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教版语文教材插图指瑕与思考

人教版语文教材插图指瑕与思考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行人教版语文课改教材和原人教版统编教材相比,很重视插图的编排,每册语文教材都有若干插图,这些插图是语文的重要教学资源,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充分地运用这些插图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笔者对这些插图运用和研究中,认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部分插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细微瑕疵。从前面的例子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虽然以上的语文教材插图的瑕疵很细小,但毕竟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

3 人教版语文教材插图指瑕与思考

现行人教版语文课改教材和原人教版统编教材相比,很重视插图的编排,每册语文教材都有若干插图,这些插图是语文的重要教学资源,不少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充分地运用这些插图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笔者在中考试题命题和为不少报刊所设计的各类语文测试试题中都用到了这些重要教学资源,获得了同行的好评。在笔者对这些插图运用和研究中,认为人教版语文教材的部分插图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细微瑕疵。

一、插图与内容不相符

例1.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中“斑羚飞渡”的插图与课文表述的内容不相符,因为课文先说“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六米左右”,后说“这只半大斑羚……但已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也就是说,两只斑羚对接的点应是两座山峰相距的三分之二处,而教材插图(见右图,原载教材206页)则是在二分之一处,虽然这些插图不求严格的比例,但也应大体符合课文内容才行。

img48

img49

例2.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的插图的内容是有关孔乙己与小孩喝酒的场面,粗略一看,觉得这些插图是符合课文内容的,但细细比对分析却与课文内容有所不符。因为课文表述的几种情境分别是“给他们茴香豆吃”“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下腰去说”“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可插图(见右图,原载教材25页)中,孔乙己一手端酒杯,一手指着一个小孩,这与课文的四种情境均不相符。

img50

二、有所失真而不当

例1.七年级下册《口技》中有关口技表演者和所设置的屏的插图的比例不很恰当,影响其真实性。课文先说“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接下来讲述表演的几个片段,最后说“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那么,教材插图(见右图,原载教材141页)中表演者的高度大大超过屏的高度,这不符合前面的表演时的要求,更不符合没有撤屏前观众看不见人的描述,因为口技表演中所施的屏的作用就是让听众只听到声音而看不到表演者,可从插图中的表演者的高度来看,已经是显现在听众面前了,这显然不恰当。也许,插画作者是想突出表演者,那么,可画成剖面性的画面,既让读者能看到表演者,又能看到屏挡住听众的视线,若能略有听众的描绘则更好。

img51

例2.八年级上册《背影》中描写父亲过铁道时的细节是“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可插图(见右图,原载教材63页)中无法体现“攀”和“向上缩”,只能叫“跨过”而已。

img52

例3.九年级上册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的插图(见右图,原载教材45页)是为“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所作。最明显的是插图中的男人和女人没有坐着。

三、前后矛盾

img53

img54

例1.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有两幅插图,一是在扉页前面有一幅题为“桃花源图轴”的彩图(见右图1,原载教材彩页第2页),二是课文有一幅桃花源的想象画(见右图2,原载教材164页)。本来这桃花源是陶渊明先生想象的,自然谈不上真实的问题,但我们的教材的相关插图得符合文本内容,也要具有合理性才恰当。一是同一册的两幅插图前后不一,彩图所描画的桃花源是在几座山峰和树木中有房屋和人物,虽然这些人物和房屋很细小,但这和课文的插图所描画的背景则差异太大,课文插图重在表现桃花源人种田的场景,在画面中开阔和场境虽然符合农家和乐,这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相差甚远,也就是没有根据课文的内容突出其个性

img55

img56

例2.八年级上册中《故宫博物院》共有三幅插图,课文“研讨与练习”的示意图和扉页前面有两幅插图中题为“故宫三大殿”的彩图不一,有所矛盾,肯定地说扉页前面的彩图是真实照片,是真实可信的(见右图1,原载教材彩页第5页),课文“研讨与练习”的示意图(见右图,原载教材114页)虽然只是示意,但仍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和真实性,示意图中“中和殿”与其他二殿相比,比例太小,且往北未封口,显然不当。

img57

四、有失严密影响表达

例1.七年级上册的《皇帝的新装》中有关皇帝游行时穿着的表述有“皇帝把他所有的衣服都脱下来了”,“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根据这些表述,我们推测课文所说的皇帝应该是完全赤身裸体的,但教材扉页前面的题为“皇帝的新装”彩图中皇帝穿着“半长裤”这自然不合适,当然,也许画家是为了从文明的角度来考虑而让皇帝穿着“半长裤”,其实可以采取以其他人或物遮掩的构思则可策略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画面上普通老百姓家的房屋可谓富丽堂皇,这和如此昏庸的皇帝所治理的国家也不相符。

