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散文)

家(散文)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通过接触各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使幼儿初步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优美的韵律。教师注意提醒幼儿画国旗时不可凭自己的喜好随意涂画国旗。1.两人一组合作搬运“南瓜”,在规定时

语 言

语言概述

一、幼儿语言领域教育的价值与编写理念

语言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语言作为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深刻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语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幼儿园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家长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并能经常陪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其学习经验。

课程语言领域的学习,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根本出发点,通过课堂老师朗诵,幼儿讨论、讲述与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培养幼儿阅读的兴趣,提升其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能亲身体验到学习、交流与表达的乐趣。通过接触各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使幼儿初步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和优美的韵律。

二、幼儿语言领域教育的目标

(一)语言领域教育总目标

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

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6.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

(二)中班语言教育目标

1.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2.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3.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

4.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5.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基本会说普通话。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幼儿会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

6.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

7.讲述比较连贯。

8.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

9.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10.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11.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图书。

12.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

13.对生活中常见的标志、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

14.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

15.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

16.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17.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18.在成人提醒下,写字画画时姿势正确。

小草帽(儿歌)

活动目标

1.能朗诵儿歌,体会儿歌的语言美。

2.鼓励幼儿大胆交流。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八哥和纺织娘的叫声录音、小草帽若干、八哥和纺织娘的图片。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页。

活动过程

◎展示小草帽。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小草帽,并大胆用语言描述小草帽的外形特点和功能。

2.教师念散文诗《落叶》(见活动资源),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并大胆发言。

◎播放八哥和纺织娘的叫声录音。

1.教师播放八哥和纺织娘的叫声录音,引导幼儿辨识和模仿这两种声音。

2.教师展示图片,并简单介绍这两种昆虫。

3.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模仿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学习儿歌。

1.听《小草帽》录音,欣赏儿歌。

2.教师朗诵儿歌《小草帽》,引导幼儿欣赏儿歌中的趣味。

3.提问:小草帽飞到了哪里?被当成了什么?谁来坐?谁摇桨?它们高兴吗?呜哦呜哦和咿梭咿梭分别是谁发出来的快乐声音?

4.教师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朗诵儿歌。

◎游戏:传草帽。

1.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并排成两行,每行排头的幼儿前面放10顶小草帽。

2.各行排头的幼儿将第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后,第二个幼儿立即从第一个幼儿的头上摘下帽子并戴在自己的头上,后面的幼儿依次传下去。

3.当第一个幼儿被摘下帽子后马上将第二顶帽子戴在头上,同样依次不断地戴下去,直至10顶帽子传戴完为止,传得快的组为胜。

活动资源

散文

落 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随着风儿起舞。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上去,躺在里面,说:“这是我的摇篮。”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去,坐在上面,说:“这是我的小船。”树叶落在小溪里,小鱼儿游过来,躲在下面,说:“这是我的小伞。”

八哥简介

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在我国也是独有的观赏鸟之一。八哥是笼鸟,伶俐易驯,又能模仿人言以及其他鸟类的鸣声。通体黑色,粗看起来颇似乌鸦,但与乌鸦有着显著的区别,八哥体形均远远小于各类乌鸦(大嘴乌鸦体长50厘米;八哥体长25厘米),其次八哥喙足均为鲜黄色。本物种在喙与头部的交接处有着明显的额羽,细看头颈部的体羽,黑色中有绿色的金属光泽闪动,因此在飞行过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形,这也是八哥名称的来源,两块白斑与黑色的体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八哥的一个重要辨识特征。

纺织娘简介

纺织娘跟蝈蝈、蛐蛐一样,都是一种鸣虫,但不是同一种动物,纺织娘的体形更大些。每到夏秋季的晚上,它们常在野外草丛中发出声音,很像古时候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因而被人们取名为“纺织娘”。

纺织娘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相依为命。丈夫每日在田里耕种,非常勤劳,可是妻子却生性懒惰,丈夫在家时,她就会装成很勤快的样子去纺纱或是做家事,只要丈夫一出门,她马上什么也不做了,整日无所事事。

有一年秋天,正是农忙季节,田里很多事要做,可是丈夫却没有出门。他叫来妻子和她商量:“爱妻啊,你平日里在家一定很辛苦,一整年下来你一定纺了不少的纱了吧?我想我们把纱卖掉换点钱好不好?这几天要请人帮忙收割,而我手头的钱用完了,你觉得如何?”

妻子听了,好一阵子说不出话来,怕丈夫知道实情而打骂自己,以前丈夫都是看到她很勤劳的样子才更加疼爱她,如果被他知道她在骗他,不知他要如何对待自己。她越想越害怕,身体禁不住发起抖来。

“喂!你倒是说句话啊。”丈夫等了好久不见妻子回答,不知妻子是怎么回事。

妻子心里想想自己平日里的行为,很懊悔,更是不敢说话。

她有点异样的神情还是被丈夫发现了,又看到她哆哆嗦嗦的样子,丈夫有点恼怒了:“我问你话你怎么都不回答?你不回答就算了,我自己拿去卖!”

