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赏识和认可

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赏识和认可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弘——赏识教育专家,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赏识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的鼓励和表扬啊!“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将赏识当成一种生命需要,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的原则的。

二、孩子是渴望赏识而生的

林肯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

成年人都需要赏识,从最高官员到平民百姓皆如此。年轻的女孩,穿件新衣服或新做一个发型,走在大街上,对周围的眼光都很敏感。别说当面夸奖,就是一个赏识的目光,她的心里也觉得热乎乎的、甜丝丝的。

美国精神病专家惊异地发现,至少有50%的病人,精神崩溃的原因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赏识。

那些平时沉默寡言的人,一旦精神崩溃,就喜欢站在街头,当众演讲,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平时胆小如鼠的人,一旦精神失常,就胆大妄为,有的甚至站在马路中间指挥交通。

在疯狂的世界里,他们可谓是找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过足了赏识瘾。精神病专家无奈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治愈,但怎么忍心让他们回到这个冷酷而没有人赏识的世界啊!”

成人甚至疯子皆如此,何况孩子。

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望是得到别人的赏识。

周弘——赏识教育专家,用赏识教育法教育自己全聋的女儿,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位聋人少年大学生。他在谈到自己小时候是如何渴望赏识的,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家兄弟姐妹四个。姐姐独生女,哥哥长子,弟弟幺儿。我觉得他们的称谓含金量都很高,惟独我排行老二,为次子,好像是次要的儿子,不被父母重视。

有时父母开玩笑说我是马路上捡来的,我还将信将疑。马路上哪位年长的妇女多看我一眼,我马上浮想联翩,她会不会是我妈妈?

长期得不到关注,会形成“赏识饥饿”。为了得到赏识我想尽办法,但往往并不奏效,最后我使出了绝招。

数九寒冬的夜晚,我独自来到院子里,悄悄解开棉衣,让寒风吹几小时,第二天只要一发烧,温度计超过38度,关注立刻就会来到身边。父母工作再忙,生活条件再艰苦,也会下上一碗鸡蛋挂面,拿出几块苏打饼干,母亲坐在我的床边,摸着我的额头,问寒问暖。那个感觉,发再高的烧,我也认了。

父母给孩子身体上的照顾,但却很少注意到他自尊的发展,我们会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却忽视一句由衷的赞美能给他带来无穷的信心与快乐。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的生命的需要,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是一种高级需求。

可是,我们有的家长却忽视了孩子的无形生命,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只要在物质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吃的、穿的、住的、玩的,都是最好的,对孩子来说,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给孩子做了那么多,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赏识是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爱是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之一是渴望得到赏识,用中国老百姓的话讲就是渴望被关注、被重视、被看得起。人的生理生命需要蛋白质﹑需要脂肪,而最不可缺乏的营养却是常常被人们忽视的阳光﹑空气和水。人的精神生命需要数学﹑需要历史……而最不可缺少的营养却是赏识﹑被看得起。赏识是精神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

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周弘主张要给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诱导,他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却是不大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

这一观点为现代心理学所证实。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

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

许多父母却不愿把表扬﹑赞赏带给孩子。他们认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他们甚至可能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这就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没有认识到表扬﹑赞赏的独特魅力。

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的鼓励和表扬啊!在我国现有的班级教学条件下,一个班的学生最多能达到80多人,最少也有30多人,在这样大的班级里,老师每天能表扬几个学生呢?甚至,孩子每天在课堂上有几分钟的自我表现机会呢?可以断言,在目前情况下,在学校里受到老师表扬和赞赏的,只有少数﹑固定的几个学生。难道其他的几个学生就没有优点,不需要表扬和鼓励吗?在这方面,学校教师固然有需要改进的方面,但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可是,作为父母,总不能等待老师转变观念以后再来对孩子进行表扬吧?父母在孩子的眼里是巨大的﹑无所不能的,具有神乎其神的本领。孩子需要极大的勇气在“巨人”堆中成长起来,变成与大人一样的“无所不能”,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而又艰难的人生历程啊!

试想想,如果成人也处于同样的境地,与无所不能的巨人生活在一起,他们自己也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足够的勇气去开辟自己的领域吗?孩子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要求自己尽快成长,掌握技能,来战胜自己的微小和不足,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家庭成员,他们需要父母的鼓励来树立自己的信心与勇气。但是他们这种想获得成人的承认,找到自己位置的努力,常常要遭到成人们的无情打击。

“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的。”将赏识当成一种生命需要,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是符合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性需求层次的原则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