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恩教育要注重学生认知

感恩教育要注重学生认知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感恩教育活动要获得好的效果,既要注意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又要注意学生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促使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同步发展。感恩教育是否有成效,情感的投入是关键之一。因此,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感染力,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起学生的激情,以情感人,感动心灵,促进感悟。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对感恩对象的情感态度的提升与变化。

二、感恩教育要注重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同步发展的策略

感恩教育活动要获得好的效果,既要注意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又要注意学生情感、行为方面的发展,促使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同步发展。

(一)故事感化促进学生感恩认知水平提高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看故事、听故事、讲故事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故事感化就是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白感恩道理,提升学生感恩认知的一种手段。教师可以选择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传统的“二十四孝”小故事、童话故事、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或者是生活中的真实的感恩事例等,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讲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故事,激发学生思考、交流,让学生自主体会、感悟故事中蕴含的感恩道理,教育效果远比直接说理好。

下面一则教育案例中的老师巧妙运用了故事感化策略,缓解了一对同桌之间的矛盾,让一对小冤家最终成了“爱心同桌”。

案例

同桌风波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季喆婷

“嘀铃铃……”已经晚上十点多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起,电话那头传来桐桐妈妈焦急的述说。原来桐桐和同桌闹矛盾,一连几天都不开心,电话中,桐桐妈妈不厌其烦地叙述了同桌朗朗的“恶行”,以及这些“恶行”给桐桐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噩梦”。家长郑重提出能不能换个同桌。

朗朗确实有点调皮,但是桐桐这样要求换同桌显然也有不妥之处。桐桐的爸爸妈妈生她的时候都四十多岁了,父母对她期望也比较高,桐桐自小受父母的宠爱,桐桐身上难免有着现代独生子女的通病:以自我为中心,受不得一点委屈。与同学相处,常会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满脸怨气。真担心她将来到了社会上能不能与人和睦相处。

第二天一早,我马上找到朗朗和桐桐,问清事情的经过,对两人分别进行了教育。我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同桌就像自己的兄弟姐妹,是我们学习生活中关系最密切的伙伴之一。你们两个坐在一起,也是缘分啊!如果和同桌之间相处和睦的话,会使自己的学习生活变得更轻松更愉快。你们以后能团结友爱吗?”

两个孩子听了,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桐桐也没有提出换同桌。我以为事情解决了,终于松了一口气。

没想到晚上,桐桐妈妈又发来短信,说桐桐放学回到家又大哭大闹,要求换同桌。哎……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我思考着,怎样才能让桐桐和朗朗和睦相处呢?对了,学校本学期正在开展“和谐少年我能行——怀有感恩之心”的系列活动。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和起码的修养;感恩是一种生活智慧。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我何不借此机会,对班中的学生好好进行一次“爱的教育”,让他们懂得感恩,争做“爱的小使者”呢?第二天,我信心满满地走进学校。

晨会课上,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了一则小故事《一次特别的作业》。故事中,调皮的马克把小莉的辫梢系在椅背上,小莉滑了一跤,角落的水桶打翻了,教室里都是水,小莉的衣服沾上了水,老师也踩了两脚水。老师布置了一份特别的作业,让每个同学写下马克捣蛋的事儿,第一个让小莉交流。谁知道小莉讲的都是马克的优点。马克听了放声大哭,老师眼里也泪花晶莹。

故事讲完了,我让同学说说小莉怎么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有的说:小莉的眼里看到了同学的优点。有的说:小莉宽容大量。我每一次点头,都会有意识地向桐桐望去。桐桐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我不失时机地说:“是呀,那么多小学生,成为同学多不容易,成为同桌就更不容易了,要好好珍惜。现在我们就来找找同桌的优点吧!”同学们一个接一个介绍着自己的同桌,教室里好不热闹。最后我叫了朗朗,他说:“我很喜欢桐桐,她有很多优点。桐桐下课很文明,她很爱阅读,她还借给我水彩笔,桐桐上课很专心……”我笑着说:“在朗朗眼里,我们桐桐有这么多优点啊!”坐在座位上的桐桐一脸的不好意思,许久,她也站了起来:“我的同桌朗朗上课积极举手发言,他数学成绩很好……还有,我忘带学习用品,他都会主动借给我,我有不会订正的题目,他也很乐意教我……”

