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进行做人教育

怎样进行做人教育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做人教育是长期的,无形的,也是更强劲的,怎样进行做人教育,是父母的一生课题。一个母亲叫安克慧的,国家一级编剧,曾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为国教子以德百人”好家长、河南省教子有方十佳家长等称号。他们家制订了三个“守则”,即《好孩子守则》《好夫妻守则》和《好爹好娘守则》。这种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使他们家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称号。

二、怎样进行做人教育

做人教育是长期的,无形的,也是更强劲的,怎样进行做人教育,是父母的一生课题。实践中,每个家庭的做法不可能一样,但以下几点是基本的。

(一)要建设好家庭文化,营造良好的家教氛围

渴望孩子成才,就要有成才的氛围。建设家庭文化,是关键。古代有很多名人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典范。所谓书香门第,就是指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一个母亲叫安克慧的,国家一级编剧,曾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为国教子以德百人”好家长、河南省教子有方十佳家长等称号。

她女儿郭颖颖,15岁考入中山医科大学,21岁赴美国华盛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目前已取得毒理学和医学双博士学位。儿子郭浩,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考入美国休斯敦大学,攻读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同时获得全额奖学金。

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就是精神氧气。”营造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能使家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方面,他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1.家庭摆设有序,家教安排有法

研究证明,在孩子成才、成功的因素中,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占60%左右,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0~12岁时家庭教育的重点。

无论平时工作多忙多累,这位母亲总是把家里收拾得整整齐齐,家具器物摆放得有条有理,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让孩子们在整洁有序的环境里生活,既能从中感受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阳光,又能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用过的东西和玩过的玩具,母亲从不允许随手乱放,而是要求他们放回原处。同时,也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有条理、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家里有一个记事牌,专门记录一家人安排近期工作、学习和生活计划。每周末,我都会让孩子们谈一谈下周的打算,然后逐条写在记事牌上。

2.早期教育着眼于思想启蒙

儿子从小非常贪玩,总不喜欢按部就班地坐下来看书。可她不但不强迫孩子改正,反而经常陪孩子下象棋、玩扑克等,以此来开发智力。比如玩扑克时,她出一张“4”,让儿子思考他出哪两张加起来也等于“4”;于是他分别拿出“2”和“2”或“1”和“3”来。就这样,慢慢地培养了他看书学习的兴趣。

其实,幼儿时期的教育,不仅要抓住智力开发,而且更要注重孩子的思想启蒙。当孩子碰到桌椅上,疼得哇哇大哭,家长不是怪桌椅,而是问为什么会摔跤?桌子椅子受伤了没有?以培养孩子正确的是非观,使他们从小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敢于承担责任。

为了培养孩子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她常常以丈夫的工作状态作范本——丈夫是司机,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她不但从不在孩子面前抱怨,反而经常对他们说“看你爸爸多敬业,多有责任心,他那么辛苦地工作,也给咱们家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所以两个孩子从小就对勤奋工作的人充满了敬意。

3.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他们家制订了三个“守则”,即《好孩子守则》《好夫妻守则》和《好爹好娘守则》。为了便于记忆,把它编成顺口溜。在《好孩子守则》中规定,能干的事情自己干,推给别人是懒汉;自己东西自己理,物品用过要归原;今日事今日完,拖拖拉拉坏习性——这些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的。人家吃饭不要看,吃别人东西叫嘴馋,午休切莫跑和叫,叔叔阿姨在睡觉——这些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公德意识。孝敬爹妈和爷奶,不惹生气是第一,好东西大家享,少了先给爷奶尝;有要求直接提,不能使性耍脾气,无理取闹要挨打,通情达理受奖励——这些主要是培养孩子尊重长辈和良好性格的。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夫妻和睦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的重要条件。所以他们订了《好夫妻守则》,其中规定说话不要高声嚷,大事小情好商量,若在外边受了气,莫把冷脸带家里:家务活,有分工,一日三餐妻主灶,米面煤球夫倒腾:儿童不宜话莫讲,莫论他人长与短,今生未圆大学梦,成人高招一起考,豁上十年拿文凭。

家长是孩子效仿的第一对象,要培养孩子好习惯,家长自己必须养成好习惯。所以专门订了《好爹好娘守则》,就是约束夫妻俩的。

4.家庭生活追求文化韵味

很多家长总觉得早上叫孩子起床是一件难事,常常要大声叫喊甚至还要拳脚相加。而她却采用一个特别的叫醒方式。每天早晨到了起床时间,她就打开录音机,先放抒情音乐,“吵”醒孩子的酣梦,当孩子们睁开眼时,就将音乐换成节奏明快的摇滚乐等。高亢激昂的旋律使孩子们情不自禁想跑动,哪能还睡得着呢!

