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研究

让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研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研究,是一个革新的过程。“对行动的研究”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这种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身上,使行动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由此看来,行动研究正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自己的研究。行动研究是对特定教育环境中特定问题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教

让行动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研究

一、从开题报告中引出的思考

由于工作的关系,从2002年10月至2004年3月,在我审阅过的近五十份教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中,发现都涉及行动研究这一教育科研方法。同时,也发现对该研究方法理解准确、表述清楚的不到10%。先看两份结构规范、论述水平较高的开题报告对行动研究的陈述。

2003年宁夏教育厅规划课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合作学习研究》开题报告中对行动研究作如下表述:“在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学生合作活动的指导参与,探索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方法,把合作学习的方法贯彻到教学中。”

2003年全国教育科学教育部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中这样表述行动研究:“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分层异步教学的各种操作模式,从中总结带有共性的教学模式。”

上述对行动研究的两种表述,不符合对该研究方法概念界定的一般表述,和其本质特征也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课题研究者缺乏行动研究的实际感受,因而对此种研究方法尚有困惑;另一方面,写开题报告时,没有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造成对行动研究的本质特征不甚了解。那么,行动研究到底是一种什么研究方法,它和广大中小学教师有什么关系,行动研究怎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自己的研究,这些问题就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二、对行动研究的感性认识

1.从一个案例了解行动研究

一位语文教师习惯于在作文评讲课之前将作文本发至学生的手中,并要求学生仔细看老师的批语内容。这样,几次之后,发现有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之后,连看都不看一眼就往课桌里一塞;另有部分学生看完之后,面带喜悦,把作文本往桌上一放,相邻的同学拿过去传阅。显然,前者不愿再看自己的作文,也不希望他人看,作文心理呈封闭状态;后者不仅乐意再读自己的作文,还希望别人传阅,作文心理呈开放状态。这两部分学生对作文评讲的态度为何截然不同呢?教师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经过课下找这两部分学生个别访谈和进行课堂观察,弄清了根源:由于这两部分学生作文水平有明显差距,作文评语的优劣不同、分数高低不同,教师评讲时只讲少数优秀作文的成功之处而冷落了作文写得差的同学,使这部分同学感觉作文评讲听不听无所谓。教师反思教学行为:由于只关注作文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作文过程和作文心理(兴趣、动机),造成两部分学生对作文成就感的明显差异和不同的心理状态。如何改进呢?根据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教师学习了认知心理学的文章和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论述,认识到首先要关注作文写困生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决定先从改变作文评讲机制入手,帮助作文写困生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在全班评讲前,先由同桌互相评改作文,再根据互评的情况,写个人的作文后记。全班评讲时,教师变以评讲个别优秀作文为评讲大多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同桌的合作互评重在发现对方作文的闪光点和成功之处,恰当的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使大多数同学对作文有了信心。同时教师借全班评讲的机会,讲解作文写作基础性、渐进性和突变性的规律,介绍积累生活素材、扩大阅读面的方法等。

一学年将近结束时,全班举办了优秀作文展示会。学生写自选题作文,发挥自身优势,展示个人才华。最后由学生编辑班级优秀作文集,教师向其他班级推荐介绍。为了改变学生议论文说理一般化的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开始研究学生认识水平对作文质量的影响。

2.研究思路归纳

行动研究的研究思路

img8

续 表

img9

三、对行动研究的理性认识

1.行动研究中“行动”的三层含义

行动研究是教师开展校本研究的主要形式,而且研究过程直观地表明了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行动研究中的“行动”有三层含义:

(1)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的目的。行动研究是行动者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研究,是一个革新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师自己或教师团体自身的教学实践。因为“改进”是一个难有终结的目标,所以“为行动研究”的宗旨要求行动研究是一个不间断的螺旋上升、循环反复的过程。

(2)对行动的研究——研究的起点和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对行动的研究”表明行动研究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形式。行动研究关心的“问题”即教学实践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不管是哪类问题,问题的发现与界定都是行动研究的起点。因为行动者(实践者)所面临的问题总是特定教育环境中(某校、某年级、某班级)的,所以行动研究中作为研究对象的样本往往是特定的,而不必具备普遍的代表性。

因此,行动研究要求教师对实践中的问题具有敏感性,并有适时调节研究方法或研究重点的应变能力。

(3)在行动中研究——研究环境和研究过程。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教师工作的实际环境(不是实验室,也不是图书馆),从事研究的人员就是将要应用研究成果的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也就是研究结果的产出者。这种双重身份整合在同一主体身上,使行动研究过程实际上成为教师的一种“学习过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因此,有专家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学习的途径。

从以上阐述不难看出,“行动”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关键词。“教师即研究者”的观点只有同“行动研究”的思想紧密联系,才能真正实现使教师既提高实践水平,又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应当看到,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工作多为经验性的总结,或者仿效专业理论研究者对教育理论进行探讨验证。此类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对教师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作用甚微。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建构理论,也不仅仅为了进行一般的经验总结。它应当包括教师对教育实践的观察、反思、协作、改进的一系列行动,其目的在于革新、改进实践,发展专业水平。由此看来,行动研究正是实现上述目的的教师行动研究,是教师自己的研究。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行动研究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而是一种思想或精神,即在不断反思教育实践,研究改进实践中发展自我、更新自我,追求教育理想境界的精神。行动研究强调千变万化的具体教育情境,它没有统一的研究模式,也没有规定的重点。随着教师教学生涯的不断延续,教学活动的不断变化,反思和行动之间的循环也将不断延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不断发展,专业化水平持续提高。

