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有他的生存秩序

孩子有他的生存秩序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懵懂的孩子扣上一顶“自私”的帽子,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是不恰当的。低龄的孩子,他对自己的关心要多于对周围人的关心,这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逐渐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的、你的、他的。父母们的责任是训练孩子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逐步形成利他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的引导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就不能顺利完成从利己到利他的过渡,继而形成自私的心理。

孩子有他的生存秩序

从超市回来,一进门,我就兴奋地朝峻康喊:“宝贝,看妈妈给你买什么好吃的了?”

“我最爱吃的大苹果!”峻康跌跌撞撞地跑到我面前,抢苹果吃。

我急忙走进厨房,洗干净了苹果,然后切成几个小块。

“妈妈,为什么要切我的大苹果!”峻康生气地说。

“分给爸爸妈妈吃呀,这么大一个苹果,你自己怎么吃得完?”

“这是我的苹果,我的!你们都不许吃!”

“可你的小手,根本连这个苹果都拿不住哦!”

“我两个手抱着!”

在养育儿子峻康的时候,我们总会发现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这件事,有时都感觉好委屈。妈妈辛辛苦给他买来苹果,他却不分给妈妈吃,怎么那么“自私”呢?

爸爸妈妈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呢?但面对天真的孩子,我们不能去怀疑他、否定他,而是应该试着了解他,当我们问:孩子不听话、哭闹、自私、胆小,该如何管教时,其实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如果我们能自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我如何做才会让孩子更愿意沟通、更有安全感、更有爱心、更勇敢……我们会发现,问题解决起来远比想的简单。

自私是我们成人世界的用语,它带有道德性的判断。给懵懂的孩子扣上一顶“自私”的帽子,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是不恰当的。低龄的孩子,他对自己的关心要多于对周围人的关心,这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

爸爸妈妈们知道“秩序感”吗?它能解释孩子身上很多奇奇怪怪的现象。儿童秩序感是由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首次提出的,她搜集了大量关于幼儿秩序感发展的实例,并从观察中得知:幼儿从出生几个月后,一直持续到第二年,有一种对“秩序”及“一致性”敏感的时期。“秩序”指幼儿能辨认出环境中物品与环境的关系,也记得每件物品放置的位置。“一致性”是事物进行的固定顺序。幼儿基于上述的敏感性,产生对周遭事物的理解。

一岁之后,孩子对于秩序开始有一种近乎顽固的追求:他们坚持每样东西必须归其“主人”所有,他人不得动用。他们不仅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家里其他人的物品也不能随意交换使用。他们坚持拿到手里的食物、玩具等必须是完整的。给孩子买来雪糕,你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咬了一口,孩子撒泼打滚,会要求你把吃进去的吐出来。峻康要吃苹果,我认为他不可能吃完一整个,把苹果切成块,他会大哭着拒绝接受,与他的秩序感有很大关系。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武断地认定这是自私的表现了。

从幼儿的心理发展层面上看,婴儿期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时期。2~5岁时,儿童正在发展从多种角度、多种立场考虑问题的能力。最初,他们在观察事物和考虑问题的时候,还不能超出他们实际所看到的。他们没有认识到人们在从各种不同的立场,以不同的方式看待同一个事物,也很少知道别人会有与他不同的情感。因此,儿童在对待事物和他人的时候总是直接地联系自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交往还是一种初步的随意性交往,他们还不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我的”,不考虑别人的权利与要求,他们不知道别人也在玩,不会商量着办事,也不会自我克制,与别人分享喜欢的东西就更不可能了。

因此我们说,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自私”是正常现象,甚至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他们必须经由心智成长的历程才能逐渐领悟、学会分享。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逐渐建立“所有权”的概念:我的、你的、他的。只有确认了什么是“我的”,他才能逐渐意识到什么是“他的”,把自己的物品跟他人的物品分开。

孩子的占有欲强代表他自我认同感的提升,所以,从另一方面说,这是个好现象。过了这个阶段,当他建立了良好的自我认同后,他会慢慢认识到,除了自己以外,还有别人的存在,在想到自己的同时,必须要想到别人,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他会逐渐产生与人共享的意识,特别是,当他意识到这个东西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他的时候。父母们的责任是训练孩子逐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逐步形成利他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的引导教育方式不当,孩子就不能顺利完成从利己到利他的过渡,继而形成自私的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