她知道,自己仅仅上了一年半初中,没有能力辅导孩子课程,但她要努力让家成为一个书香缭绕的地方。为了营造家庭读书气氛,舍得买书,带头读书,要求自己每天至少读20页书。受她的影响,儿女渐渐也喜欢读书了,养成了爱学习的好习惯。博览群书的女儿12岁已能和妈妈探讨“中华民族魂的核心文化”、“改革、改良与妥协”之类的话题,儿子小学五年级已开始读《中国通史》《中国社会发展简史》,初一时就读完了《第三帝国的兴亡》《领袖们》等。这种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使他们家荣获全国“学习型家庭”称号。

5.教育力求避免苍白说教

教育孩子不要一味讲大道理,对孩子进行一些苍白无力的说教。因此,总是采取委婉的方式向孩子揭示某种事理,或表明自己的某种态度。她儿子刚接触外语时,不但没兴趣不想学,而且还有抵触情绪,回来总是发牢骚“为什么学这种鸟语!”她没有立即斥责他的不对,也没有给他讲学外语如何重要,而是编了一个童话故事:老鼠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闲逛,碰见了一只花猫,鼠孩子们非常害怕,鼠妈妈却不慌不忙地大叫几声“汪汪汪”,结果那花猫吓得掉头就跑。鼠妈妈自然很得意:“孩子们,学习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听完,儿子笑了,道理也明白了,很快对学外语产生了兴趣。

女儿10岁生日时,她送给她一件春装作为礼物,那是她亲手做的,上面绣着“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拼音图案。女儿倍加珍贵,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她成人后告诉她,就是那份礼物让她懂得了志存高远的真正含义。

确认家庭文化氛围,一般应有以下几个条件:

①身边是否有能够引起孩子读书情趣的书?特别是中外经典书籍。

②家庭内是否有经常对时事新闻和书籍进行讨论的习惯?

③父母的修养、习惯是否对孩子形成暗示性?

④家庭生活是否富有情调?

⑤家庭中能否有经常接触绘画、音乐和文体活动的环境?

⑥家庭待人接物上是否充满友好和关爱?

⑦家庭在消费上是否讲究规则?

⑧对待孩子的缺点,是否充满温情和期待?

⑨家庭里对每一位成员的言行和日常起居是否有一定规则?

——《女乐网》

这一案例中,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建立家庭文化的重要指标,但是更重要的是经营方面,家庭摆设整齐;家规的建立和落实;说教的生动趣味性,特别是道德教育融与其中,非常得法。如果家庭条件不好的,也不一定要投资多少钱,家庭文化的营造不一定要资金投入,关键是如何营造孩子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

(二)把勤奋学习与做人教育结合起来

看书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活动,将书本学习渗透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是常见的教育方式。

颜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个重要主张就是要求孩子勤奋,他举出很多例子,说明要安排好孩子的学习计划,培养孩子的勤奋行为。

他说,自古以来,就是圣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奋学习,何况一般的人呢?大凡士大夫的子弟,从五六岁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学得多,能够读《礼记》《左传》,学得少的也学过《诗经》《论语》;到了成家立业之年,身体及性格已经基本定型,应利用这个时机加倍地进行自我磨炼。有志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学业。

他认为,勤奋要有方向。农民就考虑耕种,商人就议论财物,工匠就致力于器物的精益求精,技工就潜心钻研法术,武夫就熟知骑马射箭,文士就讲论羞愧。特别是士大夫之族,要防止满足现状。有的士大夫因出身于世宦之家,有祖上遗下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就自以为满足,完全忘了修习学业,等到有了吉凶难卜的大事,讨论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张口结舌。

学习的目的在于自己受益。他明确指出:我们读书做学问,就是磨炼我们的心志,培养敏锐的眼光,使我们待人处世不致出现差错。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欺侮凌辱长辈,鄙视怠慢同辈;人们憎恨他如仇敌,厌恶他如对鸱鸺(猫头鹰)。像这样,因为学习而遭到自我损害,还不如不学习为好。

