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过程和分析

过程和分析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通过对长城的深入探究,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师生们从了解、认知,到对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并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知道了中国拥有27处世界遗产,数量占世界第三,还有31处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六国统一于秦时,秦王嬴政才39岁。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正确看待世界文化遗产增强了同学们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分析

主体探究应该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探究实践中体会知识的形成与产生的过程,通过生生、师生的合作,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学会了解关注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行探究,教师以一个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的身份融入到探究中去。

1.直面文化遗产,呼唤探究意识

“自然界中有一些叫人叹为观止的地方,如大峡谷、尼加拉大瀑布和喜马拉雅山等。但是人类创造了各种足以与它们媲美的奇观,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这是一堂语文探究活动课上学生们的开场白。会上,学生们交流了人类创造的奇观,从古代的建筑讲到现在的楼宇和桥梁。面对这些奇观,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强烈地震撼着他们的心灵。教师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交流过程中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生议论的焦点,以任务驱动的策略启发学生,激发了同学们潜在的探究欲望,让他们带着研究的目光,把对世界奇观所产生的兴趣和好奇转化为问题意识,整理出可供探究的课题:如何看待“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较好地发挥每个队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我让队员自愿组合。在建组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共同的探究目标走到一起。学生们分为5组,每组5~8人,组长由学生们民主选出。学生们还饶有兴趣地给自己的小组取了名,如“探古”、“远征”、“梦幻”、“星光”等。

2.聚焦探究内容,引发探究主题

创新需要知识,任何一种创新都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性的发展为前提的。“EPD”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体探究过程中的帮助者、促进者。世界文化遗产蕴涵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广,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积极行动起来,通过信息的搜集来发现或形成问题,然后对现象或问题进行探究,并学会如何寻找合适的工具去猎取所需要的知识。

例如,学生们在探究长城时,觉得需要了解的内容很多,并提出了许多疑问:为什么要建造长城?怎样建造长城的?哪几个朝代造过长城?长城横跨多少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与长城相关的故事和它的象征意义等等。众多问题困扰着学生。这时,教师既没有急于求成,也没有给予任何框框和过多的干涉,而是充分调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能力,让他们通过对信息知识的汲取、内化和筛选,归纳出探究的具体内容: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国的骄傲?为什么长城至今屹立不倒?为什么历代帝王都修筑过长城?还鼓励学生大胆畅想,对问题的研究作多种假设和猜测,引导学生们在归纳、分析、综合中边思考,边实践,然后,整理出自己感兴趣的探究主题:中华民族的骄傲——万里长城。学生通过对长城的深入探究,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

下面是各小组的演示文稿的具体探究内容。

img13

3.分享研究成果,产生价值认同

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师生们从了解、认知,到对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并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知道了中国拥有27处世界遗产,数量占世界第三,还有31处被列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它们都是古代人民创造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此外,每个探究小组以各种形式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有PPT演示文稿、网页制作、纪念品展示、照片印证。学生们还根据自己探究的课题,撰写调查报告和小论文。很快,《不倒的长城》、《“世界第八奇迹”——秦陵兵马俑》、《神秘的狮身人面像》、《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一一诞生了。这些研究成果的展示和分享,使学生们在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对其蕴涵的文化价值和存在的社会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小论文的撰写延伸了本次探究活动,提升了探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附学生小论文1:

“世界第八奇迹”——论秦陵兵马俑

我们梦幻小组对西安的秦始皇兵马俑产生了兴趣,做了一系列的调查。我们从秦俑的大、多、精、美,和它的代名词“世界第八奇迹”来了解它。在课后,同学们收集了许多关于秦俑特点的资料。我们小组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究:

