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宋前期诗词

南宋前期诗词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初期,有的词人积极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压迫,恢复北方疆土的斗争。典型的诗中有画。中进士后,仕途顺利,官至参知政事,在南宋诗人中最为显达。在南宋前期,由于金兵入侵,汴京沦陷,使许多文人士大夫在此动荡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激发了爱国热情,抛弃了江西诗派纸上谈兵的束缚,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反对民族压迫,抒发故国之思的爱国诗篇。

第十四章 南宋前期诗词

北宋王朝,由于统治者缺乏强兵卫国的长远目光,只知送币输绢给外族,以换苟安,最终落得国破民亡的结果。整个北方被金政权掠夺,而且咄咄逼人想灭亡宋王朝,广大人民反抗民族压迫,朝中有识之士也发出了强烈的爱国呼声。而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却只希望通过对女真贵族的屈膝求和来换取东南半壁偷安。这样,和战之争代替了长期新旧党争,文坛上爱国主义就突破了江西诗人、大晟词人的形式主义作风,成为进步作家的共同的倾向。相继出来一批爱国诗人和作品。

一、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出身书香门第,她自少便有诗名,和太学生赵明诚成婚后,唱和诗词,校勘古书,鉴赏书画,生活美满。靖康二年,她和丈夫避兵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金石书画。后来赵又病死建康,她就辗转漂流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孤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成就最大的还是词。她的词留存的有七十多首,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二期。前期写她的少女,少妇生活,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以晚归衬托荷池之美,夕阳归舟,鸥鹭惊飞,活泼而富有情趣。

从靖康元年起,李清照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流亡生活,写出了更加动人的诗词,如【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表达个人不幸,情绪低沉。如【菩萨蛮】:

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

角声催晓漏,曙色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

这首词写出李清照漂泊江南的孤独、寂寞、痛苦之感,彻夜难眠之痛,春花虽开,心亦凄凉。

她的词语言大都明白如话,较少粉饰,又流转如珠,富有声调美。主要继承婉约词派的道路发展。后期还兼有豪放派之长,使她能够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的影响也较大。

二、张孝祥及其他爱国词人

南宋初期,有的词人积极投身于要求反抗民族压迫,恢复北方疆土的斗争。他们的词也突破了北宋末年平庸浮靡的作风,上和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首先利用词作武器,直接参加当时抗战派的政治斗争的是著有《芦川词》的张元幹。

张元幹(1091-1175),字仲宗,福建闽侯人,绍兴八年(1038),宋高宗要向金释表称臣,李纲上书反对无效,张写了一首【贺新郎】寄给他,支持抗金主张。后来胡铨上书请斩秦桧,除名编管新州,他又写一首【贺新郎】送他,我们看看这首【贺新郎】: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这首词的上片写出了北方在金兵占领下的荒凉混乱情景,表现他对民族压迫者的仇恨和对南宋投降派的愤慨。下片表示他对胡铨的同情与支持,要他以豪迈乐观的态度答复投降派的打击,而不要因一时的挫折消沉下去。因投降派正当时,张就因这首词得罪而除名。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安徽和县人。高宗时中状元,曾因事忤秦桧下狱。是当时的主战派。多次赋词表达抗敌的激情,当张浚北伐军在符离失败,主和派又屈辱通使议和。张孝祥对此悲愤难抑,写下了著名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词的上片描述了沦陷区令人痛心的凄凉景象,控诉了侵略者对大好河山的蹂躏。词的下片,表现了自己空怀壮志,不能为国立功的悲愤,表现对渴望恢复的中原父老的深切同情。表现对主和派放弃武备,屈辱求和的卖国行为极端痛恨。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评这首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三、杨万里和范成大

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和尤袤号称“中兴四大诗人”。当时杨陆的声名尤著。尤袤流传下的作品很少,成就不高,杨、范虽比不上陆游,但却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思想艺术各有特色,不愧为南宋杰出诗人。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举进士,历任地方官,官至宝谟阁学士。曾屡次上疏指摘朝政,得罪权相,罢官家居十五年,忧愤而死。他与江西诗派本质不同的是,直接从大自然取材,而不是在书本前人诗文上翻新出奇,所以他说:“不听陈言只听天”。因他的诗以描写自然景物为最多,也最能体现他的诗歌艺术特色。他的诗号“诚斋体”。

