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能解决问题

我能解决问题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博士提出,在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时可以使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妨碍了孩子自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不可能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以上列举的对话技巧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但不管怎么样,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学会“我能解决问题”永远是关键。

散步的蜗牛 我能解决问题

今天,收到了小文妈妈的一篇日记,觉得很有必要再跟家长聊聊孩子交往的问题。

接孩子看到的一幕——心痛

今天去学校接女儿,站围墙外一(2)班的接送点朝里看,只有几个小朋友在追逐,嬉戏。看到一个穿粉色衣服的女孩子抱着篮球架的柱子,看其他小朋友玩。突然,我呆住了,那不是女儿么?后来女儿看到我,很开心地跑过来,说:“妈妈,我数学考了99分,一会儿就订正好了,我可以先出来到操场上玩呢!”显然女儿很开心,也有几个女孩子跑过来说考了100分、95.5分等。跑过来的女孩子中包括小陈——女儿的幼儿园同学,对我说:“我去过你们家。”后来操场上的两个女孩子在叫:“小陈,小陈!”小陈拉女儿去玩,那两个女孩子在那里喊:“小文不要来。小文不要来。”女儿刚想迈开的步子,缩了回来。我说:“去吧!”女儿随小陈跑了十几米,自觉地走开了,又站在另一个篮球架下看她们玩。这就是女儿多次说的,班级里没有人跟她玩。

这是作为母亲,最心痛的一幕——孩子被排斥。

回家时,我对女儿说:“有些小朋友对你不友好,是吗?你始终记住,你要好好努力,表现优秀,等你长大了,你要比这些不友好的小朋友更能干更出色。”我清楚女儿心里对这事很介意,不能短暂性改变现状时,只能鼓励她即使在孤独中也能更好地寻求自我成长。(今天她可能因为考试成绩比较满意,这种不快的情绪有所冲淡)当然孩子要更快乐健康地成长,必须让她敢于与任何人接触、交往,需要被群体所接纳。作为父母,也多点反思,帮助女儿尽早补上不足。

是什么导致女儿被排斥呢?第一,女儿的脾气急躁;第二,女儿接触的人少,与不太乐观的奶奶形影相吊的时间太多;第三,交往技巧的缺失;第四,小陈说她是班级跑步最慢的,不敢跑了;第五,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不强,被动等待朋友上门,同时又有专一性,喜欢一对一玩。

女儿心里很希望与小朋友玩,如何让女儿能大胆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成为受欢迎的小朋友。除了交往技巧的训练外,还需要怎么做?因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茹老师您接触孩子的时间比我多。还有您更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请给我一些建议。

仔细并反复阅读后,我在梳理了几个交流的要点后,拨通了小文妈妈的电话。

一、理解家长的感受

同样作为母亲,我非常理解小文妈妈的感受,如果是我,看到类似的情景,心痛、焦虑在所难免。因此,我向小文妈妈表示,近期会特地向孩子们讲述几本与朋友交往有关的绘本,并更多地关注孩子们该方面的问题,多加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交往气氛。

二、分析当前孩子的特点

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其实,孩子之间因为交往引起矛盾甚至“战争”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更多的时候并不像成年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在没有理性分析的情况下,不要贸然将孩子们的行为上升。比如,小文妈妈仅凭“‘小文不要来。小文不要来。’女儿刚想迈开的步子,缩了回来,我说:‘去吧!’女儿随小陈跑了十几米,自觉地走开了,又站在另一个篮球架下看她们玩。”这样的所见所闻就将事情归纳为“被排斥”是不一定正确的。