2.行动研究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研究就是探索,行动就是参与。概括地讲,行动研究是指教师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课题),并在实际工作中借助教育理论反复研究,从而达到认识规律、改进实践、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有专家称其为“研究范式”。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行动研究的一般特点:

(1)行动研究的目的是改进教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目的”指向教师自己的实践而不是他人。

(2)行动研究是对特定教育环境中特定问题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由教师自己设计。研究的问题具有特定性,而不带有普遍性。

(3)行动研究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体现了它的不断追求和直接改进实践的特征。研究过程的不断反思、改进实践,表现为循环往复,螺旋上升。

(4)行动研究运用系统方法开展研究。行动研究依据研究内容和过程的不同,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往往以一种方法为主,同时吸纳其他方法作为补充。

(5)教师既是研究的主体,又是利用研究成果的主体。两种主体的合二为一的特点,并不影响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以及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交流。

四、行动研究的程序

为了清晰地了解行动研究的过程,试用两种方式介绍其研究程序。

1.举例说明行动研究的程序

(1)教师发现一个问题或疑惑:我的学生好像对我的课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动力。(发现问题,引发研究动机)

(2)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连续录音、观察几节课。(初步调查,分析现状)

(3)我的教学内容好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所提的问题均为浅显、极易解答的问题。(提出假设,预设研究方案)

(4)注意设计更多的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在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选择策略,实施行动干预,即探索改革实践)

(5)课堂上出现了多种互动形式和交流沟通,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修正教师的意见,学生之间出现了多向互动交流。(产生新的结果,注意收集信息,整理资料)

(6)学校内教师之间交流研讨,分享成果。(报告结果,开展交流,准备启动下一步的新的研究)

2.行动研究流程图

img10

五、教师参加行动研究的意义

1.参加行动研究是教师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

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新的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手段等,要求教师在理念上、技能上、情感上尽快适应。同时,课程改革也使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和责任感。这些都成为教师从事行动研究的内在动因。教师在课程改革新形势下,研究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教师参加行动研究是发展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自主意识的需要。

一位优秀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不断追求新目标的进取意识,应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吸纳教育理论、反思教学过程和实际教学环境的能力。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如何教,而且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教。这种职业判断能力和工作自主意识只有通过亲自参加教学研究才能逐步形成。

3.参加行动研究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教师即研究者”“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广大教师追求的职业理想。教师将以研究型的教育职业家的角色参加教育活动。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提出问题,不断地反思教学实践,不断地改进教学,才能不断得到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教育情境、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结果。这种自我反思、自我认识和研究的最好方式就是行动研究。

4.参加行动研究是教师获得理论升华的需要。

现成的教科研成果和理论不可能为教师解决日常教学问题提供直接和有效的指导,理论的掌握和内化必须靠教师借理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自己去探索、去创造、去体验、去总结。教师只有借助理论研究自己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才能获得教育理论的内化,实现理论的升华,成为具有理性思辨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六、教师参加行动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有个人专业发展的强烈愿望和教学反思的自觉意识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学反思的目标,而教学反思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教学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隐含着三个基本信念: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发展中的个体,教师是研究者。行动研究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进行不断的质疑和思考,在反思中得到启示,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变化,反思问题,再推进行动研究深入进行。伴随着行动研究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逐步实现。教师能否开展行动研究,可以说发端(开始)于能否自觉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反映出教师对专业发展的积极进取态度和对专业发展的高度敏感性。有专家认为: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则是反思。

2.掌握选题策略,迈出行动研究的第一步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来开展研究,体现了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特征。因此,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选择好研究课题就成为研究的起点。选择研究课题,应注意运用以下策略:

(1)选择的课题不宜过大,要从细节入手,小处着眼。

(2)选择的问题应该是教师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要避免那些有意义但教师自己或合作伙伴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

(3)选择课题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难题;一个自己还说不清楚的问题。(如教学认真、负责,但学生成绩并不理想,教学效率不高)

(4)选择的课题还可来自课改实践中发现的矛盾或期望与现实不一致的问题。如,按计划行动后事与愿违的问题;学生与教师的看法不一致的问题;教师的意图与实践不一致的问题。

3.有针对性地寻求必要的理论支持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需要寻求必要的理论支持,否则研究无法深入下去,使研究流于浮泛。行动研究最通用的理论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各种方法的理论,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其他还应借助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元认知理论)及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及教育评价理论等。

4.合理选择和运用各种研究方法

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的实际过程中,很难用孤立的方法,往往是依据研究的内容、对象和特定教育情境,合理地选择运用相应的研究方法。

通常是以一种方法为主,同时吸纳其他方法作为补充,以保证研究的有效性。从分类看,有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验调查和追踪调查;有案例研究法;有文献研究法;有观察法,包括课堂观察和随机观察,还有经验总结法等。课堂观察是在课程改革实验中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研究的常用方法。现提供两例,供参考。

(1)一位教师课堂巡视时总习惯性地走向窗口一边,而到靠门一侧的机会不足20%(听课者将观测到的教师课堂移动路线记录交给他,竟使他大吃一惊)。

(2)调查人员发现,在学生不会回答问题的情况下,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耐心等待15秒;重复一遍问题;换一种方式提问或再提一个问题。对其表示失望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代学生回答;马上令学生坐下;叫别人回答;对学生严加训斥、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理睬。

5.主动和同行合作研究,乐于接受专业人员的引领

校本研究机制的形成有三个要素:一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二是教师群体的互动交流,三是专业人员的引领指导。在行动研究中,教师应主动寻找研究的合作伙伴,形成合作品质和团队意识,还应积极争取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在相互交流、探讨中积累研究经验,分享研究成果,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研究的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