讲究做人与学习相结合,并不是要求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安排孩子阅读与做人有直接联系的书,因为不同的书都是从不同角度启发人的。孩子在接触这些知识时,孩子会根据当时特定的内容,自身特有的心智和潜能,获得自身应有的启发。比如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不仅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开阔孩子的视野,培养科学精神,而且在大人的引导下,会让孩子产生对其他生物的关爱之情,培养普世精神。

一般来讲,勤奋都是有志向的人,勤奋的人为了实现志向,就不会分心,被外界不良的现象诱惑,因而就能够守住心志。现在很多学生容易变坏,无非还是被很多具有感官刺激的东西吸引了、诱惑了,所以难以自控。因此勤奋与做人关系很密切。

(三)交友合作中学习做人

【一则家长教育的案例】

儿子是以良好的成绩升入一所寄宿制重点中学初中部的。开学一个多月,我正琢磨该找老师了解他的情况时,烦恼却已经降临到儿子头上。他态度坚决地提出:不再想住宿。

经了解,儿子的学习不成问题。就是平时有点争胜好强。凡事都要争个第一。这本来没什么不对,可争过了头,就有点……老师举了例子,上次班里派我儿子和另一名女生参加年级的英语口语比赛,获得了第二名,可奖状只有一张,回来的路上,为了奖状放在谁那儿,两人各不相让,结果我儿子一把就给扯了,说是谁也别要。

“啊?!有这事!”我又气又恼,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儿子要退宿或转学,她觉得问题可能出在与同学相处上,希望我能和生活老师也沟通一下,然后再大家共同商议办法。

生活老师一看就是个人人喜欢的老阿姨。我一报出儿子的名字,她慈爱地笑了:那孩子挺聪明,就是有点小个性。凡事不会替别人想,不过如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唯我独尊惯了,也不奇怪。

两个老师都提到儿子自我为中心,我觉得问题不小。于是和生活老师细细交谈,得知了一些让我哭笑不得的事情——6人一间的学生公寓,每套房间带有卫生间和洗漱室,每晚60分钟洗漱时间,大家抓紧些是足够的,别人都是洗脸、刷牙后接一盆热水出来洗脚,可儿子一进去就得在里面待上半小时,才不管后面还有同学等着洗漱,结果经常有同学来告状。前几天中午下雨了,儿子明明看见舍友的被子晾在外面,可自己打上伞就上课去了。要不是老师发现了,还不得让同学睡湿被子?

了解了这些情况,我对儿子的问题找到了根源——由于一直学习较好,在小学备受老师喜爱,再加上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家中算是说一不二,所以养成了凡事以我为中心的心态,缺乏平等互助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经过深思熟虑,我开始一连串行动。

利用双休日一家三口去朋友开的拓展训练营,这是为一些公司员工开展的旨在培养拼搏精神、团队意识的课程。活动科目都很有意思——二人相互支撑走过离地一米高、相距一米远的钢索;队友搭起手臂,一个队员从1米5的高台往下背跳;在假想的鳄鱼湖中,十几名队友用两块跳板、三个汽油桶逃生……可以这么说,这些科目如果只凭个人,再能干也是白搭。好在我们所在的队互相取长补短,最终首先闯关成功。当听到教练讲评每一次活动胜利的根源都在于彼此的信任、支持、互助时,有了切身体验的儿子兴奋得连连点头。

回来的路上,先生趁热打铁跟他聊起了足球,先生说再棒的球员,如果没有团队的合作,没有人传球给他,也不可能取胜。而如果每个人都只想当英雄,没有团队意识,那就绝没有球队的胜利。足球之所以吸引人就因为在双方球员组成的团体中,胜负没有定算,全看各自的配合与发挥。一个队员如果没有团队意识,没有合作精神,不肯把球传给队友,也就不会有全队的胜利。儿子若有所思地点头。

从这个案例可知,教孩子成绩优秀,还要教孩子品质优秀,紧跟集体,否则很难融于集体中。一旦品德有问题,就会影响学习心情,严重的还会影响前途。

人总是不能独处的,人的发展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学会交流和合作,这非常重要。

原先我们的祖先发明了一个词叫“学问”,意思是一边在学一边在问,这就是一种互动,一种交流,就是一种EQ!希望学校抛开一些陈旧的机械化的模式,从而给孩子一个自由轻松的发展与成长的空间环境。激励他们多多发言,踊跃提问,将他们培养塑造成为一个大胆活泼的孩子!

