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孩子乖乖坐着就好

要孩子乖乖坐着就好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这些平常的“活动”,就能提升孩子的心肺耐力,调整不当生活形态,减少孩子健康与体能上的伤害。由于“宅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好,美国众议院于2008年通过一项叫做“没有小孩被关在室内”的法案,联邦政府拨款协助美国儿童户外探索教育,并提高学童们的环保知识水平。

17 要孩子乖乖坐着就好

教养情境

小姿是爸妈心目中的乖小孩,从小当别的孩子老是静不下来,出门玩总是弄得全身脏兮兮才回来的时候,小姿总像童话故事中的优雅公主一样,干净又整齐。但是,等到小姿上小学以后,爸妈发现小姿常常容易累,写作业写到一半,便开始字迹潦草,出门玩的时候,走到半路就想回家……小姿的体力极弱,让爸妈感到有点担心,学习和人生的路还这么长,总不能走到半路就停下来休息吧?

刚上初一的维维,最爱的下课游戏,就是呼朋唤友,在操场上呼啸来去,班上的老师常常笑他们:“真弄不清楚你们是小学一年级,还是初中一年级呢!”然而,老师或许没有觉察到,这样的游戏行为,说不定正是宅世代孩子的一种无意识反扑行动呢!当宅男与宅女的名称,随着强力的媒体宣传,从日本跨海而来,形成日常语言中的常用名词时,赫然发现,原来我们早就过着这样的生活形态。

宅,让小孩连自己的身体都不认识

不是宅在家,就是宅在公司,连上下班时也都是坐车,普遍运动不足的结果,也影响现代人的健康:过去的主要病因,已由过去的传染疾病,转为与生活型态关系密切的慢性疾病,与身体机能退化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后背痛、骨质疏松,甚至某些癌症,都与缺乏运动有关!知名的日本健检界权威日野原重明医生,花了十几年倡导,终于让慢性病更名为“生活习惯病”,用以提醒一般民众留意自己的生活形态。

不只大人如此,连孩子也无法幸免。根据2005年台湾地区幼儿及儿童静态活动的调查研究也显示,3岁以上未满12岁的孩子,每日花近3个小时从事看电视、DVD、看书、玩电脑游戏等静态活动,假日甚至可达5小时,加上孩子在校上课多半也从事静态活动,我们的下一代每天2/3以上的时间,不是坐着就是躺着。这些“乖乖坐着不动”的孩子,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呢?

媒体大肆报道着肥胖儿、高龄慢性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越来越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不良的生活形态,付出健康的代价。更让人担心的是,处于身心还在发展中的孩子,多数从事静态活动,少有动态活动的“发展偏食”,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呢?

以小孩为例,他从认识自我的身体开始,发现“这是手”、“手可以这样动啊”,然后,开始建立对自我的了解,学习掌握自我,获得自信,下一步才是和世界建立关系。但如果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很陌生,除了坐着以外,身体可以跳多高、跑得多快、能有多大能耐等,通通没有机会体验的话,自然无法掌握自己的身体,无法自信地面对外在的世界,对于陌生的环境和情境,也会抱着少碰为妙的心理,那更别提探索世界的勇气啦!

运动,也能为亲子关系增温

为了唤醒大家对“动身体”的自觉,成立至今已经超过10年的云门舞集舞蹈教室,创办人林怀民老师认为,“身体是个小宇宙”,动身体,是一辈子的事情,身体是了解自己、探索世界的最重要媒介。想要给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不妨就从全家一起建立运动习惯开始。

岛内外的各种研究也不断指出运动的各种好处:运动帮助成长中的幼儿,促进大脑整合;运动帮助人体新陈代谢,排掉不良因子,吸收营养,还能促进孩子的骨骼生长,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运动能加速血液循环,传送更多的血红素到脑中,增加孩子的学习效率;运动也能让孩子缓解压力,让脑部分泌快乐荷尔蒙,让孩子感到放松、愉快。

但是真正“起而行”的家庭并不多,根据《康健杂志》2007年的“儿童身心健康及家长教育态度大调查”显示,有1/4之上的家庭每周几乎没有带孩子去运动,而每周运动3次以上的家庭,只占了7.6%。

为什么小孩要运动这么难呢?很明显的,和大人没有运动习惯有关,在2008年7月云门舞集舞蹈教室针对20岁以上民众所做的“身体白皮书”调查报告中,发现有1/4的受访者近1个月内都没有运动!