1.秦始皇为什么要造兵马俑?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并加入合理的想象,答案是: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13岁登基时便已开始修筑自己的陵墓。六国统一于秦时,秦王嬴政才39岁。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全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上,达到高度统一。他非常喜欢统治军队,所以死了还要在地下建造庞大的军队来保护他。为什么只有秦始皇有兵马俑,而自古的三皇五帝却没有呢?同学们也想象了一下,猜测是因为当年秦始皇把制造兵马俑的器械都埋藏在秦始皇陵里,使别人再也不能造出新的兵马俑。

2.秦始皇是如何建造兵马俑的?我们在一本书上查到,即以塑为主,模塑结合,分件制作,精雕细刻,绘彩,入窑烧制。秦俑“大、多、精、美”,堪称世界雕塑艺术中的珍宝。

3.应不应该挖出另外埋藏的兵马俑?同学们在讨论中产生了分歧,有的认为该挖,有的认为不该挖。

大家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正确看待世界文化遗产增强了同学们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次探究很有意义。

——梦幻小组成员

教师评价:

梦幻小组在探究秦陵马俑时,作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从不同层面丰富了“世界第八奇迹”的具体内涵。同学们将兵马俑的有关信息概括地作了介绍,不仅让“观众们”了解了兵马俑,还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梦幻小组的探索让我们懂得世界文化遗产是认识人类历史的窗口,人人都要保护好它们。梦幻小组将在活动后继续讨论兵马俑的话题,力求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附学生小论文2:

神秘的狮身人面像

我们星光小组的研究课题是“狮身人面像”。在研究“狮身人面像”时,我们遇到了种种困难,但我们团结合作,在网上、书上寻找资料,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答案。

由于漫长岁月的无情洗礼,狮身人面像的面部外层的红色胶泥大部分已剥落,皇冠、圣蛇、长须也都不翼而飞。它的鼻子深陷,胸部和全身“肌肉”松弛,斑斑驳驳,遍体鳞伤。项圈和彩绘无影无踪,只剩下头顶上一道四方形的固定皇冠的深沟。

近期的新发现是在狮身人面像上发现了被洪水侵蚀过的痕迹,和文献中记载的“非洲大洪水”相吻合,若此发现为确,则将是又一个重大发现。因为“大洪水的”发生时间要远远早于金字塔的修建时间,也就是说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是不同时期修建的,不是一直如人们认为的由卡夫拉王所建,而是由比古埃及更久远的文明所建,这无疑又是一个千古之谜。

我们研究“狮身人面像”是从“狮身人面像与金字塔的关系”、“狮身人面像的特点”、“狮身人面像与星座、藏宝图的关系”这三方面来调查的。在探究狮身人面像与星座、藏宝图的关系时,在网上、家里的书里始终找不到答案,最后是在宝山图书馆里找到答案的。

我们在讨论狮身人面像的组成部分——蛇、牛尾、皇冠、鼻子等为什么会不见的时候,意见有了分歧,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位同学讲这是因为长期的日晒雨淋,是风化作用,把它比较突出的地方给毁掉的。另一位同学说是拿破仑带领军队侵袭埃及时用炮火打掉的。另一位同学却反驳地说,历史上曾记载过,它们早在拿破仑以前就不见了。还有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说这应该是水的作用,因为有科学家觉得狮身人面像上的痕迹是被洪水袭击后留下的,这又与非洲大洪水相吻合,所以这狮身人面像在很早就有了,不是卡夫拉王所建,更不是什么拿破仑轰掉的……我们议论纷纷。最后我们觉得被洪水袭击的可能性较大。

4000多年来,狮身人面像就像一名忠于职守的卫士,匍匐在卡夫拉金字塔前,天天凝视着旭日东升,默默无语地观察着人间的沧桑巨变。也许,我们不应该再在历史的谜团前踯躅徘徊,而应该迈开大步,大胆地去探寻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真实。

——星光小组成员

教师评价:

星光小组的成员在探究“狮身人面像”遇到困难的时候,懂得互相合作,运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在讨论问题发生争议时,大家各抒己见,合情合理地进行想象和猜测,从而激发了他们探寻历史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执著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