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动的才是快乐的

主动的才是快乐的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研—说—做”模式的研究,伴随我们的是许许多多的困惑与挑战。集体智慧碰撞出的火花让老师们茅塞顿开,一位调入学校不久的老师曾经对我这样说过:以前根本不明白校本教研是怎么回事,来到双语之后,才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人人参与的发现、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不学习研究还觉得不错,越学习研究越觉得一片空白,面对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我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

(三)主动的才是快乐的

担任语文教研工作的时候,经常深入学校听课,也亲历了不少教师的成长过程,我深深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环境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科研兴校”真正依靠的应该是我们的老师,而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老师。但是,铺一条实效的科研之路,却不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制度的约束、评价的引领或许能让老师们准时地参加教研活动,但收效毕竟是微小的,我们必须点燃的是老师们发自内心的参与研究的热情。

1.培植教研文化的土壤

刚来到学校,我就参加了语文学科的一次评课活动。全校三十几个语文老师同评一节课,中层领导说完了,教研组长说,教研组长说完了,普通教师说。似乎是在为课堂写赞歌,优点一大堆,缺点却是含糊其辞,甚至无关痛痒。我坐不住了,评课固然要发现优点,但缺点是不能避而不谈的,甚至应该是我们自己关门评课的重点。我让继续挖空心思找优点的老师停下来,然后改变评课方式,由口头评课变为书面评课,要求每人至少发现一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10分钟后,我逐份阅读老师们的评课意见,发现他们观察课堂的能力并不弱。是什么让本来很有意义的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我带着思索和担忧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两周后,我找到了答案:

1.教科研是学校分管领导的事,教师没有研究的内驱力,教研只是按要求完成的表面文章。

2.课堂研究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缺少高效教研的支撑点,难以形成教研的合力

3.研究形式机械单一,教师受益不大,参与热情自然不高。

面对现状,我知道“头疼医头”的策略是治标不治本的。要想激起教研的热情,我必须人为地给老师们制造研讨的饥渴,让他们自发地俯下身子做研究,真正成为校本教研的主人。很快,生命课堂的架构,“读—研—说—做”模式的探究过程成为学校教研文化衍生的土壤。我们通过科研指导课堂改革,提升教学实践;又在课堂改革践行中,丰富发展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效教研伴随着高效课堂如春风扑面而来。拥有了科研载体的老师们终于成为学校教科研舞台上美丽、从容、热情的舞者。

“读—研—说—做”模式的研究,伴随我们的是许许多多的困惑与挑战。改革需要“洗脑”,更需要“充电”。面对课改过程中出现的棘手问题,老师们急切地想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自发地购买相关书籍,主动地寻求理论支撑,并进行理性思考。渐渐地我发现,学习研究已经成为老师们良好的工作习惯。

老师们一改以往的做法,都自发地对每一节课反复打磨,先是教研组研究确定授课内容,大家一起献计献策,提出授课方案。然后确定1~3名授课教师,在平行班讲授。当一位老师讲完课后,大家评议,找出不妥之处,拿出改进意见,再讲,再修改,再讲。通过“磨课”磨炼了教师的教学技艺,提高了课堂效益。英语教研组的李敏老师在教研日记中写道:

第六周是忙碌的一周,为了准备公开课,我分别在不同的班级试讲了三次,每一次都有英语组同事们听课,而且在课后进行了评课。通过教研组的反复打磨,我对教学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教学重点更加清晰了,课堂活动设计也丰富了很多。我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了英语句型的练习,加强了对重点单词和句型的反复训练,把游戏引进课堂,使孩子在快乐的活动中学以致用。公开课上学生们自主参与的热情,合作学习的高效赢得了不少赞许的笑容,我的课也在“千磨万击”中渐渐走向成熟。

各教研组还针对听课反馈的情况,组织教师重点就“学案设计如何体现实效性”“集体备课怎样进行更有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通过深层次的讨论,教师们达成了共识,很多影响课堂高效的问题得到破解。有一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道:

近期全校性的教学研究大讨论,我快乐地融入其中,收获颇深。尤其是对“课堂上如何提高小组讨论、交流的有效性”这个问题,我从中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训练好组长和优秀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促使组内充分交流。其次,讨论、交流的内容因学而定,不流于形式,自学时间充分,一般应大于交流时间。再次,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会学生善于抓重点。最后,老师随机参与点拨指导,根据难易程度调控好讨论交流的次序和时间。同时,评价激励措施要跟上,时刻激励着学生爱学、乐学、会学。通过行动落实,我感到这些办法既有效又管用,为我深化课堂改革助了一臂之力。

对于教师而言,这些教研活动就如一场场及时雨,滋润着心田。一个月过去了,我惊喜地发现,原先“掉队”的教师赶上来了,课堂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正是课改缔造了我们学校的一种特殊的教研文化,这是一种合作研究的文化,一种团结凝聚的力量,一种奉献创新的精神!正如一位教师在诗中所言:

