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编撰治疗性故事

如何编撰治疗性故事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旅途是治疗性故事的构架部分。概括来说,编治疗性故事的思路就是通过故事中的隐喻,达到治疗或者辅助治疗孩子失衡行为的效果。在编治疗性故事时,有什么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呢?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治疗性的故事,是针对三四岁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孩儿编的故事。每个治疗性故事里往往会有最关键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是这个故事的“眼”,影响该故事的治疗作用。

如何编撰治疗性故事

在这方面,有一本书《故事知道怎么办》(作者苏珊•佩罗),很有参考价值。

在各种类型的故事中,治疗性故事可以说是功利性最强的,可能也是成人在教孩子时用得最多的“武器”。但是编治疗性故事,就比睡前故事要复杂得多了。

编治疗性故事前,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的行为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年龄、文化背景、当时孩子的状态(冷、热、饿、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清楚,我们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帮助他们纠正失衡的行为。其次,我们需要弄清楚希望达到的目标,就是想改变(治疗)孩子的什么行为。

一般来说,治疗性故事包括三个部分的框架,“隐喻”、“旅途(过程)”和“解决方案”。

隐喻

用孩子喜欢的或者与某一特定行为呼应的东西来建构具有治疗效果的隐喻。在治疗性故事中,隐喻帮助听众建立具有想象力的链接,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隐喻起消极作用(障碍和诱惑,使行为和状况失衡),有些起积极的作用(帮助或引导,使行为/情况回到整体或平衡),因此隐喻分为“障碍类”、“帮助类”和“转折类”。

隐喻将小听众“提升”起来,进入想象的空间。如果不使用隐喻,将行为直接编入故事,比如针对孩子拒绝睡觉,就编一个“不爱睡觉的小孩”的故事,如此直白地讲道理,孩子内心会立刻产生抗拒。如果用一个恰当的隐喻,比如贪玩儿的小猴子,孩子会与这只小猴子产生心理共鸣和链接,又不感觉矛头直指向他,则更容易接受故事的意义。

再比如后文苏珊老师为那个肯尼亚男孩编写的“生而为国王”的故事(第124页),意在帮助孩子克服上厕所的恐惧。如果苏珊直接写了一个怕上厕所的角色(哪怕是小动物),只会给那个需要帮助的男孩带来更大的焦虑和恐惧,让故事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因此,故事用那个强壮的男孩把小王子推下墙头、小王子摔断手脚来隐喻孩子受到伤害而失去内心力量。

旅途

旅途是治疗性故事的构架部分。充满戏剧性的旅途给故事建构“张力”,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将角色带入不平衡的状态,再带出来,最终达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在旅途进程中,通过“障碍类”(欺负小王子的男孩)隐喻不断累积的张力或冲突,让情况失衡,再通过“帮助类”(祖母、皇冠、镜子和朋友)和“转折类”(阳光)隐喻,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重复发生的事件,使用韵律和歌曲,使用叠加故事结构,也可以帮助建立旅途中的张力。

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旅途需要更加错综复杂一些,角色要通过数次转折才能完成任务。

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就是使失衡的行为或状况恢复平衡与和谐,也就是希望达到的效果。解决方案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诱使听众内疚。针对不同的行为,以及不同秉性的孩子,采用的手段也须不同。一般来说,最佳方针是让故事主人公自己推论出解决方案来,并心甘情愿地实施,这强于将解决方案施加到他们身上。

比如那个因为不爱睡觉而把月亮关起来的小猴子(第170页),他是自己认识到夜晚和睡眠的重要性,在大公鸡的帮助下,主动把月亮放了出来。虽然解决方案往往在故事的结尾,但在过程中你就应该去计划并预想它的发生,如果解决方案事先尚不明确,那就很难去创作故事。

概括来说,编治疗性故事的思路就是通过故事中的隐喻,达到治疗或者辅助治疗孩子失衡行为的效果。从结构上来说,治疗性故事可以有不同的框架,但是“隐喻”、“旅途”、“解决方案”是贯穿其中必不可少的。

虽然熟悉了治疗性故事的框架,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编出不落痕迹的故事。也并非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拿来做治疗性故事的元素,在我们的故事锅里(story pot),需要健康的食材(healing ingredients)。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为孩子创编健康有效的治疗性故事呢?在编治疗性故事时,有什么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呢?

