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命题作文及其写作技巧

命题作文及其写作技巧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又出现新的走向,新材料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突破和完善。命题作文,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形式,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及其要求进行写作。这就表明命题作文威力依旧,雄风再振。命题作文的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

第一节 命题作文及其写作技巧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三大阶段,即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阶段。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又出现新的走向,新材料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突破和完善。

一、命题作文及其发展

命题作文,是我国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形式,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及其要求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句子,如“他们”、“季节”、“诗意地生活”、“有句话常挂在嘴边”等。

命题作文,从古代的科举制度下一直走到今天,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就实行了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从1951年—1965年,15年间,有14年是命题作文;“文革”停考10年;“文革”后,1977年—2007年,正好30年,命题作文逐渐走向冷落,2004年更是跌到低谷,2005年命题作文只有一个,2006年命题作文增加到5个,2007年的作文命题形成了话题作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并存的万紫千红、百花竞妍的局面,2008年命题作文猛增至10个,占了该年总共17个作文题目中的二分之一强。这就表明命题作文威力依旧,雄风再振。

二、命题作文的特点

1.简洁性

它有着一个严格的统一标准,写作者在同一个题目下立意成文,可以很准确地检测出写作者的作文水准,写作水平的高低可以在同一题下很明显地显现出来。因此,对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

2.限定性

命题作文给出作文的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标题写作,这是文章标题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

3.内在性

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

4.启发性

命题作文虽然给出了一个概念或短语或句子,但写作者的主观因素可联系自己的经历、生活、情感,围绕主题自由想象,尽情发挥,并对此做理性思考。

三、命题作文的类型

1.从结构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词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词,或者是词语,或是一个概念。如“尝试”、“肩膀”、“季节”、“他们”等。

(2)短语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短语,该短语可能是主谓式、动宾式、偏正式、并列式,等等,如“北京的符号”、“留给明天”、“怀想天空”、“诗意地生活”、“好奇心”、“人之常情”等。

(3)句子式命题

作文命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我想握住你的手”、“我能”、“有句话常挂在嘴边”、“提篮春光看妈妈”、“今年花胜去年红”等。

4.复句式命题,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全国)、“面对第一次,不要轻易说‘不’”(2008广东)。

2.从形式上来说,命题作文有三种类型

(1)完全式命题作文

直接给出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没有其他文字材料加以说明,是纯命题作文的样式。这类题型比较常见。例如,以“我最爱这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半命题式作文

2007年高考辽宁省作文题为:以“我能”为题写一篇作文。

(3)材料式命题作文(新命题作文)

这也叫“新命题作文”,是相对“老命题作文说的,如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3.从内涵上来说,命题作文有四种类型

(1)观点型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创新需要坚持不懈”等。

(2)论题型命题作文

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酸甜苦辣说高考”等。

(3)寓意型命题作文

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春来草自青”等。

(4)关系型命题作文

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四、审题方法

题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命题者在题目和要求中所体现出来的考查意向,“符合题意”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第一条。把握题意,就是要弄清题目本身的含义,揭示其本质。

1.分析法

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文字含意、范围和重点、语言关系、结构关系等。

(1)分析内涵

题目的内涵就是题目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作文的标题,通常由词和短语组成。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命题是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来命制的。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有隐含的意义。一个作文题目拟出来,命题者常常不是要我们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由表及里,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例如,2007年安徽省的高考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题目中的“春光”可以是实实在在的自然界的景色,也可以虚指个人的成绩、成就、进步、贡献等。“看妈妈”侧重指报答、感恩、感激等,不单纯指平日、母亲节、妈妈生病时送给妈妈的礼物。“妈妈”更是有多重含义,可以是生我养我的母亲,也可以是山川、河流、大地、党、祖国、学校、老师、家乡等具有母性特性与情怀的事物。该文的写作应侧重从两方面下笔:一是写“妈妈”对我的付出,二是表达我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和报恩的具体行动。