用绽放在深秋的笑容,
携您前行的脚步;
用萌生在心底的感动,
牵您耕耘的旅途;
用璀璨在前方的梦境,
引我们风雨同行。

现在,参加学校举行的教研活动,我时常被老师们的热情所感染,被老师们的激情所感动。集体智慧碰撞出的火花让老师们茅塞顿开,一位调入学校不久的老师曾经对我这样说过:

以前根本不明白校本教研是怎么回事,来到双语之后,才知道校本教研就是教师人人参与的发现、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过程。不学习研究还觉得不错,越学习研究越觉得一片空白,面对实实在在的校本教研我主动快乐地参与其中。

2.草根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学校中层不乏年轻有为的闯将,在课改路上他们都是能独当一面的领军人物,但我不希望学校的教科研成为少数人的舞台。我们把中层领导定位在点拨者、同行者、提升者的角色,让教师成为科研的主角,因为来自实践的草根研究是最有成长活力的,也是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对很多教师来说,搞教育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课堂上出现的“小现象”,冒出的“小问题”,发生的“小故事”,都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这种不要求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小视角研究,好操作、有实效,让老师有亲切感,容易激活教师思维。

img40

课堂问题征集活动

“课堂上噪音越来越大,小组间相互干扰。”

“学生自学不够深入,导致合作探究不够高效。”

“学生重复展示浪费时间。”……

这是新学期开始不久的课堂问题征集活动上老师们的发言。针对这些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又提出了“草根行动”的研究策略,并建立了问题认领制度,让教师个人或以教研组为单位认领一个问题作为自己的小课题研究,并定期举行阶段性研究成果交流会,加强教师之间的切磋,实现智慧的共享。围绕着小课题研究,我们也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校本研究活动。“与同事对话”,就课题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切磋交流,解疑释疑。“与大师对话”,就课改中的热点、难点、困惑向专家求教。“与课堂对话”,就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见解进行广泛的剖析会诊,形成共识并付诸实践。“与课例对话”,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针对课例反思探讨教学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用课改的视角进行理性评析。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学会了反思、探询、研究,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去验证、理解、关注,进而发现、提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流,实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新手到专家的飞跃。教师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李芳老师曾带着“是谁偷走了学生的时间”的研究主题进行观课,跟同教研组老师一起给常态课“把脉会诊”。一个周的“小问题”研讨,她终于找到了高耗低效的原因:

第一,自学意识不强,懒散偷走了时间。自主学习时,不少学生往往面对学案不是急于展开学习,而是磨蹭半天才开始。学习时因为监督力度不够或评价不到位,学生边玩边学,消磨时间。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不深入思考就随意求助的现象非常普遍,时间就在学生并无多大意义的讨论中过去了。

第二,合作效率不高,跑题偷走了时间。合作交流中,学生不能紧紧扣住讨论任务,时常出现偏离主题而又争执不休的现象,浪费了很多时间,主要问题却没得到解决。

第三,展示重复太多,废话偷走了时间。在课堂展示环节中由于学生展示的语言不够精练,逻辑性也不强,导致别人在听讲时产生歧义和误解,一个问题在不停的补充和纠正中被翻来覆去,或者彼此不会谦让,争抢浪费了时间。

img41

小策略研讨活动

一个个小问题的破解又为我们积淀了一个个小策略,小策略又指导着我们的大课堂。老师们体验着在教研这片沃土上自己耕耘、播种带来的快乐。

教研是有故事的,课堂也是有故事的,班级就更有故事了。小故事往往蕴涵着大道理。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组织开展“我讲我的课改故事”演讲比赛。我们不仅讲故事,分享故事,还对故事中隐含的问题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观察。老师们又一起从故事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共同找出应对策略,通过校园网跟大家分享。小小的故事有效引领教师的发展,时常生成令人意想不到的大智慧。杜心静老师用短短的一个小故事让我们发现课堂参与、均衡的重要。

“一个人的精彩”我们不要

杜文竹是个聪明的女孩,思维敏捷,大胆泼辣,口头表达能力强,课堂回答问题积极,这是我欣赏她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以来,杜文竹在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得到了充分肯定,这个女孩组织领导能力强,可以说是个称职的组长。

又一节语文课,学生小组内交流,我站在离杜文竹小组不远的地方,听到他们小组在争吵。我仔细听了听,原来王伟要发言,杜文竹不让,两人就争吵起来了。我本来想上去制止,心里一动,又不动声色地观察起来。看得出杜文竹在小组内有着绝对的权威,小组同学都要听她的,她让谁发言,谁才能发言,但大多数发言被这个喜欢表现的女孩包揽了,别的同学基本没有发言的权利,她在小组成了绝对的霸主。我皱了皱眉头,这种局面不是我想要的,我没有说话,对这个小组多了份关注。课堂展示环节,杜文竹回答问题很积极,她思维敏捷,总能抢先回答问题,而且起来发言的时候,她从来都不谦让,大多数时候是别人让她。

