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审题的含义及方法

审题的含义及方法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题就是在动笔前,对作文题目作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的内涵、外延以及试题的特殊要求。审题的过程,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的过程。所谓准确,就是能够把握题目的要点,确切理解题目的含义。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着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不管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或材料。

第一节 审题的含义及方法

一、什么是审题

审题就是在动笔前,对作文题目作一番研究,彻底弄清题目的内涵、外延以及试题的特殊要求。从审美心理的方面说,审题,就是写作者通过对(题目、材料、要求、题干等)客观对象的理解,根据自身条件、经历、社会环境,从文题的表层含义到它所隐含的深层信息的把握,提炼和转换出自己的主观认识(题旨、情感、观点等)的过程。审题的过程,就是确立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的过程。

审好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在写作过程中,审题是一个紧张而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尤其是高考的时候,考生容易抢时间,临场心里又十分紧张,所以冷静审题显得特别重要。因此,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命意作文,写作时对作文题展现的各个部分(角度、内容、中心、文体和字数)都要仔细审读揣摩,准确、全面地理解它们的含义,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作文。哪一项漏审了、理解错了,都有可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二、审题的基本要求

1.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能够把握题目的要点,确切理解题目的含义。作文首先要切紧题旨,扣紧要求。无论哪一种形式的作文题,题目和材料中都隐含着命题者的基本意图,考生要善于从命题中心词中提取重要信息,把握命题意图。比如2008年高考重庆作文题目《在自然中生活》,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自然界”的义项,对应污染的环境,谈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据“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的义项,结合目前一些教育方法及制度,谈谈人才的培养问题,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就是范例;又根据“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的义项,可写人的理想追求、生活情趣、个性发展,不要“以心为形役”,让心志被形体所驱使。陶渊明、李白等人走的就是与世俗相反的路。

2.全面

所谓全面,是指仔细阅读分析题目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包括写作要求中的每一项内容,确保无一遗漏。既要捕捉和理解词语或话题材料的基本含义、表层意义等显性信息,还要挖掘出其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等隐性寓意。比如萧伯纳说:“两个朋友,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两个朋友,一人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每人就有了两种思想。”据此立论,写一篇议论文,就不能只看到苹果与思想,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就大谈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而应找全信息之间的关系“交换”。因此,这道题的观点应该是强调讨论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性。

三、审题的基本方法

1.审清题型,明确方向

文题形式的不同,决定着审题的范围、方法和要求也各有不同。因此,一定要审清文题的类型,以避免文与题不符。高考作文常见文题的题型大致有: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命意作文(包括供文字材料作文、供图材料作文、文图并茂供材料作文)。

(1)全命题作文:一种传统的作文命题形式,限制性很强,对学生审题的要求十分严格,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要题型之一。命题作文提供的命题一般有词、短语、句子三种形式。比如200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他们》、1951年高考作文题目《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2007年江西高考作文题目《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等。

(2)半命题作文:既有限制性又有开放性,补题是关键。比如《我学会了 》1996年高考全国卷的《我更喜欢漫画 》(议论文)等。

(3)给材料作文:这种形式不仅能考查出学生的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检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种形式:纯文字材料作文看图作文和听音乐作文。比如1997年高考上海卷《我看课外阅读》(议论文),2008年全国卷I、卷II的作文。

(4)漫画、图表类作文

漫画、图表类作文出现的频率很难确定。比如1983年的《这里没有水,到别处去挖》、1996年的《给六指作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是对两幅漫画进行对比;2000年考过四幅图,题目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7年全国I卷看图作文《出事啦!》;2008年北京市高考小作文考题中出现了关于地震的内容,语言表述题要求学生用45个字对一幅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

(5)话题作文:一般只规定写作的范围或只提供给学生一个话题,至于文体、立意、选材、表达,都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是一种对传统作文模式的有益“反拨”。比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3年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7年的《传递》(广东),2008年宁夏、海南省高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

