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无痕渗透于学科教学活动中

无痕渗透于学科教学活动中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董明茜老师在设计整堂课教学中,可谓多管齐下,充分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关注身边事,感恩身边人的情怀。

二、无痕渗透于学科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感恩”教育融入品德与社会、语文等课程中,充分借助这类学科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学校的数学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尽量挖掘学科教材中与感恩教育相关的内容,将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规律与提升感恩素养有机结合。此外,学校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与课外兴趣课教材中的感恩教育素材也不容忽视,这也是无痕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之一。

“品德与社会”学科——关注身边事、感恩身边人

为小区服务的人

上海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董明茜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许多人为小区的居民服务,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

2.尊重为我们服务的人们,学习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社会上有许多人为小区服务,他们为小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设计、装有服务任务的信封。

2.学生:考察在自己的小区里有哪些人在为小区服务,他们都做了哪些事,并收集自己家或亲戚家得到过小区工作人员服务的事例。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承上启下,引出小区服务者

活动目的:

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我们的小区》的教材内容直接引出“小区服务者”这个话题,并出示课题,引入新课。

活动过程:

1.小朋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只要人人爱护小区里的服务设施和机构,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你们还知道吗?在社会上还有很多的叔叔阿姨专门为我们小区的居民服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他们就是……

2.出示课题:为小区服务的人。

3.齐读。

活动二:你谈我谈,认识小区服务者

活动目的:

课前考察,课中交流,让学生说说在自己的小区里,有哪些人为小区服务,他们做了哪些事?并通过游戏“猜猜我是谁”,先将为小区服务的人所做的事情一一叙述出来,然后让学生猜猜他们的工种。这样做,能加深学生对为小区服务的人的印象。

活动过程:

1.小朋友,你们知道有哪些人在为小区的居民服务?他们担任什么工作?为小区做了哪些事情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教师运用多媒体出示相应的图片和资料,并做适当的补充。

4.游戏:猜猜我是谁(多媒体出示)。

站岗巡逻在小区,小区安全都靠我。——(  )[保安人员]

风里来,雨里去,千家万户来送信。——(  )[邮递员]

不怕脏,不怕累,小区卫生我来做。——(  )[环卫工人]

小小一瓶奶,按时送到家,大家健康我高兴。——(  )[送奶员]

漏水了,停电了,打个电话来找我。——(  )[水电工]

东奔西走真忙碌,吵架打架多不好,邻里团结最重要。——(  )[社区工作人员]

活动三:融入情景,了解小区服务者

活动目的:

“故事园”讲的是小区水电工李叔叔一天的工作情况。看完短片后,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看了故事之后的心里话,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舒适便捷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为小区服务的人,并初步激发学生要感谢他们辛勤劳动的情感。

活动过程:

1.这些人每天都在为我们小区的居民服务,他们整天辛勤地工作着,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和快乐。那么,他们是怎样为我们服务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水电工李叔叔的一天”。

2.多媒体播放“水电工李叔叔的一天”的录像。

3.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交流。

李叔叔是做什么工作的?他有哪些工作职责?他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的?

4.李叔叔忙碌了一天,到小区各个地方为人们服务,给大家带来了方便和快乐。此时,你们想对李叔叔说些什么呢?

5.是呀,这些为小区服务的人一天是多么的辛劳呀!我们真该好好地谢谢他们!让我们课后走进他们的生活,去进一步认识他们,收集他们的事迹与小伙伴交流,好吗?

活动四:交流资料,学习小区服务者

活动目的: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走近小区服务者,聆听他们的感人故事,体验他们的辛勤劳动。通过讲故事、展示照片、录像短片等形式来交流课前收集的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小区服务者的了解,并激发他们要学习小区服务者的情感。

活动过程:

1.其实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其中有一些人还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成为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小朋友们看!你们认识这些人吗?了解他们的事迹吗?

2.多媒体播放:水电工徐虎十年如一日上门为居民服务;“小郭热线”热情受理居民用水问题。

3.看了故事,你想对这些优秀的小区服务者说些什么呢?