(2)分析外延

外延就是命题的范围,范围的大小受制于它的限定性词语。命题作文审题,要切实注意题目的各种限制。

①时间限制。如1997年上海高考出了一道受人称赞的考题“有感于50年前的今天”,这道题的“50年前”是指1937年,“今天”是指“七月七日”,高考正是七月七日考语文。七月七日,历史上发生“七七卢沟桥事变”,“七七”是国耻纪念日。

②空间限制。如1986年上海考题:“2000年回母校”。

③数量限制。如1977年上海题:“谈第三只小板凳”。

④修饰性限制。如1982年全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关系限制。如1986年全国题:“树木·森林·气候”,等等。

⑥人物限制。如2007年湖南题:“心中有话向党说”、“提篮春光看妈妈”,2008年上海题:他们。

(3)分析关系

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概念之间有因果关系、目的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并列关系,等等,有时多概念之间还会是循环关系。

例如,1986年全国考题就要透过表层信息,去挖掘深层的隐含信息。“树木·森林·气候”,从结构看,三个名词为并列关系;从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为相互影响、相互促成的关系。它们的关系为:树木——森林——气候,森林是核心。森林由树木组成;形成森林以后,就会影响气候;气候改善了,产生反馈效应,保护了森林,也会使树木生长更快。再联系社会实际,我们就可以挖掘出它的隐含信息:个人——集体——社会。优秀的个人组成优秀的集体,优秀的集体组成文明的社会。社会风气好,产生反馈效应,会出现更多的先进集体,先进集体又促使个人健康成长。这样就把标题的内在含义——比喻意义挖掘出来了。

(4)分析结构

①词语式标题

题目为一个词语或一个概念,这类文题的特点是:高度的概括和抽象,但选择材料的面广、空间大。如2004年以来的如“安”、“忙”、“包容”、“肩膀”等。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将此类题目细化,精准到一个可操作的点上。还应该注意,词语的抽象意和象征意义。审题时要抓准题眼,即在理解这个词语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词语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从而明确范围,锁定题眼。

例如“尝试”,可以在词语前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危险的尝试、成功的尝试、失败的尝试、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一次难忘的尝试……可以在词语后面添加一定的内容:尝试投稿、尝试游泳、尝试自立……

再如2006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既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属于虚实兼备的形式。审题可按以下步骤:

第一,实指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的办法来确定立意,在它前面添加必要的定语,如“父亲的肩膀”、“亲人的肩膀”,写一曲亲情的颂歌。

第二,如果虚指,则要理清它虚的内涵。比如:①依靠;②承担责任(“身肩重任”“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③团结协作(“并肩作战”);④基础(英国科学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在“肩膀”后添加词语。肩膀担什么肩膀是承担、是承诺、是责任。自己的肩膀担什么?是家庭、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亲人、朋友、爱人的肩膀担什么?是依靠、温馨、爱情、幸福;“巨人的肩膀”担什么?是前行和进步的阶梯……

审清了以上两个问题,即“谁的肩膀”、“肩膀担什么”,就抓准了题眼,明确了立意,选材范围也就确定了。

佳作示例

肩膀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3分钟都坐不住。”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然而,她还是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1分钟,现在能坐3分钟了。别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一大碗米饭,而且没让她喂。

在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您的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看到诚惶诚恐的儿子,她又振作起精神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她说了,你并不是一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努力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舒展开来。第二天上学,儿子比平时哪天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她故作惊喜地走出校门,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刻苦努力,用功学习,很有希望考上重点中学。”

高中毕业,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知道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是您……”这时,母亲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那只信封上。

显而易见,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称职的母亲。如果没有她一次次对儿子的表扬,没有一次次对儿子的理解与信任,没有一次次送给儿子信念,那么结果只能是儿子承受无言而苦痛的失败。