有些幼儿园,就很注意孩子在合作中学习,在游戏中娱乐,比如考核,很注重团队精神。有个学校考核时设有三个房间,每个小房间里都有一个小游戏。第一个小房间里有一张小圆桌,这个小圆桌是经过设计的,10个小孩手一拉刚好一圈,它并不是很重,5个小孩子也抬得起来。老师按顺序让孩子进去,每次进10个,要求他们替老师把这个小圆桌抬到隔壁去,结果有9个小孩的手搭上去,只有一个小孩在旁边看,一动不动。不用问,这个小孩肯定被淘汰了。

尤其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这方面的团队合作精神挑战更大了。但早教做得好,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在家庭里学会用规矩警醒家庭成员

先看一看一位家长的做法:

我们家于2004年制定了《家庭宪法》及《家庭环境卫生管理法》,并且是经过家庭会议民主讨论通过后实施的,并将公民道德规范教育的有关内容也渗透其中。女儿由此明白了“自由是有边界的”。

在对女儿的生活习惯、人格、爱心等良性行为的引导和培养上,我们还先后采取了建立家庭代币奖励系统、家庭爱心基金,设置家庭感恩节,制作家旗等多种方式,每种方式都蕴涵着科学的教育内涵。

自2004年9月开始,我们创办了一份独特的家庭报纸,名为《我爱我家月报》,女儿是报纸的总编,我和妻子分别担任责编和编审。创办一年多来,我们坚持“大事小事好事坏事,都是家事;老家新家穷家富家,我爱我家”的办刊理念,这份报纸已经成了联系亲情和友情的纽带,女儿也在办报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此外,我们还建立了“快乐家园”家庭网站,激发起了女儿对网站制作的学习热情,让她对游戏也渐渐失去往日的兴趣。

这个案例,家庭善于用各种激发情商的规矩和教育活动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使孩子获得及时的教育。这样有意识地安排十分必要。

孩子缺乏教养,往往就是不懂规矩的表现。懂规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关心他人。所以一个家庭不能没有家规,有家规不能不用。

我国古代有很多家规。

比如清代学者朱伯庐先生的《治家格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睡,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见富贵而生诌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生骄态者,贱莫甚……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这些规定至今仍然有现实意义。特别是这种“家有家规”的意识,在今天仍是非常需要的。

我国著名的钱氏家族,家族历史上涌现了很多杰出人物,仅在现代,科学院院士国内外就有一百多人,分布于五十多个国家,亦有出自这个家族的众多的政治家和学者,而这个家族就有一本流传千古的《钱氏家训》。

现在,有些家长,尤其是一些年纪较轻的家长,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缺少家规意识,在家庭生活中,缺少规矩的约束,这不但对于家庭建设不利,对孩子的成长也没有好处。

订家规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则是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持之以恒。针对孩子的家规,不能多少年一贯制,要随孩子的成长增减内容。一旦有了家规,家长要带头遵守。共同遵守家规会形成好的家风,持久不衰,对全家人的发展都有利。

有一位优秀家长,从孩子一出生,就订下了四项重要的家规:一是教育孩子从小时抓起,持之以恒;二是高度重视培养的孩子的责任感;三是在家庭里讲民主,家长处处以身作则;四是高度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四项家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坚持不懈,不但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品德习惯,而且使孩子勤奋学习。孩子高中毕业后,考取了重点大学。

家长制定家规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不要光订有关学习的内容。不论是针对全家的,还是针对孩子的,都应兼顾各个方面。

其次,对学龄期的孩子,要突出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品德和习惯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导向和动力。我们在前边曾谈到,成人是成才的基础和保证。

再次,家规要合乎情理,既不能高不可攀,也不能松得没有奔头。要订在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度”上。

最后,要有落实家规的措施。家规是约束人的,是否能约束住,要有具体措施。比如,落实文字,人人熟记;定期评价,表扬批评;家长示范,带头自检;互相监督,发扬民主;有人违规,适度惩罚;记家庭日记、不断总结等都是可行的方法。

