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玩”中的教育

“玩”中的教育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于生活。大部分倾向于社会性的共同的要求,是共同规范的教益。孩子在入学前的所有活动都是以玩耍游戏为主,孩子在玩耍中得到的教育也是非常全面而且整体的。孩子在玩耍中建立的人格经常被父母忽略,总以为需要父母来教才是唯一的途径。把他们认为“好玩”的部分清楚地展示出来。由上可以知道,孩子的玩耍,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玩耍行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它是来源于自然成长的、由自然所实施的教育。

一、“玩”中的教育

所谓的教育,就是“教”和“育”的结合。教育最终的目的之一,就是服务于生活。它是两种形式互相渗透的共同结果。“教”,更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大部分倾向于社会性的共同的要求,是共同规范的教益。“育”,就是“养育”,是对人本身能力的挖掘,也就是潜能的开发。我们知道,知识可以通过成人的干预和规范的教导来获得,而人格、心理、智慧、情商、思维、感觉以及创造性等的获得则是“教”达不到的结果,它是“养育”的结果。

教育,不仅仅是依靠学校的知识性教育,而更重要的是家庭的“养育”。两者的结合才是教育的根本。我们通常把教育等同于学校的入学教育,甚至把家庭养育也变成了教知识和技能的学校教育的前锋阵地。这也是“超前”教育的盲点。其实,“养育”最大的方式就是“玩”。孩子在入学前的所有活动都是以玩耍游戏为主,孩子在玩耍中得到的教育也是非常全面而且整体的。

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这样才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

——夸美纽斯

(一)孩子自己“玩”出来思维能力

大脑思维是个虚的东西。它不是实物,不可以拿出来看。思维就像空气,就像房子里的空间。它存在于每个地方,但我们通常会忽略它的存在。它不是依靠装载来得到充实的,而是依靠流动来维持自己的状态。这种流动的、虚的大脑思维不是依靠学校教育可以得到的,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发展重要的一个问题。

——蒙特梭利

当一个孩子在玩耍时,他是灵活的、主动的。思维也是发散的、没有逻辑的,同时也是活跃的。如果他在玩耍的时候看见一张废纸,他会想办法把这张纸用在他的游戏中;如果发现一个口袋或者其他任何不同于耍的东西,他都会不自觉的要应用到他的玩耍中。这就是思维的学习和开发。

孩子在游戏玩耍的过程中经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因为孩子不感觉错误,他的错误的行为就变成了对事物的探索和拓展。很多孩子把衣服弄脏、把玩具拆开再重组,他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没有限制,他可以随心所欲的组合创造自己认为合理的玩具、欣赏自己留在衣服上的“美丽图画”。

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还会自己调整自己的想法。他很灵活而且不厌倦。一个孩子能把同样的一个东西,组合成不尽相同的各种“怪异”的、不是东西的东西。而这些怪异的组合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件完美的、创造性的作品。他们通常做的不是3+4=?的事情,而是7=?+?的行为。这也是创造能力和逆向思维的养育。

在儿童期,无所谓对与错。任何的组合对孩子来说都是正确的组合,因为没有所谓正确的参考和判断。正确的玩具在孩子眼里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在孩子的大脑里,有无数个为什么在那里,他在自己求证自己的问题而使得思维不断扩展和充实。思维因为没有知识的干扰而显得异常活跃和开放,创造性因为没有受到固定规范的限制而保留了。

玩耍,因为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没有要求,自然而然的发生,又自然而然的结束。所以,想象力得以发挥。孩子在玩耍中一边玩一边思考、一边计划一边欣赏,在欣赏的同时应用想象力的无限性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认知。

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

——杜威

(二)在“玩”中培养孩子的人格和情感

孩子在玩耍中建立的人格经常被父母忽略,总以为需要父母来教才是唯一的途径。在正常的情况下,学前儿童没有分享的概念,一切以自我的满足为主。一个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是全然的投入的,没有杂念和干扰。当他们专注于一个新鲜的事物,很少有孩子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总是试图看清楚这些新鲜事物的每个隐藏的细节,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把他们认为“好玩”的部分清楚地展示出来。只要这种新鲜感一直存在,孩子就一直寻找而绝对不会轻易放弃。这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专注的品质。

