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说不小,把握特点就好

小说不小,把握特点就好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凤停下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哪有钱念书。父亲的鼾声响起。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

22 小说不小,把握特点就好

《语文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小说阅读的要求更具体,更科学,更全面,更具可操作性,尤其强调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这种新理念的指导下,中考自然要发生一定变化。

一、常考知识点分析

对小说的考点分析主要依据有三:一是语文教学大纲和课标的相关要求;二是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语文教材和正在全国逐步全面使用的各类课改教材,比较具体的是现行的人教社语文教材的第三册的《记叙文的阅读》和第五册的《谈谈小说》等,从某种意义讲,记叙文和小说密切相关,只是记叙文重纪实,小说则虚实结合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各有特点而已;三是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小说的相关考题的分析。大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

1.现代文阅读的一般能力检测。快速阅读,理清思路,分析结构,理解主要内容,分析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和看法,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记叙文的文体阅读能力检测。记叙的要素和线索,顺序和人称及表达。

3.小说的文体阅读能力检测。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主要是人物、情节和环境三个要素,重点是人物形象分析而理解小说的主题,在分析人物时可以从概括介绍、形象描绘、正面、侧面描写来分析,重点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文学作品的欣赏品读能力检测。能以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启示,对作品作出相关评价,说出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另外,根据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在今后的中考试题中,对小说的检测除了以上四个方面外,选材和设计的考题都可能有新的形式,可能在小说考题中有机地融入一些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检测,还可能有一些探究性的或开放性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甚至可说对也可说不对,但一定要答得符合题意,更要能言之成理且以理服人。

二、典型中考试题题型借鉴分析

一、(2004·贵阳课改卷)同学,下面这篇精美之作,韵味绵长,动人心弦。阅读时须注意:凤的年龄、所处的环境、父亲的愿望、弟妹的期盼……(这些表明了什么?)——(但是凤)先疑惑、后低头、更低头、抬头望窗外、不说话、眼睛明亮炽热、目光坚定、梦亮着(这些又说明了什么?)

灯——梦

我是一盏小油灯。一只破碗,一点菜油渣,一小截棉芯,一点红光,那就是我。每到深夜,我就会给主人带来淡淡的光明。当月亮被大山挡住了,当星星被黑夜藏起来了,我被凤——一位十五六岁的姑娘点燃。我昏黄的光碰撞到石砌的墙壁上,折射出冷冷的光,墙角还有一张比光更冷的父亲的脸。“凤儿,——我和你大伯说好了,明天你就到他的加工厂里去帮忙。”父亲的旱烟在黑暗的墙角里一明一灭。凤停下手中的笔,扭过头来,一脸的疑惑。“你大了,也得为弟妹们考虑考虑。”我分明看见三双明亮的眼睛盯着凤。凤低下了头。“再说,家里也没钱供你念完初中了!”这凤知道,去年遭了旱,今年又闹了水,地里没收成,哪有钱念书。她的头更低了。“女孩子家,嫁个好人家,比什么都强。”凤想起了同村的丽。比她大四岁,从镇上回娘家时,光鲜得很。跟她说话时;丽一脸的满足。但我看见凤低下的头突然抬起,望着窗外延伸向无边暗夜的连绵群山。静夜里传来夜莺的啼叫,——那是大山沉重的呼吸,贫穷、落后、愚昧压得大山喘不过气来,凤觉得。凤一句话都没有说。我昏黄的光抚慰着凤的脸,那是被头发遮住了一半的脸,脸色暗得就像她家的生活,散乱的头发里藏着一双眼睛——比我明亮、比我炽热的眼睛。父亲的鼾声响起。凤双手托着腮,望着窗外连绵的群山,目光很坚定。桌上,是一本书——《我的老师》。那书,隐隐的还有一种猪草的味道。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一盏欲睡的小油灯——我,还有纸上躺着的一首诗——《梦》。夜深了。我灭了。梦亮着。(选自教材外)

1.本文是以谁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

2.凤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里?

