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假想游戏的发展特点

假想游戏的发展特点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1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玩假想游戏,2~3岁是假想游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到3岁的时候,儿童能够通过思考和利用假想游戏来识别事物。以下列举假想游戏发展中几个具体的变化特点:假想游戏的发展表现为越来越脱离真实的情景。儿童自我参加假想游戏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总之,随着儿童认识到假装行为的发起者和接受者可以与自己没有关系,儿童的假想游戏就越来越脱离“自我中心”。

第三节 假想游戏的发展特点

研究发现,1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玩假想游戏,2~3岁是假想游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到3岁的时候,儿童能够通过思考和利用假想游戏来识别事物。编造故事成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因为在编造故事的过程中儿童对某些事物有着一种希望和思考。神话故事使儿童着迷,女孩幻想着自己是一个穿着舞会长裙和玻璃鞋的公主,男孩幻想着自己是手拿利剑征服敌人的英雄。在儿童3~5岁的时候,他们渐渐意识到教师在现实世界中是多么强大和有力。结果,他们经常在他们的假扮世界中认同强大和有力的事物。3~4岁,儿童开始模仿教师角色,更多的是现实取向的游戏,表现出更加自发的活动积极性。他们很快能分辨性别角色的差异并区别有价值的性别角色与贬值的性别角色。尽管5岁的儿童在对真正的教师角色的知觉上还有局限,但他们已经能够在社会剧与假扮游戏中扮演长辈了。6岁以上的儿童则很少玩这种游戏而代之以规则游戏。以下列举假想游戏发展中几个具体的变化特点:

(1)假想游戏的发展表现为越来越脱离真实的情景。起初,儿童只是使用现实物体——如一个玩具电话来讲话或一个杯子来喝水。到两岁左右,他们使用一些现实程度小的玩具,如用一个木块作为电话的接听器,而且更频繁。不久以后,儿童开始利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来代表物体——例如,用一个手指代表一把牙刷。在3~5岁,即便是在没有任何现实支持的条件下儿童在对物体和事情的想象方面的表现会更好。由于游戏的象征物不再需要与它所指向的物体相配对,所以这表明他们的描述变得更灵活了。以假装“睡觉”为例,1岁多的小女孩晓晓可能躺在沙发上假装入睡,这跟现实的情景相似,但这是假装的,因为从睡觉的时间和地点来看,她没有真的睡觉。约3岁的她会把洋娃娃放在一块大手帕上,嘴上说:“睡觉了,睡觉了。”很清楚,她是在玩假想游戏。而5岁的她在玩角色游戏编排情节时,会明确地要求她的小伙伴“你现在假装睡觉”。

(2)从假想游戏所使用的物品来看,儿童越来越少依赖于具体的现实事物的支持。如晓晓1岁多时会用一个玩具电话假装和别人打电话。两岁左右则会手拿一块积木当话筒跟别人通话。3~5岁时,会想象一些当前情境中并不存在的事物或毫不相干的事物来玩假想游戏。如把幼儿园教室的一角想象是商店,是医院,是火箭发射场等。由此看来,儿童用以表征事物的符号变得越来越灵活多样,这是因为符号和被表征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越来越少,甚至不复存在。

(3)儿童自我参加假想游戏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即,以“儿童自己”身份加入假想游戏的方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当假装第一次出现时,它直接指向自己。即,儿童只是假装对自己去喂或清洗。不久以后,当儿童喂洋娃娃时,假装行为开始直接指向其他物体。再后,物体成为有用的代理,儿童就不是直接的参与者了,他们会用玩具娃娃自己喂自己或玩具娃娃父母喂玩具娃娃宝宝。这一发展次序表明,当儿童认识到角色扮演活动的代理者和接受者能独立于他们自己而存在时,假装行为逐渐就成为一个以非自我为中心的活动。儿童最初的假装行为是指向自身的,如晓晓1岁多时,说“睡觉了”,双掌一合当枕头,头一歪,眼睛一闭,睡了。此时,她既是假装行为的发起者,又是假装行为的接受者。随后,假装行为指向客体,客体是行为的接受者,如她会安排洋娃娃睡觉。2~3岁时,她不仅把客体视为行为的接受者,而且视为发起者,如让洋娃娃自己吃饭、盖被等。总之,随着儿童认识到假装行为的发起者和接受者可以与自己没有关系,儿童的假想游戏就越来越脱离“自我中心”。

(4)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假想游戏的主题更鲜明,情节更复杂、完整,与社会生活结合得更紧密。经过一段时间,假想游戏中开始出现复杂性不断提高的方案组合。例如,儿童可以假装直接从一个杯子中喝水,而不包括结合倒和喝的动作。稍后,儿童协调假装方案,特别是在社会戏剧性的游戏中,到两岁半时,儿童就以这种方式和其他人做角色扮演了。而到4~5岁时,儿童能有效地建立相互的游戏主题,在一个精心策划的游戏中创造并扮演很多角色,同时又对故事线索有了精密的理解。军军约从两岁半开始能与别的小伙伴一起玩扮演各种角色的假想游戏,这通常称之为“社会戏剧游戏”。军军最喜欢的游戏是玩“打日本鬼子”的游戏。鬼子进村了,中了八路军的埋伏。谁来当鬼子谁来当八路呢?小伙伴在一块儿商量,甚至发生争论。儿童必须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经过协商、妥协解决矛盾。这也是心理学家所称的“脱中心化”过程。两岁半到四五岁是社会戏剧游戏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到快入学的时候,军军已成为假想游戏的“专家”,他和小伙伴一道不仅能确定游戏的主题,而且能认识各种假装角色之间的关系,编造游戏情节,扮演者能作出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

扩展阅读 自我中心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当儿童第一次开始描述世界时,他们认为其他任何人都是以他们相同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感觉的。皮亚杰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地存在。儿童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1周岁),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