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站讲台四十秋

我站讲台四十秋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是一个在普教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四十个年头的普通老教师。来到上海工作后两年,于2002年又被上海市重新认定为中学英语特级教师。之后,又连续两届被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先后授予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称号。也被上海市人事局聘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其实我始终把自己定格为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四十年的普通英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上海乃至全国各类中学生英语竞赛。

我站讲台四十秋

2010年11月赴外地讲学讲稿

我是一个在普教战线上摸爬滚打了四十个年头的普通老教师。因为工作的平凡不起眼而习以为常。但我又经常会带着些问题去思考探索,因而有了些积淀,从而与中学英语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工作略有与常人不同的收获,所以1998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中学英语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来到上海工作后两年,于2002年又被上海市重新认定为中学英语特级教师。之后,又连续两届被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先后授予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称号。也被上海市人事局聘为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不过请大家千万别以为我因此而有许多光环。其实我始终把自己定格为在三尺讲台上站了四十年的普通英语教师。谓予不信,且听我细细道来。

一、我的成长之路

我老家在江苏无锡,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落里,是农民的儿子。自幼在艰辛的农家生活环境中长大。经历过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和大跃进的喧闹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小学和初中在乡下读书,高中在无锡市里,大学在上海。由于十年文革动乱而没有修完系统完整的高等教育,成为终身的遗憾。

文革末期我大学毕业分配到江苏徐州铜山县工作。先是在山区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之后被分配到邻近煤矿的一所农村中学教英语。刚到那里,我还能不时听到徐州城里两派群众武斗的枪声,亲眼目睹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徐淮农村的贫瘠和落后。在校园围土墙、办公用煤油灯、写字用蘸水钢笔、出门骑毛驴的恶劣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了七年。那时根本无从谈起抱负和理想。我曾教过文革中的学生。Long live Chairman Mao!Long liv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这样几句口号式的英语可以教一个学期。辽宁张铁生“不学ABC,照当接班人”的白卷英雄时期的英语也教过。之后又有了简单的乡土教材和省编英语教材。Gao Yu Bao Wants to Study是我印象极深的一篇课文。这些都白白浪费了我的青春年华。但磨难和艰辛又锻炼了我,使我继承了农民的质朴与勤劳,也领悟到与人为善、勤奋刻苦是做人的本分;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是生活的准则;逆境拼搏、创新自立是改变人生、重写生活的唯一途径。正是这些,考验了我的意志,磨炼了我的毅力,也奠定了日后几十年的人生轨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段千金难买的宝贵经历。

这是讲做人,但做学问先要从做人开始。假如自己是一棵歪脖子树,那是成不了栋梁的。又谈何培养祖国未来的参天大树呢?我以为,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素养。己身不正,何以育人?而所谓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德素质一受环境的影响,二靠舆论的导向,三需自强自立、修身立德,而且这第三才是关键所在。

二、我的教学探索

我在与学生和书本打交道的四十年间,主要的是感性认识。我之逐步有了点教学思想那是在全国恢复高考之后。九十年代初期,我提出了“必修加选修,基础加特长”的主张,并在当时执教的无锡农村一所国家级示范中学身体力行,积极推广。九十年代中期起,我在校内主持承担了“苏南农村中学外语教学课程改革实践”的江苏省教育学会的科研课题。针对当时农村中学哑巴英语的教学现状,我提出了课堂教学以会话为主的原则,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原则这样一种“大课堂”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所撰论文发表在1996年第五期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杂志上。之后不多久,我又在这一基础上,结合理论学习,提出了立体教学思想。即从宏观来说要有教师、学生和语言交流环境在时间、空间上的整体协调、配合;从课堂教学的微观来说其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人物参与都是纵横交错、左右相关的。而且指出,立体式教学思想不仅反映在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结构上,也体现在教学理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这一更高的立体层面。这一理念当时得到了江苏省教委副主任来校视察时的较高评价。当然现在大家都已接受并实践着,已不足为奇了。

九十年代末,当多媒体教学尚在起步阶段时,我一方面与学校电教老师合作编写电教教案,制作教学软件,并率先在校内乃至无锡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多媒体教学热潮。一石激起千重浪,从而改变了课堂教学授课单一模式的陈旧局面。另一方面又总结经验,在北京《中小学英语》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从一份课件设计看MCAI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来到上海工作。大都市的中学英语教学以其先进性、示范性和前瞻性深深地吸引着我。我们先后开展过英语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在校内具有开拓意义的教学活动。最初几年,根据上海市一、二期课改精神,特别是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把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正确处理好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在各个阶段的具体落实。在全面提高的前提下,注重个性化发展。主要内容有:

1.教学模式。课内高度激活,增加教学密度、强度和效度,课外导入研究,自主创新。大胆挖掘个性特长,指导自学,实施英才教学,鼓励冒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上海乃至全国各类中学生英语竞赛。如全国中学生英语读写能力比赛,上海市中学生科普英语竞赛,“上外杯”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上海市中学生迎世博英语演讲比赛,中学生课本剧编、导、演比赛等,在历届各类竞赛中,他们都先后获得了优异成绩,开拓了视野,也展示了才华。

2.课程设置。精读课(新世纪英语)每周四节,泛读课(自编教材)每周一节,听力(空中英语)每周一节,口语(外籍教师执教)每周一节。学生自订《中学生英语报》或《二十一世纪英语报》等,由老师指导开展读报活动,有布置有检查,层层落实。同时举办中西文化习俗、计算机英语、英美文学欣赏、英语网页制作、英语原版影视赏析、德语、法语入门等拓展课活动,坚持每周排入课表,定时定人定内容落实到位。

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决不是朝夕之功所能奏效的,而要靠潜移默化的日积月累才能达到。真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一年功”。为此,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现有优质教学资源,为能力培养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