4.在我们的社会上,或许就在你们的小区里,就有许多像徐虎叔叔、小郭阿姨那样的人在热情地为小区居民提供服务。你知道他们的事迹吗?他们的辛勤工作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和快乐?

5.分小组交流,大组汇报。

6.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我们的生活更快乐而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来为大家服务,放弃了自己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来为大家解决困难。正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才会那么方便和幸福。

活动五:完成任务,体验小区服务者

活动目的:

本环节是一个探究式体验活动,让学生分组准备,完成模拟任务。教师可设计几个较为常见的场景,让学生当一次小区服务者,进一步体验小区服务者的工作情况及劳动的辛勤。

活动过程:

1.现在让我们当一次小区服务者,去完成他们天天为我们所做的事情。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你们桌上信封里的任务。

2.学生分组准备,完成模拟任务。

例如:小区的林荫道上都是果皮纸屑……

楼道里的路灯坏了……

有陌生人来到你的小区……

……

3.当场演示,师生共评。

活动六:画画写写,感谢小区服务者

活动目的:通过说说、画画、写写等各种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抒发学生尊敬和感谢为小区服务的人们之情。所写的内容还可以配上照片和图画,布置成专栏,在教室或走廊里张贴。

活动过程:

1.小区服务者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这么多方便和快乐,让我们一起把心中想对他们说的话写下来、画下来,也可以制作成贺卡,感谢他们为我们的辛勤付出。

2.多媒体出示教材第42页四封感谢信。

3.学生制作贺卡。

4.当场展示。

活动七:总结

有许多人为小区的居民服务,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并要学习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为自己生活的小区的建设献上自己的力量。

《为小区服务的人》是《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小区生活》中的第二篇课文。本课教学主要让学生知道为小区服务的人很多,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乐,生活中不能缺少他们,并且通过说说写写,让学生更加尊敬为小区服务的人,感恩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并进一步学习他们的敬业和奉献精神。董明茜老师在设计整堂课教学中,可谓多管齐下,充分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激发学生关注身边事,感恩身边人的情怀。

在教学本课之前,董明茜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考察任务,让学生走近身边的小区服务者,聆听他们的故事,体验他们的辛劳,充分贯彻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教学理念。这一考察任务,有效地引导了学生去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原来环境整洁的小区、舒适安逸的生活背后有那么多人的默默付出,让孩子们感受到这些“陌生的”服务者付出的爱。课前准备的充分使得课中交流气氛热烈,一张张照片、一个个采访小故事,让学生充分感悟、体验到了小区服务者的辛苦,感受到了他们默默付出的这份爱。有一位学生带来了他采访做保安的父亲的录音带,更是让在座的师生听了为之动容,被平凡工作中那份不平凡深深打动。看似课前一个小小的作业,不仅丰厚了本课学习的内容,更是自然而然引导学生感受爱、感动爱,激发感恩情怀。

其次,课堂教学中,董明茜老师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现象或过程,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的体验。如在讲述“为人民服务的徐虎”和“小郭热线”时,董明茜老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把徐虎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的镜头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徐虎的认识,使学生明白日常舒适的生活离不开这些为小区居民服务的人,我们要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鲜明的形象、忙碌的身影,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真正把学生引入了情境。这样,尊重小区服务者的感情就油然而生。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教学基础上,董明茜老师还设计了一个探究式体验活动,让学生分组准备,完成模拟任务。董明茜老师设计了几个较为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当一次小区服务者,通过换位实践,进一步体验小区服务者的工作情况及劳动的辛勤。

董明茜老师立足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努力将真、巧、活融入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学生的主体性活动,让品社课堂充满活力,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的心中播下感恩的种子。

“品德与社会”学科——感恩学校、老师

走向中学时代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徐 芳

教学目标:

1.感受完成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的喜悦,感谢母校与老师的辛勤培育。

2.懂得中学时代是成长的新阶段,要在德、智、体诸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并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运用回顾和展望,激励自己成长。

重点难点:

1.回顾小学生活,感谢母校与老师的辛勤培育。

2.懂得中学时代是成长的新阶段,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作好相应的准备。

教学准备:

学生:回顾自己在小学学习过程中难忘的事、学到的本领。

教师:相关课件,成长树。

教学过程:

活动一:对比照片,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一年级学生入学时的照片。老师:照片上的人是谁?你们认识吗?

