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施初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实现的。这一合作学习组织不当。以上是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管理粗放,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作用。学生必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④教师不是简单的巡视,而是平等地参与在学生的交流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控与评价。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薛戟元

横山县教育教学教研室,陕西 横山 71910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老师们的教学理念转变了,师生关系和谐了。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欣喜之余,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关注、思考、解决。

【关键词】课改 困惑 策略

实施初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方法指导、注重学习过程、注重三维目标落实、注重情境创设、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师生关系融洽了、课程资源拓宽了、学习方式自主了、合作讨论出现了……我们在欣喜之余发现,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困惑。根据本人的实际调研,全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可以概括为:不缺知识缺技能,不缺形式缺实质。下面,我把课改以来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困惑进行了整理,并就这些困惑谈谈我自己肤浅的解决策略。

困惑一:教材深度、难度、广度难以把握

新课程提出了“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窦桂梅老师说过:“我们无权选择教材,但是我们有权使用教材”。新教材知识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而新课程标准要求并不具体,讲多深、讲多少、咋么讲,对教材的处理一直困惑着老师们。

策略:新课程倡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也需要教师的合作探究,发挥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智慧共享,实现1+1>2。针对教材正文篇幅少,弹性大的特点以及老师们对教材把握不准这一问题,学校要实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讲些什么、讲多深、咋么讲等问题。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一位老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大量细致分析,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备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案,然后集体讨论,共同修订,以最佳的方式把每个知识点传授给学生,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困惑二:新课程提倡探究式学习,学生参与活动需要大量时间,导致课时不够

策略: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各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之间联系。准确把握三点一线:知识点、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主要线索,灵活运用教材。特别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灵活处理。一般的方法是:整合、调整、重组、补充、删减等方法。

困惑三: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活动”

湘教版教材占有大量“活动”,仅七年级上册全书活动有63处,占到全书的35%,这样占用大量课时,还有些活动按目前学校办学条件难以支持这些活动的开展。

策略:新课程主张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体验,是活动。创造性开展活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和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备好“活动”,做好课前设计。教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把结论隐含在活动里面,让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知识结论。有时不可能将所有活动放在课堂上开展,需要教师对活动进行二次开发,对一些活动进行删减、合并、修改和补充。

目前,地理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处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问题:

(1)没有充分理解活动的设计意图,误把“活动”当做装饰,将其搁在一旁,不予理睬。

(2)没有将活动要求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正常序列当中,“正文”教学与“活动”成为“两张皮”,不能统筹安排。

(3)以过去看待旧课程教科书的视角,看待新课程教科书的“活动”,把“活动”留给学生自学或选学,使“活动”成为教学的盲区。

(4)“活动”内涵把握不得要领,活动教学常常成为“夹生饭”或者“放得开,收不住”或者是“放羊式”教学。

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活动来实现的。所以,必须将“活动”置于完整的课堂教学系统中予以统筹安排,精心设计教学线路图,把握好活动的时机,适时、适度和有效开展。

困惑四: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8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家得到应用的一种教学理论。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2001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此后,合作学习理论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教学组织情况看,教师对合作学习的内涵与操作策略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导致课堂上出现诸多不良现象。

现象1:“工业”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宣布“前后桌同学4人一组,讨论什么是工业?”。

这是一种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主义。现象所涉及的内容浅显易懂,答案直接可以在教科书上得到,小组讨论反而浪费时间。

现象2:“在黄河的治理”讲授中,教师按教室4列座位,每两列合并,将全班学生分为2大组,讨论“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

这一合作学习组织不当。现象2中班级2列一组,如此分组,前后同学相距太远,无法进行交流讨论,所以讨论只是冠以“合作”的名义,实际还是自主思考。

现象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讲授过程中,有4次合作讨论,并且每次回答都由甲同学承包了学习任务,其他同学很消极。

这是合作学习的地位不平等。甲同学成了同伴中的“小权威”,而其他同学成为“南郭先生”,这是教育的不公平现象。

现象4:上“节约用水”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讨论: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有的学生指出洗车场用水很多,很浪费。还有的学生说洗车就需要水才能洗干净。各组辩论激烈,教师则微笑而观。

以上是教师对合作学习过程管理粗放,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与管理作用。教师没有关注两个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解决“需要水”和“节约水”的矛盾。没有把学生矛盾的论点找出来。

策略:坚决小组合作形式化问题,具体操作环节,①做好合作准备。学生必须对需要研究的问题有初步认识和了解,然后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②明确合作目标。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③形成合作机制。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保证组内成员平等参与。④教师不是简单的巡视,而是平等地参与在学生的交流中,随时了解学生的合作状况,作出相应的调控与评价。只有这样合作,才能走向实质性合作。

困惑五:拿到教材,无法下手

策略:学习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落脚点。是教师教、学生学以及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即课时学习目标)。明确课时目标中识记、理解、应用三个层面的具体要求:是会画出、会说出、会指出,还是会比较、会分析、会迁移、会应用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寻求学生与旧知识的“接合点”。目标明确后,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依据目标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点。依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来取舍处理教学内容,依据目标来设计教学流程。

以上是我对一线老师课堂教学困惑的整理,字里行间也渗透了我的一些做法,供老师们参考。总之,新课程实施以来,凸现出好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还得在我们的教学实际当中解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坚持校本教研,才能使理念之“秧苗”在学校里大面积“返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