理杭州

宋哲宗元四年(1089年)四月,苏轼被授予龙图阁学士衔,到杭州府任地方长官。

这一年,苏轼五十四岁。

三年前,苏轼被哲宗皇帝召入京师,先后以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任皇帝的侍读,太后和哲宗皇帝都特别的看重他。苏轼生来性格坦诚,议论朝政直抒己见,不会看脸色行事那一套,行事不因袭陈规陋习,又不拉帮结派。渐渐地,受到许多当道的大官僚的忌恨。当时朝廷里新旧党争闹得十分厉害,新党得势,不问是非曲直,一概排斥旧党。如今旧党得势,做法和新党一样,以牙还牙。苏轼素有报国安民的志向,不愿投靠任何一方,在无聊的人事倾轧中白白耗费精力才智,他便向哲宗请求,外放到杭州府做地方官,终于得到批准。

来到杭州,苏轼心情格外舒畅。他三十六岁时因为议论变法的失当之处,得罪了新党,被外放到杭州府任通判。十六年过去了,杭州风物依旧,自己却已经两鬓斑白。不过,这次是任知府,可以放手为当地父老乡亲干几件实事,实现自己造福百姓的夙愿。

不久,杭州府遇上了百年未遇的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黄;饥民遍野,瘟疫肆虐。苏轼立即报告朝廷,请求将杭州府上缴的粮食免去三分之一。哲宗不仅同意了,而且赐米救济饥民。

朝廷发下来的救灾物资毕竟有限,苏轼便下令减价出售仓库里贮存的粮食。

当时得瘟疫暴死的人很多,苏轼焦虑万分。他把杭州城的郎中召集起来,派遣下属官吏带领他们分赴各地治疗灾民的疾病,减少了死亡的人数。

两个月过去了,杭州府百姓的生活渐渐安定下来。

可是,向来达观、喜好游览的苏轼,足不出户,成天为一件事犯愁,他想:百姓遇到灾荒,依靠政府的救济还可以勉强度日;瘟疫一蔓延,人们却无能为力。杭州一带行医的人分散,又到处流动,百姓平时看病很困难。遇到非常情况,患者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只有坐以待毙……

“必须找出一个便民的办法!”苏轼暗自下定决心。

不久,杭州府百姓中传送着这样一个消息:“城里建起了‘病坊’,坊里的郎中常年应诊。”从此,百姓治病有了固定的诊所,许多疾病得到及时的治疗,也利于防止瘟疫的蔓延。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才知道,建立“病坊”是苏轼的主意,为了筹集建立“病坊”的资金,苏轼还将自己积蓄的五十两黄金捐献了出来。

杭州城靠近海边,食用的地下水咸苦。唐代李泌引西湖水作“六井”,才解决了市民的用水问题。后来,白居易在杭州任职,又开渠引西湖水灌溉农田,农业年年丰收,人民富足。但是,西湖里生长一种葑草,容易积聚泥沙,所以西湖每年都必须疏浚治理。

宋朝以来,湖中的葑草丛生,积为葑田,湖水面积越来越小。这样,灌溉农田的渠水只好取之于钱塘江。江水夹杂的淤泥很多,漕渠三年就要清淘一次,工程量很大,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六井”的水源改用江水后,也因为泥沙太多,几乎废弃,居民饮水、用水极不方便。宋朝历任杭州知府很少过问治理的事务,问题越来越严重,老百姓怨声载道。

苏轼了解到杭州百姓的这些疾苦后,决定在自己任职期间对西湖、漕渠、六井进行彻底的整治。

一连二十多天,苏轼带着下属踏勘西湖、六井、漕渠、钱塘江,找当地老人调查情况,请教治理的方法。于是,苏轼信心十足地开始实施治理计划了。

冬天来临了,苏轼登上城郊的高地,指挥民工开通新的漕渠:将茅山一河专通钱塘江,将盐桥一河专通西湖,以便漕运和农田灌溉。

一个月之后,苏轼又下令治理西湖:绕西湖造堰堤,修涵闸,使西湖湖水能蓄能泄,免除百姓清淘湖泥的负担。将湖中的葑田堆积起来,筑成南北长达三十里的长堤,堤上夹道种植杨柳,既解决了葑田之患,湖区的交通也因此便利起来。为了根治湖中的葑草,苏轼还推广种菱,种菱的收益用做以后修湖的基金。

最后整修淘清城区的“六井”,仍然引西湖的水作为饮用水。

经过整治的杭州,西湖恢复了她特有的魅力,漕运交通、农田灌溉、居民用水都有了保障。杭州府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

老百姓感激苏轼,爱戴苏轼,家家都张挂他的画像,还为他建立生祠,歌功颂德。

苏轼在杭州做了三年的知府,为杭州人民办了许多兴利除害的好事,至今还有许多关于苏轼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杭州人民为了永远纪念他,就将西湖的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