看到这种现象,我不由得沉思:小组合作学习,给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每个同学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们希望每个小组都有那么一两个同学,在组里起到领头雁的作用,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但是,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不是优等生在唱独角戏。我们希望每个同学都有这样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学困生更应该得到这样的锻炼。

一个人的精彩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满园芬芳。

小问题、小故事都是与反思并行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教师成长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近几年来,我们坚持“让反思成为习惯,让反思成为文化”的理念,提出了“每日一反思,每周一总结”的要求,引领教师认真反思教学实践,冷静思考教学疑难,积极探索一系列改进办法,从而进一步充实自己,提高教学水平。

长期的积淀、反思也成为学校的一大亮点。老师们的教学反思,形式各异,内容鲜活充实。有的写“课后思”,即一节课下来的总结思考,写出了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有的写“周后思”或“单元思”,即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的反思;有的写“月后思”,即对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不管是哪一种教学反思,大家都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在整个教学中的亮点、不足和困惑,特别是对自己的短处和问题进行认真的剖析,提出改进的办法与措施,不断地发展创新。

课改初期,我们采用反思记录卡的方式进行反思,每周我都会细细地读,有选择地认真点评。我发现当优秀的反思被作为范例在我们研讨活动中传阅或讨论的时候,写反思的老师是非常有成就感的。虽然他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思想还不够成熟,但哪一篇不是老师们用休息时间敲打下来的,哪一篇不闪烁着教育智慧的光芒?我决定把这些记录着老师们课改足迹的反思成果结集出版,并且像正规报刊一样给老师们发稿费。这样除了实现智慧共享、相互促进的目的外,我还希望让每一位老师体验到反思带来的成就感。现在,反思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工作习惯,成为一种研究文化。“在反思中进步,在反思中成长”已成为全体教师对自己的一种内在激励。

通过反思——调整——再反思——再调整,老师们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能全面而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激活了教学智慧,提高了课堂效率。科研部张媛主任曾对教师的反思工作做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总结:

反思的过程是漫长的、痛苦的,却有着化蛹成蝶的喜悦。作为恒涛双语实验学校的教师,我们有幸亲身体验着反思的苦与乐。我们栉风沐雨,走在研究的大路上,伴随我们的是许许多多的困惑与挑战,然而我们却因为有反思为伴走得洒脱,走得自信。我们用反思记录课改的足迹,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同时又指引着自己的行为。跟传统课堂比较着思考,我们知道要学会扬弃;结合教育理论思考,我们知道知识的建构远比知识的堆砌重要……反思让生活更加充实,步履更加从容,反思给我们的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每一名教师体会到了教学的幸福和快乐。

人到中年的我不是很喜欢网络,但我却天天登陆我们的校园网。看着这些活跃在校园网上教科研的主人,浏览着老师们的教研博客,阅读着老师们的网络日志,我发现网络也可以促生文化。老师们把自己的教学感受、反思、案例和论文发布到网上,都来写,都来读,都来评,网络里流淌着真诚,传递着智慧。沮丧了,有人给你鼓励;困惑了,有人为你指点;成功了,有人为你喝彩。

我们在校园网主页的显要位置开辟了“‘读—研—说—做’模式研究论坛”专栏,各教研组把自己每天的收获发布到网上,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还为跨学科教研提供了便利。网络教研打破了校际教研在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教研也不再生硬,变得温暖而又多彩。形式上的变化吸引着老师们乐此不疲地流连其中,有时候很晚了还能看到老师们热烈地互动交流。翻看浩瀚的网页,我有时候会兴奋得像个孩子,快乐地给老师们跟帖,草根是可以发展成草原的,因为我已看到那不可遏制的生命力。

草根行动,我们用“小问题”“小现象”“小故事”“小反思”“小策略”激发出老师们主动研究的欲望。它不只帮我们收获了活力四射的生命课堂,“自主互助”教研文化也悄无声息地形成了。课改初期,我们的教研思路是“学校提出——级部贯彻——教研组落实”,但在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老师们却主动改写了教研模式,“个人研究——教研组总结——级部提交——学校提升”的逆向教研模式正在形成。在校本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自主能动性,特别强调教师团体的力量,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分享经验,将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性格特质、讲课风格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在教研的形式上,也一改活动形式单调、单向传递为主的方式,加入了游戏、互动等元素,使教师在受尊重的快乐研究状态中,在合作互助中不断克服工作带来的生命倦怠,体会出“教学活动”的乐趣和“校本研究”的价值。正如我们一位老师所说,在双语4年的收获比曾经10年的教学还要丰厚得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自豪地说,在他的巴甫雷什中学,有一批称得上“教育家”的教师。今天,在恒涛双语实验学校,面对这个好学上进的教师群体,我也可以自豪地把这句话说得自信、洒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