丈夫走进纺纱间,不一会儿就冲了出来。对妻子大骂了起来:“你这个懒惰的婆娘,我每日在外辛辛苦苦劳作,而你纺了一年的纱,却连半斤棉花都没有纺完,原来你都是装给我看的。亏我待你那么好,你到底在家都在做什么?”

妻子哆哆嗦嗦低声说:“请你原谅我吧,我以后不会再这样了。”

丈夫越骂越生气,怒火上来就把妻子赶回了娘家。妻子一路哭哭啼啼,最后想不开跳水自尽了。

自从这个懒惰的妻子死后,在他们这个村子里忽然出现了一种怪虫,叫起来的声音和纺纱的声音一模一样。村里的人都说是那个懒惰的妇人变成的,因此就把它叫作“纺织娘”。

金色的小房子(故事)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看、听、说故事的兴趣,理解故事内容,学会复述故事。

2.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5页制作教学挂图。小姑娘、小羊、小鸟、小狗、小猴子的头饰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5页。

活动过程

◎展示背景图。

1.请幼儿仔细观察背景图,说说图上有什么。

2.教师引导幼儿对房子进行描述。提问:屋顶是什么颜色?墙和窗户呢?

◎猜测故事。

教师展示其他教学挂图,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挂图上的人物、表情、地点的变化,猜测故事情节。提问:

挂图一:谁是金色小房子的主人?小姑娘提着篮子是去干什么呢?

挂图二:小狗和小羊抬起它们的手是在干吗?猜猜后来它们和小姑娘一起玩了些什么。

挂图三:小姑娘的表情好像不开心,小狗和小猴子也是。猜猜他们为什么不开心?

挂图四:草地上都有谁在玩耍?谁不见了?猜猜她去哪里了?她为什么不跟这些小动物一起玩呢?

挂图五:这一次小姑娘出现了,你觉得他们是在哪里玩?小姑娘为什么后来又邀请小动物们到她家里去玩呢?

◎讲述故事。

1.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2.欣赏故事最后两部分,分析小姑娘态度转变的原因。

提问:小姑娘不让小动物们去房子里玩,那么她一个人在房子里快乐吗?(不快乐)后来,小姑娘把小动物们邀请到房子里玩,那么他们在房子里快乐吗?(快乐极了)他们唱的什么歌?(红的墙,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

3.教师小结:同伴之间要友好相处、团结友爱。快乐要让大家一起分享才快乐。

◎情境表演。

教师鼓励幼儿将故事表演出来,可以运用故事中的语言,也可按照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老师的手(儿歌)

活动目标

1.了解儿歌的内容结构,初步学会朗诵儿歌。

2.通过想象运用儿歌的结构进行仿编。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纸、橡皮泥等手工制作工具。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6页。

活动过程

◎展示:老师的手。

1.教师以最快的速度折叠出或画出儿歌中的事物:小鸭、小猫、小羊、飞机。

2.展示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让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这些作品都是老师的手变出来的,老师的手很能干,很灵巧。

◎学习朗诵。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倾听。

2.教师带领幼儿分段学习儿歌。

第一段:老师的手,真巧!折出了一只小鸭。小鸭是怎样叫的?谁可以模仿一下小鸭走路的样子?

第二段:老师的手,真妙!叠出了一只小猫,小猫是怎样叫的?你喜欢小猫冲着你“喵喵”叫吗?

第三段:老师的手,真棒!画出一只小羊,小羊是怎样叫的?小羊吃什么?

第四段:老师的手,真好!做了一架飞机,飞机飞翔时发出怎样的声音?飞得高吗?

3.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朗诵儿歌。

◎手工游戏。

教师教幼儿完成一些手工作品,如折纸、捏橡皮泥、剪纸等,可引导幼儿根据这些手工作品再次创编儿歌,体会儿歌游戏的快乐。

国旗(诗歌)

活动目标

1.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国旗,并通过活动初步了解我国国旗的特征。

2.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幼儿热爱五星红旗的情感,激发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7页制作教学挂图。一面国旗,国歌音乐,一些有国旗标志的图片,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的录像,开国大典的录像。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7页。

活动过程

◎播放天安门升国旗仪式的录像。

1.教师播放升国旗仪式的录像,让幼儿感受升国旗仪式的庄严和神圣。

2.提问:解放军叔叔在干吗?谁知道五星红旗是什么样子的?

◎展示国旗。

1.教师展示国旗,提问:这是什么?

2.这面旗是哪个国家的?

3.教师小结:这是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认识国旗的含义。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国旗的形状、颜色和图案。

提问:国旗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是红色的?

