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能够正确对待孩子面临“问题”的父母,在生活中确实很少。另外,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一,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

3.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不同态度,造就了不同类型的孩子,而不同类型的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同。孩子的情感是脆弱而多变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爱护和关怀。在孩子不安、恐惧时,表示安慰;在孩子进步时,表示鼓励;在孩子痛苦时,表示同情;在孩子委屈时,表示理解。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和学习,而且会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主能力都受到影响,还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发展,甚至是孩子的人格。

父母对孩子持有消极和不良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往不良或不健康的方面发展;父母对其自身持有积极和良好的态度,就会影响孩子的行为往健康的方面发展。只有在父母良好的态度下,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孩子在这些社会能力方面才能建立起较好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向,建立起自信心,很好地发展其自身的自主能力、独立能力和其他社会能力。

比如,父母如果鼓励孩子与其他人交往,他们交往能力就会受到很好的锻炼,反之,他就容易形成自闭的性格。当孩子遇到挫折时,父母嘲笑孩子,就会使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逃避挑战,逃避挫折,这些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现在的许多孩子在性格上都处于两种极端,一种是过分的骄纵,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其他因素,严重的将会因自我的放纵行为触犯法律。一种是性格懦弱,心理存在障碍,这种孩子也容易做出越轨的事情。这些孩子就是父母眼中的坏孩子。

许多事实证明,孩子性格上的一些弱点都和父母的态度直接相关。比如:以放纵的态度对待孩子,常会使孩子形成任性、不会反省、不尊重他人的性格;若父母对孩子吹毛求疵,要求孩子十全十美,就会使孩子出现易自卑、易失望等性格;若父母不重视不宽容孩子,不愿与孩子多接触,常给孩子以严厉惩罚,就会使孩子形成冷漠、不合群、好攻击的性格;若父母对孩子关心过度,盲目溺爱和迁就,就会使孩子形成依赖性强、浮躁、冒失等不良性格。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非常重要,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建立起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影响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影响孩子的行为和道德发展。父母给孩子的成长提供大量的实践材料。孩子的各种行为,处理事情的方式,对待人际关系的方式,主要都是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和强化。孩子的自尊、自信、自主性、意志力也都受父母态度的影响。因此父母的态度也直接影响到孩子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对孩子忽冷忽热,态度无常,弄得孩子搞不清楚爸爸妈妈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回应其身心需要,这就容易使孩子焦虑成习,导致孩子将来发展出矛盾焦虑型的人际模式。德国一位心理学教授也发现,有的父母只关注自己的偏好,却没有估计宝宝的需要,其实“在对的时间给宝宝对的刺激”才是最好的。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方式。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生长和发展,也就是说父母的态度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与前途。心理学家把父母对子女的不正确态度分为:对孩子冷漠不关心的否定型和对孩子宠爱、温情的保护型以及命令、支配孩子的支配型和一味顺从孩子的服从型四种类型。而这四种态度就形成了几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专制型的教育有两种极端,一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一种信奉为孩子做了一切,才是对他真正的爱。前者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的情绪,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的行为。后者缺乏正确的爱,过分依赖他人,自私自利,容易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甚至报复的行为。一些孩子精力不集中,兴趣易转移,形成浮躁的性格,其主要原因可用公式来表示,就是“过多的刺激—兴趣转移—精力分散—浮躁—寻求新刺激”,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父母过分溺爱孩子,以一味顺从的态度来对待孩子,满足孩子无休止、无节制的欲望,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新异刺激过多,导致孩子“得陇望蜀”,“这山望着那山高”,不知何为满足,以致形成了浮躁的性格,从而又提出新的不切实际的要求。

放任型的父母,其态度是对孩子不管不问,小时候交给孩子的祖父母,大了交给老师,对孩子没有太强的责任心。在这种态度下长大的孩子往往因为缺乏父母的爱而自卑,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责任感差。这种孩子往往在心理上存在缺陷。他们一般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具有攻击性。

民主型父母不任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与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孩子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育方式,而正常孩子,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

所以父母在教育子女时必须注意:对孩子既要热情关心,又要严格求;既满足他的正常需求,又要使他体会到艰难;既给予必要的物质上的供给,又要使他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这样才能使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大概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父母态度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相信每个父母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带孩子去医院看病,医生给孩子打针或者采血的时候,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喊疼,有的甚至不停地哭喊,通常父母会作出这样的反应,要么顺着孩子,非常宠爱地一直安抚;要么就简单粗暴地说:“疼什么疼!”能够正确对待孩子面临“问题”的父母,在生活中确实很少。父母的关心让孩子的健康还停留在身体健康的层面,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知之甚少。

这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的。大部分的父母都认为能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对孩子好,而忽视了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亲子之间缺乏沟通,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紧张。严重的还会使孩子的心理发生扭曲,做出不理智的事来。

二、父母态度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往往起到强化作用。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反复用言语或表情明确地表示“对”或“不对”,使孩子逐渐对客观事物有一个判断标准。比如孩子爱打人,父母如果认同,孩子的行为就会得到强化。如果不认同就得不到强化,打人这样的事情就会因得不到鼓励而终止。因此,避免孩子重复不适当行为。

另外,父母双方的态度不一,也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很多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形成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态度不统一。

父亲对孩子这样教育,母亲又那样说,或母亲这样教育孩子,父亲又反对,最后,孩子不知该听谁的,这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培养。有的成年人两面三刀和显现出多重人格,这就是因为他小时候受到父母不同态度影响的结果。

所以,父母的态度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好的态度教育出好的孩子,坏的态度教育出坏孩子。也可以这样说,孩子学坏了,不是孩子的错,是父母的态度把孩子教坏了。在生活中,作为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争取以自己的态度感染出一个好的孩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