2.出示两张一年级的集体照,谁能说说他们是谁?

3.小结:不久我们即将告别难忘的小学生活,走向多彩的中学时代。

出示课题:16走向中学时代

活动二:畅谈难忘,交流收获

1.(课件播放:小学生活片断)看了短片,大家一定想起了许多难忘的事情,请大家讲给小组里的伙伴听一听。

板书:难忘的小学生活

小组交流难忘的事,全班交流。

2.老师:在这五年中,大家在老师的教导下还学会了许多本领,让我们把自己的本领展示出来向老师和同学汇报吧。

全班展示交流。

3.小结:老师祝贺你们在这五年里学会了那么多的本领,真是硕果累累,这些成绩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鼓励。

活动三:制作成长树

1.老师:大家还记得一年级第一学期品德与社会社书上的那棵成长树苗吗?如今它已经长成了茁壮的小树。(点击PPT处“一年级”、出示相应图片)

2.完成“成长树”,交流“成长树”。

3.小结:成长树上的每一片树叶都记录着我们的收获,看着大家快乐地成长,老师感到十分欣慰。

活动四:临别感言,抒发感恩之情

1.老师:在毕业之际,让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这些熟悉的地方,熟悉的老师。

(媒体播放短片)

2.在这五年中,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全班交流)

(出示教工的照片)你们认识他们吗?

3.小结:小苗的成长离不开老师们的辛勤培育,离不开小伙伴的鼓励,离不开伯伯阿姨默默无闻的付出,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活动五:了解感知中学生活

1.老师: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将步入中学,感受多姿多彩的中学生活。

板书:多彩的中学生活

2.那么中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呢?你们对中学生活了解吗?

学生交流。(课件出示相应的照片)

3.小结:中学生活是多彩的,它将帮助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走上一个新台阶。

活动六:明确要求,作好准备

1.中学阶段会对我们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呢?指名读“探究角”中相关的内容。

2.你们打算为进入中学做哪些准备呢?

学生交流。

3.总结:配乐诗朗诵《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完成小学阶段学习任务的喜悦,感谢母校与老师的辛勤培育;运用回顾小学生活的经历,激励自己成长,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和老师的培养。

在本课一开始,老师通过播放小学生活的片段,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对过去五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接着,组织学生动手制作成长树,让学生明确每个年级的学习生活中都有代表性的、值得珍藏的成长足迹,例如成为小学生、加入苗苗团、加入少先队等等。在此基础上,老师通过一组学生刚入学时的照片,讲述老师自己最难忘的场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最难忘的事情,展示自己学到的本领和获得的成绩,不断丰厚对往日学习生活的回忆。学生通过交流,在层层递进的教学中回忆思考,经过热烈的交流,情感逐步升温,看到自己不断成长起来,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此时,老师适时播放任教过本班级的老师的照片和学生最熟悉的学校场地照片,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将内心的喜悦、自豪之情转化为对母校的留恋,以及对培育自己成长的学校老师的感恩之情。本课最后的配乐诗朗诵《再见了,亲爱的母校》,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对母校依依不舍的真情流露感动了在场听课的老师。

“语文”学科——感恩母亲

《母亲的谎言》描写了一位母亲参加了儿子的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三次家长会,面对老师不高的评价,母亲却对儿子说了三次善意的谎言,以此来增强孩子的自信,激励孩子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如何让学生体会母亲说谎的用意,感悟谎言背后深藏着的母爱,体会到母亲教育儿子的一番良苦用心呢?马妍菲老师通过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朗读指导和语言训练,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补充课文的空白,给予孩子想象的空间,通过层层剖析逐步走入课文的情景,走进母亲的内心世界,从而感悟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

母亲的谎言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 马妍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引导孩子走向光明的未来。而有一位母亲却用谎言支撑着儿子走完了艰难的求学道路,最终取得了耀眼的成果。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伟大的母亲。

2.揭示课题:母亲的谎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与检查(略)。

2.老师:母亲参加了几次家长会?老师分别说些什么?母亲说谎的内容是什么?孩子听了后,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自由读课文,完成表格。

交流:

img45

三、研读课文

(一)指导学习第1小节。

1.自由读读第一小节,划出母亲的神态、动作。想想,听了老师的话,母亲是怎么想的?