2009年9月董氏基金会进行的“台北市与高雄市民众运动习惯与忧郁情绪之相关性调查”也发现,虽然近90%的受访者认为运动很重要,但只有50%的人有运动习惯,有1/3的人在过去一个月内不运动或很少运动。

大家都知道运动很好,但似乎缺乏身体力行的动力!但是,为了家里小宝贝的身心健康,爸爸妈妈应该有更大驱动力,来建立一个“好动”的健康家庭。好消息是,运动其实一点也不困难,你不需要有健将级的水平才能陪孩子运动。从孩子小一点的时候,陪孩子散步,或到游乐场玩;等孩子大一点后,亲子还能培养共同的运动喜好,比如游泳、跑步、骑自行车、跳绳……

这些都不用花很多的时间,只要在吃完晚饭后,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就能让坐了一整天的大人、小孩伸展肢体,缓解累积一整天的压力;在时间较宽裕的周末假日期间,还可以走远一些,安排绿色亲子游,让被关在水泥丛林中的大人和小孩,可以在自然的怀抱中喘口气!

通过这些平常的“活动”,就能提升孩子的心肺耐力,调整不当生活形态,减少孩子健康与体能上的伤害。比方说:骑自行车能提升孩子的腿部肌力、身体的平衡和手眼脚的协调能力;跳绳可以拉动肌肉和韧带,刺激软骨生长;就连最最平常的散步,也被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斯称为“人类最好的医药”,已有许多研究证实,有规律的健走计划,可增进身体所有部位的健康,例如脑部、背部、骨骼、心脏与肠胃。

更重要的是,当爸妈陪着孩子一起学骑车、跳绳等各种运动,陪着孩子从不会到会,挑战自己的极限,不只是身体能力与运动技巧会有所成长,更能建立亲子之间“一起面对困难、共同成长”的默契,增进亲子的情感与信任感。而一起运动时,所累积的快乐回忆,更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源源不绝的成长动力。

户外探险,让烦恼也变渺小

对宅时代如临大敌的国家,不是只有台湾,全世界的孩子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由于“宅在家”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不好,美国众议院于2008年通过一项叫做“没有小孩被关在室内”的法案(No Child Left Inside Act),联邦政府拨款协助美国儿童户外探索教育,并提高学童们的环保知识水平。这样的法案,很明显地企图同时解决两个议题:教育出身心更健康的下一代;建立孩子与自然的连接,进而成为环境保护的种子。

在这里,先来谈谈户外探险提供孩子的种种好处。有人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大自然中,当孩子可以远离声光设备,远离舒服的桌椅,也就能摆脱坐式生活形态,通过爬山、健行、露营、野外探险,让全身的肌肉自然获得锻炼。

丰富的大自然,提供孩子全方位的五感体验,尤其是从小生长在水泥格子中的孩子,一旦置身于开阔的自然中,“感觉”就是不一样。户外的光线、声音、气味、景象,诱使孩子打开全身的感官,去看、去听、去摸、去闻、去探索,开启孩子全新的感官经验。

大自然的各种奇妙景象、开阔的空间,不论是一望无际的远山,或是海天相连的海景,都能让孩子感受到造物的神奇,体会到自我的渺小,更别说是渺小的“我的烦恼”啦!

当孩子因为不熟悉的触感、事物而感到害怕时,或碰到无法克服的困难时,爸妈的陪伴与安全的保证,将使孩子愿意踏出尝试的脚步。爸妈的耐心等候,陪着孩子从害怕到面对,这种丰富的成长经历,将能让你的孩子学着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建立迎接挑战和滋长出探索未知的勇气以及能力。

用运动来打破“宅时代”的困境!

身体是了解自己、探索世界的重要媒介,陪孩子一起运动吧!

爸妈的疑惑

我孩子的体能很差,上课时总会打瞌睡,走一下路就累……该怎么办?

由于生活形态的改变,体能差,其实是很多现代孩子的通病,所以爸妈不用太过担心,只要有计划地建立家庭的运动习惯,应该就能改善孩子的体能:

亲子一起运动

运动其实并不困难,只要让孩子离开椅子,单是走路也是很好的运动。小一点的孩子,光是游乐场的活动量就够大,比方说孩子为了溜滑梯,一趟趟爬楼梯,运动量就够惊人了;大一点的孩子,爸妈不妨和他一起跳绳或打羽毛球,或是一起游泳,找到亲子都爱的运动项目,就容易持之以恒,建立运动习惯。

替孩子找玩伴

游戏的趣味,最能让孩子不知不觉提升体能。爸爸妈妈可以替孩子找玩伴,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当孩子玩起藏猫猫、老鹰捉小鸡的同时……不但孩子的体力会变得越来越好,孩子也有机会增进自己的人际能力和社交技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