可见,信念是人生的肩膀。这肩膀能够擎起人生的大树,在枝繁叶茂间,我们发现了肩膀创造的奇迹。

例文评析

作者把一个陈旧的小故事演绎成与肩膀有关的话题,故事新鲜,立意新颖,结构完整,出色地表现了“信念是人生的肩膀”主题。

②短语式标题

最常见的审题方法是结构分析法,即分析构成短语的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列短语,关涉几个对象。如2007年四川卷作文“一步与一生”,从词的构成来看,“一步与一生”属于联合词组,表面上看“一步”与“一生”的位置可以互相置换,实则并非如此。从审题层面来看,这个表面并列的词组之间还暗含了一个条件与结果的关系。“一步”是条件,而“一生”是结果。选择怎样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直接决定了你将收获不同的“一生”。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是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作文。审题的第一步是找准中心词。“怀想天空”是一个动宾结构的短语,可在中间加词语,怀想“什么样的”天空,比如“自然的天空”、“文化的天空”、“思想的天空”、“理想的天空”等。找准了中心词,明确了前后加限制,题意就明晰了。可以扣住“天空”的诗意和浪漫气息展示文学天赋,也可以扣住“怀想”的现实意义表达理性的思考。

在主谓短语的题目中,谓语部分常常是写作的重点,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我看课外阅读”,“看课外阅读”就是题眼,意为“对课外阅读的看法”。因此,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对某种课外阅读现象的探讨,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看家乡”,题眼就是“看”,“看”是视觉的感受,题目规定了是从视觉写家乡,写出来的应该是自己眼中所见家乡的独特风土人情,或家乡的变迁。文章中当然能写思索,但一定要是由“看”而引发的思索。

③单句类标题

对于句子类标题的审题,要提取句子的主干,分析其成分,抓住核心词和修饰限制部分,要把审题的重点放在谓语上。下面就以历史故事为例来加以说明。

宋朝时绘画风盛行,宫廷里多是通过考试绘画来选拔优秀画家。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时,曾以“深山藏古寺”的诗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画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有的甚至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寺,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寺了。寺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审题审得好,真正抓住了题眼——“藏”字。

④复句类标题

如1982年全国统一试题的作文是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写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复句,写作时理应“忧”“乐”并举,重前略后或重后略前都会给人以失重之感。

2.补充法

可以用添加限制性词语的方法,来“大题小做”或“宽题窄做”。有时,命题人有意识地将标题或话题中相关词语的定语或宾语给省略了,其目的是为了给考生留下发挥的空间,这时,可以把其省略的定语或宾语给补出来。只要补出了定语或宾语,作文思路也就打开了。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叫补充法。比如2007年福建高考作文题“季节”,写什么呢?可以写春夏秋冬四季,与这四季有关的故事该有多少啊!如果感觉这么写太俗了,那么也可空灵一些,这就是把季节看成一个比喻的喻体,如此,考生知道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春季,还有人正处在丰收的秋季,还有人已经步入人生的冬季。明白了这些,再构思与季节有关的故事,或者是确定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议论,都可以。

“季节”就两个字,且是一个名词可以尝试着给其添补定语,比如丰收的季节、希望的季节、美好的季节、痛苦的季节悲哀的季节,等等。有了定语,也就具体了许多,写什么自然也就一目了然了。

3.联想法

采用联想的方法,由此题目想到彼人、彼事、彼景、彼情,会使自己对命题的认识由空泛笼统变得具体清晰;还可由题目联想到有关的诗文名句、掌故逸闻思维发散,便于立意。如2008年上海卷满分作文“他们”,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作者将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文章的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和希望:“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表现出了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这篇文章不愧为上乘之作,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4.虚实结合法

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如200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坎”是什么?显然,这里是比喻,喻指障碍、困难、逆境、不幸、考验等。比如高考,对有的考生来说是一道不得不过的坎。高考是带有共性的坎,带有个性的坎也不少,比如遭遇疾病、遭遇他人的诬陷,等等,也都可以写,只要真正体验过,有深刻的感悟。一句话,用本体置换了喻体,也就打开了思路,这样,自然也就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感情充沛的好文章来了。

2008年安徽卷的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2007年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提篮春光看妈妈”、“有句话常挂在嘴边”,2006年的“我想握住你的手”、“今年花胜去年红”等,都是以句子的形式出现的,审题时我们要注意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