交流完成填空:

老师说:“你的儿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母亲想: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   

2.分析母亲的鼓励的用意。

(1)出示句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别的孩子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宝宝进步了。(朗读指导)

(2)老师:同学们,你们懂得母亲此番谎言有几种含义吗?

3.老师:是啊,母亲压制住心中的难过,用心告诉孩子这番话,孩子听了心里会怎么想呢?

(1)交流。

(2)老师:听了妈妈的鼓励,孩子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有让母亲喂。“破天荒”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

(3)学生交流。

4.加入刚才讨论的话题,复述第一小节。

(二)自主学习2、3小节。

1.自读第2、3小节,根据表格内容尝试复述。

2.老师:听了老师的话,母亲是怎么想的?

出示填空:

听了老师的话,母亲泪流满面,她想:      

3.老师:听了母亲的话,孩子的表现又如何呢?

第2节:抓住“黯淡—光亮”、“沮丧—舒展”,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3节:这一次孩子的表现课文并没有写出来,请你来想象一下。

填空:孩子心想:    ,他(怎么做)    

4.老师:高中家长会的情况,作者没有写。老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而母亲又会如何告诉孩子呢?(讨论、交流)

5.总结:是啊,母亲一次又一次的谎言,为的就是一步一步地鼓励孩子,一步一步地树立孩子的自信。

四、小结

1.老师:母亲的良苦用心有没有回报呢?(有,被清华大学录取了)找出母亲的心情词语。(悲喜交集)

2.母亲悲的是什么,喜的是什么?

3.孩子知道母亲说的是谎言吗?他怎么看待?

(1)指名读孩子说的话。

(2)孩子能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他从母亲的鼓励中找到了自信,一直把母亲的鼓励当作学习的动力。

4.小结:多么含辛茹苦的母亲啊,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成功此刻是属于他们两个人共同的荣耀。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读读题。

板书设计

img46

《母亲的谎言》这篇课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母亲在三次家长会后的心理感受,但是从母亲听了班主任的话之后的神情变化,可以看出其心情的不平静。马妍菲老师紧紧抓住母亲对儿子三次善意的“谎言”,让学生来揣摩母亲的心理活动,在学生能根据表格简单复述第1小节的内容后,老师出示说话练习:老师说:“你的儿子可能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住,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母亲想:      。这个练习很好地引导学生先仔细读文中老师说的话,再体验母亲的感受。通过摘录文中描写母亲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体会母亲当时内心的痛苦。教学中,马妍菲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孩子渴望知道老师对他的评价以及母亲心理的难受,来换位揣测母亲的种种心理活动,层层深入母亲的内心,体悟母亲的良苦用心。

小学、初中家长会上老师说的内容与幼儿园时相似,教学中马妍菲老师注重让学生通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即“黯淡—光亮”、“沮丧—舒展”两组词语的对比,来体会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填空题:孩子心想:   ,他(怎么做)   ,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景,引导学生不断地去补充课文的空白,补全儿子的反应,进而促进学生体会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用心。

对高中家长会的情况,课文故意作了留白。马妍菲老师同样通过一个语言训练点:高中家长会,老师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而母亲又会如何告诉孩子呢?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将这一场景重现,完成说话训练的同时,再一次深入地走进母亲的内心,感悟深沉的母爱。整堂课的教学,马妍菲老师巧妙地将语文课的语言文字训练与感恩教育无痕结合起来,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说”中唤起学生的真情,为深入理解课文作了充足的铺垫。整堂课中,师生都沉浸在浓浓的母爱情感中,学生感谢母亲、感恩母亲之情自然流露,真可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科学与技术”学科——感恩自然

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在“科学与技术”课堂上渗透感恩教育的实例分析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卢 煜

