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向家长“告状”

向家长“告状”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一般是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簿等方式,主动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校表现等。那么如何与家长进行切实有效沟通,走出“告状”的误区呢?刘老师想这可能是因为以往各科老师每次与杨欣的妈妈见面时,都向她“告状”,使她对孩子失去了信心。教师必须走出“告状”的误区,掌握同家长沟通的艺术,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造就学生健康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第二节 向家长“告状”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学校教育离不开学生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家庭状貌也形形色色,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期望更是多层次的。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掌握家校联系的艺术,学会和家长沟通,才能在教育学生的理念上与家长达成共识,形成教育的合力

一、与家长沟通中的认识误区

目前,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配合方面,很多老师陷入了向家长“告状”的误区。

1.把家长当“出气筒”

有些老师在学生犯错后,立刻就向家长告状,把家长当“出气筒”。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和家长之间关系的冷漠、疏远,还会让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更多的学生则会认为这是老师无能的表现,从而出现对老师不信任、不理解。

2.在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及品德表现时“告状”

教师一般是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簿等方式,主动向家长“报告”学生的学习以及在校表现等。有些家长因为自己的子女在学校表现不好,每次在听老师告状的时候都受老师批评,很没面子,所以出现了怕与老师沟通的情况。

3.老师认为和家长沟通与学生无关,不让学生参与其中

很多教师事先没有征求学生的意见,直接联系家长,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偏执的学生会认为老师一定是在背后说了自己的坏话,从而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致产生抵触情绪。

二、走出“告状”的误区

从以上误区中,我们可以发现,向家长告状会造成学生与老师之间矛盾的激化,也会造成家长对老师工作的不信任、不配合,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展开。那么如何与家长进行切实有效沟通,走出“告状”的误区呢?

1.用赞扬的话语来提高家长信心

请看下面的案例:

杨欣是成绩落后的学生,他平时总拖拉作业,上课时很少认真听讲。刘老师多次联系杨欣的妈妈,希望她能来学校一趟,但是她总以各种理由拒绝了。刘老师想这可能是因为以往各科老师每次与杨欣的妈妈见面时,都向她“告状”,使她对孩子失去了信心。于是,刘老师决定亲自到杨欣家里走一趟。在家里,刘老师发现杨欣妈妈紧张的表情,遂笑着说道:“您别误会,我今天来不是要告诉你杨欣又在学校犯了什么错误,而是要向您报喜。”随后,刘老师把杨欣在班级里积极劳动,帮助同学的事一一告诉了杨欣的妈妈。此时,杨欣的妈妈脸上充满了喜色,激动地拉着刘老师的手说:“真的吗?不瞒您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老师表扬我们家的孩子。”随后的气氛开始融洽了,刘老师顺势提出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杨欣的妈妈表示一定配合学校,在家中做好督促工作。渐渐的,刘老师发现杨欣的作业开始交了,上课也比以前认真了。

由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一味地批评、告状只会让家长失去信心,以致对孩子放任不管,不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而适度的赞扬,能使家长重拾信心,赢得家长的配合,又可以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期待效应”,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不竭的动力。

2.用了解来指导家庭教育

请看下面的案例:

郑阳是一位很内向又懒惰的同学。在学校里,班主任马老师很少看到他的笑容,而他又喜欢上课睡觉,好几次上课睡觉被任课老师发现,他还不承认,各个任课老师也都向马老师诉苦。一天放学后,马老师把郑阳留下,在与郑阳的沟通中,马老师发现郑阳是一位非常偏执的孩子,他认为老师经常向他爸妈告状,而每次他爸妈看到短信后,就和他唠叨个不停,郑阳感到很厌烦。马老师还从郑阳的语气和表情中,感觉到郑阳很恨他的妈妈。郑阳和马老师讲了这样几件事:妈妈过生日的时候,郑阳想帮妈妈做些事,于是便跑到他家开的店里帮起忙来,但他妈妈非但不领情,还骂他不务正业;有几次郑阳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他妈妈就由怀疑,大声斥责,问他是不是到哪里去“鬼混”了。说着说着,郑阳在马老师面前流下了眼泪,眼神中流露出了极度的委屈和憎恨。马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告诉郑阳决定去他家看看,郑阳开始惊慌:“老师,你不会又要去告我的状吧?”马老师笑着说:“你放心,我不是去告状的,我只是想了解下情况,并帮你解决问题。”见郑阳脸上还有疑虑,马老师说道:“还不相信啊,走,咱们一起去。”刚进家门,郑阳妈妈就开始数落起来,怀疑郑阳是又干了什么坏事,所以老师才“登门造访”。马老师打消了郑阳妈妈的疑虑后,与她聊了起来,在与她的沟通中,马老师把郑阳讲的几件事说给了她听,郑阳妈妈表现出了惊讶,她说自己从没想过这样做会让儿子这样憎恨自己,并告诉马老师,其实她很爱儿子,只是从来不轻易表露出来。听郑阳妈妈这样一说,马老师发现郑阳的妈妈确实不善于管教孩子,才会与孩子的关系变得如此紧张。马老师告诉郑阳妈妈:“过多批评与责骂只会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对家长感到厌烦。”郑阳妈妈特别感动,并表示以后再不责骂自己的孩子了。最后马老师还诚恳地劝告郑阳妈妈,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不好,不能一味地骂他,最好能像朋友一样坐下来和他谈心,找出他学习上的困难,并不断鼓励他、帮助他。郑阳妈妈听了马老师的话,诚恳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马老师发现郑阳开朗了许多。郑阳还告诉马老师,现在妈妈对他的态度好多了,不会每天都为学习而跟他唠叨,而他也渐渐改掉了上课睡觉的坏毛病。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教师要做的事不是孤立学生,与家长私自沟通,而是应该把这种沟通公开化,让孩子也参与进来,使家长、老师与孩子的关系趋于平等化。教师要用合适的方法调解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并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家长如何管教孩子。

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家庭的支持,学校的许多工作都是白费的。”家长、老师、学生这三部分在教育中是一个整体,完整不可分割。教师必须走出“告状”的误区,掌握同家长沟通的艺术,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造就学生健康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