例2.九年级上册的《隆中对》中的插图(见右图,原载教材195页)是描绘刘备一行三人到隆中被拒门外,一位握着扫把的书童正向刘备示意诸葛亮不在,可与刘备相隔不远的屋子中正大开窗户,非常清楚地可见诸葛亮读书,这和书童示意诸葛亮不在自相矛盾而有失严密,即使要把两个方面都描画出来,可修改角度或把外围遮挡物描画高些。

img58

五、有待补充和调整

例1.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中描画镇上的人都来上法语课的插图中(见右图,原载教材52页),对人物神情刻画是非常形象而深刻的,若能在小弗郎士的面前添上几笔,把课桌显示出来才更符合“上课”的情境。

img59

例2.八年级上册的《说不尽的桥》,“参考资料”部分删去了“北京玉蜓桥”的图片,推测是因内容调整而不便排版,其实紧挨着的128页还有三分之一的空白版面,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类桥梁,这儿不宜删去。同册的《核舟记》和《三峡》等课文,由于它们的独特性,学生比较陌生,若能附彩图或插图就更能帮助学生理解。

六、对教材插图瑕疵的思考

从前面的例子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虽然以上的语文教材插图的瑕疵很细小,但毕竟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因为教材插图不同于一般美术作品,美术作品可能从不同的艺术角度来创作和理解,而教材中的插图则是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的重要教学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参考和依据,那么就必须考虑其实用性和科学性。我们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思考。

1.语文教学中要策略地处理教材插图的瑕疵。在教学准备时,如果我们通过反复研究且认定了教材的某插图确实存在瑕疵后,可以结合教学目标有机地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解读再观察这些插图,比较分析而指出教材插图的问题所在,强调分析必须有理有据。当然,对于初中生不必过高要求,能言之成理即可。若能收集到有比较作用的相关插图来分析更好。在确认了问题后,再讨论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这样就可能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插图的小瑕疵来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了,变坏事为好事。

2.各类考试可以科学地利用教材插图的瑕疵为教学导航。中考是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若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考试要求,科学地利用教材插图的某些小瑕疵来设计相关的考试题,一是提高了考题的质量,能较好地考查考生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语文教学重视这一教学资源的利用,当然更远一点说,可能对教学插图的创作和修改提供一些依据和信息,这就可能促进语文教材的编写质量提高。

3.教材编者要做好教材插图修改和调整工作。在质量不断提高的课改语文教材编写中,出现教材插图的小小瑕疵并不为过,而且这又不是教材编辑而为,可以说编辑的责任并不大。但是,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材精益求精,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建议教材编辑对现行语文教材的所有插图做一个科学地研究分析,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然后组织相关专家对语文教材的插图做好修改和调整,这样会让我们的语文教材插图更完美,自然这些插图所产生的作用就更大了。

附录:【根据教材插图设计的中考试题举例】

img60

例1.右图是《故乡》中闰土与“我”见面时的插图,请仔细观察这幅插画,以闰土为主体,用自己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描述闰土的外貌,描写的内容既要符合课文,也要符合画面。(100字左右)(2005·眉山卷,插图原载九年级上册63页)

例2.课文插图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形象反映,它能再现情景,帮助我们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右边两幅是韩麦尔先生上课时的插图,仔细观察,结合阅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是课文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两幅插图与文字描述的外貌最不吻合的是什么?(20字之内)

img61

img62

(2)在这两幅插图中,哪一幅更能体现韩麦尔先生在上课最后时刻的情景?(5字之内)(2006·内江卷,这两幅插图分别选自原统编语文教材第一册50页和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51页)

例3.仔细看插图,回答问题。(2006·眉山卷)

①在词中找出与图中A、B、C、D箭头所指的相对应的词句填写在下面。

A  B  C  D  

②图中有的地方同词中的某些词语或客观事实不相符,请指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例4.感人至深的《背影》中描写父亲过铁道的细节描写是“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下面是不同教材中画家为此所作的插图,请比较哪一幅最恰当并说明理由。(2007年四川省“新课程初中学生语文素养评价的实践研究”评价题,插图分别选自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语文教材)(原载北京《语文教学研究》2008·3)

img63

img64

img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