下课了,我又找来了桐桐和朗朗,询问他们是否要换座位。朗朗认真地说:“我会改正缺点,请桐桐原谅我。”桐桐笑着看着我,羞涩地说:“我愿意和朗朗同桌。”……

如今朗朗和桐桐被小朋友评为“最佳同桌”,在寻找“新年微笑”的活动中,他们俩同桌交流的微笑被照相机定格,永远留了下来。

同桌风波,几乎每一个班主任都遇到过。案例中的老师前后两次对桐桐和朗朗进行教育,很显然第一次的说理教育没有效果。老师的道理说得很清楚、很正确,一时间看似孩子认可了,其实这些道理并没有被他们真正接受,两个孩子之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第二次,老师通过一个小故事《一次特别的作业》引导学生向故事中的小莉学习,在讲故事、讨论中,学生被小莉善于发现他人优点的言行所感染,被她宽容伙伴缺点的举动而感动。宽容是美德,这样的小朋友才深受大家喜爱。接着,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也来夸夸自己的同桌,用实际行动来学习小莉。一则小故事运用巧妙,缓解了同桌之间的矛盾,教会学生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学会宽容,老师在孩子心中播下了感恩的种子。

细心收集,古今中外、课内课外关于感恩的故事很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也不乏一些感恩的鲜活事例,老师应该充分挖掘使用这些资源,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采用多种讲故事的方法:可以是老师讲故事,也可以让学生收集感恩故事,开展演讲活动;甚至可以帮助学生来演一演感恩小故事,让感恩融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让感恩更贴近学生的心灵。

(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恩情怀提升

感恩教育不但是一种认知教育,它更是一种情感教育。感恩教育是否有成效,情感的投入是关键之一。因此,在实施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情感因素,增强教育教学内容的感染力,积极调动每个学生的情绪,丰富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起学生的激情,以情感人,感动心灵,促进感悟。例如,引导学生从妈妈早起准备的热腾腾的早饭中读出体贴与关爱;从迎着寒风绽放的桃花身上读出春天美好的奉献;从“二十四孝”故事中读出孝敬回报的感动;从为校工“打下手”的实践中体会平凡工作的艰辛;从一张张整洁完好的课桌椅感受到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留给自己的一份特殊的关爱……让学生在丰富、细腻的情感体验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升学生的感恩情怀。

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对感恩对象的情感态度的提升与变化。要使学生感受、感动、感悟恩情,学校应努力提高感恩教育活动的水平与质量,促进学生对感恩对象情感层次的提升。例如每年四月份,有不少学校选择赴烈士陵园扫墓。集体扫墓,浩浩荡荡,实效究竟有多少,值得深思。控江二村小学“祭奠烈士慰英灵”扫墓活动遵循以情感人,感动心灵策略,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案例

缅怀先烈,珍视生命,感恩生活[1]

清明节临近,4月3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全校师生终于迎来盼望已久的春游扫墓活动,孩子们人人手捧鲜花,怀着虔诚的心踏入龙华烈士陵园。在隆重的集体悼念烈士仪式之后,孩子们有秩序地参观了烈士就义地、牢房、无名烈士墓碑、地下长廊等教育场馆,在墓地中,他们还找到了自己事先了解的烈士墓碑,庄重地献上鲜花……

活动片段一:一枝鲜花倾注学生真挚之情

在清明节前夕,细雨绵绵,学生放学后为精心挑选到一枝素色的鲜花走了好几家花店。扫墓那天,天时雨时晴,学生打着伞,背着书包,一路上小心呵护着手中的鲜花。到了陵园,师生按照参观顺序走,在找到自己认识的烈士墓之前,孩子们先参观了烈士就义地、无名烈士墓地,看着眼前凄凉的景色,想到扫墓活动前了解的烈士的故事,孩子们被深深地感动了,不少孩子几次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鲜花放在了无名烈士墓前,表达心中的悲伤之情。可是想想本来要把鲜花献给自己认识的那位烈士的,不少孩子又悄悄把鲜花拾了回来,有的还自言自语地向烈士道歉。矛盾的心理让孩子不由后悔:“真应该多买几枝花!”孩子们的举动让老师很受感动,于是班主任建议大家轻轻摘下一片花瓣略表心意,孩子们马上欣然接受。小小的一片花瓣寄托了孩子们的深深哀思。