“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是继承了陶潜、杜甫、苏轼、黄庭坚的诙谐打诨的作风,而加以发展。第二,是丰富新颖的想象。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态,并以拟人手法突出,使之生动而有趣。比如他用“一峰忽被云偷去”来写流云。第三,是自然活泼的语言。第四,诚斋体诗歌写得活泼、清新、幽默、风趣。如《过上湖岭……》: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诗中写到从山下上望,象低伏波涛,可山见人爬就跟人比高低,爬上一山又见一山。但诗人把山写得像个调皮鬼,充满了幽默。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诗中用细腻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情趣盎然的荷池小景,清新自然,观察入微,构思奇巧,在我们面前描出一幅美丽的荷池国画。典型的诗中有画。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苏州人。中进士后,仕途顺利,官至参知政事,在南宋诗人中最为显达。

范成大写诗也是从学江西诗派入手。后来通过生活实践和创作实践,逐渐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诗歌。他有不少诗反映了当时的抗金斗争的重大问题。他出使金国时,把沿途所见所感写成七十二首绝句,集中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是他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如《清远店》:

女童流汗逐毡軿,云在淮乡有父兄。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注]①毡軿:用毡子做帷幕的车子。②黥面:脸上刺字,涂上黑色,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诗中叙述了诗人在金国统治区看到两个丫头遭受的痛苦,对她们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以及对金统治者的愤慨。

另外范成大的诗歌还有反映农村生活的,对当时农村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作了深刻的揭露。如《催租行》、《后催租行》。在范成大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中,《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只十首也很有名。使他在文学史上赢得了“田园诗人”的称号。欣赏几首: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社下烧钱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回。

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里,诗人通过深入的观察和亲切的体验领略了农民勤劳、淳朴的他们生活的苦乐,流露了诗人的同情和共鸣。

范成大的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形象鲜明,意境清新,语言明快朴实。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四、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伟大爱国诗人。在南宋前期,由于金兵入侵,汴京沦陷,使许多文人士大夫在此动荡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激发了爱国热情,抛弃了江西诗派纸上谈兵的束缚,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反对民族压迫,抒发故国之思的爱国诗篇。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陆游。共存诗九千三百多首,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小时就经历了战乱,尝尽了颠沛流离的痛苦。父亲陆宰是爱国志士,从小就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从军报国的壮志。

陆游二十九岁时应试进士,举第一,第二年试于礼部,复置前列,因名次位于秦桧之孙秦埙之前,又“多议主战”竟遭黜落,秦桧死后三年,才出任县主簿。因主张抗战,几起几落,官至军器少监。

陆游的生活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和他诗歌创作紧密相连。他四十五岁以前,是他生活的第一个阶段。因出生于爱国之家,从小就培养了忧国忧民的思想,立下了抗战报国的壮志。陆游十七、八岁时便很有诗名,在进入四川前,将近三十年间,保存诗二百三十多首,最初学诗是从江西诗派入手,老师是主张向黄庭坚学习的曾几。曾几一方面给他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一方面教他作诗技巧。这一时期爱国主义还是他创作基调,热情洋溢,气势奔放。当时他提出了许多政治、军事方面的建议,积极赞助张浚北伐。但随着北伐失利,主战派失势,他也以“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欣赏他的《送七兄赴扬州帅幕》:

初报边烽照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诸公谁听刍荛策。吾辈空怀畎亩忧,急雪打窗心共碎,危楼还望涕俱流。岂知今日淮南路,乱絮飞花送客舟。

[注]①石头:指石头城南京,敌军逼近南京。②刍荛;割草砍柴的人,指普通人,统治者不会听普通人的建议。③畎亩;田间地头,借指在野之人。④危楼:高楼,登上高楼远望北方故土,止不住伤心流泪。

这首诗借送七兄上前线之机,写出了形势的危急,故土的沦落。中原何时可复的担忧,具有深沉的爱国之情。

第二阶段是他四十六到六十五岁,在这近二十年间,是陆游创作最辉煌的时期。陆游四十六岁时被起任为夔州(四川奉节)通判,他从家乡出发,沿江而上进入四川,沿途游览了大江两岸名胜古迹,了解了风土人情。四十八岁时,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中任检法官,身临边防前线,这一切都大大地扩展了诗人的心胸、眼界。这一时期他积极参与抗敌行动,出谋划策,坚持主战。此后陆游陆续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为官。终因坚持抗金,借诗抒愤,深为主和派所痛恨,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免官,这年诗人六十五岁。诗人把这一阶段诗集定名为《剑南诗稿》。