2.教师总结:过去我们的国家很落后,有许多国家来到这里侵略我们,烧杀抢掠,有许多的英雄站起来反抗,不怕流血牺牲把敌人赶出我们国家,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永久地纪念那些英雄,所以国旗颜色是红的,象征着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3.认识国旗上图案的含义。提问:国旗的上边有几颗星?有几颗大的、几颗小的?怎么摆放的?

4.教师小结: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人民。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个角正对着大五角星的中心点,象征全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共同建设祖国。因为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五颗星,所以我们的国旗叫“五星红旗”。

◎学习儿歌。

1.教师朗诵儿歌,幼儿欣赏。

2.提问:国旗美丽吗?儿歌里面是怎么说的?有几颗金星?照在哪里?我愿变成什么?飞到哪里?亲亲谁?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

◎展示一些有国旗标志的图片。

1.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这些图片,并辨识哪些是代表中国的。

2.提问:你是怎么知道那些是中国的?

3.教师小结:国旗是代表国家的,是国家的标志,代表国家的尊严。

◎升国旗仪式礼仪教育。

1.升国旗时我们要唱国歌。

2.升国旗时应该怎么做?

少先队员行队礼。解放军叔叔升国旗时行军礼。我们小朋友升国旗时行注目礼。

3.教师小结:不管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只要听到奏国歌看到升国旗就要原地不动,进入庄严神圣的升国旗仪式中去,不能跑动、说笑、打闹,态度要严肃认真,立正站好,眼睛看着国旗冉冉上升。

◎画国旗。

教师带领幼儿仔细观察国旗并绘画,比比谁画的国旗最好。教师注意提醒幼儿画国旗时不可凭自己的喜好随意涂画国旗。

大南瓜(儿歌)

活动目标

1.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2.感受儿歌的特点,喜欢唱儿歌。

3.增强关心奶奶的情感,体验帮助老人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8页制作教学挂图。不同的南瓜图片,实物南瓜,煮熟的南瓜,皮球若干。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8页。

活动过程

◎童话故事导入。

导入语:有谁听过灰姑娘的故事?可以给大家讲一讲吗?灰姑娘是乘坐什么到王子的宫殿去的?

◎展示不同的南瓜图片和南瓜实物。

1.教师展示南瓜图片和实物引导幼儿认识南瓜,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南瓜的主要特点,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2.教师小结:成熟的南瓜一般是扁圆形或梨形,淡黄至橘黄色,果皮光滑。一般质量为4~8千克或更多,被称作南瓜的极大品种,果实的质量为3~4千克或更多。

3.教师切开南瓜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感知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南瓜内部的特点,如果肉的颜色、软硬度、瓜瓤、瓜籽等。

4.教师小结:南瓜内部的果肉也是橘色的,中间是瓜瓤、里面有很多白色的瓜籽,颗粒较大。

5.教师总结:南瓜是秋天成熟的一种植物,成熟的南瓜内外都呈淡黄或橘黄色,成熟之后的个体都比较大,煮熟的南瓜软软的、味道香甜。

◎游戏:送南瓜(皮球)。

1.两人一组合作搬运“南瓜”,在规定时间内从起点运到终点的“南瓜”最多的组为优胜者,在奔跑过程中,落地的“南瓜”不算。

2.此游戏主要考查幼儿的合作精神和默契,让幼儿体验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精神。

我想飞上天(诗歌)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幼儿热爱天安门的情感。

2.鼓励幼儿语句完整,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9页制作教学挂图。天安门的图片、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较大的贴画若干张。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9页。

活动过程

◎播放歌曲《一闪一闪亮晶晶》,激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播放歌曲,并带领幼儿打着节拍一起唱。

2.提问: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在做什么?天上除了有星星,还有什么?你们觉得月亮像什么?你们想把星星摘下来吗?怎样才能把星星摘下来呢?把星星摘下来之后,你打算做什么用?

◎学习诗歌。

导入语:有一位小朋友也想把星星摘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么说的。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聆听。

2.提问:天上的星星爱干吗?(眨眼)

月亮弯弯的像什么?(小船)

我想变成什么,展翅飞上天?(大雁)

飞到天上哪里呢?(月亮边)

飞去干什么?(星星摘一篮)

摘篮星星干啥用?(天安门上镶花边)

天安门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诗歌。

◎谈话:如果我能飞上天。

1.教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话题围绕“如果我能飞上天”展开,教师注意引导以下几点:怎样飞上去?飞上去干吗?

