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认知结构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认知结构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实际是出现了易感效应。这一改,一首名诗成好词,这就是熟能生巧,巧能生变。纪晓岚多次学习过这首诗,早已觉察到诗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典型的易感效应起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则认为,理解就是将新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新旧知识发生意义同化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理解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易感效应的原因。

五、熟能生巧——易感效应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偷”,这里的“偷”,是模仿或引用。古人还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实际是出现了易感效应。

所谓易感效应,就是学习者再一次学习已经学过的材料时,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的现象。

我们讲一个巧能生变的故事:纪晓岚是乾隆皇帝的文学近臣,对古诗词很熟。当时文人喜欢拿一把扇子,扇子上画个画或写首诗。皇帝的扇子无人敢写字,皇帝就叫纪晓岚写,他要写“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结果,纪晓岚把“间”字写掉了,乾隆皇帝问,为什么没有“间”字,纪晓岚一看,糟了,这可是欺君大罪呀!但由于他对诗词熟,马上回答:“启禀皇上,这不是诗,是词。”乾隆也知道他玩鬼聪明了,就叫他读来听,他清了清喉咙,高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改,一首名诗成好词,这就是熟能生巧,巧能生变。纪晓岚多次学习过这首诗,早已觉察到诗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典型的易感效应起作用。

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看,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不是一回事:知识结构指教材和教师等提供的信息结构,这些结构是正确无误的,然而当通过学习,让知识成为学生头脑中自己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时,由于学生理解的心向、材料的性质和原有认知结构的水平等,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就不像教材的知识那样正确和完美,是不系统的和有漏洞的,因而人的认知结构是要逐步完善的。每多学一遍,就使认知结构更趋完美。

如果用更专业一点的说法,那就是英国心理学家巴特1932年提出的图式概念:人们的记忆并不是材料的被动贮存,而是所有的经验都要被头脑中一个预先存在的模式吸收,并得到改造,这个活动着的和发展着的模式叫做图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的图式理论把图式理解为一个概念或一种见解的认知结构,通常是反映人对于物体、事件、情景等已经组织好了的知识构架,是头脑中保存的过去经验的有组织的知识构架。瑞士心理学家J.皮亚杰认为,个体对新事物理解,就是新刺激被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同化或顺应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则认为,理解就是将新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新旧知识发生意义同化的过程。

既然认识是新信息纳入学生头脑中现存的图式,以类比、推理等方式处理新信息,即同化和顺应,那么,由于各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不同,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完美程度就不可能一样。因此,图式的调整、改造就必然存在。在进一步学习时,原有的认知图式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补充、改造,更趋完美。这就是为什么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理解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会有易感效应的原因。

在教学中,我们怎样利用易感效应来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呢?

一要抓好上课前的预习。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强调学生上课前的预习,即使是随便翻翻也很有好处,这是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建立一个认知结构,尽管这个认知结构有错误或太粗糙也不要紧。在教师上课时,学生就不是组建,而是在调整、改造、补充原有的认知结构,效率当然比不预习高,效果当然比不预习好。

二是及时抓紧复习。由于遗忘规律的原因,刚学习的材料最容易遗忘,换言之,学生的认知结构将被消除。通过及时复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还可以进一步补充完善认知结构。

三要在细微处下功夫。对每个知识点,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发展和完善认知结构,这就是古人说半部《论语》就可治天下的原因。因为在反复的学习和实践时,对《论语》的思想理解就更深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