案例背景

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

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科学与技术五年级第二学期中的一课时。倘若让学生对着毫无生气的图片与文字去讨论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及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情感”被作为“知识”交给学生,学生难以产生情感上的碰撞与共鸣。要让学生产生情感体验,还要把图片和文字还原成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可这又不符合课堂教学现实。教学需求与现实资源在这里产生了矛盾。

在请教了资深教师后,我尝试着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生物之间关联的游戏,把类似的游戏活动带入小学科学课堂。最后我们把这个游戏取名为“模型体验”,即通过尼龙线与孩子构建一个“食物网模型”,让孩子在“模型”中体验一个群落中的动植物之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引领孩子用儿童的方式探索生命世界的奥秘,小朋友除了会产生人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优越感,进而也能悟出,只有感恩大自然给予我们人类足够的食物,才有我们如今的地位。学生由体验到感悟,激发孩子的天性——人与大自然亲近的情感,为以后的类似主题的教育奠定了扎实基础。

案例片段

我想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物之间由于食物联系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是情感的体验与升华。教学前部分开展很顺利,很快又进入了游戏环节:

在轻缓的音乐声中,稻田中的各种生物(稻谷、蝗虫、鼠、青蛙、蜻蜓、蛇、麻雀、猫头鹰、老鹰)依次出现在屏幕上。让学生佩戴好头饰与角色牌。

老师:蝗虫被全部消灭了(请蝗虫逐一放掉网线,退出游戏),请生物们观察刚才的网线,又有什么变化?(网线被破坏)请蝗虫们说说你们当时的感受?

学生:人类太残忍了。

老师:(对青蛙)蝗虫全部被消灭了,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蝗虫死了,我们没有食物就会饿死了。

学生:还可以吃其他害虫嘛。

老师:(对蛇)蛇群一方面不断受到人类的攻击,一方面食物(青蛙)大量减少,现在你们在想什么?

学生:完了,完了。

老师:(对老鼠)你们呢,现在有什么想法?

学生:哈哈,非常高兴!

老师:是呀,少了一个天敌,你们可以大量繁殖了。

老师:(对稻谷)蝗虫灭绝了,稻谷正高兴,可是老鼠却开始大量繁殖,终于有一天,稻田里的稻谷因为鼠灾颗粒无收(请稻谷逐一放掉网线,退出游戏),(对老鼠)你们还高兴得起来吗?

学生:啊……稻谷颗粒无收的话,我们人类就要挨饿了(一脸苦相)。

老师:(请老鼠逐一放掉网线,退出游戏)稻田里的其他生物会不会受影响?认为自己会受影响的把网线放掉。

“麻雀、猫头鹰、老鹰、蜻蜓”犹豫了一下,逐个放掉网线。老师采访学生,请他们说说放掉网线的理由。在交流中,学生们认识到自然界生物间食物关系的复杂性,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一种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其他生物的生存。

老师:请大家看一下现在的网线,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老师,网线坍塌了。

老师: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老师,我觉得大自然是那么神奇,生态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实在太重要了。

学生:我觉得,我们人类应该感谢自然界对我们的恩赐,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给我们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学生:对啊!但是现在我们人类却不注重对自然生态的保护,这最终将损害到我们自己。

……

案例分析

“为什么这么教”是对教育价值的判断,是课程意识的体现。对于《食物链与食物网》一课教学,“模型”体验活动设计的背后是对儿童如何学科学,特别是生命世界科学的思考。生命世界的许多内容学生在课堂内不能直观地观察,需要学生在脑海里进行设想。这样使原本丰富多彩的生命课程变得分外抽象,不利于学生对生命世界的情感体验。“模型”体验就是为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创造情境支撑。

在《食物网和食物链》一课中,教材和教学都强化着“弱肉强食”的观念。我们隐约感到从人文的角度去思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感谢那些变成人类食物的生物,是它们让人类存活到现在,因此,作为回报我们也要学会感恩自然、保护自然。

感恩自然,给予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草绿花红到苍穹雄鹰,呈现出生生不息的自然美景。感恩自然,给予我们无私的馈赠,江河湖海,蓝天大地,山绿花红,包罗万象。感恩自然,给予我们心灵的惩罚,从藏羚羊的跪拜到骆驼的眼泪,从食物链的失衡到美国的飓风桑迪,让我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就像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大自然的每一个领域都是美妙绝伦的。”