快乐的结局

为什么对于小孩子来说快乐的结局是必要的呢?因为孩子还在成长中,他们内心需要希望,故事必须给予他们希望。这与我们保护孩子远离媒体的原因是一样的,因为媒体中有很多负面的信息,孩子的心智不够强壮,天灾人祸这样的景象和事件都承受不起。

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年幼的孩子通过模仿动作来学习,你会发现经典故事中,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在《三只小猪》中,不知道小猪的名字也不知道她们穿什么,就是不断地行动、行动、行动,这与孩子的内在需求对应,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在发展他的意志力。

所有的故事都有开头、过程和结尾

自己编故事时,有时会忽略其中一个部分。但是治疗性故事强调这三部分的完整,这样才能起到作用。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故事

对不同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故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接受程度来编。讲给一个2~3岁的孩子的故事要短,要有韵律,不出现恐怖的场面。大一点的孩子要多一些进程,需要一些障碍,才有吸引力。对一个孩子有治疗作用的故事,对另一个孩子不一定有效,最关键的是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寻找隐喻和解决方案。

多阅读故事和诗歌

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能没有经历过滋养我们想象力的教育,所以,我们更要阅读很多的故事和诗歌。这些童话、故事、诗歌可能会给我们灵感,帮助我们熟知故事的结构,有利于我们创编故事。

在自然中行走

大自然会给你很多的启发,一花一草、一树一木,太阳、月亮、星星,风、雨、雪、冰雹、露珠,都可以作为有生命、有情感、有思想的角色编进故事里。根据它们的不同特质,赋予它们不同的个性和气质类型。

如何找到隐喻?(Metaphors)

1.找到孩子最喜欢的事物,可以是宠物、玩具、故事书。

故事里如果有孩子喜欢的元素,孩子就很容易被故事吸引。如果要给很多孩子讲故事,那就得找到一样孩子们普遍感兴趣的东西。

2.隐喻要与某一特定行为相关、呼应。

比方说,孩子有吐口水的行为,可以联想到墨鱼吐墨汁、眼镜蛇吐毒液。对懒惰的孩子,可以用勤劳的蜜蜂作为隐喻,过程由懒惰的状态开始,到辛勤工作结束。如果孩子有抓挠的行为,那么我们就以这个特定的行为为中心,寻找隐喻。与抓挠行为相关的可以是猫、猴子等。

举个例子:有一个孩子,总爱去咬人、抓人、打架,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他的妈妈就用啄木鸟来编故事。啄木鸟的嘴巴尖尖的,有攻击性,它一见面就特别热情地用嘴亲别人,啄得“咚咚咚”响。别的鸟说:“你这样的话我们受不了,我们没法跟你一块玩儿,你给树治病可以,但我们不是树,你‘咚咚咚’我们可受不了。”啄木鸟不好意思地说:“那怎么办呢?其实我是对你们表示亲热啊!”别的鸟就告诉它:“你可以轻轻地过来,用你的翅膀来抱我们啊。”

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治疗性的故事,是针对三四岁有攻击性行为的小孩儿编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能使孩子知道:虽然自己是表示友好,但是别人受不了,可以用别人能接受的方式去表示。像这样的故事用螃蟹这个形象来编也是可以的,因为螃蟹的钳子是很厉害的,也有攻击性。总之,隐喻的对象与行为之间要有共同点或者互相呼应。

故事之“眼”,点睛之笔

每个治疗性故事里往往会有最关键的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是这个故事的“眼”,影响该故事的治疗作用。以《湖心的羽毛》(第159页)为例,当吉亚可看到身后浩浩荡荡的动物时,他想:“如果这些都属于我的话,那么我肯定就是木薇茹要嫁的那个人(If this is all mine, then I am indeed the one to marry Mweru)。”也就是说,因为他原本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因而值得拥有最珍贵最美好的生活。遗憾的是,在《故事知道怎么办》的中文译本里,翻译没有把握住这句关键的话,而是将其误译为“如果这些都是我的,我就真的可以和莫莫结婚了。”也就是说,因为吉亚可拥有了这些财富,才有资格去娶酋长的女儿。这样一来,意思完全相反!这个故事是治疗那些遭到嘲笑欺负的孩子,是在告诉他们——你本来就是有价值的人,你值得拥有并也将会得到心目中理想的生活。这句“眼”怎么说,举足轻重。因此读者朋友们要谨慎考虑如何来说出最关键的那句话。

简单

编故事要从最简单的开始。结局指向过多,或者故事的信息过于芜杂,容易让听众迷惑。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治疗性故事冲破了上面所有的条条框框,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