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错了吗

孩子错了吗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童真童心”是孩子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的生命本色才最有价值。老师,让我们善待孩子富有童真童心的看法!案例中的教师之所以对孩子耿耿于怀,是因为在其看来这是一种漠视生命的行为。孩子缺少失去亲人的痛苦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回忆姑奶奶火化那天大人们的表现,告诉孩子再多的泪水也换不回人的生命。近年来学生的自杀行为、侵犯他人生命的行为有增无减,除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学校教育大有关联。

孩子错了吗?

无锡市泰伯实验学校 翁伟良

生命教育是一个人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尽可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让他们活出属于他们的生命精彩!

案例

一日午后,我走进办公室,发现一个老师正指着本子在批评学生。学生脸上挂着泪水,像是饱受了委屈似的。好奇心驱使我去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没想到那个老师先向我述起了原委。他颇带感慨地说:“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你看她的作文,她居然写姑奶奶火化的一天是她最开心的一天。”

于是我接过作文本,仔细地阅读起这篇“问题习作”。

习作的语言较为流畅,记叙了小作者的姑奶奶去世了,她和亲戚一起把姑奶奶送到殡仪馆火化的事。其中重点介绍了自己眼中美丽的殡仪馆(她把看到的假山、小桥、流水都写得很具体),文章结尾写了这么一句:“我觉得今天是最开心的一天。”老师已把这句话用红笔画了出来,并写上了批语:“人死了是一件悲伤的事,你怎么说是开心的呢?把‘开心’改成‘悲伤’。”

我明白了,这篇习作的“问题”就出在最后一句话,老师耿耿于怀的也在此——亲人去世了,应该是一件伤心的事,怎么就说成是开心的呢?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面对此情此景,我陷入了沉思……

反思

一、教师如何对待孩子富有童真童心的看法

“童真童心”是孩子的生命本色,任何事物,只有保留了自己的生命本色才最有价值。案例中的孩子还没有成人的生命经历,她或许还不能感受到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她拥有一颗童心,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正如她在习作中把殡仪馆描写得异常美丽。在她眼中,姑奶奶的火化已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冲淡,也就有了这一天是最开心的感受(在成人眼中或许这是不可思议的)。试问,这是不是孩子率真的想法?作为教师,若对此横加指责,结果会怎样呢?毋庸讳言,在这种情形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多半是“少年老成”、“谎言高手”。老师,让我们善待孩子富有童真童心的看法!

二、教师如何发挥作文评价的巨大功效

作文的评价(教师的批语)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它能引领学生出色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习作。但评价不当,也可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本案例中教师的评语看似正确,实质上值得我们推敲。教师把“开心”改成“悲伤”,符合了人之常情,殊不知却抹杀了学生的真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习作要写实话、真话,我不明白这个老师要让学生写什么话。难道还是继续以往作文教学中的“假、大、空”?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人更多地是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乐于告诉他人自己的经历与体验的。案例中的孩子显然已做到了这一点,难道教师还非得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于她头上吗?老师,让我们仔细斟酌自己的评语,呵护童心,呵护真情!

三、教师如何因地制宜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案例中的教师之所以对孩子耿耿于怀,是因为在其看来这是一种漠视生命的行为。青少年教育专家卢勤说:“生命教育是一个人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在美国,孩子们会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的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微笑着目送患者告别人世。在英国,尊重生命是英国人眼中最基本的素养。英国的教育机构会开发出很多关于尊重生命的故事和教案供教育者选择。教育者会教导孩子尊重的对象不仅局限于家人和朋友,还应该对所有生命都有爱心和责任感。在幼儿园里,你就会听见孩子们煞有介事地讨论“尊重和敬畏生命”这样的大课题。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教育甚是缺失,其实案例中的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篇习作因地制宜进行生命教育。孩子缺少失去亲人的痛苦体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回忆姑奶奶火化那天大人们的表现,告诉孩子再多的泪水也换不回人的生命。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了解生命的价值,从小就明白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去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近年来学生的自杀行为、侵犯他人生命的行为有增无减,除了家庭教育的问题,也和我们的学校教育大有关联。生命从诞生,经历成长,有人说它是一个过程,也有人说它是一所学校。认识生命,体悟生命,各种各样的人,有各种各样的理解。智者感谢生命,庸者浪费生命,愚者戕害生命。在缤纷世界,品味生命滋味。老师,让我们提早预防,尽可能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让他们活出属于他们的生命精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