活动片段二:一个敬礼献给心中崇敬的烈士

扫墓活动最后,孩子们终于来到了事先指定的班级扫墓区域,当看到自己熟悉的烈士姓名时,孩子们激动不已,纷纷叫着烈士的名字,因为事先了解过各位烈士的事迹,讲过有关他们的故事,感觉仿佛与这些烈士是早就认识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个别孩子见地上干净,索性跪下来拜拜,还有的准备从书包里取出好吃的东西放在烈士墓前。班主任老师马上指导孩子们,祭扫烈士墓和扫自己亲人的墓是不一样的,应该用深深的鞠躬或者是标准的苗苗团团礼表示崇敬之情。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马上毕恭毕敬地做了起来。临走时,可爱的孩子还自发和烈士道别:“烈士再见,我们走了!”

以上两个片段充分描画了学生在此次扫墓活动中的情感表现:悲伤、激动、崇敬、不舍。从学生流露出来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来看,这次扫墓活动有实效。那么为什么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小学生会对距离现实生活遥远的烈士流露出如此深厚的情感?这与学校扫墓活动的整体策划分不开。学校早在三月初就进行了精心策划,事先赴龙华烈士陵园踩点,熟悉陵园参观路线,记录烈士姓名,然后将两百多位烈士姓名分配至各中队。“祭奠烈士慰英灵”主题教育活动分三个环节:(1)走近烈士,感悟生命的坚强——学生根据所给的烈士姓名,查找有关他们的资料。各年级学生通过网络查询、查阅课外书籍、观看有关电影等多种途径深入了解烈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低年级的家长也随着孩子积极参与活动,他们从网上找到烈士的事迹,下载打印,注好拼音,逐句讲给孩子听。接着,在班级的主题班会上,学生不仅声情并茂地交流各自查找到的资料,还以朗诵、讲故事等多种形式进行了表演,烈士英勇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2)寄托哀思,崇敬生命的高尚——每位学生自主准备一枝素色的鲜花,扫墓那天献给自己熟知的那位英烈。挑选一枝素色的鲜花献给自己熟悉的烈士,这看似简单,但在清明节临近期间,要购买到一枝素色鲜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家长带着孩子冒雨走了好几家花店。挑选、购买花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烈士的一份敬爱。(3)陵园祭扫,体悟生命的价值——集体扫墓参观活动,感悟现在幸福生活得来不易。陵园扫墓、参观将此次活动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边认真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一边穿梭于阴暗的牢房、阴森的地下通道、凄凉的烈士就义地……有关烈士资料的收集和学习与眼前的一切融合在了一起,学生们被深深感染,烈士的坚强与不屈带给学生太多的震撼与感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回校的路上许多学生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有的说:“我现在知道烈士是什么样的人了。”“以前老师、爸爸妈妈说过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现在我知道了,真的是来得很不容易!”……扫墓回家,学生纷纷向爸爸妈妈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家长对烈士陵园有了新的了解,不少家长利用双休日带着孩子再次去烈士陵园,作更细致的参观学习。看似传统的春游扫墓活动,精心准备,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感受生命的坚强与崇高,从而将珍爱生命、感恩生活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由此可见,只有发展了学生对感恩教育活动情感态度,提升了学生对感恩教育活动情感态度层次,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才会逐步提高,感恩教育活动才会真正有实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有效的情感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学校各类感恩教育活动也应该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身边的平凡事中体验,在感人的故事中体验,在具体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让学生沉静地融入生活,让他们的心细腻起来、敏感起来,柔软起来,相互分享体验、分享感动、积蓄感动。无需教师多余的讲解,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他们心中的情感、体验、感悟在不断深化、成长。同样,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感恩素材,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设计教学环节。引入体验式教学方式,即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体验者”,师生共同置身于某一具体、特定的教材情境中,全息沉浸,全脑贯通,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踏入情境,在经历了内心自觉的感悟,以及与老师、伙伴之间产生情感、心灵碰撞的基础上,诱发出一种生命的感动。在这一段感恩旅程中,师生一同体验、深深地感受、领悟并牢记这美好的经历,学生内心自然而然地激起一种感恩的情怀。体验式教学注重将学生视为主体,让其参与、沉浸在教学内容中,体验那一份真实的感受,最终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人有了爱的感知,才会有感恩的思想、感恩的行为。情感体验是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加深道德感悟的基础,没有情感体验为基础的德育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也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实践锻炼促进学生感恩行为发展