三、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

在解决这一交往问题中,小文妈妈犯了一个最严重的错误:从问题的分析到判断到最后所谓的解决方案都没有让孩子参与,完全是妈妈想当然地独立进行的。她没有了解过“同学为什么不要小文来?”也没问过女儿为什么自觉走开看她们玩?更没有真正关心过女儿的感受。在寻找“是什么导致女儿被排斥”的原因时,日记中的五个要点都是小文妈妈根据平时对女儿的了解作出的判断,所有结论都是妈妈自己下的。所以,妈妈最后给出的建议带有明显的情绪,一种成年人孤芳自赏式的情绪。“你始终记住,你要好好努力,表现优秀,等你长大了,你要比这些不友好的小朋友更能干更出色。”这样的建议与其说是在试图解决问题,不如说是在进一步加剧问题的紊乱。首先,小文不可能从这样的答案中得到目前最需要的情绪理解或安慰;其次,找不到朋友已经让人不开心了,现在妈妈又给自己加了压,努力学习去打败别人,变成了双重压力;最后,学习的好与坏事实上与能不能交上朋友,大多数时候根本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如果从学会交往的角度看,这个建议完全是无效的。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默娜·B·舒尔博士提出,在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时可以使用“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引导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而家长在问题发生时,要做的是注意倾听,然后问一些能够促使孩子独立分析思考的问题。像小文妈妈这样的做法,在默娜·B·舒尔博士看来只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因为当家长代替孩子提出如何解决问题时,就意味着失去了鼓励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如果你坚持某个办法是最好的,孩子就不会再进一步思考该做什么,只剩下担心如何按照家长的建议去做了。这样,孩子就无法在生活事件中学会成长。于是,她提出了家长指导孩子时的三条对话原则:

第一,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如果你不先弄明白你的孩子认为问题是什么,就会出现权力之争。就像小文的妈妈,在没有询问孩子对问题的看法之前,就把事情定位为“被排斥”,而事实上非常有可能问题没有那么严重,所以,最后提出的“你要比不友好的孩子更出色”的解决方案,是朝着妈妈认为的目标而非小文的目标在努力。

第二,要记住,是孩子而不是大人必须要解决问题。默娜·B·舒尔博士总结了引导孩子自己解决“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问题时应该注意的对话基础:

1.“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了?”(有时候你也可以加一句:“因为这会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问题所在。”)

2.“(另一个孩子)有什么感觉?”

3.“你有什么感觉?”

4.“你能想个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使你们两个都不会生气(或者他就不会打你,等等)吗?”

5.“这是不是个好主意?”

6.(如果是个好主意)“去试试。”

7.(如果不是个好主意)“哦,你得想个不同的办法。”

以下便是在孩子“感到不被接纳”时的对话范例:

孩子:罗比和德里克不肯跟我玩儿。

家长:他们在做什么?

孩子:他们是牛仔,他们把我赶走了。

家长:你想玩他们的游戏?

孩子:是的。

家长:你对他们说了什么?

孩子:我也是一个牛仔。

家长:然后发生了什么?

孩子:德里克说:“你太小了,不能玩儿。”

家长:然后你做了什么?

孩子:什么也没做。

家长:你能想个不同的做法或说法叫他们让你玩儿吗?

孩子:我可以说:“我是一个大牛仔。”

家长:如果你那么说了,可能会发生什么?

孩子:他们会说:“不,你不是。”

家长:他们可能会那么说。你还能说什么或做什么?

孩子:我可以告诉他们印第安人来了,我可以帮着他们抓。

家长:这是个不错的主意。把这些想法都试试,看看会发生什么。

整个对话过程,都是孩子在思考,家长只是提问,引出孩子的看法,是什么导致了问题的产生,他和其他人对这种情况有什么感觉,对如何解决问题孩子有什么方法等等。只有避免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孩子才会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第三,把重点放在思考过程上,而不是具体的结论上。默娜·B·舒尔博士非常强调,对话过程中家长应该避免对孩子的想法做出价值判断。哪怕是表扬肯定,都可能会抑制孩子进一步思考其他解决方法,而批评则会让孩子不愿再说出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这两种判断,会让孩子从思考解决办法和考虑后果,转向选择一种能获得家长赞同的做法。于是,妨碍了孩子自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群朋友……经常会在孩子与孩子之间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不可能时时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以上列举的对话技巧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但不管怎么样,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学会“我能解决问题”永远是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