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育力量浸润童心视频

德育力量浸润童心视频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的思想、追求都有所变化,很多以往没有遇到的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德育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动中,德育应该浸润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校的余慧斌校长作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浸润”的发言。这是在会议及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德育浸润”的命题,引起了教育界同行的广泛注意。《上海教学研究》全文发表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浸润”的文章。

三、课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经济建设的繁荣和信息量的成倍增长,我们发现很多人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人们的思想、追求都有所变化,很多以往没有遇到的问题不断出现,特别是德育问题层出不穷。

而现在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体现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在学校,学生们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有的学生因此还形成了“双重人格”:他可能已经掌握了道德的有关知识,但却同样会做出某些不道德的行为。

造成目前学校德育这种知行脱节局面的重要原因,著名专家朱小蔓认为,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情感在德育中的价值。现行的学校德育目标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而没有注重他们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即使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考查,我们也往往是采取简单的量化方式,如学生为老师办公室打了几次开水,打扫了几次教室等。而对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并没有真正作为学校的德育目标之一而得到关注。

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小学的德育之路在何方?

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学校一直关注德育。多年的人格教育研究,让我们再一次深刻地认识到今天的德育不能仅仅是落实在认知上了。德育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动中,德育应该浸润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我们提出了“浸润”一词。

我们认为,德育的本性在于培养有社会生活能力、有主体精神、能主宰自己的“人”。个体的德性形成,是不可能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而实现的。道德要从外在于个体的规则系统转化为个体的内在信念,灌输与说教已被实践证明都是没有后效的。对于个体而言,其道德知识能否成为道德观念,主要取决于其情感的认同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体验与感悟。德育,应该回归学生生活,融于日常生活,让思想教育的内容渗透于生活,形成一种具有辐射力的环境,让学生浸润在其中,真实感受、领悟,自觉意识到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淡化说教,强化学生自己体验与感悟。

2004年秋季,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教育的通知(中央18号文件),市科教党委、市教委召开“深化课程改革,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场会。我校的余慧斌校长作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浸润”的发言。这是在会议及文献中第一次提出“德育浸润”的命题,引起了教育界同行的广泛注意。《上海教学研究》全文发表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浸润”的文章。

2006年,“德育浸润”课题被上海市教委科教处、上海市教科所确认为市立项课题,与此同时成立课题组开始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