3.本文表现了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4.本文在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方面很有特点,请你任选某一方面谈点自己的阅读感受。

【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

1.此题难度较小,答案较明显,小说是用拟人手法,以“小油灯”或“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的,这种以第一人称又人格化的叙述方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更加亲切感人。(考点:人称分析)

2.此题可以通过阅读直接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答案,即凤“生活在贫穷、落后、愚昧”的环境里,理由:从石砌的墙壁、昏黄的油灯和凤无钱上初中等可见其贫穷,从父亲认为女孩应早嫁人和同村的丽的回村等可见其落后,当然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就在其愚昧。(考点:环境分析)

3.要准确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从阅读材料中根据人物的表现而分析,作品中主要分析凤的语言、行动及内心描写等。她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特别是父亲不让她继续读书后,凤疑惑、低头、更低头,她抬头望窗外、不说话、眼睛明亮炽热、目光坚定、梦亮着,尤其是桌上的书,一截铅笔和小油灯,还有《梦》的诗等,这充分说明她“聪明、执著、刚毅”;从充满猪草味的书和她深夜未睡等可见其“深明事理、善解人意”;从她对未来的追求可见其“对理想充满强烈的渴望之情”。这类题不一定苛求所答内容,意思相近即可,但要符合题意,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符合作品的相关内容。(考点:人物分析)

4.有关表现手法可答的内容较多,大致可从两个方面来答:一是从以凤和丽及父亲的对比和环境描写,可见作品“运用对比烘托,侧面映衬的手法”;二是从作品的语言平实并无华丽词句可见“具有质朴简洁、含蓄隽永的特点”。这类题答案较宽泛,不论选择哪方面,只要言之有理,合情理即可,如还可以从作品的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等。(考点:写作手法分析)

二、(2004·内江卷)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问题。

今天上午发生的事情使我认识到卡罗纳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这次我宽恕你们!”(选自原统编教材)

1.文中第一句“今天上午发生的事情使我认识到卡罗纳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了”中“认识”是什么意思?“我”是通过哪两个情节“认识”卡罗纳的?

2.老师称赞卡罗纳“你的心灵真美”,你觉得卡罗纳的“心灵美”包含哪些品质?

3.卡罗纳趁机跟老师交头接耳,咕哝了几句,你知道咕哝的是什么吗?请结合人物性格和上下文,用对话的形式写出他们咕哝的内容。

4.这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任选一点,具体说说你的体会。

【解题思路和参考答案】

1.第一问:这儿的“认识”不同于一般的“认识谁”,而是“我”通过对卡罗纳在这件事情中的表现而“认识、理解”或者说“进一步了解”等。(考点:重要词句分析)第二问:第一个情节是在老师生气地追查几个肇事者而又没人答话时,没有肇事的卡罗纳猛然站起来承认“是我!”而替师生(或大家)解围,第二个情节是在受到老师的夸奖后,卡罗纳并不满足,而是请老师宽恕几个肇事者。(考点:故事情节分析)

2.老师称赞卡罗纳“你的心灵真美”,但并未具体说明包含哪些品质,我们就应根据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而分析,从他没有肇事而猛然站起来承认“是我!”而替师生解围来看,可见他勇敢而善良,从他受到老师的夸奖并不满足,而请老师宽恕几个肇事者可见他宽厚而善良。对人物性格分析宜从主要的方面来把握,次要的可以略去。(考点:人物形象分析)

3.卡罗纳跟老师交头接耳,咕哝的内容作品没有写出来,也不必写出来。考题要求补出来,要补得合情合理,切不可任意想象补充,这就要结合人物性格和上下文,再用对话的形式写出来。如:卡罗纳悄悄给老师说:“老师,请您原谅他们,宽恕他们吧!”老师故意生气地说:“那他们怎么能改正这个错误呢?”卡罗纳看着几个肇事者说:“您看,他们不是都耷拉着脑袋站起来吗?”老师笑了:“我会的。”当然,只要符合题意,符合人物性格和上下文就可以,不苛求语句的表达,能符合外国文学的语言特点更好。(考点:人物和情节分析,也含有开放性。)