第三个阶段是陆游六十六岁到八十六岁去岁。在这二十年间,陆游基本上闲居于故乡的农村。“身杂老农间”的生活环境,使他诗歌的题材内容、语言风格发生了变化。他对农村生活多了解,和农民亲密往来,关系很好。他的《东村》(其一):“野人(农民)知我出门稀,男辍鉏耰(yōu)女下机,掘得茈菇(cí荸荠)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所以陆游这一时期的诗就以写农村生活为主。“年来诗料别,满眼是桑麻”,这后期的诗歌风格也随之趋向于平淡。但他的爱国热情并没有消退,诗人始终不忘洗雪国耻。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表明陆游一直关心国事,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陆游的大量诗篇,是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励语”、“言征伐恢复事”。如《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诗歌艺术的特点,基本特征是现实主义,但也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时还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结合。他大量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但也有一部分诗有浪漫主义的表现,善于使用奇特的夸张,如“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融州寄松纹剑》)。当时就有“小李白”的称号。

诗歌语言方面,陆诗的特色,为历来所公认的是晓畅平易,精炼自然,所谓“清空一气,明白如话”,“无一语不天成。”

在体裁方面,陆游是无体不备,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七律尤为人所推重。陆游的诗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

五、爱国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与陆游同时代。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词人,他们的诗词代表着南宋爱国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辛弃疾二十三岁以前,他出生时,家乡已沦陷十多年了。少年时受到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二十二岁时他率领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参加了抗金的耿京的义军,次年奉耿京之命南下见宋高宗。途中听说叛徒张安国杀害了耿京,已投金人,便率领五十轻骑闯入金兵营盘,于五万军中生擒张安国。然后飞马投奔南宋,由南宋朝廷把张安国处决。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

第二时期,是辛弃疾从二十四岁到四十二岁。辛南归的第二年,张浚北伐失败,双方订立“隆兴和议”。对此局面,辛多次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和计划,其中《美芹十论》和《九议》最为有名。但不为朝廷采纳,本人也不受重用,长期在外地做官,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因为辛的主战态度触犯了当权的主和派,政治上屡遭打击,于淳熙八年遭免职。

第三时期,是辛弃疾从四十三岁到六十八岁去世。辛弃疾罢官以后,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他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生”,亲自参加劳动。并自号“稼轩”。此后二十余年间,除短期的福建、浙江、镇江等地做过官以外,基本上是在江西农村渡过的,遭遇与陆游相似。辛弃疾说自己“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英雄无用武之地。

辛弃疾词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辛词的思想内容深广,根据题材不同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歌颂抗金武装斗争,正面表达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辛有投身抗金武装斗争的经历,在词中就常常直接表现火热的战斗生活。其中有月夜行军,从戎作战、沙场点兵、殊死搏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金戈铁马的铿锵之声带入词中。如【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在词中极力铺写阅兵练武的场面,展示抗金部队的军容、军威,也抒发了自己的豪迈情怀,慷慨激昂。但结尾一句,感情分量极重,感慨极为深沉。在投降派的压制下,他的壮志无从实现。光阴虚度,功名未立,报国无路,壮志难酬,悲愤难抑。

第二、借登临怀古抒发忧愤。祖国的山川名胜,历史事件,英雄传奇,常常引起辛的内心激动。经常触景生情,百感交集,迎风流泪,仰天长啸。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首诗作于词人建康通判任上。此时词人已南归八、九年,却投闲置散,不得一展报国之愿。值此登临之际,一抒郁结心头悲愤之情。上片写景,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到有情之景,面对大好河山,却无用武之地。悲愤之情难以抒怀,只能拍遍栏干了。下片言志,美味易得,故乡难回,国事飘摇,时光易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宿愿难了。满腹失意。

第三运用传统题材(悲秋、伤春、相思、别愁)、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个人政治遭遇的感愤。如【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离别之词,上片以三种写鸟啼声起兴,暮春离别,异鸟凄苦啼叫,令人愁苦不堪,后面又引王昭君远嫁匈奴,卫庄公夫人庄姜送别卫庄公妾戴妫典故,渲染离别的悲苦。下片又引用李陵和荆轲的典故。以上词人引用了四个离别故事:王昭君背井离乡辞别祖国,远赴万里异乡戴妫因儿子被杀被迫离开魏国,李陵流落异邦与故人长诀;荆轲为国家慷慨赴义。这四件事人物不同,情况不同,但都是悲剧性离别,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命运,所以,是寄寓了政治上的失意的怨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第三,就是描写免官归隐的农村闲居生活。辛弃疾四十三岁时被罢官,退居江西上饶农村。他胸怀大志,有经世济民的才干,最后却被排挤,最终归隐乡间。如【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奈,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茅檐、小溪、青草,是农村司空见惯的平常之物,作者把它们组合到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写一家人:两老饮酒聊天,三个儿子,锄草、编笼、卧剥莲蓬。描绘了一幅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适农村生活图画。

辛弃疾诗词的艺术特点,是以爱国激情为基调,显示其豪放的词风,在词的形式、格律、语言等手法上大胆创新,表现多种多样的内容和丰富深沉的情感。给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