2.明辨文体,打开思路

高考作文对文体有两种规定:一是对文体没有限制,这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平时擅长的写作手法和临场手头掌握的材料,迅速决定文体,进入写作;二是考题规定必须写的体裁。1999年以来的话题作文似乎在淡化文体,到2004年后,有一些省市又明确要求必须写成某一种体裁。比如2005年北京《说“安”》,要求写成议论文;2007年湖南卷《诗意地生活》,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2008年江西省高考作文题目是以洞庭湖鼠灾的背景,要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

题目要求我们写什么体裁就写什么体裁。即使是话题作文,也不是不要文体,而是文体自选,切忌把作文写成四不像。我们知道,记叙文就要以记叙和描写表达方式为主,说明文要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议论文则应辩论有力,思维缜密,文体特征很鲜明。不可出现议论与记叙各占一半的模糊文。就拿记叙文来说,还要弄明白文章是要求记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两个人或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还是叙两件或叙几件事或几个片断;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就议论文而言,还要辨清是一般的议论文,还是读后感、发言稿、演讲词或者是书信体形式的议论文等,审题时,这一切都要弄清楚。

尽管题目是五花八门的,但命题却是有一定的规律,掌握了命题规律,审题就容易多了。文章体裁除了有明文规定外,还有它的暗示性,应该掌握一些体裁的暗示技巧:

标题首尾有“赞、颂、歌、曲、赋”等词的,可写成散文,如《白杨礼赞》《秋声赋》。

标题首尾有“谈、说、议、感、评、斥”等词的,可写成议论文,如《捕蛇者说》《师说》。

标题中有“介绍、形成、话说”等词的,可写成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

标题中有“记、事”等词的,可写成记叙文,如《桃花源记》《为了忘却的纪念》。

有的标题如《习惯》《经受误解》等的,既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

掌握了各类体裁文章标题的基本规律,我们在审题时,就能准确把握题目对体裁的要求,再按其他注意事项的要求去考虑,写出的文章起码不会离题。

3.审清内容,抓住重点

不管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或材料。文题内容的审题方法有五种:

(1)总体认知法

这是审题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技法,这种方法要求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都要认真地推敲、揣摩、辨析,然后综合起来,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题目。题目中的每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因此,在审题时要弄清词语或材料的具体含义及其与其他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2007年全国卷I的作文题《摔了一跤》,考生首先要对漫画本身作全面观察和认真思考,孩子是踩了块西瓜皮摔的跤,三方的“出事了吧”的夸张行为和语言反映了什么?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在下一代的教育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他们进行引导、培养?而小孩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自己又该如何面对和调节?当今少年儿童在面临压力和挫折时表现出的逃避和脆弱的心理特征,正反映了各方对孩子的溺爱问题的突出性。考生只有全面注意材料的每一个细节,审题立意才能准确。

(2)抓关键词法

所谓关键词,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与重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命题作文的重点就是“题眼”,题眼往往是由题目中的定语状语来充当的,关键词往往就是“题眼”,是文章的中心之所在。题目是偏正短语,关键词一般是“偏”,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题眼是“忧”和“乐”,但必须注意“先天下”、“后天下”所限制的写作范围。题目是并列结构或其他形式的,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话题或材料作文的重点就是多次、反复“显现”某个概念或某个事物,还可能是具有启示意义或意味深长的话。如2006年全国卷I的作文涉及牧羊人、孩子、乌鸦等,要正确立意,就应该分析每一个事物在这个材料中体现的意义:牧羊人的“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孩子的“它也是很可爱的啊”的话表明他是一个创新的人是一个接受新事物的人;对乌鸦可以批判它不能正确定位自己,也可以赞扬它能够勇于创新、寻找突破。最后对比分析,从孩子的角度审题立意是正确的。

(3)明辨关系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对立统一关系、主次关系、并列共存关系、是非取舍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正确的审题。所以,必须理清命题作文中概念间的关系,辩证分析说理。如果只说一面,而忘记了另一面,就会犯片面性的毛病,写议论文最忌的就是这一点。我们必须养成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亦即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

如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一道道风景。而狐狸本无什么本事,但可以借助老虎的威风,招摇过市,吓唬百兽。

