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痴情守望儿童

痴情守望儿童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万竹小学,是教育者用教育理想为支柱的,是教育对生命的支撑,因而办学形神兼俱,建校仅仅8年,一所面向贫民子弟的小学校,1919年,就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之一。师生们硬是用手抬肩扛,到1945年10月,率先完成了初步整修,元气大伤的万竹小学又开始了新的教育旅程。

痴情守望儿童

1911年2月,在万竹山房的废墟上,走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男的是哥哥,叫李廷翰,地理学者;女的是妹妹,叫李廷慧,刚从日本女中毕业不久。他们受上海市政厅委托,在这六亩七分地的废墟上建起了上海第一所市立小学,取名上海市立万竹小学。

学校建好了,哥哥花完了毕生的积蓄,最后只能告别钟爱的教育事业,去商务书局工作;妹妹的身体已经弱得不能再弱了,这位中国历史上为数极少的女校长,仅仅走过了38载春秋……

万竹小学,是教育者用教育理想为支柱的,是教育对生命的支撑,因而办学形神兼俱,建校仅仅8年,一所面向贫民子弟的小学校,1919年,就被国民政府教育部评为全国11家优良小学之一。

教育与时代同呼吸,与国运同兴衰,在动荡的年代,中华大地已经放不下一张宁静的课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动荡的时代,办学是没有安全感的。1937年8月,战争的隆隆炮声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日军在老城厢燃起战火,学校一夜之间被敌军占领,成为敌军的军营和赌场。为了学习,为了生活,为了不向伪政府登记,教师和学生随着难民逃到租界,四处奔走寻找合适的房子,租房办学。

复兴中路的“比德小学”、威海卫路的“民智小学”、合肥路的“新德小学”都曾经是“万竹小学借读处”。为避日军接管,又租用重庆南路口民房、陕西路进贤路民房等地以“私立阜春小学”为名隐蔽办学,并且管理上仍延用万竹旧制,尽管学校分散在各处,尽管学习地点经常变化,老师们还是坚持教书,学生们仍然坚持学习。

在辗转中坚持办学,办学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此时,老师不顾生命安全,在上海的各个角落全力寻找着学生的可栖之地,此时师生关系,超越了亲情、博爱与信任,成为牢固的精神纽带,师生是用生命在延续着学校的生命,续写着万竹的历史。

抗战结束后,当师生们回到老城厢时,学校改变了模样,铁扶手、铁栏杆都已被拆除,课桌椅烧成了焦炭,垃圾如山,一片狼藉。师生们硬是用手抬肩扛,到1945年10月,率先完成了初步整修,元气大伤的万竹小学又开始了新的教育旅程。

历经战火考验,维系师生之情不仅是知识,更是生命相依般的支持,进入相对平稳的社会环境,这种教育情感,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全部显现在小小校园之中。教师爱着学生,勤勉地教学,全面地关心孩子的生活,一如对自己的孩子,学生喜欢着学校,努力地学习,渴望着长大,有妈妈一样的老师,这个学校和家一样好,甚至于超出自己家。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了极好的教育效果,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美誉,蒋经国蒋纬国等一批望族子弟也成为了学校的学生,一度戴上了贵族学校的“桂冠”,成为“上海小学之最优”。

万竹的历史,告诉人们,名校不是生而“有名”,而是师生们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如自然界有“荒”、有“盛”,需要有志者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乐观精神去面对、去创造,以正直坚毅之精神去“坚持”。小学校,一贯淡于生源之争、分数之搏,专注于课堂的研究、队伍的经营。以“爱孩子”为原点的质朴情感,是促成万竹成长的最宝贵的精神力量,这启示着我们用万竹的正直与坚强办学校,用爱的情怀去育人,老校百年经历,凝聚而成的精神财富,对学校的持续发展弥足珍贵!

——杨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