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叛逆并不是坏

叛逆并不是坏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诚然,现在的孩子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家长眼中的“坏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眼中的“坏孩子”并不是坏,只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比如叛逆,这是大部分家长都面临的“坏孩子”问题,但不论从生理还是成因发展来说,孩子的叛逆都不能算作坏孩子的一种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叛逆是每个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并不是家长眼中的坏孩子所特有的。

1.叛逆并不是坏

许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他们有太多不良的行为,还变得叛逆、不听话……

诚然,现在的孩子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出现了许多家长眼中的“坏孩子”。但是,家长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想过:你的孩子真的是坏孩子吗?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抱怨,你有没有做些什么去补救?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眼中的“坏孩子”并不是坏,只是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比如叛逆,这是大部分家长都面临的“坏孩子”问题,但不论从生理还是成因发展来说,孩子的叛逆都不能算作坏孩子的一种表现。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他人的要求所采取相反的态度或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自我完善的过程。不论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青少年自己都应该正确认识它。叛逆的产生是因为人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思维方式也由幼儿时的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这诸多变化中的一个特殊变化,即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而他们在经济上依旧需要依附于父母,两种力量常常“打架”,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他们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的孩子就这样产生了。孩子在同父母争吵之后,他们常常会偷偷观察父母,看父母有没有被气坏。不是叛逆的孩子没有良心,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良心暂时“被狗吃掉了”,或者说是他们故意把良心藏起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叛逆是每个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并不是家长眼中的坏孩子所特有的。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具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会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要帮助孩子走出叛逆的误区,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产生叛逆行为的原因。

案例一:家长存在教育误区

8岁的小武阳上小学一年级,他的爸爸因与妈妈不和而很少回家。在小武阳面前妈妈经常控制自己的情绪,从来不提爸爸。妈妈常对小武阳说:“妈妈这么辛苦就是为了你,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好成绩!”但事与愿违,小武阳虽然在妈妈面前总是表现得很乖,但一到学校就显得很反叛:上课说话、写作业不专心,对老师的批评也置若罔闻。

据心理医生分析,小武阳正处在性别认同的年龄,由于父亲很少在家,对性别的认同难以实现。他整天与妈妈在一起,对女性有所依赖,在群体生活中就表现为难以适从,觉得很想有同性朋友,在课堂上只要被同性同学干扰,就难以控制地说话、做小动作。

案例二:亲子之间缺乏交流

小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的父亲因为工作的需要常常出差,忽视了与小强的交流,而小强的母亲也经常需要出国工作。小强在上小学之前很乖巧、听话,也顺利地上了重点小学,但自从二年级以后,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叛逆。

有一天,父亲突然接到学校的电话,说小强把头发染成了黄色,盛怒之下,父亲打了他一巴掌,小强就离家出走了。那时,正好学校里来了位实习老师,小强和这位实习女老师特别好,什么事都和她说,染发事件之后小强就一直待在实习老师那里。后来经实习老师的劝告,小强把头发染回黑色,也回了家。但这次轮到父亲手足无措了,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和小强交流,也不知道这次风波对孩子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案例三:成人没有以身作则

现代的教育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总是要问上一句:“这孩子是怎么了?”习惯从孩子身上找原因。其实,有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父母。孩子的某些叛逆心理和行为,可能恰恰是家庭教育弊端所致。

对孩子要求严格,却对自己要求松的父母,孩子能心甘情愿听他们的话吗?即使父母说的条条是理,孩子依然不肯服从,孩子愈大,这种现象愈明显。姗姗的爸爸就有这个问题:他不让姗姗在看电视时吃东西,可是自己却经常如此。姗姗有好几次忍不住给爸爸提意见,结果逢他高兴时,他就说下一次一定改;逢到他不高兴时,他不但不听,还发脾气,摆出家长的架势压人。起初,姗姗只是在这个问题上不服,渐渐的,这种不满就扩散开来,爸爸说的话不愿意听,姗姗的叛逆心理愈来愈严重。

除此之外,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孩子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对于家长来说,在这个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时期,一定要处理好,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第一,要尽早了解孩子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场上与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

第二,加强亲子沟通和交流。众所周知,两代人之间,甚至是同代人之间,都存在着思想交流上的冲突,这就是代沟现象。现在的父母都忙于生计,只注重给孩子物质上的供给,而缺少了思想上的关心和交流。这种做法的必然结果就是,亲子关系的紧张,孩子也许会因此而叛逆。

情感交流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在叛逆期,表面上孩子不愿与家长、老师交流,但实际上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愿望会更强烈,所以家长要适时把握,不要因为工作忙、应酬多而忽视与孩子的对话需求。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话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心不在焉或不理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以便孩子谅解。多陪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注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在家庭里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他们的“小大人心理”。

第三,孩子始终是孩子,父母对孩子,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定要加倍关心,要学会尊重他们。尽管他已经长得比你还高,可他还是个心理幼稚的孩子。在心理上,你把他视为大人;在生活上,一定要关心他、爱护他,并且要给予他一定的空间,让他自由地生长。这就像竹子的生长一样,你要搬掉压在竹笋上面的石头,它才能长成笔直的竹子。

家长们不要认为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放任,这是引导,你可以在跟孩子亲近的同时,用另一种方式指出他的错误。比如,让孩子捐款,让孩子享受到被人尊重的乐趣,这样会树立孩子乐观向上的心态。一旦孩子有了耻辱感,他就会规范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处于被关注的地位。

第四,开放自我,了解孩子。家长看到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之融洽地相处。能和父母相处融洽,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第五,要正确看待叛逆的两面性。也许孩子在叛逆期有可能会做出许多令家长、老师不快的事情。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叛逆,才有个性;叛逆,才能不拘泥于既往,才能有所创新;叛逆,才能抛弃陈旧的束缚,才能为自己开创一片天地。逆反,也是孩子的天性,如同其他的天性一样,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抹杀。如果只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成为一只应声虫,没有个性,只有顺从,那他们的未来不过是自己今天的重演,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前途?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特点,不能扼杀孩子的这一天性,顺应自然规律,给孩子以更多更好的保护,使他们平稳度过这一时期。

其实,不只是中国,蓝天下的少年虽有着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但却有着一样的烦恼,经历着一样的叛逆年代。所不同的是,同样处于叛逆年代的少年,有的奋起,有的沉沦,有的能把握自己,有的却放纵自己,有的正在思考,有的仍在迷茫之中……根据一项调查,心理学家指出,所谓叛逆,有时并不是一件坏事,通过谈心、沟通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关系变得再次紧密。

对于青春期的叛逆,每个人或许都曾经经历过,只是身为家长已经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孩子的感受了。叛逆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叛逆的倾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它也不过是暂时的,而且只有经过了这暂时的痛苦,才会慢慢成熟,真正理解父母的用心。

父母确实应该反过来想一想:孩子天生就不听话、爱捣乱吗?孩子真的想做一个处处和爸妈作对的人吗?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而父母未必都是好父母。

家长必须要明白:叛逆不等于坏,叛逆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是坏孩子。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不要因此给他们挂上“坏孩子”的标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