5.标志法

作文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注意“标志词”,明确文章的体裁,进而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跑题。一般的讲,凡是要求写人、事、景、物、时间、地点以及带有“记”、“忆”、“访”、“游”、“传”、“传说”、“故事”、“见闻”等字样的,都是记叙文;另外,带有象征性的和具有抒情色彩的也多属记叙文。题目中有“说”、“读”、“评”、“议”、“驳”、“批”、“析”、“有感”、“我见”、“启示”、“所想到的”以及格言、谚语、名言警句等,都是议论文。凡用事物名称做题目以及带有“介绍”、“说明”等字样的,多要求写成说明文。有的文题允许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方法,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属于一题多体,如“水”、“路”、“习惯”、“榜样”等。

6.比照法

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比较时要找准比较点:

(1)比较命题的关键词。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

(2)比较命题中概念的关系。如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概念型命题是阐述一个概念;而关系型命题则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则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它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以“安”为题,在立意时可以给它找一个比照概念“乱”,思路豁然开朗:社会安定人心所向,动乱时代百姓遭殃,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当然,“安”有着丰富的意义,若理解为“安于现状”,就要用“锐意进取”来比照;“安土重迁”,就要用“漂泊无定”来比照。

(3)比较题目的文体特征。通过比较,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等命题的细微差别,如评议型要求评事议理,引申型要求借题发挥,考证型要求查核证实,感想型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些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

(4)比较命题的类型。如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像“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等。象征型则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白杨礼赞”、“路标”等。

通过对相似题目的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懂得怎样排斥写那些不合题意的内容或材料,而且启发我们避开“相似题目的雷同构思,把握住写作重点,并有可能在文章中议论出别人未觉察出的新意来。

7.点面结合法

(1)整体把握

如全国卷I的作文题“摔了一跤”。考生首先要对漫画本身作全面观察和认真思考,孩子是踩了块西瓜皮摔的跤,三方的“出事了吧”的夸张行为和语言反映了什么?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自己又该怎么面对如何调节?当今少年儿童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表现的逃避和脆弱的心理特征正反映了各方对孩子的溺爱问题的突出性。考生只有全面注意材料的每一个细节,审题立意才能准确。

(2)紧扣“题眼”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说“题有题眼,文有文眼。”这里所谓的“题眼”,就是关键词语,是揭示题目思想意义、写作重点、感情色彩的所在,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它是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只有捕捉到题眼,构思和写作时才能很好地设置文眼。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就能够找到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如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必须”这个词就很关键,“必须”强调了“坎”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坎又具体指什么。

五、新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新命题作文”与以往的命题作文有很大区别。新命题作文不是从“题目”出发,而是从“材料”出发,更能启动学生的发现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便于考生从多角度立意。

审新命题作文时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材料与题目相结合

要全面理解题意。对题目的含义要全面理解,辨明题目的要求,把握题目所提示的写作范围和重点。如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都市和乡村,是我们的栖息的空间;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是我们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实情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这类题目近年来逐渐成为了高考命题作文的主要形式。文题的第一自然段一般是写作提示部分,它能以简要的语言为我们开启了写作的思路,为我们的立意和选材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同时也在一定意义上对选材和立意起到了限制作用。这样短短的一段话能包含无尽的内容,也暗示了我们写作的切入点和立意的角度。因此,在写作之前应仔细研读和分析,做到材料与题目相结合。

2.明确提示语的指向

有的考生,只重视题目,忽视相关的提示语;只重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忽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造成不必要的失误。

如2008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目反映了当前的一个热点: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渴望乡村的恬静与惬意,生活在乡村的人们向往城市的繁华与美丽。城市与农村,各有各的美丽,又各有各的局限。这篇作文较容易把握,考生在写这个题目时,开放空间比较大,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议可论,但在审题、立意时一定要重视提示语,就自己生活的空间表达自己独到的感受。