成功的家庭都有家规,成功的家庭教育都离不开规矩,这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嘛。

(五)注意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温馨、和睦的亲情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据专家调查,有四种类型的家庭:民主和睦型、专制矛盾型、放任自流型、兼备型。其中,产生品学兼优学生比率最高的是民主和睦型的家庭。这是因为民主和睦的家庭爱心浓郁,人际关系和谐,人人都是主人,孩子不仅有幸福感、安全感,而且还有归属感、自豪感,孩子做事、求知欲有一种良好的情绪支撑,忧虑少、紧张少、烦躁少,自然有利于培养良好品质与习惯,有利于踏踏实实地搞好学习。

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是怎样形成的?怎样表现出来?

1.互尊互爱

人与人之间互有爱心、互相尊重是关系和谐、融洽的前提和基础。缺乏尊重的爱心有可能走向偏执,反而损害人际关系。不论在夫妻之间,还是在两代人、三代人之间莫不如此。

溺爱和娇惯表面看,是关心孩子的结果,其实也是对孩子的不尊重。把孩子当作不能自理自立的人看待,不是家长正确的爱。严厉苛责和讽刺挖苦同样是缺乏对人的尊重,家长居高临下,根本没有人格可言。一位著名教育家说过: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更应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一个初一的男孩子对他的班主任说:“我觉得我妈妈太不尊重我了,我考试成绩好些,她就抱住我亲个没完没了;我考试成绩差点,她又歇斯底里大发作。我真受不了。”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爱”并不缺少,问题往往出在“尊”上,没有“尊”就没有“爱”,请天下父母想一想。

2.共同活动

家庭是一池活水,她的恬静与美丽,跟她的流淌与律动分不开。家庭的温馨和睦生长存在于家庭成员的丰富多彩的共同活动中。一起做饭、做菜,一起打扫、布置房间,一起庆祝节日、生日,一起走亲、访友,一起郊游、参观,一起交谈、争议……在共同活动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互相学习,良好的氛围自然形成了。

有的家庭,生活过于死板,除了工作挣钱、吃饭睡觉之外,没有更多的内容。每个成员都感到生活特别累,生活没什么情趣。这样的家庭应该尽快行动起来,提高生活的精神质量。没有共同参加的家务,就缺少很多乐趣。

有些家务事就是手工活,但是孩子不一定会干,比如收拾碗筷,擦桌子之类的活,很多孩子就不肯干,吃完了饭就坐到一边去了。这样的活根本不需要什么智力,愿干就行。但是很多家长觉得没必要让孩子干,自然,孩子接受了这一事实,慢慢地学会享受,不能体贴父母了。

还有些事有难度,比如炒菜,开始学时,也许孩子有兴趣,于是答应学习,这时的智力活动受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影响,等学会了,就不肯帮忙了,说明没有了兴趣。说明智力活动常常受非智力因素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综合起来就是做人的问题。

3.同甘共苦

人与人能够同甘共苦是一种优秀品质,在家庭中反映尤其强烈。人们都知道,“同甘”容易“共苦”难。在人们普遍重视物质利益的今天,“同甘”也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有的家庭钱多了,条件好了,于是有的成员“节外生枝”,把共同创业的艰难忘得一干二净,重又把“甘”变成“苦”——精神上的苦。此种现象屡见不鲜,说到底是素质不高、眼光短浅所致。

家境寒苦,最能考验人。许多家庭经济不富裕,甚至相当清苦,但是成员之间患难与共,照样能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心理氛围。

今天物质富裕了,更要讲究同甘共苦。

4.互相激励

人们常说,家庭是每个人的安全的避风港。在这个港湾里,人不仅能“避风”,而且能得到前进的动力。许多人面对困境的时候,是家庭给了他战胜困境的动力和勇气。

著名作家刘绍棠曾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改造。他的妻子是位华侨,在家庭处在逆境的情况下,这位妻子真正地理解丈夫,一有时间,就风尘仆仆地跑到农村去看望刘绍棠,夫妻的恩爱有增无减。刘绍棠平反之后,回忆起那段时光,特别感谢妻子的爱心、支持和激励。也因为此,他们的孩子也学有所成。

营造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也是不容易的,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其中,夫妻的相濡以沫、默契配合,是至关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