4.这篇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确实很有特色,要答的内容较多,考题只要求任选一点具体说说你的体会,故可以选择你最容易把握的一点来答,但主要从人物描写来答。如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而刻画人物性格;又如以卡罗纳和几个肇事者及老师对比而烘托人物;再如以故事情节中人物意料之外的表现而刻画人物,即在他受到夸奖后还请老师宽恕同学而表现他的宽厚等。(考点:写作手法分析,开放性问题。)

【考题分析】从前面的要求分析和所举的两道中考试题,我们可以这样认识:不论是实施课改与否,现行的中考必然会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而设计考题,其次还得考虑现行的教材的知识要求,当然还要考虑当年本地有关考试的要求等。从前面的这两套有关小说的中考试题来看,并未出现超过前面所列的考点,只是强化了开放性问题,如第二题的3、4小题就较突出,这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其他中考试题展示和分析】

(一)(2003·眉山卷)阅读小说《病人》,完成1~5题。

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都表现得异常耐心。

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地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儿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下一趟人照样很多,大概也有十多个,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了7层,其实楼梯口离电梯也就只有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电梯慢慢上行,一位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着下电梯的姑娘掉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那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姑娘要看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浪漫温馨的玫瑰,一枝可以疗伤的玫瑰。

但她没有想到,她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她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还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另一个穿西装的中年人接着说。

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都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1.这篇小小说写“病人”,综观全文,你认为小说中真正的“病人”是谁?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病人”为什么加引号?结合上下文可知这个“病人”不是身体上有病而是精神上有病,故真正的“病人”是“电梯内那位戴眼镜的女士和穿西装的中年人等十余人”,也就是那些只顾自己的,自私的人。

2.小说一般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这篇小小说围绕“她”写了4个细节片段。下面概括了第一处,请概括出其他三处细节片段。

(1)电梯超载,最后上来的人不下去,她主动从中间挤了出去,等下一趟。

答题思路:命题示例系选文第四个自然段,主要是根据大意而概括,概括主要要点是说明事情的缘由和结果,要求概括的系五到七自然段。

参考答案示例:(2)农民大伯不明白什么是“双层停”,她走出电梯送大伯;(3)小伙子弄不清口腔科病房在哪里,她主动指点;(4)急着下电梯的姑娘的玫瑰花掉了,她迅速捡起追了上去。

3.根据这篇小小说的文意和前后语境,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文中穿西装的中年人会怎样说?

答题思路:这个中年人怎样说不由我们任意想象,必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答题,上文的女士在她为别人还花走出电梯后先是关电梯,后是说她的坏话,下文的十余人的恍然大悟是认为“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那么并未作出相反反应的中年人自然与他们是同类说法。

参考答案示例:我也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或我也觉得她像个神精病人等。

(2)“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在这“恍然大悟”的背后隐含着什么呢?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首先要清楚这个“恍然大悟”不是这十余人本身的恍然大悟,而是透过他们的“恍然大悟”看背后隐含的问题,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隐含这些人扭曲的人格、可怕的冷漠、可憎的自私等。

(3)小说的结尾说“大家都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文中对此还有一处铺垫。请摘录文中的语句回答出铺垫之处。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铺垫即在前面部分中对此作相应的铺陈叙述,后面的内容与它相响应而增强文章的表达力。此题可结合前一小题思考,小说以这个结尾来含蓄地点出这些人的本质,那么前面相应的铺垫处即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4.小小说中的“她”与其他人,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些什么呢?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从小说中“她”和电梯内那位戴眼镜的女士和穿西装的中年人等十余人的共同言行,可以看出他们的人格正好相反,也就是形成了反差,那么小说这样对比写显然从两方面来表现人物,即表现“她”的乐于助人和其他人的冷漠、自私等。

5.设置悬念,是小说常用的手法,这篇小小说也给我们设置了多处悬念。你认为这篇小小说的悬念是什么?(任写一处)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悬念的本意是挂念,在文学作品中就是那些读者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关注的内容统称悬念,悬念往往带疑问而引起读者的欲读感。命题以“任写一处”暗示此答案并非唯一,如“她”真的得了什么病?她回来看到自己被关在电梯外会怎么样?真正的病人到底是谁?

