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决“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思路和方法

解决“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思路和方法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构成了对社会、学校、他人和自己不利的行为模式,并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适当的处罚,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教育其他学生,从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达标情况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并阶段性地进行公开表扬,从而使“问题”被淡化,被遗忘、被抛弃。例如学生上课讲话,问题在于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应在上课时根据情况适当地给这些学生发言和行动的机会。

第二节 解决“问题”学生问题行为的思路和方法

一个人的行为是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构成了对社会、学校、他人和自己不利的行为模式,并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这必须引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并予以解决。

一、从学校层面考虑,解决问题行为的思路和方法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青春期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俗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人格绝非易事。学校可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或不同年级)的特点,科学、系统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使“问题”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正确归因,加强自我疏导;开展好生理卫生课和青春期讲座,对青少年学生不成熟的性心理加以指导。

2.加强常规养成教育、开展法纪教育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要通过加强常规教育和法纪教育,使学生明白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奖惩结合,教育学生虽说是以教育为主,但没有适当惩戒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适当的处罚,使学生明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也教育其他学生,从而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

3.加强科学管理,优化学习环境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培养人为宗旨,优化育人环境。首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其次,要建设良好学风。学风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学校的校风对学生学习有较大影响。学校形成了纪律严密,勤奋好学的班风、校风,通过从众、暗示、感染等机制影响学生,就会激发那些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奋发图强,减少学生的问题行为。最后,不断优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自发的动力要求下刻苦学习。

4.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与教育

(1)归因训练、正确分析和明确原因;

(2)加强技能培训和学法指导;

(3)教育者要有爱心、信心和耐心。对于情感因素造成学习障碍的学生,应着眼于疏导。

(4)起点要低,目标要明,速度要慢,及时表扬。注意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潜能和其他优势,唤醒他们的自信心,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坚定继续努力的决心。

(5)运用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卡等活动和形式,积极进行学校和家庭的有效交流,改变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和环境。

5.加强群体整合

充分利用心理学上的“趋同效应”是进行群体整合的一种有效方法。所谓“趋同效应”是个体与群体或群体中的多数成员保持一致的倾向。群体总是通过种种方式(规范、舆论、教育、奖惩、人际关系的亲疏……)来鼓励趋同者,排斥或惩罚不趋同者或反趋同者。个体通过趋同行为满足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从而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求得生存与发展,实现心理平衡。

青少年的归属感十分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被集体接纳,希望在集体中占有合理的地位,乐于参加集体活动,乐于与同龄伙伴交往。如他们随时都会感到“我是××学校的学生”“我是××班的成员”等。由于个体强烈的归属感,如果个体一旦偏离群体规范,就会受到群体的惩罚,就会受到心理上难以忍受的群体的疏远和孤立。这种无归属感,无所依附的失落感,是群体压力对偏离群体规范的个体施加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威胁。学校、班级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加强群体整合。

6.调整学生的角色地位

北师大金盛华在《差生教育的角色改变方法研究》中指出:差生之所以长期落后是因为存在一个消极的角色动力模式。角色地位低下常常是造成后进生产生消极行为模式的一个重要原因。角色地位的改变会改变学生的自我观念,增强其价值感,提高自尊心,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

7.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际关系指导

青少年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伙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造成的。”

12~16岁的青少年学生十分看重伙伴关系,在青少年学生的烦恼中,伙伴关系占重要地位。

师生关系是青少年学生的一种重要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好坏,主要责任往往在教师。教师影响着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发展的方向。教育过程就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没有师生交往,就没有教育活动的存在。教师的工作作风对学生影响极大,一般说来,民主的态度,会引起学生对教师友好、合作的态度;而专制的态度,可能使学生顺从,也可能使学生产生对抗情绪。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方式或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亲子关系的好坏,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从教师的角度考虑,解决问题行为的思路和方法

1.关爱“问题”学生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前提,只有真心关爱学生,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沟通和交流,才能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

爱学生的前提是理解他们,爱一定要真诚,不能有太多的功利色彩,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事与愿违。现在孩子的身上缺点很多,却很少被准确定位,从而难以被教师、家长理解,就连学生自己也难以发现。同时,学生存在自卑、自负、逃避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对班集体和同学漠视,自以为是等问题,若教师不能真心关爱学生,我们不难想象他们未来的发展是多么的令人担忧。对于关爱,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五点:

