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面对课改,教材虽旧,中考不能不新

面对课改,教材虽旧,中考不能不新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虽然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多数考生仍使用旧教材,不管用什么教材,在课改强风之下,中考命题者不得不考虑用课改新理念来指导命题。笔者对2005年眉山市语文中考试题进行解读,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面对少数学校进入课改、多数用旧教材,我市明确规定:考试内容以现行课程标准、大纲为依据,注意体现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衔接。这类题容易创新,但如何面对课改中使用旧教材来设计考题还应慎重。

5 面对课改,教材虽旧,中考不能不新!——2005年眉山市语文中考试题解读

目前,虽然我国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推进,但多数考生仍使用旧教材,不管用什么教材,在课改强风之下,中考命题者不得不考虑用课改新理念来指导命题。笔者对2005年眉山市语文中考试题进行解读,但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面对课改,用旧教材却不能不以新理念指导中考

面对少数学校进入课改、多数用旧教材,我市明确规定:考试内容以现行课程标准、大纲为依据,注意体现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相衔接。因为不能等到全部进入课改再实施中考改革,中考改革也不只是教材改革!

1.从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求新——全面性。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全面考查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五大能力,这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此,命题者不光考虑优生,还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把难度定为6∶3∶1。

2.从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求新——多元化。这不是简单的覆盖面广,而是要注意学科价值取向,特别是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如21小题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请根据你的阅读理解和生活体验,向文中的外婆和你熟悉的像她一样的老人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意在引导考生把阅读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

3.从积极倡导学习方式求新——自主、合作、探究。如何体现这项课改的重大举措?主要是给考生相应的自主选择并将实践中合作而得的探究能力展示出来。如11小题为:“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让考生选择作答,显然增强了自主性。又如15小题为:《现代汉语词典》对“华表”的解释为:“古代宫殿、陵墓等高大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柱身多雕刻有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不难看出,这个注释是概括性的,因此选文的某些内容并未写入这条注释。此题要求考生:“请你用简洁的文字将这些内容补充在下面。”要求考生对工具书的注释作补充,这看似天方夜谭,其实只要认真读懂文本,确实有许多内容可补充,这正是体现了探索性。

4.从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求新——开放性。除了答案开放外,还应主要体现在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和领域的横向联系中,尤其要注意密切结合时代,如22和23小题就是结合我市的“建设诗书城”而设计的。

二、面对课改,旧教材的中考不能不用新思路

新理念指导中考,命题也不得不用新思路,从何体现?

1.同一地区课改和非课改可尽量同题中考。如果课改和非课改各自命题,既不符合文件精神,也不利于课改。于是命题者思考为“同一地区课改和非课改多数同题中考”,只要不与使用的教材相抵触就尽量同题或同材料,结果两套题中85%以上相同或相近。

2.逐步淡化选择题。命题应该对大家反感的选择题逐步淡化,即课改题取消选择题,非课改题保留一定数量的选择题。

3.中考要与时俱进。中考虽不赶时髦,但要赶上时代步伐,当然这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且不光从观念上,还要从选择材料和题型设计等多方面入手。

三、面对课改,旧教材的中考不能不选择新材料

要体现新理念和新思路必须从材料选择上求新!命题尽力回避陈旧资料的材料,若老用陈旧材料怎能体现课改和创新呢?本届中考试题的绝大多数材料都是新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甚至包括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都是新的。

1.现代文阅读材料力求回避资料而求新。在确定了本届考查的文体才选取材料,命题者分别从《文史知识》和《名家记人100篇》中选取了张羽新的《说华表》和艾煊的《这双手》,并对篇幅过长的后一篇进行了缩写。

2.文言文阅读材料力求新而不出格。文言文选材求新更难,尤其是课内文言文,命题者用比较阅读的形式,从《晏子使楚》和《唐雎不辱使命》中选取了相应的两个语段,这也算是比只选取一个语段的求新,且相应增加了一定难度。课外文言语段则从苏轼的《眉州远景楼记》中选取,这也许是全国独家吧。

3.语言运用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材料闪亮登场。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应较新,材料从何选取呢?结合新题型,命题者从《白毛女》《三国演义》《格列佛游记》中选,还从我市的地域性资料中选材。从《白毛女》这个传统篇目中选材也算选材新吧。