“科学与技术”学科——感恩生命,珍惜生命

感恩生命,关爱自己

——“科学与技术”课堂上的感恩教育实例分析

上海市杨浦区内江路第二小学 缪 姝

背景分析

《科学与技术》课程中的“人体与保健”模块主要教学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自然世界,发现自然奥秘,解决一些科学问题。其中演绎着对生命的理解和教育。通常它都是通过教育学生关注自己的生命诞生、成长、身体来了解生命的可贵,通过设计各种体验活动体悟珍惜生命的真谛。正如本篇案例(《科学与技术》第五册第一单元《人与运动》第三课时《关节与肌肉》)一样,绝不仅仅是一堂类似于生理卫生课的科学课,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身体结构——关节和肌肉的基础上,发现每个人的身体都是一个精妙的不可替代的“珍品”,从而启发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感谢自己身体上的各个器官对自己的帮助,从而更爱护它们,也自然地引申到感谢给予自己生命的人这样一些主题。将科学知识与感恩相融合,对于在“科学与技术”课堂上渗透感恩教育做出了很好的探究与尝试。

教学片段1

关键问题:“如果没有关节参加人体的运动,会怎样?”

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主要关节名称及其在身体上的位置后,师生之间展开如下的教学活动:

老师:请同学们推测一下,如果人没有关节参加人体的运动,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学生:(几乎不假思索,纷纷提出自己的预测)

甲:骨头都分开来了,人不能站起来;

乙:人会软绵绵的,无法行动;

丙:在做事情的时候会很不方便,没法做一下旋转等动作,等等。

丁:人根本没办法运动了。别说是所有的关节,即使是某一个关节受伤了,都会很不方便,没法正常运动了。

(其他很多学生都会产生类似的答案。)

老师:你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小实验或者小活动,来证明自己的推测。

(其实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更充分认识关节对人体运动的重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片刻,每个小组都有设计小活动)

小组1:用木板绑住肘关节来拍球,体会没有关节参与后有什么变化。

小组2:用木板缚住腕关节来写字,体会有什么变化。

小组3:用木条缚住膝关节走路,体验走路的变化等等。

小组4:用一个硬纸盒套住指关节去捡东西,体会是否方便。

(有的小组还提出了几个方案,就不一一列举。)

老师:同学们设计得很好,就让我们选择几个活动来体验一下,好不好?(好)

老师:活动1(示范)请2位同学,一位缚住右手的肘关节,一位保持原态,活动任务:用右手拍左肩。

学生:(活动结果汇报)那位缚住肘关节的同学根本无法拍到左肩。

老师:活动2(示范)请2位同学。哪位同学平时走路比较快。(一般为高的那位)现在请平时走得快的那位同学在走路时不许弯动膝关节,保持腿笔直,另外一位保持原态。活动任务:按要求尽自己最快速度走到规定距离。

学生:(活动结果汇报)原本走得快的同学走得很别扭,也走不快。

老师:前面我们已经进行了两个体验活动,有什么体会了吗?让我们分小组再进行一个实验。用纸盒套住自己的指关节(大拇指除外),然后试着取出实验盘中的围棋子。要求明白了吗?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体验活动。

学生:汇报交流。指关节被套住后,手的行动很不方便,拿棋子要费很大的力才可 以。

老师:通过前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了?你发现人体的关节和人的运动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学生(通过体验,学生的体会感受都很多)

甲:人的关节必须参加人体的运动,要不然人无法运动起来或者运动很困难。

乙:我感到人的身体太奇妙了,缺少一个部分都不行。

丙:关节就像个机器的转接口,没了它,整个机器都无法工作。

丁:关节对人体太重要了,我们应该好好地保护它,尽量不要让它受伤。

(同学们的回答异常踊跃,看得出都有真实的感悟。)

老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人就像个非常精妙的“机器”,缺少任何一个零件都不可以,关节可是身体的一个重要部分,人的运动和关节密切联系。因此,我们更应该……