(1)学校有多个设施齐全的电脑房。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出一份又一份精美的英语网页。这既是对老师英语课上所布置的作业的答卷,又是一件件美轮美奂的教学作品。学生们一走进电脑房,犹如进入了知识宝库,凭着所学的英语知识,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吸收着丰富的知识营养。这无疑将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

(2)学校早已与世界各国教育界有联系,近年来更是日益频繁。据粗略统计,先后有五十余批来自美、加、英、德、法、澳、日、韩、印等国的中学生代表团和教育代表团来访。此时,在老师的精心组织指导下,学生们热情地与异国同龄人攀谈、交流,甚至把他们请到家里做客,不久便成了亲密无间的好友。即使分别了,仍书函往来不断。同时,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分别去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瑞典、韩国等国作短期学习的生活体验,称为“homestay”。短则十天半月,长则数月。带队老师与学生一样住到所在国居民家中,一边考察了解民情,一边学习语言,结束后满载而归。

(3)学校开通闭路电视和广播电台的校园英语新闻节目。由学生自己编辑制作,拍摄录像采写新闻。举办英语节,播放原版影片,举行英语演讲比赛,演出自编英语文娱节目,设立英语活动角,开放英语阅览室……这一切活动的开展都是在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和潜能发掘的前提下有序进行的。把学生推向第一线,让他们在主持节目中得到锻炼。这样做的真正价值,一是让学生掌握英语这一交际工具;二是逐步完善其外语思维,培养英语交际能力;三是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也许正是一次外语节目的主持,一次校园新闻的广播,一次外宾的接待,触发了学生灵感,发掘了他们的潜能,奠定了日后择业的基础,预示着他们今后大展宏图的广阔前景。所有这一切,如今都已成为教学常态,在有序展开。

前不久,全国和上海市教学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国家中长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胡锦涛同志更是强调指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自己的教学目标。然而毋庸讳言,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仍然应试味道很浓,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和社会、家长对教学的评价也大都仍偏重在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上。教师的能力也大都局限在课本教学的水平上。因此严格地说英语老师只是教英语课本的老师而非教英语这门鲜活而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言的老师。所以老师的语言文化功底还远不足以称为teacher of English。鉴于此,我们正在着手研究如何把英语文学语言搬入课堂,把英语文学作为重要的教材补充,借以真正夯实语言基础。否则我们真的还很浅薄。只不过这项工作尚在起步探索阶段,需假以时日才能彰显其作用和意义。

三、我的人生感悟

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回想自己走过的这一路,我感到一个人在三十岁之前主要是学艺。作为教师,要打好课堂教学的基本功,上好各种类型的课,与各类学生打交道,参加各种类型的教学实践活动——听课、评课、竞赛、参观、学习……一句话,实践第一,练就一身教书的好本领。

35~50岁是出经验、出方法论、出教学观的黄金时期。随着阅历的丰富,加上理论的修炼,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实践与研究相结合,就会有不断的收获,不断的提高。再之后,是以传帮带为主,以总结经验教训提携后辈为主。近十年来,我先后在《新闻晨报》、《新闻晚报》和有关教学杂志上发表过十余篇教学论文,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文汇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过专著十余部。其中感到得意的是一本语法,一本写作,三本暑假作业(2000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特约专著),当时一般出版社是没有资格出这种书的。那都是原创性工作,几十年教学心得的真实写照,是花了不少心血编著出来的。我先后曾到延安、武汉、云南等地讲学,在电视台作过几十讲专题讲座,也曾到上海南洋中学、华东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闵行中学等校作过学术报告,在教学网络中心对学生作过系列教学辅导。我在构思这些论文、著作和专题报告的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刷新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搞科研或搞学问首先要有虚怀若谷,学他人之长的胸怀,有不断看到自己不足的肚量。只看到自己长处,眼中没有他人的人是不会有大成就的。我感觉现在竞争性太强,包容性太弱。多了点急功近利的浮躁,少了点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稍有研究或刚有理念框架便急于对外张扬说成绩如何云云,这无论对搞研究还是做学问,恐怕都不好。因为教学成果是有周期性的,不可能在短期内便成绩斐然。拆穿了那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戏,或许事后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那就更不值得鼓吹,作践他人了。

另外,要出一流的教学质量,关键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支撑。而要打造出过硬的教师队伍,作为领导者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如定期分批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骨干教师。通过校、区、市级公开教学活动,比技艺活动等多种教学平台,推出教师让他们展示教学才华,提高知名度,也逼着他们在压力之下有动力,有活力。利用一切手段帮助教师解除后顾之忧,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赶、帮、超活动。作为教师本身,则要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不能满足于现状,不能甘于做随大流者,而要勇于做教学改革的弄潮儿。

我因担任上海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的缘故,有机会听了各地教师上百堂课。给我的印象是每一位上课老师都准备充分,竭尽全力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事后也很谦虚地征求评委老师的意见。但遗憾地说,其中有不少课只是一般水平,因为缺乏创意、缺乏独到见解,只能跟着流行的一般教学模式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把个性掩盖了起来。其实一堂好课,无论如何离不开特定的教学内容,离不开自己的学生实际,也离不开教师本人的特色领悟,当然也离不开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使用。

做学问时要强调创造性、前瞻性,说穿了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言他人之未言,发他人之未见,示他人所未知。即使是传统内容,流行模式,也可以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去挖掘,弄出新意来。关键是肯动脑筋,不怕吃苦受累,持之以恒,最终必修成正果。

最后,我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和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两句名言结束我的发言,并与诸君同勉:

Don’t part with your illusions.When they are gone,you may still exist,but you have ceased to live.

Ideal is the beacon.Without ideal,there is no secure direction;without direction,there is no lif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