孩子因为探索的需要,也因为对群体的好奇心、参与感和自我的表现欲望,他们通常也需要在群体中获得经验。一起组建家庭,一起分配家庭角色。而且女孩子都要做妈妈,男孩子都要做爸爸。他们希望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顾自己的孩子,就如父母照顾自己一样。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模仿父母对待自己的行为方式,抚摸孩子、跟孩子说话、帮孩子玩耍、安慰孩子……就在这种不知不觉的玩耍游戏中,孩子具备了同情心和责任感。

孩子在玩耍中还自然地体现出一种英雄情节。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就在这样的游戏中自然的受到影响和深化。孩子最喜欢的玩具中,有铁臂阿童木、动感超人到蜘蛛侠、奥特曼、蝙蝠侠,等等。当孩子把自己灌注在这些英雄身上的时候,孩子充满了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孩子试图要拯救世界、保护弱小,似乎缺少了自己这个世界就会混乱一样。

由上可以知道,孩子的玩耍,尤其是学前儿童的玩耍行为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它是来源于自然成长的、由自然所实施的教育。它不同于成人的玩,成人的玩和游戏只是单纯的放松身体和心灵。但对于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和探索,是对自己人格的建立、心理完善的绝佳的途径。孩子在其中可以学习知识、积累经验、发展体验,建立价值体系和秩序、完善心理。

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

——鲁迅

(三)在“玩”中让孩子自己积累经验、发展体验

每个孩子,在学前所有的感觉和经验都是玩出来的。从对光的感觉开始,孩子发展自己的体验和感觉都需要“玩”。当孩子需要体验自己的肢体感觉,他会尝试着玩刀、玩火。拿刀敲打自己的手感觉疼痛;把手放在自己的嘴里咬;以此来体验牙齿的摩擦;把东西紧紧抓在手中,体验自己的手感,不停地把东西丢到地上……从这一刻起,孩子的生活就是“玩”,玩刀、玩火、切菜,等等。一切的体验都在这样的玩中发展起来。

然而,我们很多的家长都在破坏这样的体验,破坏孩子的经验的积累。比如,孩子经常在吃饭的时候,不停的拿着勺,把饭翻来覆去地倒,把沙或者土放进碗里吃。孩子在这当中发现了饭和土的不同点,知道了沙跟饭不同的作用。当孩子在玩耍的时候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忘记了回家,孩子的经验和秩序就是这样被积累的。父母在这些方面的不注意和干扰的“教”与“管”,让孩子失去了被生活教育的机会。

我们成人需要积累经验,需要了解自己更多的是通过对事情的经历和结果认知。孩子也是这样。一个孩子可以在水里泡上一整天,把水倒掉又装满、在水里放上各种东西,把头放在水里让水淹没自己的头。孩子通过这样的玩耍的方式来体验感觉,同时建立自己的感觉体系和认知体系。相对来说学校教育很少让孩子自己体验,通常是灌输给孩子古人的或者成人的体验。而这个知识并不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更无法协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体验和认知体系。这种体系一旦建立,它就不是分离的,而是整体的。而且因为不是被成人干预的结果,他的经验体系就保持了弹性的变化和深化的余地。

即使天才,在生育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鲁迅

所有孩童阶段的认识都可以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一生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玩就是孩子的生活经验,体验的积累,经验对价值观的发展起着基本的认知引导作用。

案例:蒙特梭利教育理念

玛利亚·蒙特梭利,1870年生于意大利,是罗马大学的第一位医学女博士。它曾这样解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教育体系:“我只是把孩子那里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这就是蒙特梭利教学法。”

其实,据调查,孩子在3~4岁的时候很积极,对每一件事情都抱有好奇心,蒙特梭利把这种好奇心变为学习的动力,以此为原动力推动孩子的成长。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没有所谓的竞赛,没有最好最差,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爱好,以自己的方式和进程学习。

对于这种国外风靡的教育方式,进行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师或许有些疑惑,而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这个科学化的教育方法也很陌生。蒙特梭利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有什么不同?哪一种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呢?