学生齐答:好好保护。

老师:对,我们要深深感谢关节等器官给我们的帮助,好好爱惜、好好保护它们。

片段分析

每个正常健康的人都能自如地运动,运动中自然少不了关节的参与。学生个体都有这样的体会,但往往因为太“正常”了而缺乏关注,更不要说因此产生珍惜、感激之情。在这个片断中,老师的教学意图就是通过逆向思考‘如果人没有关节参与运动会怎样’的系列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换一个思维角度来认识关节对人的运动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自己体悟要好好保护自己关节的意识。

在这组活动中,老师首先注重引发学生对自己身体的关注,焦点集中到“关节”上来,激发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关节参与人体运动会怎样”这个问题。其次,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推测简单设计几个实验方案,激起学生思维火花,并初步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科学能力。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通过示范及小组操作的三个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人没有关节很难运动甚至无法运动,从而意识到关节对人体很重要,让“感激关节的帮助”、“保护关节”、“爱护身体”成为学生自发的一种认识和需求,自然渗透了感恩教育中“感恩生命”的教育目标。

教学片段2

关键问题:“当人在睡觉或者完全放松时,肌肉有没有进行运动?”

在学生充分认识肌肉对人的骨骼和关节的保护作用后,师生展开了如下讨论:

老师:当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肌肉(包括骨与关节)都在运动。但是当人完全睡着的时候,肌肉还有没有运动呢?

学生甲:(讨论)有的,比如我晚上睡觉会踢被子。

学生乙:我也认为肌肉在运动。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呼吸的,那呼吸的时候肚子这儿(腹部)会一鼓一鼓的,就是在运动。

学生丙:眼睛这儿的眼皮也会动的,特别是在做梦的时候。

(……)

师生共同归纳:人的肌肉(包括骨与关节)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运动。

老师:如果是一部机器,无时无刻不在运转会怎样呢?

(“当然会跑不动了”、“会烧掉的”等等类似的答案很多。)

学生甲:对啊,我们的关节肌肉都是无时无刻不在运动的,其实它们都很辛苦,我们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身体。

(这位学生的发言先是引来一阵笑声,然后引来一阵呼应,开始纷纷讨论起怎样保护自己的关节和肌肉的问题来了。)

学生乙:我奶奶有风湿性关节炎,每到阴雨天前后会感到浑身的肌肉关节都很痛,有什么办法帮助奶奶减轻疼痛吗?

学生丙:对的,我妈妈也有关节炎,真希望能好起来(……)

片段分析

本片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肌肉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体会到人的肌肉和关节等人体的各个部位,都是需要爱护的,只有爱护它们,它们才能更好地为人工作。“休息睡着时,肌肉有没有运动”这个问题再一次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体的本身,将生活中一定有过的体会和经验从模糊到清晰,从漠视到关爱。学生因为感受到了,所以才会有“太辛苦了”的评语,从而自发地产生了“我们平时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的身体”。有的学生还联系到了家里的大人、老人有关节炎等疾病,应该怎样帮助老人来保护自己的关节、减轻病痛,从关注自己的身体到关注他人的身体,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珍爱他人的生命,感恩教育的火花在这个片段的互动中闪光。

教学反思

一、关注并了解自己是感恩生命的基础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每一个案例的基础都是让学生先了解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结构作用,然后通过体验活动关注自己的身体的某一部分(关节或肌肉)对于人的运动的重要性。如果缺乏这样的了解和关注,那么叫学生爱惜自己的身体,珍爱自己的生命只不过是一句口号,一个外化的要求。案例中,老师的有意引导,让学生去关注再正常不过的身体结构原来是这么精妙的奇迹,它们对自己是那么重要,就会源自内心产生保护自己身体的欲望,激发“珍惜生命”的渴求。这就正如科学发明中说的“有需求才有创造”。产生感恩之情,要自然渗透,有效感染,正如案例中首先让学生认识生命体,了解生命体,自我感受生命的可贵,才会有最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体验情境,体验与感悟是渗透感恩教育的必要条件

