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尊重在师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浅议尊重在师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的主动和学生的被动。教学中的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学生在学校的权利,最突出的是受教育权,其次是人身权利、财产权、名誉权、肖像权等。学生对老师有戒备心理,这是最大的交流障碍,所以要保证学生在权利不受侵犯的前提下与他们平等交流。这种怒斥、责骂本身就是一堵无形的墙,它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浅议尊重在师生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林建鹏

交流,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彼此把自己有的供给对方”。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是教师一方的主动和学生的被动。教学中的交流必须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体现在学生观上,其实就是教师怎么对待眼前的每一个学生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师生双方互动、真正体现教学的本质,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

学生是有着个性差异的自然人

传统教育中,教师君临天下,学生诺诺臣子,教学活动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给学生收。比如《坐井观天》一文的寓意是教育学生不要学那只目光短浅的青蛙,这似乎成了教师给学生的定论。至于青蛙被眼前的客观环境限制、有朝一日跳出井口之后的情况等都不是学生的思维所能涉及的范围,也是不让涉及的范围。学生个性表达的欲望在这样一次又一次被动接受的过程中一天天变消沉了。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属于自己发现的知识,接受被统一了的思想,接受不属于自己体验来的情感……传统教育重视了“是什么”,而对“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少有让学生探究的。学生只是被教会,在教会的过程中一天天物化。不要视学生为待加工的材料,待锻造的毛坯,他们不是任意揉搓的泥团,他们是有着自己独特个性和生命力的植株。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因势造型”,最不成“器”的也要让他努力展现根雕的魅力。其实,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学习的革命》一书说的没错。

尊重学生的法定权利

学生在学校的权利,最突出的是受教育权,其次是人身权利、财产权、名誉权、肖像权等。这些权利在《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教育法》等法规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传统教育中有些教师往往有意无意地在“师道尊严”,“严师出高徒”,“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要变坏”,“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意识中,借严格要求之名,时不时用罚站、赶出教室、撕学生作业本等方法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以至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伤害。说起来教师也似乎想不通,为了孩子还侵了权,吃力不讨好。想不通也得想通,只有通过法律保障的教育才是人性的。就学生而言,连自己的权利都得不到很好保障,怎么会和老师真诚交流呢?他们的心对老师是封闭的。时间长了,甚至对外界都是紧锁的。学生对老师有戒备心理,这是最大的交流障碍,所以要保证学生在权利不受侵犯的前提下与他们平等交流。

尊重学生的失误

“吃一堑、长一智”。学生的是非观念正处在发展阶段,可以说,学生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中长大的。孩子有失误有错误,做教师的应该具体分析,宽容并接纳他。学生给教室里的花浇水,不小心碰了花盆使其掉下来摔碎了。这种好心如果换来教师的批评甚至怒斥、责骂,学生还会再次提起水壶吗?这种怒斥、责骂本身就是一堵无形的墙,它拉开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应该小心呵护孩子向善向上的本质,区分孩子犯错误的动机,把孩子犯错误的心理遇到的问题区分开来,学生此处有失误,我们可以寻找别处的长处以“彼”激“此”。

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于在成长中必须面对的经历,关键是学生能否从中吸取做人做事的教训,从中获得解决困难、战胜自我的经验,从而坚定继续努力争取成功的信念。爱迪生发明蓄电池的实验,到一万次还没有成功,但他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一万种不能运作的方式。”对孩子的失误、错误一味地责难,会使成功的喜悦化为乌有,甚至失去再做新尝试的勇气,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与鼓励,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无论什么时候,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防他们变得自卑,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

尊重学生的体验

人是有感情的,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及周围人的情感中。说实在的,人的成功与否受情感支配占很大比重。虽然有时学生的体验听似荒诞,但那毕竟是得来的真实感受。罗马竞技场上有句名言:“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记住了。”说的就是体验、实践的重要性。不要觉得学生幼稚,灵感的闪现往往在看似不可思议的观点中。“我听到蚂蚁在唱歌”,“雪融化后变成春天、变成丰收的庄稼……”本身就是孩子的思维,孩子的体验。写春天的作文,为什么只能是莺歌燕舞、春和景明、生机盎然?病菌繁殖、沙尘肆虐、环境恶化等也是春天的现象,真实书写,更是人性的写真。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即使失败了,也可能成为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财富。孩子是自然长大的,他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方法都和成人不一样,教师的强行灌输,只能使他们厌烦,只能使他们的灵性渐渐褪色。有动物保护志愿者撰文,“当我们为保护藏羚羊,保护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而呼吁时,我们是否应该想到过,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多样性。当我们过度地致力于塑造孩子时,我们是否想到过,最该塑造,最该小心呵护的恰恰是自然天成的个性多样性、能力多样性,甚至是习惯的多样性。”

把学生当真正的人对待,让交流体现得更为人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做到依法从教;尊重学生的过失,为他们提供实践、改正的机会,鼓励探索精神;尊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真实,给他们创造一种和谐、平等、宽松、安全的交流环境。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新提法,是对教师的新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走进新课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