另外,还选《故乡》的插图来设计考查考生迁移能力的图文题。为了促进学生重视教材,作文提示语则从教材的《背影》《最后一课》《藤野先生》中取材。

四、面对课改,旧教材的中考不能不用新题型

前三方面求新,题型更要创新。命题并不排除传统题型,新事物总是在继承中发展,如选择题、填空题、表述题等仍是沿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

1.生活体验题。传统考题常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很少结合个人的体验。按新理念,命题有意识地把相应的考题与考生的生活体验有机结合,除21小题外,我们还在20和10小题中分别有意识地这样提示考生:“……请根据上下文和你的生活体验,在选文的横线上补写相关的内容。”“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对选文所描述的风俗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2.名著阅读题。这是被不少考生忽略的,现行大纲和课程标准都对此有具体要求,如何考查?既是课外读物就不同于教材篇目,命题采取提示性的考查形式,如22小题为:按照有关“名著阅读”“推荐书目”,我们除了学习语文课本,还应阅读相应的名著,通过阅读名著,你一定有所收获。接着我们有《三国演义》和《格列佛游记》两个示例,然后考题为:请模仿以上的某一种说法,从人物、事件、主题或表达等写出你对下列名著的阅读所得。这样的考查难度有所降低,即使原来不会也可能根据示例而提高,同时也能引起对此的重视。

3.戏剧阅读理解题。针对中考极少考查戏剧,命题设计一个较简单的考题,说它简单,只要读过《白毛女》就易如反掌,若没读过就可能要望“简单题”而生叹了。

4.补充注释题。这也许是大家从来没有想到的题型,工具书的注释还需要补充吗?在命题过程中,命题者对此条注释时,发现它和文章的内容相距太大,于是我们设计了根据所读文章对工具书的注释作补充。

5.语言运用与语文实践活动。这类题容易创新,但如何面对课改中使用旧教材来设计考题还应慎重。除了前面所举的设计的剧本阅读、名著阅读和对联题外,命题还设计了一道集看图观察、运用课文、创新表达于一体的图文题,即24小题,要求考生“仔细观察这幅插画,以闰土为主体,用自己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描述闰土的外貌,描写的内容既要符合课文,也要符合画面。”这几道语言运用题是难而不难的新题型,能较好运用教材,临场有所迁移和创新就完全可能准确回答。

6.加分题。这是面对语文高分难得而设计的,能答好难度较大的题适当加分有何不可?从选拔新生来讲很有意义。如10小题就提示此题为选做加分题。

7.比较阅读题。这种题型难度可能大些,考生必须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阅读材料读懂才能准确回答。如前所举的文言文比较阅读题,这既可克服单一选择课内材料而产生的某些弊端,还可以通过比较分析而考查考生的能力。

8.作文的变化。一是采用选题作文增加考生的选择机会,体现自主性;二是以课文内容作引语而补充半命题作文,引导学生学好教材而具备迁移能力;三是话题作文采用以并列关系的两个词语为话题作文,即“我的梦与歌”,比那种一个词语或只一个中心语的话题作文的难度稍大,对克服雷同作文也很有意义。

五、几点建议

1.不必太担心,但要对课改后的中考有所了解。有的考生担心因为对新中考不了解会导致失误,其实没必要担心,有老师为你把握,命题者自然会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考生。

2.要求得到多方指导,但不能依赖。考生希望得到多方指导是好的,但不管谁指导你,主要在方法上指导,重要的还是个人落实,或者说是积累与运用,因此求得多方指导后,考生自己就应从理解记忆积累和灵活运用等方面下功夫,因为将来总是你上考场啊!

3.重落实,但不拘泥。求落实是好的,但绝不是死记硬背,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更需要灵活运用,如前面所举的题绝大多数都是这样。

4.重能力,但不能忽略功底。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要能力,何必还要扎实功底呢?其实二者相辅相成,要在扎实功底的基础上才谈得上能力,当然具有功底也是一种能力。

5.重教材,又要能跳出教材。有人说中考多数是教材以外的内容,何必再学教材呢?这是一种误解,不论中考怎么改,如何新,有一条是不变的——考题都应根据教材来设计。

6.要有资料,但更要跳出资料。有人说,复习迎接考试就是要靠资料占有,这并不科学,因为有一定的复习资料,可能有所帮助,但较好的命题是会严格控制资料选择的,如本届的命题若想只靠资料就可能会大失所望。(原载河南《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2005·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