2.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想象飞上天的内容,依照诗歌的模式仿编诗歌。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创编的诗歌。

◎游戏:镶嵌花边。

教师拿出各种不同的较大的贴画,引导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用不同的方法或图形、线条等给贴画镶嵌花边,可以剪不同形状的纸片,也可用橡皮泥来捏等。

小鸡和小鸭(看图讲故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小鸡和小鸭。

2.鼓励幼儿看图讲述故事。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0页制作教学挂图。小鸡和小鸭的图片,小鸡和小鸭的头饰若干个,歌曲《小鸡和小鸭》。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0页。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

1.教师让幼儿分别戴上小鸡和小鸭的头饰。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谁?在外貌上有什么特点?有哪些本领等。

3.教师展示小鸡、小鸭的图片,介绍小鸡和小鸭的区别。

◎展示挂图,情境导入。

1.展示挂图一: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有一天,它们出去玩,小鸡提着小桶与小鸭一起走着,前面突然出现了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对岸的景色真美丽呀!好想过去看看啊!小鸭对小鸡说:“我们一起去河对岸玩好吗?”可是,河上没有桥,河里又没有船,小鸡又不会游泳,这可怎么办呢?

2.引导幼儿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说出过河的办法:如架桥,坐船过河,长颈鹿伸长脖子,踩着它的脖子过去,等等。

3.展示挂图二:我们来看看,它们俩是怎样过河的。小鸡坐在小鸭的背上,小鸭背着小鸡游过了河。

4.教师:你们喜欢小鸭吗?为什么?让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的感想。

活动资源

故事

小鸡和小鸭

一个晴朗的日子,小鸡和小鸭到森林里去玩儿。

小鸡和小鸭走到河边,看到对岸的风景太漂亮了,可是小鸡看着绿莹莹的河水,不能过河,于是着急了:“对面的风景那么漂亮,可是没桥又没船,我该怎么过去呀?小鸭啊,你能想想办法吗?”小鸭笑着说:“朋友,你忘了我会游泳吗?我可以背你过去呀!”

小鸡小心地爬到小鸭的身上,小鸭背着小鸡游到了对岸,小鸡说:“谢谢你,小鸭!”

“我在前面带路吧!”小鸡说。“好啊,好啊!”小鸭说。

它们走着走着,小鸡发现小鸭不见了,急得大叫起来:“小鸭!你在哪儿?小鸭!……”“我……在你……前面的……坑里。”小鸡看着掉进深坑里的小鸭,急得团团转。突然,小鸡灵机一动,拿起随身带来的水桶,马上跑到河边打水,一桶桶地把水倒进深坑里面,就这样,小鸭慢慢地浮上来,爬出了坑。小鸭感激地说:“太谢谢你了,小鸡。”小鸡说:“不用谢,朋友之间就是要相互帮助的呀!”

小鸡和小鸭又高高兴兴地向目的地走去。

小白兔过桥(童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

2.培养幼儿尊重老人、待人有礼貌的良好品德。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1页制作教学挂图。小白兔、山羊头饰,小白兔的图片。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1页。

活动过程

◎谜语导入,引起幼儿的猜谜兴趣。

1.教师出示谜语:耳朵长,尾巴短,只吃菜,不吃饭。

2.教师出示兔子的图片,引导幼儿交流寻找兔子的特征,如红眼睛、三瓣嘴、走路蹦蹦跳跳等。

◎展示教学挂图,讲述故事。

导入语:小白兔和山羊公公同时过桥,它们在窄窄的小桥中间迎面相遇了。桥很窄,谁也过不去了,怎么办呢?小朋友说说应该谁先过桥呢?小白兔是怎样做的呢?

◎学习儿歌《小白兔过桥》(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儿歌

小白兔过桥

小白兔,过小桥,走到桥上瞧一瞧,

山羊公公过来了,摇摇摆摆走上桥。

小白兔往回跑,站在桥头把手招:

“山羊公公,您走好!山羊公公,您先过桥。”

河水听了哗哗笑,小鱼听了蹦蹦跳,

都夸白兔有礼貌。

脚印(儿歌)

活动目标

1.学习儿歌,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和小孩脚印的形状。

2.知道我们的小脚作用大,懂得爱护自己的小脚。

3.喜欢大自然,体验创编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2、13页制作教学挂图。小狗、小鸡、小鸭的图片,脚印图片,橡皮泥,彩色印泥。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2、13页。

活动过程

◎游戏:找对应。

1.教师拿出小狗、小鸡、小鸭的图片以及它们脚印的图片,请幼儿给它们配对,看看它们的脚印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总结:小鸡的脚趾有四根,细细长长,前面尖尖的,形状像竹叶。小狗的脚上有五块肉垫,其中前面四块小的肉垫环绕着一块较大的肉垫,圆圆的,形状像朵盛开的梅花。小鸭的脚掌是连在一起的脚蹼,扁扁的,展开来像把小扇子,也像一片枫叶。

◎学习儿歌。

1.教师朗诵儿歌,引导幼儿初步欣赏儿歌。

2.提问:小鸡、小狗、小鸭、小孩的脚印分别像什么?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儿歌,并做朗读游戏,帮助幼儿熟练掌握儿歌。

◎仿编游戏。

1.教师展示其他动物及其脚印的图片(小马、小猪、小鹅、大象、小猫等),引导幼儿玩“找对应”的游戏。

2.教师带领幼儿朗诵创编的儿歌,体验创编的快乐,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学习儿童诗《雪地里的小画家》(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儿童诗

雪地里的小画家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中秋节的月亮(散文)

活动目标

1.知道中秋节及吃月饼的习俗,体验节日的快乐。

2.感受散文优美的意境,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4、15页制作教学挂图。月饼若干。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4、15页。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

1.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关于中秋节的经验。

提问:你们知道中秋节吗?

