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生缺乏团队精神的表现及原因

中学生缺乏团队精神的表现及原因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生有机会发挥和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现代中学生之所以缺乏团队精神,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因此可以说,是传统教育的人才观过于突出个人因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团队精神的培养,导致中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一、典型表现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不少学生有机会发挥和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学之间合作出现障碍

1)干部单干,同学旁观,缺乏合作。新课程教学通常需要学生们集体完成某项研究学习任务,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于是班干部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诿工作的对象。当学生和班干部意见不一致时,或对班干部的工作安排不满时,同学们就会对班干部说:“你自己弄好了,我不管了。”这两种情况都造成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使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

2)急于表现,突出自我,缺乏交流。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很难做到接纳他人、主动与他人合作,更缺少宽容和理解精神。即使是同一小组的同学,也是互不买账,听不进不同意见。有一个学生在体会卡中说:“我用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学会了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是我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最大收获。”如果每个学生都只顾表现自己而忽视集体合作,往往容易出现重复劳动和疏漏,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3)你推我让,拈轻怕重,缺乏责任。像这样的例子十分典型:在集体活动(如运动会、班会、联欢会、春游、大扫除等)前的分工中,大家都挑轻的活干,结果出现分工上的困难。好不容易分好工,有的学生抱怨自己分配的工作多,不愿完成;要带工具的人,却把工具忘在家里。在活动过程中,谁也不肯先主动帮助别人,最终闹得班级活动不欢而散。

4)不闻不问,冷漠处之,缺乏热情。有些学生对自己喜爱的学科学习很投入,而对其他团体性活动的开展不闻不问,拒不接受班级分配给他的任务,结果导致其他成员的热情也随之消失,使活动进程受阻,进而导致班风涣散,班级成员间互相不理睬等。

2.师生之间的合作不默契、不协调

进行新课程教学,必须转变原先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以一种权威的形象出现,而是必须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探讨。讲授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有困惑,也很不成熟,因此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像传统教学那般得心应手。于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也不能像课堂教学那般默契,协调。

时代在变,学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信息闭塞;相反在某些方面,学生的知识量甚至比老师还要丰富。如果教师还沿用以前的教学风格,必然导致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也要放下架子,与学生一道共同进行学习。

二、原因分析

当代中学生是在独生子女时代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特殊的个人品德心理特征,这就给中学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的中学生,他们更加缺乏群体生活的条件和场所,从小就缺乏团队精神的培养和训练,无法从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现代中学生之所以缺乏团队精神,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现在的中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乏前一代人大家庭生活的经验,不习惯与同龄人在一个集体里平等相处。其次,家庭教育的缺位。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家庭普遍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过分关心和照顾,使得孩子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缺乏自理能力,缺乏责任心,形成了依赖的性格。而责任心是团队精神的前提,表现在一个团队里,就是他们没有主动为别人考虑的习惯,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当然难以形成团队合力。最后,传统教育的弊端。我们的学校教育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考试成绩取决于学生个人努力的程度。因此可以说,是传统教育的人才观过于突出个人因素,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团队精神的培养,导致中学生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本章的团队游戏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