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中考试题分类解析

年中考试题分类解析

时间:2023-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的古诗词鉴赏考题的主要考点有词句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分析、语言品味,有的还考查了朗读节奏划分、文学常识记忆等。第2题考查同学们的语言揣摩和分析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第2题主要以比较异同的方法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

15 2011年中考试题分类解析

一、古诗词鉴赏

【考点透视】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的古诗词鉴赏考题的主要考点有词句理解、情感领会、表达技巧分析、语言品味,有的还考查了朗读节奏划分、文学常识记忆等。在复习中,我们应根据主要考点认真学好教材的古诗词,加强积累运用,在复习时通过科学整理,适当做相应练习,有效地提高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

【典型例题解析】

(一)(河南卷)阅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完成1~2题。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析最后两句诗中的“破”“挂”妙在何处。

【解析】第1题以诗句理解考查作者的诗词思想感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吐露,诗句表面意思是承上句说“我还是像姜太公那样悠闲地在碧溪钓鱼,也许会像伊尹一样乘舟梦日而受聘”,其实表达的是作者“对被重新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仍抱有希望”的思想感情。第2题考查同学们的语言揣摩和分析能力。根据全诗的主旨,从不同角度品味分析两个词语在诗句中的表达作用:一是“破”“挂”富有动感、充满气势;二是这两个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二)(扬州卷)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夜雨寄北》和《芙蓉楼送辛渐》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2.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   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重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回答诗人写“雨”的作用,要结合全诗和诗句内容来思考,虽然诗句出自两首诗,但主要作用相同,可从这个共同点来回答。诗人在诗句中写“雨”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通过雨景渲染气氛;二是融情于景,当然也有借景抒情的成分。第2题主要以比较异同的方法考查考生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题目提示了两首诗的共同点是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然后要求考生对不同诗句表达的不同情感作比较分析,显然要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来分析。根据【甲】诗开头的“君问归期未有期”等诗句和全诗内容,不难看出“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急切与妻子(亲人)见面”的情感;而【乙】诗通过前面的友情倾诉可见,“一片冰心在玉壶”则表达的是“坚守高洁、清白的品格(节操)”的志向。

【常见题型撷英】

(一)(河北卷)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回答1~2题。

1.请就词中加线句子的内容质疑(只提一个疑问,不作答)。

2.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二)(黄冈卷)阅读杜甫的《春望》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1.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    ”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    。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三)(江西卷)阅读唐·马戴的《落日怅望》,完成第1~2题。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

2.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

(四)(眉山卷)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回答问题。

img27

1.仔细观察右边这幅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词中的“倾城”的意思是       ,“为报倾城”体现了当地百姓对苏轼态度是:       

3.从选文中加线的“狂、卷、挽”中任选一个,说说这个词是怎样体现豪放的?

(五)(潍坊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2题。

【双调】

  寿阳曲                  江雪

江天暮雪/马致远               柳宗元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2.(1)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

(2)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题引】2011年全国各省市中考的文言文阅读主要考点有词义理解解释(实词、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理解、文章分析、语言表达分析、词句揣摩分析,有的考题还考查了重点词语注音、朗读节奏划分、文学常识等。我们应从古今差异的特点,根据主要考点认真学好教材的课文,加强积累运用,在复习时通过文言知识的整理,科学训练,有效地提高文言文阅读分析能力。

【典型例题解析】

(上海卷)(一)阅读《捕蛇者说》节选,回答1~3题。

1.上文节选自课文《   》,作者柳宗元是  (朝代)的作家。

2.用现代汉语翻译“谨食之,时而献焉”,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4~7题。

韩魏公知北都,有中外亲献玉盏一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可指,真绝宝也,特设一桌,致玉盏其上,且将用之酌酒,遍劝坐客。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吏将伏地待罪。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谓吏将曰:“非故也,何罪之有?”

4.解释“云耕者入冢而得”中加点的词语。

5.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你)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呢?

B.不是这个原因,(你)有什么罪呢?

C.(你)不是故意的,何必怪罪你呢?

D.不是这个原因,何必怪罪你呢?