你们怎样过中秋节的?

和谁一起过节?

中秋节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中秋节的时候,家里有什么特殊的活动吗?

2.教师可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适当补充,帮助他们了解有关中秋节更多的内容。

◎出示月饼。

1.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各种不同图案的月饼。

2.教师讲述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见活动资源)。

◎朗诵散文。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

2.提问:

第一段:中秋节月亮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圆又亮)

散文中说月亮像什么?(一面银色的镜子)

第二段:中秋节是个什么日子?(家人团圆的日子)

家家户户会传出什么声音?(欢乐的笑声)

月光从哪里钻进来?从哪里挤进来?(窗户、门缝)

它钻进来干吗?(凑热闹)

第三段:月光洒在月饼上,月饼也变成了什么?(亮亮的月亮)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散文。

活动资源

故事

月饼千古由来

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后来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庆祝胜利的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庆祝军队的凯旋。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因此月饼,又称胡饼、宫饼、小饼、月团、团圆饼等。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在节日之夜,人们还爱吃些西瓜、苹果等团圆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满、甜蜜、平安。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此乃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玄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北宋皇家中秋节喜欢吃一种“宫饼”,民间俗称为“小饼”“月团”。苏东坡有诗云:“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当时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人民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到了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月饼到处皆有。

丰收的季节(谈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进一步体验丰收的快乐。

2.认识秋天一些成熟的果实。

3.增强劳动意识,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秋季的果实,各种夏秋水果和其他农作物的图片,关于秋天田野的录像。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6页。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摸一摸、猜一猜。

教师将秋季的果实放入盒子,给幼儿分组,每组派一名代表来摸一摸盒子里的东西,猜一猜里面是什么。

◎展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秋季的作物。

1.教师展示秋季的不同果实及各种农作物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2.鼓励有采摘农作物经验的幼儿说说自己的经历和感触。

◎分类游戏。

1.教师将夏秋季节收获的各种水果和农作物图片混合在一起,引导幼儿按照季节对这些图片进行分类。

2.按作物的类型进行分类,如水果类、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棉花、甘蔗、花生等)、蔬菜类作物(扁豆、菠菜等)。

3.鼓励幼儿自己进行分类。

◎欣赏田野丰收的图片。

1.教师带领幼儿欣赏田野、果园里收获场景的图片,感受丰收的喜悦。

2.学习古诗《悯农》,使幼儿知道农民伯伯的辛劳,进而懂得爱惜粮食。

七个阿姨来摘果(绕口令)

活动目标

1.了解绕口令的特点,感受其鲜明的节奏和趣味。

2.读准“一”“七”“提”“梨”“栗”“李”等字的发音。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7页制作教学挂图。七种果实的实物。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7页。

活动过程

◎展示教学挂图,欣赏绕口令。

导入语: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些果实是阿姨、叔叔们从果园里采摘下来的。(出示挂图)看!果园里阿姨们正忙碌地采摘着挂满树枝的果实。

1.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

提问:图中有几位阿姨?

她们在干什么?

她们一共提了几个篮子?

每个篮子里面分别装了些什么水果?

2.教师朗诵绕口令,幼儿欣赏。

3.教师带领幼儿朗诵绕口令,可一边朗诵一边打出节奏,可开展朗读游戏,使幼儿更快地掌握绕口令的内容。

◎学习其他简单的绕口令(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绕口令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葡萄皮儿》)

鼓上画只虎,破了拿布补。不知布补鼓,还是布补虎。(《鼓上画只虎》)

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鹅》)

华华有两朵黄花,红红有两朵红花。华华要红花,红红要黄花。华华送给红红一朵黄花,红红送给华华一朵红花。(《华华和红红》)

天上七颗星,树上七只鹰,梁上七个钉,台上七盏灯。拿扇扇了灯,用手拔了钉,举枪打了鹰,乌云盖了星。(《天上七颗星》)

威威、伟伟和卫卫,拿着水杯去接水。威威让伟伟,伟伟让卫卫,卫卫让威威,没人先接水。一二三,排好队,一个一个来接水。(《接水》)

圆圈圆,圈圆圈,圆圆娟娟画圆圈。娟娟画的圈连圈,圆圆画的圈套圈。娟娟圆圆比圆圈,看看谁的圆圈圆。(《画圆圈》)

