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千万找出你的“认知结构”

千万找出你的“认知结构”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人的认知结构变量主要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它们决定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和保持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学生新的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

五、千万找出你的“认知结构”

同学们都学过《卖油翁》。《卖油翁》里有两个人物,一个是射技天下无双的陈康肃公,他能“发矢十中八九”;另一个是卖油翁,他把铜钱覆在瓶口,用勺子从钱孔向瓶里灌油,而铜钱不沾上一点油。对此,卖油翁总结说:“但手熟尔”。

请大家再看两个例子。同学们学过骑单车吗?在开始学的时候,脚踩了踏脚板,手就忘了扶好方向盘;而手扶好了方向盘,脚又忘了踩脚踏板;更糟糕的是,身体重心一会儿左一会儿右,就是摆不正。所以尽管有人扶车,仍免不了“摔下来”。可是当你学会骑车以后,就再也不用像初学那样,集中注意扶方向盘的手、踩踏脚板的脚和身体的重心;而是得心应手、从容自如地向前驱去,甚至一路凯歌、驰车观花。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一年级学写字吗?那时候,要写一个字,常常要想想这个字有哪些笔画,笔顺是怎样,并且还常写错字。现在呢,那当然不会再为写一个字而去想它的笔画和笔顺了。

这样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如从不会绘画到能很好地驾驭绘画技巧,从不会朗读到读得抑扬顿挫,从不会弹风琴到能熟练地弹风琴等等。这是什么原因呢?同学们一定会回答:“熟能生巧。”对,这就是熟能生巧,我们用心理学上的术语,就叫做建立了动力定型。那什么是动力定型呢?请再看一个例子:

有一次,一所学校举行了一次文学知识竞赛。范弘是该校高一(二)班的学生。他是个小说迷,只要借得到,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他都看。他看过的小说竟比班上所有同学看过的加起来还要多,他的文学知识也多极了。这次学校举行文学知识竞赛,高一(二)班的代表当然少不了他。

在竞赛的前半场,范弘已为班上争了一百多分。知识抢答赛开始了。范弘正悠然自得地坐在那里准备按铃答题。

主持人宣布第一道题目:“17世纪有一位著名的法国戏剧家叫什么名字?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并请说出其中一篇的主题。”主持人话音刚落,范弘的铃就按响了。他站起来从容答道:“17世纪法国著名的戏剧家叫莫里哀,他的代表作品是《伪君子》和《悭吝人》。《悭吝人》主要写主人公守财奴阿巴公为了达到发财的目的,不顾家庭子女、伦理道德去放高利贷,绞尽脑汁侵吞别人财产,杀人不见血。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资产阶级的性格和特点。”他的话音刚落,台下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他刚坐定,主持人又宣布了第二道题目:“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是什么时代的作品?作者是谁?这部书的主要艺术成就何在?”这一回,主持人看得清楚,五张桌子上伸向铃的手都缩了回来。范弘桌上的铃又响了。同学们都疑惑地看着他。他答道:“《源氏物语》大约是10~11世纪的作品,作者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这部书长达54卷,时间跨度70多年,内容涉及四代,出场人物数百个。小说主要反映了贵族社会的风俗习惯,表现最高统治阶层的政治沉浮和权力之争。它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竞赛很快结束了。十道抢答题范弘答了七道,另外三道,用范弘的话说,“全部我一个人答完了,没劲。”结果,高一(二)班的冠军也拿稳了。

这下,范弘可成了学校的新闻人物,学校广播站称他为“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这成了许多同学羡慕不已可望而不可即的“派”。

那么,范弘为什么能够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呢?前面我们介绍过,他不仅文学作品看得多,而且对于作者、作品的历史背景、内容、思想、艺术手法和价值等也掌握得多。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结构源源不断地输入范弘的大脑皮层后,不仅建立起多种复杂的神经联系,而且由于经常看经常想,各种神经联系就形成了一定的神经联系系统。这种联系系统巩固起来就叫做动力定型。当动力定型形成后,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就能使储存于头脑中相应神经联系系统的全部成分“自动化”地表现出来。范弘对文学知识是如此熟悉,就是由于输入其大脑的每一文学知识系统的成分之间都建立了动力定型的缘故,因而只要一提其中的某项内容,一连串的答案就自动地恢复起来,就能做到“不假思索地对答如流”。

上面我们叙述了什么是动力定型及其相关的知识。我们从上面范弘的例子还可看到,他的文学知识在大脑中并不是零乱的,而是形成了一个联系系统,就像在大脑中建立了“电网”一样。这是存在于人脑中的知识能力结构系统,外国心理学家称之为认知结构。广义地说,它是某一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或多或少的知识和能力,但每个同学的知识和能力在各方面并非是等量的,有的同学这方面突出,有的同学那方面突出,并且这些内容的组织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同学的认知结构各有特点。个人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征称为认知结构变量。人的认知结构变量主要有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它们决定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和保持的影响。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学生新的意义学习与保持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让我们举例子来说明吧!譬如同学们学习鲁迅的《药》这篇课文,《药》是一篇小说,那么同学们在学习它时必须有相应的关于小说的知识,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否则就不能读懂它。也就是说,同学头脑中有关小说知识的多少和可以利用性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同学们对《药》的理解和掌握。这就告诉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成了新的学习的最佳固定点,新学的知识只有并入这个认知结构中,才能牢固,才不会很快地遗忘。

新的学习任务与脑中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辨别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说,如果新学习的材料和头脑中已掌握的材料非常相似,很难辨别,那么新的学习将会很难,学过之后会很快地导致遗忘。

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长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如果这种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而且不清晰,那么不仅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辨别程度。比如,同学们对小说的知识本来就掌握得不牢固,而且很模糊,那么要学习新的小说《药》当然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总之,通过上面的描述,大家知道:自己平时所学的知识,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知识能力结构(即认知结构),这些知识能力互相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系统,就是所谓的动力定型。一种动力定型对于我们新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同学们还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同学们平时学了很多的语文知识,可是这些知识像有脚似的,过不了几天,就悄悄地从大脑中跑得精光。这是因为同学们在学这些知识的时候,是机械地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它的意义,没有把它并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因此我们学习时不能囫囵吞枣,盲目地死记硬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巧妙地学习。另一倾向是,要防止错误的动力定型,如错误地理解知识,不准确的外语发音,不正确的动作技能,杂乱无章的学习习惯,思考问题的刻板方法,这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