浙江省高考阅卷组2007年提出了“套话作文”这一概念,对学生在作文中大量出现的李白、苏轼、居里夫人等素材以及作文结构三段论、作文缺少真情实感提出了质疑。2008年的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就是一根极好的指挥棒,目的是让学生避开“套话作文”的圈子,引导学生更多关注平时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在生活的点滴中关注社会,关注人文内涵。

3.要辨别题目中的精微含义

在全面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注意辨别其中精微的含义,把握住写作的中心。例如,2007年上海语文卷要求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时,选择什么样的“坎”至关重要,而“跨过这道坎”为什么要“必须”,这虽与个人的处境和经历有关,又同社会的需要有关。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冲破个人的“坎”,从关心社会发展、时代风云的角度去写种种必须跨过的“坎”,作文就有切题了。

热点训练

1.白雪覆盖,大地一片沉寂,忽而春风涌起,一片灰黑的土地转眼间绿意盎然,让人不能相信,那冬天里,这些种子曾怎样在黑暗的地下舞蹈过呢?平静的湖面如镜般明澈,也会一瞬即风生水起,巨浪滔天,这种力量它如何孕育?世界上许多静止的事物从未停止过运动。

请以“静止就是舞蹈”为题,体裁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和”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论语》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国语》中有“和实生物”的说法。自古以来,“和”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和”字含有和蔼、和睦、和顺、和美、和谐、和约、和平、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和相互协调、融合,最终得到发展,生生不息等许许多多的意思,可谓内涵丰富,意蕴充盈。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了解“和”的真谛,弄清“和”的奥秘,把握“和”的本质,让“和”文化发扬光大。

参照以上文字,请以“和”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审题提示:

1.(1)这个话题具有思辨色彩,以写议论文为佳。首先,我们从“静止”可联想到生命的一个停顿、一种安静,人为什么要安静,想和尚面壁是为了什么,一是反省,一是破禅。那么我们人生安静也是为了求得自己的更新,道德的进步;是为了在寂寞中苦心而求孤诣,为了学术的成果,为了事业的前进,多少人在喧嚣红尘中默然孤坐,而这样的安静其实是为了等待一个惊世的爆发,一个绝世的舞蹈。而“舞蹈”是生命更新的动力,是美的韵律的呈现。再读材料联想,这世界运动是永恒的,万物静止是个假象,其实都在生生不息,如蛹化蝶,如沙砾变成珍珠,如种子在黑暗的地下怒涨的生命,这样就可联系科学家、思想家等人来论证论题。还可联想到静止的文字与涌动的思想,多少哲人伟人已逝,而透过发黄的纸张,我们依稀可见他们的铮铮铁骨,他们的谆谆善诱,他们的悲天悯人,他们的积极入世他们的舍我其谁等。

(2)立意:“静止”可以理解为长期的积累、平凡努力、勤奋付出等;“舞蹈”可以理解为惊世爆发、一鸣惊人、成就人生、取得成功等。

2.(1)“和”含有和蔼、和睦、和顺和美、和谐、和约、和平、和衷共济、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意思,也有相互协调、融合,最终得到发展,生生不息之意。审题立意可以围绕这些含义展开,写自然万物之间的“和”,也可以写人与人之间的“和”,还可以写人与自然之间的“和”,文化与文化的“和”……说具体一些,可写自然万物,和谐发展;保护环境,天人之和;齐家之道,家和事兴;与人交际,以和为贵;经营之道,和气生财;政通人和,社会和谐;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兼容并包,文化融合……无论写什么内容都要着眼于“发展”和“和谐”。

(2)所写内容必须从“和”字的意义引发,围绕“和”字展开,着重展现“和”字的真谛、奥秘、本质,体现人们对“和”字的认识。写作时要围绕一个中心或内容展开,选其一点,深入下去,深刻挖掘,不要泛泛而谈。例如可以选择“和”字的和平之意,围绕“和平”,写和平的价值、意义以及怎样实现和平等;不可以选择了“和平”却又写“和谐”“和睦”等,使所写内容显得散乱。

(3)审题立意:家和万事兴、邻和胜亲人、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谐之美、和谐铸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