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爱就是严格的管束

爱就是严格的管束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教育孩子要“严格要求”,家长都是赞成的。就在于没有把握“严格”的分寸,不懂得这种严格会剥夺孩子的正常发展。所以这种严格也是无济于事的。智缘师父忽然笑了,他对女施主说:“其实未必最严格的管束,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父亲为严格管束小伟,发明了一套电刑设备,他用绳子捆绑住小伟的双手,用铁丝捆绑住其双腿,电击小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过分严格管束。

3.爱就是严格的管束

谈到教育孩子要“严格要求”,家长都是赞成的。从古至今,人们都充分注意到了不严格要求孩子的不良后果,轻则害己败家,重则败族卖国,所以人们对家长提出了若干警句:“小时偷针,长大偷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黄荆棍下出好人。”告诫做父母的不能放松管教,以免家出败子。

然而,严格要求就等于愈严格愈好吗?这里面有一个分寸。现在家庭教育的民主化和个性化水平还不高,有的家长在“严格”过程中,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独立于社会的能力,造成孩子生存的被动和无能。

曾有一位父亲,是工人,工作勤奋、品行端正。他只有一个儿子,对儿子的要求异常严格。他担心儿子交上坏朋友,就禁止儿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怕孩子养成乱花钱的习惯,就不让儿子支配一分钱的零用钱,儿子买文具一类的必需品,哪怕剩下一分钱都得交还给他。总之,父亲把一切可以杜绝儿子“学坏”的途径都堵死了。他对人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得管严才行。小时偷针,长大就会偷金,那时他就会恨我的。”在儿子工作以后,他要求儿子工作积极、踏实吃苦,但仍然不允许他与青年同事交往,更不准与女青年来往,工资也要交给他代管。这位青年没有朋友,没有友情,形单影只,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是男女交往能力,婚姻无法自己解决,最后由父母做主到农村寻了一个女子成家。他没有坏习惯,甚至没有花钱的习惯,但却不具备立足于社会必需的主见和能力,妻子终于离他而去,以致他精神失常,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留意观察一下周围,会发现存在类似的、程度不同的过于严格管束的消极教育结果。这位父亲教育失误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没有把握“严格”的分寸,不懂得这种严格会剥夺孩子的正常发展。20多年含辛茹苦的严格教育,耗费了家长大量的心血,其结局却是如此令人悲哀,留下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值得家长深思。

还有的家长或宽或严的教育方式都缺乏依据,什么事都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有的父母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来不提要求,品德、学习、锻炼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的坏毛病出来了,父母感到问题严重,立即“急刹车”,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简单,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然而多时积累起来的毛病怎么可能因家长突然“严格要求”就立即消失了呢?所以这种严格也是无济于事的。

一天,寺里来了两位施主,看起来是一对母子,母亲四十出头,孩子大概十一二岁,母亲领着孩子进了佛堂。母亲在佛堂中拜佛,而孩子却东张西望的。母亲一刻不停地关照孩子说:“拜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一心一意。”孩子却不太在意母亲的话,母亲说什么也不怎么听从。又过了一会儿,寺院的钟声传来,孩子忽然兴奋起来,四处寻觅钟声的来源,母亲刚想提醒孩子专心些,可是孩子已经跑出了佛堂,去钟旁边玩了。

母亲远远地看着儿子,不觉叹气,她对着佛堂里的智缘师父诉苦道:“我这个孩子,平日里让我费了不少心思,可是他总是喜欢和我对着干,叫他往东就偏往西,不叫他做他便偏要做,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管束他了。”智缘师父忽然笑了,他对女施主说:“其实未必最严格的管束,才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智缘师父顺手从桌上拿起了一个弹簧,把弹簧举到女施主面前,用手轻轻地捏捏,弹簧被压缩成小小的一块,猛然松手,弹簧恢复了原状,再用手拉扯着弹簧的两端,把它拉长,然后再次松手,弹簧又恢复了原状。

智缘师父对女施主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弹性与张力,无论你出于何种目的,都不太可能强行去改变他,就好像这个弹簧一样,你对它所用的力气越大,它反而越会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得更厉害。”

女施主伸手拿过弹簧,不断地拉扯,若有所思,她笑着问智缘师父:“师父的意思是说,很多事情的处理,都可以顺其自然,如果一味用蛮力去解决,可能适得其反是吧?”智缘师父笑着点点头,女施主带着孩子满意地下山去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不打不成才”。直到今天,好多家长仍然说:“我管得比较严,这小子没少挨打。”我们常常看到因考试不及格不敢回家,在街头溜达的调皮男孩;因犯一个小错误站在父母面前一言不发的女孩。一个“打”字,成了有些家长教育孩子的“秘密武器”。

一个叫小伟的孩子,4岁时父母离了婚。由于小伟有些贪玩,学习成绩不太好,父亲开始对小伟严加管束。起初是棍棒相向,后来严重到用电针刺,小伟身上留下多处斑点。为掌握小伟的一举一动,他的父亲还安装了监视系统。父亲为严格管束小伟,发明了一套电刑设备,他用绳子捆绑住小伟的双手,用铁丝捆绑住其双腿,电击小伟。父亲的电刑致使小伟全身深三度电烫伤,双小腿骨头外露,不得不住院治疗。

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有85%不愿在吃饭时面对家长。其原因,一是害怕家长们盘根追底的询问;二是询问之后,害怕家长会施以“武力”。可见,孩子们对家长“打”的管教方式从内心里是反感的。有的孩子,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导致家庭教育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美国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研究人员指出,从来没有挨过打或极少挨打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中的表现,要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得多,并且孩子挨打或接受其他形式的体罚次数越多,他们在测验中的得分越低。可见,打孩子并非是使其成长的途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引导而不是过分严格管束。

现在家长教育孩子找不到方法。孩子3岁至6岁是潜意识搭建期,一些孩子在3岁以后容易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些家长在不经意间会制止孩子去做某件事。这样孩子的潜意识会形成一种反抗心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比如孩子喜欢踢球,但家长却让孩子弹钢琴,家长回家后问孩子,你练琴了吗?孩子就可能会撒谎。一次骗家长成功后,孩子就有可能经常撒谎。

家长看到孩子对某事物产生兴趣后,就立即让孩子朝那个方向发展也是错误的。比如说,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画画,马上把孩子送到绘画特长班,结果刚刚对绘画产生兴趣的孩子面对严格的训练方式,容易兴趣全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正确的方式是,发现孩子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后,应该对孩子的兴趣进行保护,让其自己决定是否学习。

过分管束对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教育孩子要得法,要懂得去激励孩子。激励是人生进步最大的动力。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到激励而产生的,通过不断的激励,就会产生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最终达到成功的顶峰。每一个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人,回头看看自己的成长和成功的经历,都会体会到他人的激励所起到的作用,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件小礼物都会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自己鼓足干劲,奋勇向前。孩子同样也渴望激励。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年龄、心理、生理、外在条件的影响和限制,犯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需要家长的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原因、改正错误,但他们渴求的是说服和激励,而不是呵斥和打骂。这同你我孩提时的需求是一致的。

有些人曾经受到过家长的严厉管教,如今成为有名气、有地位的人,就误以为是过去家长打出来的成绩。于是,效而仿之,把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延续到下一代身上。其实不然,管教孩子要严,但更要科学合理,严要严在促其良好习惯的养成上,但不能影响到孩子人格的正常发展。健康的人格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参与竞争的最基本条件,否则,即使有能力、有文化也难以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何况,经常挨打受骂的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容易养成孤僻冷酷的性格,这样又怎能不在以后的婚姻家庭、事业中受挫折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