儿童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也是他们应该关心的事,而且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洛克

1.不只是学习和游戏,而是工作

传统教育体系下,孩子是作为集体的一部分被引入某个课程或观念。而在蒙特梭利教室里,孩子是作为个体被引向某个特别的活动。即使是再聪明的孩子,也经常会对集体活动失去兴趣,因为集体活动往往无法连贯地刺激他们的求知欲。这种兴趣的丧失,会转变成烦躁不安甚至是破坏性的活动。同样的,那些需要更多个别关注的孩子却在只能照顾到“平均”需要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被遗忘。由于每个孩子都有内在自然的发展规律,他在没有持续性的比较状态中能更好地享受他自己的成就感。传统的观念认为,孩子的生活就是“游戏”,而蒙特梭利认为,孩子具有学习的能力和需求,且把这种学习活动称为“工作”。

“游戏”是一种玩耍,在游戏的过程中,在玩具的使用中,孩子得到了快乐。相比较之下,游戏着重于让孩子在玩的同时进行学习,更带有娱乐性质。而“工作”则具有建构自己和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孩子通过工作来逐步改善自己、完善自我。在蒙特梭利教育中,孩子将独立完成他的“工作”,就算其间发生了错误,也不要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找到错误的地方,自己改正错误。

除了教育理念的不同,传统教育与蒙特梭利教育之间的另一区别是,后者不分年龄地进行学习环境的使用,即所有2~6岁的孩子在一间大教室里进行学习。由于存在一个年龄范围,孩子不仅从“预备好的环境”中,同样还从其他孩子的身上获得了惊人的学习潜力。模仿年长的孩子不过是混龄班学习的一个方面。反过来说,年长的孩子在教年幼的孩子时,强化并明晰了自己的知识,同时又增强了自尊和自信。

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洛克

2.教具不同于玩具

蒙特梭利强调环境与儿童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注重环境教育孩子。

环境对于孩子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提供尊重孩子需求的活动环境,提供符合他们自然发展的用具,提供能够让孩子动手创造的活动,并维持环境的气氛和秩序,避免孩子在工作的时候受到干扰。

其实,教具与玩具不同,玩具虽然也有教育的意义,但是它的主要作用就是供孩子玩耍,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教育的作用却不明显。而蒙特梭利教具有着特定的教学作用,能够让孩子认识大小、高矮、轻重和次序,等等。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

——卢梭

3.孩子才是环境的主人

在蒙特梭利活动中,孩子最大的感受就是快乐,因为他是这个环境中的主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尊重。

在活动中,没有人告诉孩子你应该玩什么,孩子能够自由选择他感兴趣的东西,发挥了极大的自主权。蒙特梭利教学法带给孩子的最大收获并不在于掌握了这种工具的用法,以及从中学会的各种知识,而是孩子有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孩子知道他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去学习。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通常会用奖赏和惩罚来指引孩子的行为,但是蒙特梭利教学法对此提出了质疑。在必要的时候,为了鼓励孩子努力上进,我们确实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励。但是,当孩子自我学习的时候,这些小小的刺激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孩子在蒙特梭利环境下,因为好奇心和内在潜力而激发学习的热情,自主自发地学习的时候,这些奖赏和惩罚就不再适用了。

蒙特梭利教学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放任,不是为所欲为。在蒙特梭利教学中,孩子能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选择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是选择需要做并且是正确的事情。孩子在自由的同时还必须遵守纪律,学会遵守秩序,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4.教师只是启蒙启导员

除了环境和孩子以外,蒙特梭利教育中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老师和家长,蒙特梭利把他们称呼为“启导员”,就是启发引导孩子的人。启导员不像传统教育中老师的职能一样给孩子设计好学习内容,教孩子要学习的知识,而是“退居一旁”,协助、引导而不是教育,是一个观察者、示范者和协助者。

传统教育中,教师常常认为主导孩子的活动是其当仁不让的任务,当教师对个别喜欢影响别人的孩子束手无策,并无法保持教室安静有秩序的时候,孩子就会沮丧地环顾四周。其实,经过心理医生的检查,孩子的这一反应完全是正常的。怎么样处理呢?非常简单,给他所有他想要的玩具,让他坐在能看到别的小朋友,别人也能看到他的角落里面,孤立起来。这种孤立可以使孩子安静下来,接下来他可以观察到其他孩子良好的行为和活动,这比言语的劝说来得有效。其实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言传身教”。慢慢地,他就意识到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好处,也渴望按照他们的行为举止去做。但是,这样不能让孩子感到耻辱或者羞愧,只是看上去像一种特别的照顾,让他在观察中明白是非对错。

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