(二)(2004·河南卷)阅读下面小说选段,完成1~5题。

【甲】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选自教材)

【乙】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再为商酌。(选自教材)

1.请各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这是要求对情节内容作概括归纳,要根据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事情而概括,可归纳为:(甲)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因中举而发疯。此类题要求符合题意即可。

2.孔乙己和范进都是热衷功名的读书人。二人境况不同,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酒店的人和众邻居对孔乙己和范进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要分析周围人的态度,也就要从文章内容来分析,它既有关人物分析,又牵涉到主题的分析,前者是冷嘲热讽或冷漠无情;后者是趋炎附势或阿谀奉承。

3.孔乙己被摧残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范进发疯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造成二人如此境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分析可知,孔乙己是因偷东西被打;而范进则因中举而喜极发疯;他们两个相同的是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或封建文化的毒害或封建社会的毒害等,意思对即可,不苛求文字。

4.甲段文字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表明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什么?乙段文字创设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场景,表明作者对范进的态度是什么?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这是对环境描写的分析,其实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前者既批判又同情或用作者的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答;后者则是尖锐的讽刺,无情的嘲弄。

5.(甲)(乙)两段文字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请从上边两段文字中摘抄一例你最为欣赏的动作或语言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

答题思路和参考答案:这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但要从人物描写方面来举例并从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作欣赏性分析。例如: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语言描写,表现了孔乙己自欺欺人,死要面子,迂腐可笑的性格特点。又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范进热衷功名,利欲熏心的性格特点。

【其他中考试题展示分析】从以上其他的中考试题展示来看,仍然没有超出我们所列的有关小说的考点,只是在选材和考题设计上有所变化,如第二题的教材内文章的比较阅读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一点,不要因为大多数阅读材料选自教材外而放弃了对教材文章的学习,一方面我们要从课文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若不注意这个问题,出现这类考题你自然会吃亏的!其实,只要我们能掌握好教材有关小说的知识,管它教材内还是教材外的文章,有何惧哉!

【备战中考】根据以上分析,面对新旧教材交替,其实应该说是逐步实施课程改革后的2005年中考,对于“小说”这个内容我们该怎样备战中考呢?

1.把握考点。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小说的特点和前面所列的常考知识点而把握,弄清楚小说的每一个考点有哪些知识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学习,做到考前心中有数而沉着应对,在考场上则应注意直接用考点检测或间接用考点检测,即准确应对一般性的检测题和一些有所变化的题,如后面的考题中就有几个小题属于间接性的,或者说是变型题,其实就是含有一定的探究性或开放性。

2.掌握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首先是掌握一般的现代文阅读分析和对文学作品欣赏分析的方法,提高能力,掌握相关知识。平时学好教材中有关记叙文和小说的知识,当然还要科学地区别这两种文体。用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指导教学——得法于课堂而得益于课外,即在课堂上掌握好相关知识,提高相应的能力而用于阅读分析教材内外的小说。

3.提高悟性。语文的阅读分析和感悟能力往往是从实践中而来,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强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大语文学习,加强综合性的学习,从而提高个人的阅读能力,在阅读分析时,有个人的独立见解,能阅读各类文章,能应对各种类型的考题,能有机地结合考试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加强对开放性问题的分析理解,强调言之成理。

4.强化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规范考试的训练,从心理上和应试技巧上战胜考试,从审题到答题,从书写到检查,都要加强训练而提高,特别是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答题,如何对待不同题型,如何灵活运用考点,如何把过失性失分降低到最低点等更不可马虎。

5.加强复习。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考前必要复习,根据小说特点,相应搜集本地和外地的相关中考试题,还可适当看一下相关的高考题,并作相应的整理和练习,重点是发现自己的不足而查漏补缺,还可以做一些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练习,甚至还可以在复习提高后,可以自主、合作性地从课文中或从教材以外选一些小说,然后对照考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这类练习题最好是比一般的考试题宽泛些,然后互相练习讨论答案,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集思广益,全面提高,到考场上就能从容应试而充分发挥了。

【仿真拓展训练】略

(原载山西《学习报·中考版》2004·42、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