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诺曼底号遇难记

诺曼底号遇难记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遇难后,沉着,冷静,指挥人们开展救援时非常镇定,有效,使混乱的局面得以扭转。作为一名船长,最有条件逃离,但是哈尔威船长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20分钟内尽全力将60人救出,自己与船共存亡,值得我们尊敬。《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微型小说,在教授时,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对文本中对话的研讨上,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方法。

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时间:2007年5月

教学地点:上海市铁岭中学

教学对象:七年级(6)班

课堂回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什么叫“遇难”?

生:突然遇到的灾难,如海上突然遇到飓风或船撞到冰山等。

师:对。看过有关船遇难的电影或电视吗?请简单描述船遇难后可能发生的事。

生:《冰海沉船》。

生:《泰坦尼克号》。

生:灾难发生后船上一片混乱。人们惊慌失措,尖叫着、奔跑着……

师:“记”就是记录,标题意思即记录诺曼底号突然遇到灾难的事。

师: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找到描写灾难的段落并打上“√”。

生: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是一场可怕的灾难。

生:这是惊心动魄的灾难。

师:你是从哪句话里得知的?

(指名读句子)

生:“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

师:对,你能告诉大家什么叫“势不可当”吗?

生:“势不可当”就是当时的形势不可抵挡。

师:这场灾难来得如此突然,海水势不可当,轮船无能为力,转眼间轮船就会沉没,人们就会葬身大海,情况万分危急。

师:求生是人类的本能,死亡让人们感到很可怕。谁再来读读这句话?要读出紧张、惊恐、形势的危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紧张、惊恐、危急的形势)

师:课文第十一自然段写出人们急切寻求生存之路时惊恐的场面。谁来读?

(指名读这段话)

出示句子: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这股你推我搡的势头,险些儿把小艇都弄翻了。奥克勒福大副和三个船员拼命想维持秩序,但整个人群因为猝然而至的变故简直都像疯了似的,乱得不可开交。几秒钟前大家还在酣睡,蓦地,而且,立时立刻,就要丧命,这怎么能不叫人失魂落魄!

师:来不及叮嘱儿女不要悲哀,来不及孝敬父母,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来不及与朋友告别,就这样要离开人世。人们急切地寻求生存之路,求生的本能使人们乱得——不可开交。

师:灾难本身可怕,人类的自私自利更可怕。这样乱下去,只能是——船毁人亡。

师:但是诺曼底号遇难后的结果怎样?船上的乘客都存活了下来,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竟然会变得井然有序,转变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生:哈尔威船长。(板书)

师:对,让我们再次呼唤英雄的名字。

师: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所以作者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非常高的评价,(出示课件)——齐读出示的句子: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船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用很多褒奖的词语来形容哈尔威船长,现在老师请大家看看这篇小说,有哪一处的描写使你觉得哈尔威船长具有你所认为的优秀的品质?找一找根据。

(学生默读文章并做相应的圈画)

师:从哪些地方的描写中你发现了他具有的优秀品质?小说里是怎样描写的?即使别的同学说过了你也可以有自己的解释。

生:我认为他有杰出的工作能力和指挥能力。

师:杰出的指挥能力?哪里?

生:从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上,可以看出船长哈尔威指挥得非常好。

师:具体是在课文的哪个地方?

生:“哈尔威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还有上面一句“救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几乎没有发生什么争执或殴斗”。

师:从船上救援工作的井然有序中,你发现船长的指挥能力,不错。

生:还有一个地方,也能发现船长的指挥能力“他把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

生:我认为他很冷静,他的冷静就体现在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的时候,一点也不慌张。他说“机械师在哪儿?炉子怎样了?”等等。

师:从哪句话中你发现了他的镇定?

生:是从“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显示他的临危不乱。

师:有道理。

生:我认为这句话还显示船长的机智,他为了维持船上的秩序,想出这个方法,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用一个特殊的办法,果然就没有人出声了,说明船长这样说很有效。

师:很机智,好的。

生: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救出去”。但实际上一共有61人,他把自己给忘了,从这里看出,他非常果断,而且有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他是一船之长,他很有权力,他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命,自己先逃走,不管其他人,可是他一点也没想自己。

师:那么,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先走吗?

生:完全可以。这不会太难,因为他是一个船长。但是,他考虑到整个船上的人员的安全,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先管其他人,而且让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从这个秩序上可以看出他非常果断。

师:很果断,找的证据很充分。谁还有补充?

