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件使用过程中化学课堂节奏的把握

课件使用过程中化学课堂节奏的把握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需要。本文重点讨论使用PPT课件辅助高中化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课堂节奏的把握。PPT课件的使用过程中,幻灯片的放映最好设置为手动点击翻页,且教师在讲完一页内容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所讲授的内容。

俞灵明

摘 要:PPT课件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需要。本文重点讨论使用PPT课件辅助高中化学教学的一大难点——课堂节奏的把握。

关键词:PPT课件 辅助教学手段 课堂节奏

近十几年以来,多媒体技术开始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化学课堂教学之中,在众多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中,PowerPoint作为一款简单高效的课件制作软件,具有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修改容易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样等特点,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

课堂失去节奏的几个场景

(一)预设过多,课堂缺乏创意,平淡如水

【教学片段1】教师讲解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性质时,没有进行演示实验,而是下载了网络上的相关动画或者视频代替演示实验。学生看了视频后,回答老师准备在课件上的几个问题,对此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

整个教学过程只用了两三分钟时间,看似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并让与学生产生了一定的互动。实际上一切都在教师的预设之内,学生只不过充分地配合了教师的表演。

化学课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特别是在意外中迸发的思维火花更是弥足珍贵。过多地在PPT课件中引入实验的动画视频代替演示实验,扼杀了灵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使课堂过于平淡,节奏过快,失去生命力。

【教学片段2】教师在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试管中滴加水,立即有大量气泡放出,经“带火星”木条检验,证明是氧气;再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溶液明显变成红色。但眨眼之间,烧杯中的红色消失了。意外出现,学生对此不解“变红的溶液为什么又会褪色呢?”“是谁让酚酞红色褪去?”“是过氧化钠吗?”……学生的思维明显因为实验中的一点“意外”而被充分的激活,这时可以有多种教学的选择,如:

(1)依次安排如下问题进行引导,逐步把H2O2引出。

老师:“结合HClO的漂白机理,思考酚酞褪色的原因?”

学生:“物质的强氧化性使得有色物质被漂白。试管中应该存在一种有强氧化性的漂白剂。”

老师:“是过氧化钠吗?”

学生:“应该不是,因为过氧化钠已经被水反应完了。”

老师:“是氧气吗?”

学生:“不是,日常生活中常识告诉我不可能是氧气的原因。”

老师:“是反应放热的原因吗?”

学生:“不是,从日常生活中常识可知。”

引导到这里,多数的学生可以想到试管中可能发生的是复分解反应了。

(2)以此“意外”情况确立研究性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讨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最后写出完整的研究报告。

本案例中教师以课堂演示实验为载体,抓住实验中的“意外”情况进行引导,使课堂节奏轻快,更充满活力。

(二)容量过大造成课堂失去节奏

PPT课件是一种能运载文本、图像(表)、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的集合媒体,它有效地将传统的说教模式转变为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变为具体形象,有效地为学生尽可能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性浓。为了强调这一点,课件的制作往往追求复杂和精致。这样的课件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还淡化了重点和难点,众多的感性材料中包含了过多的细节,学生难以从大量的细节中区分出有效信息和无效信息,正常的认知过程受到干扰,无法在大脑中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

另外,使用PPT课件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课时的压力和PPT课件本身的操作特点,使得教师的教学往往被课件牵着走,结果使课件成了教学的主导者。这不仅弱化了教师的作用,使得教师无法体现出自身的特点,而且使师生的交流沟通减少,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无法准确地调整教学进度和速度,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课堂节奏把握要点

(一)重视课堂演示实验

重视课堂演示实验,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动画作为演示实验的良好补充。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重点观察,指导学生进行精细的观察。演示实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演示实验是学生使用仪器、实验操作的典范,它教给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如何正确使用仪器、安排实验步骤、操作、读数和记录数据、列表和作图、分析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等。通过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在长年累月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地学到实验技能。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牢牢地把握住课堂的节奏,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做好PPT课件

课件可以自己制作,可以下载修改,但在PPT课件准备过程中要始终牢记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要做到结构清晰。首先要选取本课时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和必须要用多媒体展现的部分放入其中。非重难点和不必要的动画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且课件中的文字要精练,教材上的大段文字阐述不必在课件中重复出现。即使要出现,也应尽量浓缩,以浅显精练的文字归纳出要点。其次,在课件中可多次重复目录页,每讲完一个环节,都可重复播放目录页,使走神的学生也能追上课程的思路。单张幻灯片中文字的字数以30—60个汉字为宜,讲的时间以3—5分钟为宜。如果一个问题或概念的内容比较多,一张幻灯片放不下就拆分为两张,切忌强行把文字堆积在一张幻灯片上。

【教学片段3】讲授氯气性质时,以一张氯气作为化学武器在一战、二战中使用的幻灯片引入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完氯气与常见的金属、非单质反应后,课件中插入一张有可爱金鱼图片的关于养鱼如何处理自来水的幻灯片,用于唤回学生的注意力。

(三)用好课堂“布白”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创设一个悬而未决的教学情境,叫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能,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达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目的。PPT课件的使用过程中,幻灯片的放映最好设置为手动点击翻页,且教师在讲完一页内容时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消化所讲授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留着不讲,不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马上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出现了问题。”实践证明,把课讲得天衣无缝并不一定好。相反,让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弹性,留出一些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去填补空白,从而使讲授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色。

【教学片段4】讲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时,以碳酸钠溶液为例,依次提出下列几个问题,分别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

(1)写出碳酸钠溶液中所有的电离方程式(包括水的电离)和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在碳酸钠溶液中存在几种微粒?

(3)电解质溶液是否显电性?写出阴阳离子物质的量及浓度之间的关系式。

(4)碳元素存在于哪几种微粒中?这些微粒和钠离子物质的量之间有什么关系?10分钟以后,几乎每个学生都掌握了电解质溶液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式的列法。

PPT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不能对它太过依赖,缺了电脑就不会上课,这是教师的悲哀。课堂应该是有生命的,生机勃勃的,教师要加强个人的学习,更好地利用身边的资源,扮演好一个合格的引导者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