十个手指头(儿歌)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儿歌的兴趣,初步理解儿歌内容。

2.引导幼儿认识手的结构、手指头的特点,能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3.引导幼儿体会手指的重要性,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8页制作教学挂图。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8页。

活动过程

◎游戏导入。

1.教师引导幼儿排队报数,十人一排。

2.猜谜语:十个好朋友,有高也有低,有胖也有瘦,天天在一起,互帮互助不分离。

◎展示教学挂图,学习儿歌。

1.教师展示教学挂图,一边朗诵儿歌,一边根据挂图做出相应的动作。

2.做朗读游戏,前半句后半句交换读,师生互换,男女互换等。

3.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声朗诵或背诵儿歌。

◎认识手。

1.让幼儿认识大拇指、示指、中指、无名指、小指。

2.通过儿歌的形式帮助幼儿分清五根手指的名称。

儿歌:“大拇哥、二拇弟、中指楼、四兄弟、小妞妞,来看戏,大家快来比一比,谁的大,谁的小,哪个指头长,哪个指头短?”

3.讨论:我们的手能干什么?引导幼儿讨论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吃饭、拿东西、画画、玩手指游戏、手工小制作,等等。

◎讲故事《五个手指》(见活动资源)。

活动资源

故事

五个手指

五个手指头一直关系很好,可最近有点闹别扭。

心里有了别扭,手足之情也不顾了。老大往往有点盛气凌人,对着他的四个兄弟口沫四溅地说:“我是大拇指,数我最辛苦,数我最能干。别看我个子生得矮,可我长得敦实;别看我的模样丑,我的力气最大。每次做事时,你们兄弟几个绑在一起,我一人独当一面。我的贡献最大,可我出力不讨好,我知道,你们肯定背后笑我其貌不扬,老实巴交。你们以为我不知道呀!”

老二也不甘示弱:“我身子没有老大粗,个子没有老三和老四高,可我是兄弟中最忙的人。你们看,哪一件事少了我?平时有时你们歇着,我还要指指画画,抠抠点点。我是最辛苦忙碌的人。为什么人们叫我‘示指’?那是因为我是生命之指!我如此勤劳,可谁看得起我呢?老大看不起我不说,连老三老四都认为我比他们矮了半截。”

中指也按捺不住了:“虽然我鹤立鸡群,位居中心,坐着比你们长,站着比你们高。可你们只把我当作老三。做事时,你们总是让我冲在第一线,枪打出头鸟,所以受伤害的往往是我。你们看看,我身上的伤口比哪个都多。我伤痕累累,不能实至名归。要说窝囊,舍我其谁?”

老四笑了笑说:“你们也不要摆功诉苦了,我是一肚子苦水无处倒。论个子好歹我也算个老二,论贡献我也尽心尽力。不管怎么说,你们还有个名字,可我呢?连个名字都没有呢,别人叫我‘无名指’。我无名无利,我图什么呀!不过我只是发泄一下,反正以后我还是会一如既往,你们做什么我也不会拖后腿。”

最后临到老五说话了:“我不敢在哥哥们面前摆谱,说起来我哪方面都不如兄长,可我就是只知道尽量做好我自己,做事时我有多少力就出多少力。我就是那么点能耐,我尽力了。我净沾哥哥们的光,没有哥哥们保护我,我早就完了。平时,我就起个陪衬作用,哥哥们个个都是好样的,都是鲜花,可好花也要我这个绿叶陪衬一下吧。和你们几位兄长开个小玩笑,如果没有我陪衬,也许你们不好意思伸出来见人呢!”

老五的话,一下子把大家都说笑了。也许是小老弟的谦虚让几个做哥哥的自惭形秽,也许是他们悟出了一点什么,也许是小弟的话让他们觉得一个也不能少,谁也离不开谁,他们就有了感动,就一齐去亲近老五,五个指头形成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拳头。

家(散文)

活动目标

1.体会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2.感受家的温暖,学习词语:屋檐、柔软、笑容。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9页制作教学挂图。配乐朗诵磁带。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19页。

活动过程

◎欣赏歌曲《我爱我的家》。

◎谈话:我的家。

1.引导幼儿讨论自己的家,如自己的家里是什么样子的,最喜欢家里的什么地方?在家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家里有哪些有趣好玩的事情可以给大家分享?

2.引导幼儿讨论自己的家人,如他们是如何疼爱、关心自己的?家里让你感到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

◎欣赏散文。

1.带领幼儿朗诵散文,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2.提问:散文中说家是什么?(一盏灯,一个屋檐,一张温柔的床)

你们害怕黑暗吗?没有星星和月亮,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为我们照明?

什么可以阻挡风吹和雨打?累了、困了,我们可以躺在哪里美美地睡一觉?

家温暖吗?看到爸爸妈妈的笑容也会觉得温暖吗?