感恩教育活动要注重学生行为方面的充分发展。通过创设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层次递进的感恩行为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践行,引导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进步,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感谢、报答各方恩情的行为。

通过对感恩实践案例的整理,笔者发现,感恩实践锻炼的形式有很多。具体归纳如下:

(1)让学生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事情。例如,教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做一些感恩卡片,写下感恩的话语;学会唱一首感恩的歌曲,较多被传唱的是《感恩的心》,有心的老师还教学生边唱边用手语进行表演,在特定的日子献给所要感恩的对象;或者是借助节日、生日,让学生为特定的人做一件令他感动的事情……

(2)让学生现身说法,将发生在身边或者自己身上的关于感恩的事例讲给他人听,或者鼓励学生把别人为自己做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在班上交流、演讲。在梳理、写作的过程中,学生重温了其中的感动,通过对文字的表达与理解,在内心实践了他人对自己的爱的行为,再通过交流,起到了传播的作用,让更多的学生来学习这样一种爱的行为,并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提高感恩行为的水平。同时,这类感恩素材来自生活,来自身边,能有效增强感恩教育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案例

爱的指引

上海市杨浦区控江二村小学 瞿 岗

开学第二周,按照教学进度,我们要写一篇名为《我和××》的作文,在批阅的过程中,小赵写的一篇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每一句话都触目惊心,每一句话都让我不寒而栗。“爸爸就像一个神经病,他举起拳头向我打来,他凶神恶煞,我恨死了爸爸,希望他下地狱……”这些话出自一个孩子,一个刚满10岁的孩子,这不能不让我担心。看得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父亲的不满、怨恨,甚至可以说是当敌人一样仇视。

说到小赵,他在班中学习中等,其实挺有潜力,可对自己没有要求,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常心不在焉,爱讲废话,经常丢三落四,今天忘带卷子,明天少带本子。爸爸爱子心切,作为男孩子,爸爸希望他能独立、坚强,今后能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所以对他要求很高,很明显小赵并不能体会到爸爸的良苦用心,对他产生了怨恨。

我的心揪了起来,其实在和小赵父亲的交往中,我感觉这并不是一个残忍的父亲,他毫不掩饰自己孩子的缺点,全力支持老师的教育,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经不起打击和挫折的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可能性格比较急躁,方法过于单一。而孩子并不能理解父亲对他的期望和爱,产生了怨恨心理,父子的关系恶化到这样的程度,可不是一件好事啊,于是我决定了解事实,帮他们解开心中的结。

尽管爸爸在做法上有些欠妥当的地方,但我知道他是为孩子好,我要让孩子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不能让父亲失去在孩子心目中的位子。同时,也不能让孩子觉得老师毫不顾及他的感受,使他和老师在情感上产生距离,于是我把小家伙叫到身边,和他一起从作文聊起,然后亲切地对他说:“老师完全能体会你当时的心情,如果是我,我也会很难受。不过如果是我,在难过的同时,我会理性的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会这样对我。其实,从瞿老师对你爸爸的了解,我知道他觉得你有能力,可以更出色,他希望你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说着说着,我发现小赵的眼眶里不知何时泛起了泪花。

也许我的话对他有所触动,不过我不想简单的说教。因为这并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深处,孩子可能会一时感动,但是遇到生活中具体的事情,孩子对父亲的那种怨怼之情可能还是会出现,况且学会感恩需要的是体验。