请以“凭借”为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不得另拟题目,不得透露个人的相关信息,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或套作。

审题思路

这是一道材料与命题结合的作文题。材料通过具体的形象告诉我们,“凭借”是一种为实现目标而采用的手段,怀有不同目的的人都可以借助这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写作者可以抓住“凭借”的作用做文章,或形象表现,或抒发感慨,或议论阐述,可以颂扬勇于“凭借”的果断、巧于“凭借”的智慧,也可以批判工于“凭借”的狡诈。审题时要注意两点:其一,“紫藤萝和牵牛花”与“枯树和篱笆”的互相并列共存关系,“凭借”使它们获得双赢。如果文章在肯定“凭借”的作用时能够将这一层意义也表达出来,文章就会显得更为厚重和深刻。其二,“紫藤萝和牵牛花”、“枯树和篱笆”与“狐狸”、“老虎”又构成对立统一关系,材料对列举出来的是正反两方面的情况,如果在构思时能将自己对不同价值观的“褒与贬”、“取与舍”体现出来,则不但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全面,还能使文章更加切合题意。对于关系型材料或关系型话题作文,最重要的一点还应该是行文中要有思辨色彩,注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全面地分析和认识问题,切忌片面。

(4)明确范围

弄清文题的时间限制。有的作文题目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审题时要把握住这时间上的限制。比如1986年上海的命题《2000年回母校》。

弄清文题的处所限制。有的作文题目规定了处所范围,审题时要明确其中处所的限制。如《放学路上》这个题目,就限制了所写的人、事、物、景必须是在“放学”之后的“路上”的所见所闻,只有把握准了这个处所,所写的内容才有依托和基础。

弄清文题的数量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出现数量词,审题时要明确数量上的限制。如1977年上海题《谈第三只小板凳》。

弄清人称的限制。有些作文题目在人称上有规定,审题时要明确它在人称上的限制。例如,1977年湖南题《心中有话向党说》,2008年上海题《他们》。

(5)题意引申法

有些作文题目的词语除了具有表面意义之外,还具有某种象征含义。对于这类文题,要仔细寻找其字面意义的背后隐含的某种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通过联想、想象确定立意。这类题目往往是以某种自然景物作为题目,如龚自珍《病梅馆记》中的病梅,象征的是遭受清朝腐朽制度束缚、摧残的御用人才;建病梅馆是为了疗梅,表现了作者挽救受害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遇到这类题目,就不能就题论题,要透过字面上的具体事物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去揭示题目包含的象征意,文章主题才会有深度。

当然,出题者是有一定意图的,而这个意图往往就是考查的方向,甚至为你的文章设定中心或主题,一定要揣摩准。

4.弄清“要求”,关注“注意”

目前,几乎所有的作文题都对诸如文体、选材范围、写作手法、作文重点以及写作人称、作文表达内容的时间、作文字数等等作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对写好作文,或者写出合乎要求的作文是很重要的。我们有些同学不太注意题目要求,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除审好命题、材料,填好半命题之外,还要审好“要求”,并将这些要求与命题、半命题、材料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不可偏废。

作文文题的要求一般有两种,即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指题目上的要求,以“要求”和“注意”二字标明,诸如字数限制,要求800字以上,就绝对不能少,一旦字数不够,就会失去很多分数;写什么文体,以“某某为题”还是以“某某”为话题,是“全面联系材料”还是“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等,这种要求比较直露,容易把握,只要写作文时加以注意就行了。隐性的是指题目(如标题、材料)内容所隐含的条件和限制,要根据写作者的悟性和经验去揣摩。

例如2007年全国卷I,“要求”部分提示为:“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这就提醒考生,此题为材料作文,需要认真审题,必须将材料本身所包含的寓意或中心先读清楚,然后以此为依据,联系实际作文。

又如2008年湖南卷的作文题,根据意境诗句自由命题作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根据韩愈诗中你读出的意境和哲理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明确,“注意”清楚,绝不能另起炉灶。

总之,题好文一半,只有审准题意,才能破好题,立好意,行好文,写出优秀的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