◎主题绘画《我的家》。

引导幼儿画出自己美丽的家。

美丽的树叶(散文)

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散文,理解秋天里树叶飘落的自然现象,感受秋天的美。

2.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能够理解散文诗的内容,产生联想,促进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

3.能够有表情地在集体面前朗读散文诗。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0页制作教学挂图。配乐朗读磁带、落叶图片,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梅花鹿的头饰各1个。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0页,每人收集一片树叶。

活动过程

◎谈话:落叶。

1.教师展示落叶的图片,引导幼儿感受秋天落叶之美。

2.带领幼儿仔细观察自己收集到的树叶,观察它们的形状、颜色,并画出来。

◎播放录音,引导幼儿初步欣赏散文诗,感受散文诗的优美。

◎教师拿出教学挂图,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引导幼儿一边欣赏教学挂图,一边仔细聆听教师的朗读。

提问:秋天来了,树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图片中谁捡起了树叶?

它们分别把落叶当成了什么?

为什么它们能把树叶当成这些东西呢?

你们也喜欢树叶吗?

◎教师组织幼儿讨论:落叶可以当作渡船,当作雨伞,当作花帽和饼干。落叶还可以给谁当什么?谁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比喻?

◎根据散文的结构,引导幼儿进行仿编活动。如落叶飘向了哪里?谁捡起了落叶,它把落叶当成了什么?假如你拾一片落叶,你会把它当作什么?

秋天的“蝴蝶”(诗歌)

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语言和情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会课文中描述落叶的语句。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音乐《秋日私语》、红黄蓝紫四色的树叶头饰若干。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1页。

活动过程

◎户外活动:收集落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教师带领幼儿到秋天的大自然中共同观察落叶、拾落叶,引导幼儿欣赏“秋风扫落叶”的优美意境,并自由联想。

提问:小朋友,看看我手里拿的叶子像什么呀?(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它们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会变颜色?

教师总结:秋天来了,树上的叶子变黄了,一阵秋风吹过,小树叶就跟着风姐姐怎样呢?(鼓励幼儿用肢体语言表现飘的动作,体验漫天飞舞飘落的感觉)

飘起来的小树叶又像什么呀?

◎学习诗歌。

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幼儿感受秋天的美好。

2.提问:诗歌中的“蝴蝶”实际是什么?诗歌中是怎么说的?落叶都有哪些颜色?秋风吹动树叶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像跳舞吗?“沙沙沙”的声音像在说话吗?说的什么呢?

3.引导幼儿说说关于蝴蝶的印象,并讨论:落叶像蝴蝶吗?它们有什么相似点?

◎游戏:秋风来了。

游戏玩法:教师引导幼儿围成一个圈,教师站在中间当树妈妈并发布号令。如树妈妈说,秋风来了,红树叶变成蝴蝶飞走了。这时头戴红色树叶的幼儿立刻蹲下,并说“妈妈再见”,教师也可同时说多种颜色的树叶。

小猫钓鱼(故事)

活动目标

1.对幼儿讲述小猫钓鱼的故事,教育幼儿热爱劳动,从小做事认真负责,理解“三心二意”和“一心一意”的意思。

2.初步学习讲述故事大意,要求幼儿能用比较完整的语言讲述故事,并重点说出小猫钓鱼时先后不同的态度和结果。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2~24页制作教学挂图。猫妈妈、小猫、蝴蝶、蜻蜓的头饰若干,动画片《小猫钓鱼》。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2~24页。

活动过程

◎展示挂图,猜想故事。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挂图。

挂图一:图上都有谁?它们在哪里?它们在干什么?

挂图二:猫妈妈钓到了一条鱼,小猫抓到蜻蜓了吗?

挂图三:猫妈妈在专心钓鱼,小猫又在干吗呢?

挂图四:小猫为什么会脸红?猜猜猫妈妈对小猫说了什么?

挂图五:小猫钓到鱼了吗?蝴蝶和蜻蜓飞过来了,小猫又去追它们了吗?

◎播放动画片《小猫钓鱼》(见活动资源),让幼儿对故事有进一步的理解。

◎情景剧表演。

1.教师综合课本故事、动画片的内容、幼儿添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引导幼儿戴上头饰表演故事。

2.分组表演,幼儿在组内自行扮演角色,根据剧情进行表演。

活动资源

故事

小猫种鱼

农民伯伯把玉米种在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伯伯把花生种在地里,到了秋天,花生成熟了。小猫看见了,就把小鱼也种在地里,它想:到了秋天,一定会收获很多小鱼。到了秋天,小猫高高兴兴地去收鱼,嘴里说:“今冬一定会吃得饱啦。”到了地里,小猫急忙挖地下的小鱼,只看到鱼骨头都腐烂变黑了,连小鱼的影子都没有,小猫伤心地哭了。小猫请教了农民伯伯,明白了植物的种植规律和动物的繁殖规律。

第二年春天,小猫去市场买了鱼苗,然后把小鱼放在大鱼缸里,天天给小鱼喂食,使小鱼慢慢地长大。秋天,小猫的鱼长得又胖又大,它高兴地说:“我终于‘种’出了大鱼!”