(1)真心交流,用心体味,换位思考,感受他们的感受。

(2)包容不等于纵容,只有包容,才有可能将问题解决。一味地纵容和惩戒只能使青春期的孩子走向极端。

(3)书信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传统的交流方式,对“问题”学生更显教育魅力。

(4)关爱生活,其实是关爱生命。

(5)“皮格马利翁”效应,对“问题”学生抱以美好的期待。

只有全方位地关心、理解、尊重和支持学生,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共同和学生解决问题,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2.君子协定

学生的感情纯真,好面子,特别是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因此,君子协定比死板的规定更具人性化,更有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1)不回避问题,并积极归因分析,客观而准确地找出问题。

(2)制定问题解决的具体计划和办法,定期总结、反馈并调整计划。

(3)协定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目标要有梯度和可实现性,要符合“最近发展”理论。

(4)得到家长的支持和悄无声息的关注。

(5)对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

(6)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自信心,体会成功感受,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

3.强化理论

正强化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如果采取奖励的方式,优良的行为会重复出现,并保持下来。在改变学生主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的过程中,要重视强化。学生每天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都要有始有终。每天学生都要翻开新的一页,都要总结和反思一天的表现,并争取在明天做得更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达标情况及时地表扬、鼓励学生并阶段性地进行公开表扬,从而使“问题”被淡化,被遗忘、被抛弃。

4.自我训练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约束是形成良好人格的重要品质,自我约束力是衡量学生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条件以利于学生进行自我约束。例如学生上课讲话,问题在于不能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应在上课时根据情况适当地给这些学生发言和行动的机会。

(1)在课堂上设置若干问题,采取“问题—探究—问题”的教学模式,为他们提供学习和放松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2)让学生用静默训练的方式进行自我训练并加强大量浅显问题的时间训练,以养成静默习惯。

(3)学习思考的方法和习惯,提高提问的水准和层次。“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5.心理咨询

给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教师教育工作的必要组成部分。比如学生发现自己心情莫名其妙的糟糕;发现最近总受到同学的嘲笑;或者老师很久都没找自己了,尽管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存在很多小“问题”;或者生活上存在困难和困惑等,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就像我们平时生病一样,不一定非得了什么不治之症才要去医院,哪怕是普通的感冒也需要一定的对症治疗。

遗憾的是,作为教师,我们却常常忽略学生的小“感冒”,等到学生“病入膏肓”,老师才发现自己已经束手无策。所以,老师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小“问题”,及时沟通并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治疗和预防,就像我们平时感冒一样,要坚持长达一个星期的药物巩固治疗才会好转,心理上的问题也毫不例外,甚至周期会更长,我们教师要有这样的准备,更要得到“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帮助,且不可自作主张。

6.艺术化激励

激励的作用,相信多数教师都有很多感悟,但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把批评和激励运用得恰到好处。成功的激励应该让“问题”学生感动,而不是欣喜;成功的鼓励应该是让他们振奋,而不是奇怪;最成功的激励是让他们流泪,而不仅仅是脸红。所以激励是一种艺术,是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合给予极大的鼓励。鼓励既不吝啬、也不能泛滥,才会有价值,才能实现激励的作用。你可以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他帮助,你可以在他最无助的时候给他安慰,你可以给他写一封长信,你可以给他留个便条,你可以送给他一个小礼物……前提是,你没有理由。你当然可以批评他,在你没有吝啬对他的表扬之后,但最好让他自己想好了,写出来比说出来思考的更深刻,说出来比写出来更困难,不能强求他“交代”问题,那样做只能形成他的挫败感。

“问题”学生的行为问题是客观的,是我们要时刻面对的,同时也是动态的、发展的,我们既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又要认识到问题的变化,并不断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的角度,改进我们的教育途径和策略,才能更好地转化学生存在的问题。

【案例二】

一名六年级的男学生,在四年级时由杭州一所名校转入,初见这孩子,虎头虎脑很可爱。然而,从第二天开始,来告他状的同学络绎不绝,虽然我及时了解情况,并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但是效果不佳。一学期下来,他打遍全班无敌手。全班同学对他是“敬而远之”,让老师头疼,我班其他家长甚至联名写信,要求学校出面勒令其退学。尤其令人气愤的是学期即将结束时,又发生了“尿湿试卷”事件,更引起我的重视,我决定换个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首先,我从了解他的家庭入手。他的父母虽然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是,一直分居两地,30多岁才有了这个孩子。他们同学的孩子大多已经上大学了,有的甚至已经大学毕业了。相比之下,年龄偏大的父母会更加疼爱孩子,甚至溺爱。