生:我补充一下刚才同学所说的,还有一个数字可以表现他非常果断。20分钟,因为他如果犹犹豫豫——谁先走?或者该怎样?这样的话他就不能在20分钟的时间里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更别说救一船的人了!

师:是的,如果“让我考虑考虑”,或者“我再想想,你别急,你别催我……”那时间就过去了,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不过他也有考虑不周到的地方,你发现了吗?比如刚才同学说了,你说他把什么都考虑到了,只是——

生:(齐)忘了自己。

师:对,60个人实际上却有61个人,他怎么就把自己给忘了?我看他是有点遗漏,所谓百密必有一疏,是这样吗?

生:这不是疏漏而是细密,他根本就没打算把自己排在逃生的人数中。

师:说得好!有没有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细节,能反映出来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有吗?

生:船长说“够了”,这个“够了”说明他已经盘算好了救人的多个步骤安排,把他的沉着冷静都体现出来了。

师:“够了”,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够了”?

生:(齐)还有20分钟的时间。

师:20分钟都已经够了,其实20分钟在那样大的灾难面前可实在是太短了,一个瞬间就过去了,对不对?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另外一点,“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深渊。”说明他非常恪尽职守,他跟船共存亡,是一位忠于职守的好船长。

师:好船长,说得非常好!我们同学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发言很有质量。现在我们动动笔,概述一下哈尔威船长身上体现的高尚品质,50字左右。

(学生低头沉思并动笔)

生:哈尔威船长是一个聪明,做事果断的人。遇难后,沉着,冷静,指挥人们开展救援时非常镇定,有效,使混乱的局面得以扭转。

生:船长是一位大公无私、舍己救人的人。作为一名船长,最有条件逃离,但是哈尔威船长却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20分钟内尽全力将60人救出,自己与船共存亡,值得我们尊敬。

生:哈尔威船长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好船长。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在救援中,船长沉着,冷静,指挥人们开展救援,果断地下达一个个准确的命令,为自救的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却以身殉职,人们永远怀念他。

……

师:现在我们从课文中选出三个段落,进行朗读,一个是“突然”这一段,我们请这两排的同学自己试着朗读一下,看看怎样处理比较好。这两排的同学自己试着朗读“洛克机械师在哪儿”到“打死他”。第三组同学读“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到“就这样结束了”。先自己读。

师:这三段内容在朗读上会一样吗?它们的区别明显吗?应该明显。我们听一下第一组同学怎样处理?谁来读?

(一学生朗读)

师:读得怎样?

生:有感情,但是不好。

师:危急是突然发生的,声音应该怎样来表现?声调应该高一点,还是低一点?这场事故发生在什么时间?凌晨,人们都在睡梦中,出现这种情况,你觉得这种气氛应该怎样营造?紧张,用什么语气?低一点,而且快一点,略快一点,我们一起念一念。

(学生朗读)

师:好,有这么点气氛。第二组谁来?

(学生朗读)

师:把对话的音调拉上去,表现一种竭尽噪音扯着嗓子喊叫的情态,甚至有的地方适度地用上些气声,就把当时海水淹没机器,船马上要沉没,甲板上人们惊慌、叫喊等等的背景,从这种对话的状态中衬托出来,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当然不是扯破嗓子喊,这是朗读的艺术表现力。下面的船长“犹如铁铸”一段怎样朗读?

生:该低沉一些吧,表现人们的崇敬、哀悼,表现船长的高大和威严。

师:很好,语速略微慢些,吐字用力、清晰。(第二、三组朗读)

师:好,不错。学了课文,谈谈你有什么疑惑吗?然后我们一起讨论。

生:“玛丽”号为什么会撞上“诺曼底”号?又为什么停不下来?

师:谁知道?

生:我觉得天气非常不好可能是个原因,迷雾缭绕,看不清前方是什么东西。

师:有这个可能。还有吗?

生:我想问,前面说要撞船了,没法避开,后面说一瞬间,大雾中耸起许许多多船只的幻影,人们还来不及看清,就已经要葬身鱼腹了。一刹那怎么会耸起许多船只的幻影?

师:实际上几艘船?就一艘。从“诺曼底”号望过去,过来的只有“玛丽”号,但是仿佛有好多艘,这是什么原因?