纯粹的说教是苍白的,只有有了体验才会有最真切的感悟。这份感悟才会使感恩之举不生硬、更真实。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注意了激发学生推测问题,设计体验活动,尝试体验活动,分析体验活动中的感受,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更经历了一个了解生命,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过程,产生了很多鲜活的想法。虽然只是三年级的学生,某些说法还透着稚气,但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从他们的课堂反映中可以看出,珍爱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的意识已经确立起来,清晰起来,有了认识和体验的学生更会将“珍惜生命”落实于自己的生活中。

在“科学与技术”的教学内容中包括着很多感恩于自然(动植物),感恩于生命(人的成长)等教学内容。老师可以以这堂课的实践反思,进一步探索如何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更好地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科技教育的同时,更自然地树立对生命体(人,动植物等)的感激敬畏之情,师生一同关注生命的成长,唤起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感。

“美术”学科——感恩身边人、身边事

我给鞋子画个像

上海市杨浦区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 吴俊平

一、教学导入

1.出示画鞋子的作品,引导学生观赏,思考为什么表现鞋子。

老师也带了鞋,请大家看屏幕,这些是艺术家笔下的画鞋作品,请仔细观赏,看了这些鞋子的作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出示画家画鞋作品,学生欣赏)

2.谁愿意交流一下,观赏作品后的感受?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

小朋友,看的真仔细啊!刚才我们看到的作品有大画家梵高的画,还有老师画的画,可是,一双双普通的鞋子有什么好画的啊?(学生交流)

你们说的很有意思、想象力真丰富。

3.这幅画就是荷兰画家梵高的作品,他画向日葵最出名。

梵高有个弟弟叫做提奥,梵高所有的生活都是由提奥来资助的,这双鞋也是弟弟买给他的。梵高很喜欢穿这双鞋,每当穿上它,就会想起弟弟。可是,鞋子因穿着时间长,而逐渐破旧了,不能再穿了,为了把这双鞋永远保留下来,梵高画了这张画。好多年过去了,虽然皮鞋已经不在了,但是每当看到这张画,他依然会想念着弟弟,感恩着弟弟……后来提奥破产了,梵高不得不结束了10年的绘画生涯。

这张画鞋的作品让吴老师十分的感动,每每欣赏,都能感受到梵高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儿还有一张画鞋的作品,是吴老师画的。作品中的这双鞋是我18岁成年那天,爸爸妈妈送给我的礼物,我觉得很有纪念价值,就把它画了下来,每每看到,我都感受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4.听了鞋子的故事,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鞋子,你们的鞋子是怎么来的?谁送你的?请小组交流自己与鞋子的故事。学生交流,感受长辈的爱。

5.从一双普通的鞋子,我们可以看出它和小朋友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感受到了父母、朋友对自己的关爱,这节课我们用画画的方式记录鞋子的故事。

揭示课题:我给鞋子画个像。

……

四、学生作品展示

1.学生作品展示。

2.学生自评——介绍自己的鞋,说说自己鞋子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请几个小朋友来说说自己鞋子的样式。

3.学生互评。

4.老师小结。

每双鞋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今天我们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了这只鞋子的故事,记录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关爱,其实杯子、水壶、袜子这些也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保护它,让它能更加长久的陪伴我们,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本节课是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我的好伙伴”中的最后一节课——袜子和鞋子,整堂课要求运用写生的方式,表现运动鞋的基本外形及装饰。为了引导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带着感情绘画,吴老师以感恩为切入点,很好地拉近了看似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写生对象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首先,吴俊平老师通过梵高作品的展示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作品背后的感人故事,再由远及近,讲述老师自己与鞋之间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这些小小的、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从而体会生活中常见的鞋子所具有的朴素之美。最后,吴俊平老师让学生思考自己鞋子的故事,引导学生感恩于家人和朋友对自己的关爱,让学生带着自己鞋子的故事,给自己鞋子画个像,激发学生绘画的热情。

课的最后——作品展示环节,吴俊平老师不忘“感恩”主题的首尾呼应,让学生通过作业要求,分析、点评鞋子的作品,让学生看到自己也能用手中的画笔记录身边的故事,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关爱;让学生发现在自己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好朋友”,它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我们要好好保护好它们,在感恩的基础上,更深入一步——倡导保护与节约的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