6.“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    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7.本文表现了韩魏公         的品质。

【解析】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能力,关键在准确无误。答案:捕蛇者说,唐朝。第2题考查文言翻译句子能力,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要注意:①要恰当补充全句省略的主语“我”;②代词“之”和“焉”的指代内容要准确,特别要注意重点词语“食”在这儿读“sì”而不能读成“shí”,意思是“喂养”而不是“吃”。全句翻译为“(我)小心地喂养那些毒蛇,到了规定献蛇的时间我就把蛇献上去”。第3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要结合全文内容来把握。根据选择“理解不正确的一项”,用比较法和排除法分析:前三项均符合文章的意思,D项理解不正确,因为“随遇而安”的意思是“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用在这儿显然不恰当,文章中的蒋氏和乡邻们的生活困苦不堪,怎么可能随遇而安呢?第4题主要考查对实词的理解能力,要根据全句的意思和加点词语的作用来把握。根据上下文来分析,全句的意思是“(献杯人)说是耕地的人进入毁坏的墓穴得到的”,可见加点词语“云”和“得”分别解释为“说”和“获得、得到”。第5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句子翻译能力,加线句子“非故也,何罪之有”中“何罪之有”和我们所课文《陋室铭》的“何陋之有”同是前置宾语句式,“非故也”的难点在多义词“故”的把握,比较选项提供的“故意”和“原因”,显然取前者,最后确定选择为A项。第6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吏将伏地待罪”的原因,答案应在此句的前面。结合全文可知,并非“坐客皆愕然”,而是“俄为吏将误触台倒,玉盏俱碎”。第7题考查对人物性格品质分析,根据这一语段中韩魏公的言行来分析,吏将误触台倒后,玉盏俱碎,坐客皆愕然,韩魏公本可治其罪,且吏将伏地待罪,可公神色不动,笑谓坐客曰:“物破亦自有时。”因此本文表现了韩魏公“待下宽厚(或宽厚仁慈等)”的品质。

【常见题型撷英】

(一)(北京卷)阅读《鱼我所欲也》(节选),回答1~3题。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为“辩”。③有教材为逗号。④有教材为叹号。⑤有教材为逗号。⑥有教材为逗号。⑦有教材为“乡”。⑧有教材为冒号。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呼尔而与之”。

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二)(重庆卷)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回答1~4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忌不自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朝服衣冠    有时朝发白帝

C.闻寡人之耳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时时而间进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翻译“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和“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3.写批注是品读文章的好方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参考示例,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写批注。

示例: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批注: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邹忌现身说法巧进谏,齐王开张圣听振国威。有善于劝谏的忠臣,有广开言路的君主,何愁不能“战胜于朝廷”?

(1)暮寝而思之。   (2)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邹忌进谏齐王,《出师表》中诸葛亮进谏后主刘禅,他们采用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这对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三)(广东卷)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的节选,完成第1~4题。

宫中府中……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与臣论此事

B.亲贤臣,远小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不宜偏私/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3.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二是“□□□,□□□”。(用原文词句回答)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四)(吉林卷)阅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1.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 代和 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悄怆幽邃    (2)怀民亦未寝

3.《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4.《记承天诗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5.都写于作者被贬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五)(山西、吉林卷)比较阅读《小石潭记(节选)》《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    怀民亦未寝   

3.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4.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5.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六)(江西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5题。

解元,字善长,吉安吉水人。竦眉俊目,曙光玉立,神采铄人,垂手过膝,能百步穿杨叶,号“小由基①”。能以索持犀牛却行②。尝乘骏马驰突贼阵,往返如飞。

初,起兵保安军德清砦③,积功授青涧都虞侯④。建炎三年,诏隶韩世忠,擢⑤偏将军。世忠出下邳,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世忠忧之。元便领二十骑游击,俘其生口,备

悉敌情。俄而复出,敌骑数千四面集,元掷身陷阵,左右鹘击⑥,大呼,声振刀甲。一大酋惊,坠马走,众惧辟易遁去。以功授閤门宣赞舍人。(节选自解缙《太原王传》)

【注释】①由基:即养由基,春秋时楚人,善射。②却行:倒退而行。③保安军德清砦:与下文“下邳”,均为地名。④清涧都虞侯:与下文“偏将军”“閤门宣赞舍人”,均为官名。⑤擢:提拔。⑥鹘击:像鹘一样猛击。鹘:鸷鸟。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敌 骑 数 千 四 面 集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说说“闻金人大至,众心摇愕”的意思。

4.《口技》中写宾客“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是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口技人技艺高超。请找出选文中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5.为了突显人物形象,选文主要写了解元的哪两个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略(原载河南《试题研究·中考语文》2011·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