哪个看书好(儿歌)

活动目标

1.领会儿歌的含义,教幼儿正确看书。

2.有感情地朗诵儿歌,学习词语“热闹”“思考”。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5页制作教学挂图。人手一本小故事书,各种日常习惯的图片。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5页。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我喜欢看的书。

1.提问:你们喜欢看书吗?喜欢看什么书?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分别说说自己喜欢看的书,并与其他幼儿一起分享。

◎学习儿歌。

导入语:有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看书,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看书的?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诵儿歌。

2.提问:儿歌里面是谁和谁捧着图书在看?(玲玲和宝宝)

后来谁和谁也来凑热闹?(小狗和小猫)

热闹是什么意思?

玲玲是怎样看书的?宝宝呢?(边看边思考)

思考是什么意思?

小猫看见了,是怎么说的。(喵喵说真好)

宝宝又是怎样看书的?(一下翻完了)

小狗看见了问了什么?(看你懂多少)

大家说说看,你觉得谁看书好呢?

◎游戏:我知道。

教师摆出幼儿平时的一些好习惯和不好习惯的图片,让幼儿对这些图片进行分类,教师注意讲解好习惯和不好习惯的原因和后果,使幼儿能积极认识到好与不好,并对照自己及时纠正不好的习惯。

冬天(散文诗)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欣赏优美的语言,了解冬季的主要特征。

2.学习词语“洁白”“纷飞”。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6、27页制作教学挂图。雪花的图片,各种冰凌的图片,配乐朗诵磁带,冰雕节和冰灯节视频一段。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6、27页。

活动过程

◎谈话导入:冬天。

通过谈话引起幼儿对冬天的兴趣。教师注意引导话题方向,如冬天的天气如何,周围景色的变化,动物的行为变化,花草树木的变化,冬天人们的衣着变化,冬天一些有趣的活动等。

◎展示挂图,感受冬天的意境。

1.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教学挂图一,提问:图片上都有些什么?雪花是什么样子的?大树和房屋变成了什么样子?

2.展示挂图二,提问:房屋上挂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挂起冰凌呢?是谁的杰作?

3.展示挂图三,提问:雪被下面是什么?猜猜雪被下的小麦苗在想什么?

◎欣赏散文诗,引起幼儿欣赏的兴趣。

◎播放冰雕节和冰灯节视频。

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看视频,感受冬天的神奇魅力,也进一步拓展幼儿对冬天的认识,开阔视野。

滑滑梯(看图讲故事)

活动目标

1.幼儿学会用正确的方法玩滑梯。

2.让幼儿知道用不正确方法玩滑梯会造成哪些伤害,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按照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8页制作教学挂图。滑滑梯图片,布娃娃。

2.幼儿准备:中班教材《语言》上册第28页。

活动过程

◎看图讲故事。

1.教师展示教学挂图,引导幼儿根据挂图说说挂图的内容。

导入语:丁丁和朵朵到公园里去玩,他们本来不认识,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使他们成了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挂图一:丁丁和朵朵在玩什么游戏呢?玩这个游戏的还有其他人吗?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站在滑梯上的小妹妹表情看起来不太好?

挂图二:朵朵为什么要哭?丁丁接下来是怎么做的?他说了什么?

挂图三:丁丁扶朵朵起来了吗?他对朵朵说了什么?朵朵原谅丁丁了吗?她是怎么回答丁丁的?

2.教师鼓励能力较强的幼儿根据挂图和回答完问题后的理解详细讲述整个故事。

◎滑滑梯。

1.教师展示滑滑梯图片,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玩滑滑梯时的情景,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玩滑滑梯的?会做什么动作?玩滑滑梯的小朋友多吗?

2.教师边示范边介绍滑梯的正确玩法。

(1)两手扶把手从滑梯的阶梯登上平台,坐在梯口。

(2)两手轻扶两侧扶手,两腿自然伸直,慢慢向下滑。

(3)中途必要时,用两脚来控制速度。

3.表演故事“布娃娃受伤了”。

(1)教师边讲边用布娃娃演示:布娃娃由于头朝下趴着滑,被摔伤。

(2)讨论:布娃娃为什么会受伤?怎样滑滑梯会出现危险?

4.教师小结:玩滑梯人多时要按先后顺序排队,一个跟着一个,不要拥挤或推搡。上去时两手扶好,一层层地往上爬。眼睛看好楼梯,爬到顶,坐稳后,两手扶着滑梯两边,两条腿并拢,再往下滑。手上或口袋不可有坚硬的东西。如果做不正确的动作,就会发生危险。

◎户外游戏:滑滑梯。

教师带领幼儿到操场玩滑滑梯,引导并监督幼儿遵守秩序,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规范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