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平凡的孩子成就不凡

不平凡的孩子成就不凡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父母却一意孤行,非要为孩子设计人生,非要让与众不同的“英才”成为又一个“复制品”,让不平凡的孩子变得平凡,那反倒会给孩子带去不幸,无法发挥才能,使孩子也不再拥有梦想。读完这本书的父母们,如果在生活中突然发现微微展露“英才”特性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再无视或埋没孩子的才能。

阶段8 不平凡的孩子成就不凡

在这里,我们所讲的“具有突出才能的孩子”是指在某一领域的表现能够排进前5%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书中第一部分提到的天才少年——约翰·凯特的经历。小凯特10岁进入大学,仅用9年时间读完了大学及硕士课程,19岁便获得了阿肯色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这种传奇经历确实让人难以想象、更难以置信。仔分析详小凯特的不凡人生,不难发现这就是“英才”教育的实践过程。“9岁学完基础知识、10岁进入大学”,说明小凯特从小就具有出类拔萃的才智和不同寻常的认知能力;“19岁便成为物理学博士”,表示小凯特拥有较明显的早熟特质。这一系列与众不同的教育经历证明小凯特确实具有早熟性、自主性以及执著性等“英才”孩子特有的个性特征。而且,父亲将10岁的小凯特送到一位核物理学专家门下学习,也说明当时小凯特受到了与自身“英才”特性相适合的特殊教育。小凯特19岁就当上物理学博士的事实告诉我们,这不仅仅是略高于一般人的优秀才能,而是不同寻常的“英才”特质以及小凯特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追求社会归属的满足感等多种因素共同促使的结果。

一个孩子能否成为“英才”,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遗传性因素的影响,但更多地会根据后天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外界因素不断发生变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Terman)从1921年起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500名11岁“英才”儿童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在35年后,发现与生俱来的高智商无法保障一个人的成功,而不同的教育环境对能否成功更具有决定性影响。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曾提出25%的“英才”儿童的潜能根本得不到发掘,从而逐渐消失。这种主张以及一系列研究成果表明,依据智能测试判断“英才”儿童是多么不可靠、现阶段面临的教育问题是多么紧迫,而且在找出孩子“英才”特性等方面,父母缜密而长期的观察是多么重要!

“英才”儿童与普通的同龄儿童相比,在学习方面会展现出全然不同的特质。正因为这样,“英才”儿童在普通的教育内容及常规的教育方式下会很难适应学校的生活。让一个早熟至少5年的“英才”儿童与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相同的内容、接受相同的教育,还希望能和普通孩子和睦相处,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样的“英才”儿童也许正在摸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找寻适合自身的教育环境。但如果父母对此毫无察觉,反而硬是让这不平凡的小“英才”进入“平民”课堂,与普通孩子一起听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学习内容,只会降低“英才”儿童原有的出类拔萃的才智与能力,逐渐沦落为平凡的孩子,甘愿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这样的孩子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仅如此,采用整齐划一的教育会使孩子的才能萎缩,另外使平凡的儿童出现向下发展趋势,这对于孩子或社会分明是个损失。

书的开头部分就已强调“我的孩子不是工厂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于拥有不同才能与个性的孩子,每位父母却都要他们接受相同的教育、学会同样的技能,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成为社会的上流人物,成为有声望、有地位的佼佼者。如果这些真的都“梦想成真”,那未来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奇观?这些“不负众望”的乖孩子们的生活会有何意义?虽然拥有不凡才能的人生,并不一定比普通的人生幸福、精彩;但是同理,平凡的人生也不见得一定幸福、一定丰富多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社会各领域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父母却一意孤行,非要为孩子设计人生,非要让与众不同的“英才”成为又一个“复制品”,让不平凡的孩子变得平凡,那反倒会给孩子带去不幸,无法发挥才能,使孩子也不再拥有梦想。

如今,在学校学习好、成绩好、表现好的优秀学生多如牛毛,已不再是社会的宠儿和职场中的领军人物。即使一步步通过了学校的“精英班子”,胸有成竹地迈入社会、走进职场,也不一定会成为职场领导或社会精英。社会在不断强调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与众不同。这一切都在向我们暗示,未来是多彩的世界,因此也需要各相而异的人才。判断一个人的标准不再是简单的学习成绩,而更加看重其现实的才智与能力。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各种新式职业,如雨后春笋般一涌而出。虽说这使得人们的择业范围骤然增加,但不管是大小职场、高低职位都开始大幅度地提高用人标准,目光也更多地转向了相关专家、专门技术人员、有特殊经历者等。面对这种现状,父母要对“大众化”的教育方式执迷到什么时候?孩子什么时候才能摆脱父母板上钉钉式的“考试至上主义”教育原则,真正做到张扬让孩子崇尚的个性、各显其能?

如果身处教育领域,总会发现令人惋惜的事例在自己身边频频出现。比如拥有显著音乐天赋的孩子,却在父母的期待下考入大学的人文系,攻读与音乐毫不相关的专业,如今这孩子唯一的心愿就是毕业后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偶尔不经意间接触到音乐或歌曲时,孩子那晶莹的双眸似乎重注了光亮般,会突然间明亮、生动起来,流露出对音乐的无限憧憬。那种神情真的与其他孩子完全不同。目睹一个又一个失去生机和梦想的身影,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疑问: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当然,我也不会回答得太过抽象或浪漫,像这种“所谓幸福就是忠于自己的想法、意愿,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也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震撼力。读完这本书的父母们,如果在生活中突然发现微微展露“英才”特性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再无视或埋没孩子的才能。让孩子自由发展、尽情发挥才能,这才能激发他们对社会成就的向往与追求、使孩子学会为他人献出爱心,甘愿为社会和国家发展倾注全力。

在职业生涯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都至少听过一两次诸如“核心竞争力”“自我开发”等词汇。而且也很清楚,这些词汇并不是在说,为提高本职工作中的个人成就感和竞争能力,都必须要刻苦、努力、不顾一切地拼命工作。目前,如果你是身处某一领域内的中高层上班族,为保持自己领先的竞争力、获得更多的认可,必须张扬个性、施展个性化技术、以才能为自己增添绚丽与力量。即使是不太出门的家庭主妇也是同样。若想料理好家务、照顾好家人,仅凭借从长辈那里传授下来的经验和教训是远远不够的。即使是家庭主妇也确实有必要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获取更多有关育儿及料理家务事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激发自己在料理家务方面的才能;还应时常与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之间进行沟通,交换意见,进行自我启发。对孩子亦是如此。如果孩子时而流露出不凡才能,父母首先应通过缜密观察,确定孩子的特殊之处,再帮助孩子尽情施展潜在才华与能力,为20年后的将来奠定好基础、做好准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不仅要给予孩子无限关爱与贴心的温暖,同时还要成为孩子的心灵驿站、休憩之所。虽然不是不懂与孩子间的相互交流与情感沟通多么重要,但依旧擅作主张、把孩子送去考试辅导班,或单方面提出要求、获得自我满足的父母也大有人在。父母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点——比起命令、要求和物质奖励来说更有效、更持久的激励方式就是与孩子的相互作用。即使是现在才开始也不算太晚,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多对孩子进行观察、多给孩子发挥潜能的机会、多思考孩子的各种行为表现;舍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期待,放下居高临下姿态,以积极的态度成为孩子身后的智囊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