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少年儿童长高的因素和长高的一般规律

影响少年儿童长高的因素和长高的一般规律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身高有75%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因素。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影响身高的先天遗传因素仅占33%,而后天作用和努力则占67%。但身高的变化却主要取决于脊柱及下肢骨的长短,它按着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如在7岁以前,下肢骨长度与上肢骨基本相等;7岁以后,下肢骨生长迅速加快,使腿的长度超过手臂;到了青春期,其长势更快,成为决定身高的关键因素,然而,下肢骨的长势随青春期的结束而终止。

一、影响少年儿童长高的因素和长高的一般规律

1.影响长高的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身高有75%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因素。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第一遗传定律告诉我们:如果父母都是高个或矮个时,则子女都是高个或矮个;如果父母一高一矮,第一子代也都是高个,但到第二子代时,就会有高有矮,高与矮之比为3∶1,这就是著名的遗传分离律。遗传中父母的几率大于祖父母、外祖父母的1倍。偶然两个矮个子的父母可能生出一个高个的孩子,两个智慧一般的父母,也可能生出一个异常聪明的孩子。

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着人的生长发育模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生长的潜力,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后天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至少有25%取决于后天因素,如营养、运动、生活习惯、地理环境和精神状态等,都会影响到生长发育。不过要强调指出的是,这种影响最终体现在身体长高上的效果是很缓慢的,但绝对不能因此而忽略后天因素,其中,体育锻炼是主要的刺激因素。

据日本《增高法》一书的作者川畑爱义介绍,他有幸得到了日本文部省拨发的研究经费,并采用电脑分析了京都一至三年级所有中学生身高增长率的主要原因。电脑分析的结果是:影响身高最大的是营养,占31%;其次是遗传,占33%;再次是运动,占20%;另外是环境,占16%。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影响身高的先天遗传因素仅占33%,而后天作用和努力则占67%。他在这里指出的运动是各种形式的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活动;所谓营养是指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另外还包括钙、钾、磷、铁等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类;所谓环境则包括日光、大气自然环境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社会环境。

2.身体长高的一般规律

婴儿刚出生到出生后的6个月内是第一生长高峰,每月约增长2.5cm;6~12个月每月约长1.2cm;到2岁时可再长10cm左右;以后每年递增4~7.5cm。

男孩14~15岁、女孩12~13岁进入青春期,身体长高的速度出现第二次高峰,男孩可增长20~25cm,女孩可增高10cm左右。一般来说,到了青春发育后期,即19~24岁时,一旦骨骺部位闭合、骨化,长高的速度就会下降到几乎完全停止。但实际上,过了生长高峰期后,还会有慢慢增长5~6年的时间。

人体身高由头长、颈长、躯干长和腿长组成。但身高的变化却主要取决于脊柱及下肢骨的长短,它按着自上而下的顺序进行。头部发育最早,人出生时头颅长度占了身体的1/4,其长度已达成年人头颅的50%;脊柱则随胸腔、腹腔内脏器官的成熟、延伸而自然发育;下肢发育较迟,出生时只有成年人的25%,出生后下肢长骨的发育是影响身高的主要因素。如在7岁以前,下肢骨长度与上肢骨基本相等;7岁以后,下肢骨生长迅速加快,使腿的长度超过手臂;到了青春期,其长势更快,成为决定身高的关键因素,然而,下肢骨的长势随青春期的结束而终止。

脊柱由33块椎骨组成,椎骨之间靠椎间盘以及一些关节和韧带相联结,脊柱骨长势除在两个生长高峰生长较快外,大多数时间是缓慢的,但其长势比下肢长久,下肢骨停止增长后,脊柱骨还在继续生长,能够长到23~26岁。所以,人的生长在17~18岁以前靠下半身,以后则要看上半身。

脊柱的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4个生理弯曲的变化也影响身高。人到中、老年后,生理功能下降,肌肉萎缩而弹力减小,韧带松弛,因而生理弯曲增大,身高比年轻时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