正巧这段日子,学校开展“孝敬为本重感恩”的月主题教育活动,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吗?或许我能想办法缓和父子俩的关系。于是,根据学校的要求,我让孩子们开展“我眼中的爸爸、妈妈”活动,让他们用相机,用文字去捕捉日常生活中,他们最美丽的瞬间。

我特地把小赵叫到办公室,希望他去寻找爸爸的点点滴滴,开始小家伙撅着嘴,有些不情愿,看得出他排斥爸爸,对他有抵触心理,可又不好违抗我的意思。“听瞿老师的,你会有惊喜的发现。”他半信半疑地离开了办公室。

短短两周眨眼即逝,终于迎来了展示的那一天,同学们一个个上台介绍自己的爸爸妈妈,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洋溢着父母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孩子们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可小赵坐在座位上始终没有发言。“小纬,老师知道你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给大家介绍展示一下好吗?”小赵拿出的是一张满脸倦容的爸爸为他辅导功课的照片,同学们都有些惊诧,因为多数同学选择的是父母面带灿烂笑容的相片,而他……小赵开始叙述“爸爸在证券公司上班,工作非常忙,每天总是带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可他还要为我辅导功课,尽管这不是他最美的面容,但在我眼中却是最美的,因为这倾注了爸爸对我的爱。我的爸爸对我比较严厉,我一直不理解,还恨过他,甚至觉得他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捡来的,现在我明白了,我错了。我应该加倍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他。”教室里是那么的安静,瞬间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这就是那个不善言辞的小赵吗?这就是那个对父亲恨之入骨的小赵吗?看来,这段时间对父亲的观察,使他对爸爸有了新的认识。

接下来就是要做通爸爸的思想工作,于是我请家长到校做了一次沟通,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孩子都渴望鼓励,尽管他有种种的不是,作为家长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打和骂不能解决一切问题,而要多激励。

没过多久,我们又写作文,题目是《××,真辛苦》,你猜小赵写的是谁?对啦,就是那个他曾经怨恨的爸爸。这次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感激和爱。

小赵的故事再一次证明,教育是一种影响,一种感染。控江二村小学各年级学生都会背诵《孝敬歌》,这是校长亲自创作的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的诗歌。在学校多年的感恩教育影响下,学生不乏感恩的认知,能背诵感恩的名言、讲述感恩的故事、唱感恩的歌曲,吟诵感恩的诗歌……关于“为何感恩?如何感恩?”的命题,孩子们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特定活动中,会完成得很好。但是生活是平实的,是真切的,会遇到很多很实际的问题。案例中的小赵同学在与父亲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丝毫无法将学校里倡导的感恩思想、感恩情怀与之相联系。班主任瞿老师没有运用传统的讲故事、说道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而是着眼于实际生活,运用生活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恩素材来感染、教育学生。瞿老师将问题抛给小赵,让他用自己的目光去寻找严厉父亲身上的温情。通过“我眼中的爸爸妈妈”活动,引导小赵细致观察父亲的一言一行,捕捉爸爸最美的瞬间。借助活动这一有效载体,那些曾经被小赵忽视的点点滴滴的父亲的关爱,一一呈现在小赵眼前。这点点滴滴不是旁人描述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小赵自己发现的,它带给孩子的体验是真切且深刻的。教育需要激发孩子的情感体验,教育需要引导孩子自我教育。当小赵展示满脸倦容的父亲的照片时,瞿岗老师的教育成功了一半。小赵寻找的爸爸的最美瞬间,不仅教育了小赵,使全班学生都获得了一次可贵的教育。我们常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行为处事自私、自我。瞿岗老师给予小赵的这一次爱的指引,再一次说明了感恩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体验。立足生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实效更大。一颗小小的感恩的种子悄无声息地播种进孩子的心灵,原先内心对父亲怀有怨怼之情的小赵走出了心中的雾霾,被快乐与幸福所包围……

