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度教育的危害

过度教育的危害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者长期忽视学生的兴趣、天赋、性格,与学生的自恋情结对抗,引发了他们的惰性,使他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学习,不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与追求的满足。第一种类型的人称为“缓慢学习者”,第二种类型的人称为“突发学习者”。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惟恐他因失败而受伤害,就等于剥夺了他尝试错误的机会。

过度教育的危害

1过度教育可能导致学习障碍

美国心理学家威特罗克的生成学理论提出: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生成的过程,生成学习模式的本质乃是认为大脑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它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出推论。人都是有自恋情结和惰性的,人本主义者罗杰斯认为:“凡引起学习者自我结构改变的学习,可能会遭到抵制。这种学习往往是对个体的一种精神威胁。当学习者的自我结构遭到怀疑时,他往往采取防御的态度。”教育者长期忽视学生的兴趣、天赋、性格,与学生的自恋情结对抗,引发了他们的惰性,使他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学习,不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与追求的满足。久而久之,兴趣越来越少,成绩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出现学习障碍。

2过度教育导致主动性下降

由于父母长辈事事代替孩子做,结果使孩子丧失了主动学习和锻炼的机会。美国心理学会曾做过以下的实验,把孩子大致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刚学习时进步神速,然后屡犯错误,因而减缓进步的速度;第二种类型是开始学习时发生许多错误,其后则进步飞快。第一种类型的人称为“缓慢学习者”,第二种类型的人称为“突发学习者”。实验结果显示,“突发学习者”智力高于“缓慢学习者”,而且,这种倾向在孩子6~14岁间越来越明显。

这正像两个旅行的人,虽然最后都能到达终点,但一个是在多次迷路之后,才找到正确路线;另一个只是在偶然中或在别人带领下找到正确路线。很明显,前者的学习和经常犯错误的机会必然比后者多,但经过他多方面的尝试及探索,更能了解整个问题,以后便不会重蹈覆辙。在犯错的过程中,那个人可能学会了充分应用已知的知识,其进步的可能性更大,速度更快。

由此可见,孩子经由本身思考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必然比由他人传授的更能充分应用。当孩子面对新事物时,虽然最初经常犯错,但他能在失败中领略正确的方法,培养出随机应变的能力。如果父母过度保护孩子,惟恐他因失败而受伤害,就等于剥夺了他尝试错误的机会。而父母替孩子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会使他们失去实践和培养自信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有危机、不安全,因为人的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的。

img5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