生:可能是太紧张的缘故,是人们产生的幻觉。

生:“船上没有封舱用的防漏隔墙,救生圈也不够。”我觉得当时作为有70米长、8米宽的巨大船只,一般应该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遇险或者相撞以后的急救手段,造船时应该想到这个问题,怎么会没有预先想到?为什么连救生圈也不够,而且没有防漏的密封舱?

师:问得好,谁能解释?

生:我觉得也许和“泰坦尼克”比较类似,都是认为这艘船永远不会沉没,感觉太保险了。

师:文章里有写到这一点吗?请找一找,在哪里?

生:开头,“像这类英国船,晚上出航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师:“泰坦尼克”当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永不会沉没的。当然,这还是表现人们意识上的一种疏漏、麻痹,太过于相信自己了,是吧?百密难免一疏。

生: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船长的嗓音真的有那么洪亮吗?

师:有意思的问题,谁知道?

生:大概船长的声音确实很大吧。

生:不可能,人的声音再高总有极限。

生:也许是人的一种感觉吧。

师:不错,正是船长的威严和正义的力量,产生了震慑力,维持着当时的秩序。

生:“它笔直地朝着诺曼底号逼了过来”中“逼”能否改为“驶”或“开”?

生:“驶”是一般的动词,而“逼”也是动词,既有形象感,又突出了情况的危急。

生:男人为什么没有“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他们只是害怕大副的手枪吗?

生:手枪可以叫人害怕的。

生:我看不是,男人不应该走在女人、小孩的前面。

师:为什么?

生:男人嘛,应该是个保护者。

师:你认为一个男人在危急关头应该挺身而出,不该躲避?

生:是的。

师:你认为这是男人的一种——

生:责任

生:风度。

(众生笑)

师:是啊,这才叫男人。为什么船长不去逃生?

生:船在,人在。这是船长的职责吧。

生:也许他活着而船沉了,他会觉得是一种耻辱。

师:很有思想。

生:我还有一个问题。“哈尔威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一句中有了“指挥”和“领导”,为什么还要用“主宰”一词?它有什么不同的意思吗?

生:为了进一步强调当时他的领导和指挥的力量。

生:更突出他的个人魅力。

师:当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不屈于命运的安排,同学们你们说这样的力量难道不是一种“主宰”吗?

生:是!

师:能否将句子中“屹立”改为“站立”?为什么?

生:“屹立”从“屹”的字形上看,山字旁,即像山一样高大,伟岸。哈尔威船长的形象高大,给人震撼。

师:伟大的船长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他高大的形象永远印在我们的心里。

教后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是一篇微型小说,在教授时,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对文本中对话的研讨上,让学生体会阅读的方法。

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对船长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在研讨中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又努力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目标,追求规定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要求。

教学中师生之间经过反复对话、研讨,对人物性格进行感知认识,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认为“磨刀不误砍柴工”,让学生体验教学内容,亲历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是有益的。

在文本阅读方法指导上,“细节”、“动作”、“对话”都是进行文本细读的切入点,立足文本,从文本的具体细节入手来加以提炼,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语文味。

当然,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的程度也不同。课堂上我积极鼓励学生相互质疑,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疑惑,“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与同学激烈的讨论中,将自身的学习推向深入。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大的不同,也是语文教学最艰难的地方,就是语文教学内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现实生成,学生是内容的现实生成者,实际承担者,是课堂的主体,作为教师的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适当点拨,不能越俎代庖,将文本“嚼碎喂给”学生,而应该始终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在心上。

可惜,在整个教学中有些顾此失彼,课堂中朗读训练稍微少了些,如果有机会再上此文,我一定更有效地加强朗读教学。

学生感悟

课前在钱老师的要求下,我认真地预习,《诺曼底号遇难记》紧张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篇文章。课上,我认真地听钱老师分析讲解,在多次阅读圈画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尤其圈画救援中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从容的表现,眼前就像放电影一样,再现当时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船长恪尽职守的场面。

钱老师在课堂上很愿意倾听我们同学的发言,我们也愿意在钱老师的课上积极发言,一点也不紧张害怕。在大家的讨论中,学到的知识,记得很牢。这堂课上完已有两周,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情形,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船长临危不惧的表现。