其次,父母对子女教育不能达成共识。孩子的母亲在县城机关单位工作,因为她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经常被别人欺侮,吃了许多亏,她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再受到任何委屈。所以,男孩在和别的孩子闹别扭时,她支持自己的孩子一定要赢,宁愿让男孩打了别人自己去赔礼道歉,也绝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她曾是一名基层妇女工作人员,由于自己的职业习惯导致她对孩子的教育出现偏差。她很会讲道理,但是,她却用这样的工作方法来教育不懂事的孩子。

孩子在0~6岁期间,她采取的是“放羊式”教育。她不知道这个时期对孩子的一生影响有多么重要,孩子的许多是非观念、性格都是在这阶段初步形成的。

孩子上小学后,她采取的是“高压式”教育。孩子有了学习的任务和压力,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一旦孩子在学校犯了错,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暴打,而孩子却被打得不知所措。

母亲这种极大的态度反差给孩子的心理带来明显的挫折感,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由于母亲对孩子很凶,家庭里缺少父爱和温暖,一味地强调孩子的缺点,冷淡、嘲笑、挑剔、恐吓孩子,甚至对孩子施以暴力,从而引起孩子的紧张和不安,孩子开始消沉,对任何外来的爱抚和温存表现出强烈的抗拒行为,从不温和地正视事物,行为生硬而激烈,当受到严厉的惩罚变得异常不安分,因此,孩子有时就将这种惩罚转嫁到他人身上,以寻求野蛮的乐趣和心理的平衡。他曾经烧毁过邻居晒在外面的一竹竿的衣服、被子;曾经故意把鼻涕放进同学的文具盒里……

虽然,这孩子在这里有时被妈妈打,但是这里毕竟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有一起长大的玩伴,有熟悉的生活环境,还有已经适应了的生活;而孩子的父亲在南京有着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父亲觉得孩子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他不顾妻子的反对和孩子的不乐意,一意孤行,将孩子转入南京一所有名的贵族学校。这是一所封闭式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备,一流的师资力量,一流的教学水平,每天孩子早上被送到学校,晚上才由家长接回家。本来一直和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并且又和妈妈(回来上班了)分开。父亲由于工作忙,也不能经常和他沟通,把他交给保姆代管。虽然他内心渴望与别人交流,但是,生活的不适应,环境的不熟悉,加上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找同学玩时,不被同学接受,就开始拳脚相加,同学们都不敢和他玩,于是就被动地封闭了自己。最后,父母迫不得已,将他又转回我们学校,留级到我们班。

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便开始了转变他的工作。

第一步是要取得他父母的支持和配合。对于这样一个孩子,我能接受,他的父母很是感激,而且我还试图要改变他的现状,他的父母更是喜出望外,因为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他父母积极地配合我分析了他性格形成的原因,找到自己在教育上存在的偏差和错误,并制定了一个“改变计划”:

(1)父母必须改变对他的态度,重新调整教育方法,对孩子要有耐心、信心和爱心,信任和尊重他,给他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2)学校、家庭相结合,加强对其是非观念的教育,明确哪些事是绝对不能做的以及其危害性;

(3)引导其正确地与同学交往,减少(杜绝)他与同学之间的摩擦,为他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鼓励他多参加活动,为他创造展示才华、为集体争光的机会,培养他的责任感、荣誉感,尽可能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他尽快地融入这个集体。

第二步就是找到对其教育的突破口(即他的“软肋”)。他最怕的就是回南京上学,为了不回南京上学,他愿意接受父母、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有了这个弱点,我们就可以开始实施计划了。我明确地告诉了他,诸如尿湿试卷、文具盒装鼻涕……这类行为的恶劣性,并要求今后绝不允许发生,如果发生,这个班级就不再留他了。计划在一步步实施,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父母、老师的鼓励下,四年级第二学期,他已经做到了不和同学打架。对于这样的进步,我们都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表扬,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他更是欣然接受了!

接下来的计划实行起来就更加顺利了。到目前为止,他代表班级参加了校级运动会、参加过学校的书法比赛、奥运知识竞赛,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也已经有几个好朋友了,现在还能主动洒水、扫地,关心班级卫生。

看着这孩子一天天地改变,看着他脸上渐多的笑容,我的心里些许有些安慰。但是,对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的教育仍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