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想说爱你不容易

孩子,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资料统计,当代社会,日本孩子的心理素质位于世界第一,这与他们推崇的“挫折教育”恰成正比。老人们接送孙辈风雨无阻,送进校门时殷殷嘱咐,接孩子回家时在校门口翘首期盼,爱孙之情溢于言表。爱孩子是一门艺术,想说爱孩子可不容易。选择不同的爱心是选择不同的命运,这种选择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错误的爱绝不仅仅是教育过程的一种失败。综观世界,教育兴则国家兴,无论哪国哪族,教育无不密切关连着兴衰。

孩子,想说爱你不容易

杨 炯

师爱,教师生命的灵魂,善待学生的源泉。

因为爱,所以执著,多少教师不计辛劳,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因为爱,所以无悔,一曲曲深情的园丁赞歌感人肺腑,一则则爱生如子的故事催人泪下。

师爱无私,师爱无敌,然而,我以为,作为现代教师,善待学生,仅仅有爱是不够的。有人说“教育是池师爱为水”。确实,爱的力量无法估量,缺少爱的教育犹如无水之池,但谁又能想象,缺少教育的爱将会孕育出什么呢?

20世纪50年代,美国就曾盛行“纵容的民主主义”理论,把管教孩子的责任降到最低限度,甚至任何形式的惩罚都被认为是有害的。结果,造就出来的不是美国历史上最民主的一代,而是美国历史上最迷茫的一代。事实证明,那种忽略了教育职责,对学生“因为爱所以爱”的师爱,除了表达个人的爱心善意之外,实在不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什么益处。

有资料统计,当代社会,日本孩子的心理素质位于世界第一,这与他们推崇的“挫折教育”恰成正比。日本人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他们认为,要使孩子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就必须让他从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练。除了让众多中国家长觉得匪夷所思的幼儿冬锻训练外(每逢冬季,幼儿园的孩子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摸爬滚打),更与中国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日本的不少中、小学还兴起一种“穷留学”之风,即让出身富裕家庭大城市中小学生到偏远的穷乡僻壤接受艰苦的生活训练。

关于教育,我中国古代提倡的是“严师出高徒”,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千百年来传诵的也都是“梅花香自苦寒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励志名言。进入现代社会,许多客观条件和人们的行为方式及思想观念都有了转变。这早已不是一个提倡“严师出高徒”、讲究“师道尊严”的时代,社会追求的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教育氛围,提倡的是教师的服务意识,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这样的蜕变需要过程。事实上,确实有一部分刚从“棍棒教育”、“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青年教师,还未品尝到素质教育的快乐,又进入了溺爱教育的歧途。本着“服务意识”,唯“童心论、家长说”,将无尽的爱心善意和“爱的服务”实施在孩子身上,并为自己制造了一个天大的谎言:孩子的一切优秀品质都可以由教师的爱心培育出来的,教师只要为孩子献出了全部的爱,就能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就能使教师的崇尚形象永远树立在孩子的心目之中。于是,爱得缺乏原则缺乏理智。对孩子的要求、家长的提议,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律无原则地迁就满足,把孩子的缺点也当成优点来爱。

听钱源伟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北大新生报到时,一位从偏远农村来的男生和他父母走在校园里,父亲挑着沉重的行李担子,母亲肩上背着包裹,手上还捧着一大袋物品,高高大大的儿子两手空空地走在前面。突然,有物品从母亲手上滑落,父亲请儿子停下来帮忙捡一捡。出乎意料的是,儿子却傲慢地说:“我不乐意!”这一幕发生在一流的高等学府北大,让在一旁目睹这一切的教授震惊。我们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我们尽其所有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的爱,收获的却是冷漠与自私?

也许这只是个案,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每当上学放学的时候,在一些中小学门口总围着许多家长接送孩子,其中一部分是满头白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们接送孙辈风雨无阻,送进校门时殷殷嘱咐,接孩子回家时在校门口翘首期盼,爱孙之情溢于言表。而我们的孩子呢,对老人叮嘱往往显得颇不耐烦,放学时将书包往老人手中一塞,连个招呼也不打自顾自蹦蹦跳跳走在前头,有时嫌来接晚了或其他什么原因,对老人责怪抱怨,而老人们往往对这些小皇帝小公主们赔笑道歉,有一些家长甚至还走到教室代替孩子做值日、出板报……试想,这种家长奴隶化孩子贵族化的爱孩子方式,谁能保证将来不会培养出千千万万个“北大的不乐意”呢?

曾关注过湖南卫视的一档青少年心理辅导类的节目——《变形记》,深有感触。这档节目让一个生活在发达城市、家境优越又有行为偏差的孩子与一位生活在偏远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交换生活空间,为期一周左右。无一例外,“变形”前,那些生活优越的城市孩子都是顽劣不堪、自私无情,逃学、自闭、打架、吸毒、通宵达旦上网吧……甚至要拿刀砍杀父母亲人,学校、家长已经对他们几乎到了束手无策的地步。经过艰苦环境中的一周生活,又无一例外,所有这些曾像野马般难羁的孩子都落下了眼泪,解开了心结,甚至懂得了对他们的临时爸妈跪地谢恩。究竟是什么转变了他们呢?这些孩子在原先生活的优越环境中不缺物质也不缺乏爱,他们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对孩子教育比较重视;他们原先就读的学校也是市区重点学校,对这些问题少年教师也不可谓对他们不关心。主要的问题是,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爱得缺乏艺术,没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爱的共鸣。而这些被爱宠坏的孩子到了举目无亲的艰苦环境中,当他们体验到每喝一口水、吃一口饭都要付出汗水和泪水的时候,别人给予他们的一点一滴的帮助都令他们满怀感恩之情,所谓“环境造人”,大抵如是!

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爱孩子是一门艺术,想说爱孩子可不容易。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千万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由原先任意塑捏的泥团变成谁都碰不得的刺猬。如何爱,如何让孩子体验到爱,这才是关键所在!

作者的话:

选择不同的爱心是选择不同的命运,这种选择既是个人的也是民族的。错误的爱绝不仅仅是教育过程的一种失败。历史并未许诺给中华民族辉煌的未来。教育,实在是件大事情。综观世界,教育兴则国家兴,无论哪国哪族,教育无不密切关连着兴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的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爱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