我喜欢老师在课堂上问我们“有什么疑惑吗?”因为我们可以大胆地质疑,这堂课同学问的问题很有趣:“玛丽”号为什么会撞上“诺曼底”号,又为什么停不下来?两船相撞,一刹那怎么会耸起许多船只的幻影?70米长、8米宽的大船,为什么救生圈不够用?为什么没有防漏的密封舱?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船长的嗓音真的有那么洪亮吗……同学的质疑有的我能回答,有的我不能回答,而其他同学的回答又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最后老师总能给我们信服的解释,很有收获。

铁岭中学七年级(6)班李佳音

同行评课

我认为钱老师这堂课有条理,有激情,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解题入手,让学生了解这是怎样的一场灾难,从词句入手体会出当时场面的紧张、慌乱,然后巧妙地从这场灾难的结果引出关键性人物——哈尔威船长,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深入文本,从人物的描写来分析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同时,在课堂上钱老师特别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即使别的同学说过了你也可以补充”,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例如两位学生都找到“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这句话,这两位学生分别从镇定、临危不惧和机智两个角度,分析得头头是道,使文中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十分丰满。由此引起学生讨论男人的责任,使课堂充满活力,寓教于乐,课堂生成水到渠成。在二期课改的大前提下,钱老师很好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配合,还原学生课堂,避免教师“满堂灌”的旧习,值得我学习。

(铁岭中学语文教师白佳璧)

专家点评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知语言,是钱璟老师语文教学的着力点。她不急于“主讲”,而是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真读书、细读书和深读书,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个问题作深入的探究。这样,学生就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自然被调动起来,语文素养与能力也就在不断地参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例如,在简洁而自然地导入课文之后,钱老师立即让学生寻找文中描写这场海难的文句,重点圈画有关哈尔威船长在灾难来临之际的表现。这就是让学生明白小说主要情节写的“是什么”,看懂“是什么”的过程,也就是接受小说形象化感染的过程。文学的特点在于想象,教文学作品要善于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力,给学生视觉与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切忌把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情节抽象化、概念化,变成干巴枯燥、教条化的“板书提纲”。钱老师谙熟此道,不落窠臼,故而这场海难情状学生宛然在目,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和优秀品质烙印在学生心里。当然,“是什么”是感性认识,而“为什么”是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钱老师教学的高明之处,在于启发学生自己把感性的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至于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钱老师没有视其为教学重点,因为教小说总离不开对人物语言、行动等描写手法的分析,教这篇小说就不必面面俱到,也可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

这节课的亮点还在于教师能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钱老师的备课是很认真、特充分的,这是她上好这节课的根本保证。可贵的是她没有用自己精心的教学设计套住学生,一步步牵着学生走。当然,她上课遵循自己的教学思路,而同时又重视引发学生的质疑,让学生勇敢地向文本挑战,向教师挑战。例如学生问:“玛丽”号为什么会撞上“诺曼底”号?又为什么停不下来?两船相撞,一刹那怎么会耸起许多船只的幻影?70米长、8米宽的大船,为什么救生圈不够用?为什么没有防漏的密封舱?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一切呼号和嘈杂,船长的嗓音真的有那么洪亮吗?……学生的这些生成,有的出于他们的独立思考,有的是由教师激发引导的,也可以说这是钱老师所企盼和追求的。钱老师以此为教学资源,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多么高明的教学策略啊!这样的教学启示我们:没有预设的课,是不负责任的课;没有生成的课,是不精彩的课。学生在教学中的生成,是对教师的一种考验,也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智慧得以展示的机遇。

(上海市特级教师杨峻岩)

再反思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管是发言的,还是未能有机会发言的,从孩子们的表情与眼神中,可以清晰地察觉他们是真正融入课堂教学中了。静下心来沉思,小说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我与学生一样被情节深深吸引,被主人翁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一份虔诚之情钻研教材,设计课堂提问自然充满激情,提问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启发引导学生沉浸文本,渐入佳境,收到较好效果。

教师对文本的个人喜好,在所难免,可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上课的效果。总览语文教材,这是一个璀璨的世界,绝大多数文章闪烁着美的光彩,文章都是作者依据美的法则,“情动而辞发”的结晶,集中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诸方面的客观美,为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何克服个人的喜好,用美学观点把这些美的人、事、物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美育时,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从中晓理悟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感,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事,我会尽量做到完美。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如一朵娇嫩的小花,需要长期精心呵护,愿他们永远绚烂,永远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