(3)创设利用各种感恩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锻炼。例如角色换位实践,让学生与家长、老师进行角色换位,指导他们去做一做家长、老师一直在做的事情,通过亲身的实践,来感知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恩情。又如,结合语文课作文教学,开展“护蛋行动”,让三年级的学生每人带一个生鸡蛋,在一天的学习活动中必须随身携带,尽量保护鸡蛋的完好。一天下来鸡蛋完好无损,即成功完成任务。此项活动,关注的不是护蛋的结果,而是整个护蛋的过程。无论任务完成与否,孩子都在这一天的护蛋行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与感受,从学生第二天撰写的护蛋作文来看,一天的护蛋过程带给孩子们的感受与感悟是颇为丰富的。有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没想到保护一只鸡蛋都这么辛苦。妈妈说,我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她就是这么小心翼翼的,可想而知妈妈保护小小的我十个月有多么不容易!还有学生写道:下午第二节课下课,我的鸡蛋破了,我心里难受极了,看着蛋清和蛋黄从碎了的蛋壳缝里流出来,我的眼泪快掉下来了,我小心照顾了鸡蛋快一天了,在我眼中,这时它已经不是一只普通的鸡蛋了。感恩教育实践中,很多学校设计了类似富有创意的活动。再如,笔者曾经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六一”节的幸福、快乐,来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父母关爱自己的行为,实践父亲节、母亲节的感恩行动。具体做法是:在父亲节、母亲节前夕,将学生前一年“儿童节快乐时光”的收集资料,再一次展示给学生看:其中有各类活动的照片、DV、学生撰写的日记等,帮助学生回顾在自己的节日里,父母是怎么做的。展示材料中,一张张鲜活的、快乐的笑脸,一声声爽朗的、幸福的笑声,仿佛把学生又一次带回了“六一”节。随即教师引出五、六月份的母亲节和父亲节,我们应该如何来准备?并布置了三项活动任务:一是走进爸爸妈妈的心。可以通过观察、采访等手段,来加深对爸爸妈妈的了解。二是策划一个节日小活动。根据对爸爸妈妈喜好、近期工作状况的了解,安排节日当天的一个家庭小活动。为了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活动的策划由学生在校完成,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活动策划都做了细心的指导,确保活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三是准备一份特殊的小礼物,要求原创。在母亲节当天,学生家里开展了各种活动:有的去公园拍照,因为妈妈爱美,妈妈比花还美,记下妈妈的美丽瞬间;有的小朋友陪妈妈逛了书店,因为妈妈单位工作忙,需要学习充电;有的小朋友让妈妈休息,自己为家人做了午餐(简单的蛋炒饭和蔬菜汤),妈妈说是最美味的节日大餐……因为事先了解过爸妈的爱好、需求和近况,节日的活动实施很顺利。送出一份小礼物,有的小朋友送的是自创画,描绘的是幸福的家庭生活;有的小朋友写给父母一封信,表达内心深深的感谢之情,有的小朋友的礼物是“博妈妈一笑”,让工作压力很重的妈妈得到些缓解……

感恩教育的实效体现于学生的言行中,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行为的发展离不开实践锻炼,其中教师的指导很关键。以上述母亲节感恩活动为例,教师运用了以下指导方法:一是帮助学生明确行动的具体步骤,在活动前就有明确的实施计划与步骤,切实按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学生目标明确,行动有序。二是实施技能的指导。引导学生根据父母不同的需求、喜好、情况来确定节日家庭活动和选择小礼物。三是行为演练。本次活动,就是借助模仿爸爸妈妈为自己过儿童节的做法,引导学生学习为父母庆祝节日,实施具体的感恩行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及时协助学生调整活动的安排,解决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了感恩活动顺利实施。

感恩教育不是一个抽象名词,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学习,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认知上。感恩教育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感恩教育需要我们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解读它,它走进方方面面的生活,又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与其他方面的教育形成一个教育的有机整体。要让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渗透着对他人的感谢,让学生把感恩作为快乐的事情来做,这绝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教育中,最实际的方法就是借助各种活动,即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在生活中实践感恩。感恩实践活动开展的场所应该首选学生熟悉的校园、家庭等环境;活动中设置的教育情境也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活动的策划和选择方面,要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并行之有效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真切的体验,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充分发挥道德实践活动的实效。

只有提高了学生感恩实践活动的质量,提升了学生原有感恩行为水平,那么感恩教育活动的效果才会逐步提高,感恩教育活动才会真正有效果,才能持续发展,并积极促进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