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后要及时整理

采访后要及时整理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是的,因为这之间还有一项工作没有完成,这就是及时整理采访笔记。所以,采访一结束,就要抓住印象最深的“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采访一旦结束,必须及时整理。一来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线索,二来还可以积累新资料,逐步建立和充实自己的资料“小仓库”,待到用时,可以随时从中选取。这样,一点一滴地向“小仓库”输入新的信息,你的新闻线索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闻采访的路子就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第七节 采访后要及时整理

每次采访一结束,是不是就可以马上写新闻稿了呢?不是的,因为这之间还有一项工作没有完成,这就是及时整理采访笔记。那么为什么要及时整理?要整理哪些内容?用什么方法呢?

一、整理要及时

有的小记者采访完后,觉得如释重负,终于可以轻松两天了,就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搁——过几天再说吧!谁知过了几天,再拿起笔记一看,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什么,甚至回忆不起采访时的现场情况。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人都会有遗忘的现象,而且遗忘有一个特殊的规律——先快后慢。记忆很快会发生遗忘的变化。所以,采访一结束,就要抓住印象最深的“记忆的黄金时段”,立刻整理记录。因为印象深,自己就仿佛还在现场,仿佛采访对象的音容笑貌犹在,能帮助自己迅速回忆起许多重要的材料。

二、整理的内容

1.整理笔记

笔记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获得的重要材料的记录。因为这些材料是记者直接从现场或是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的,所以也叫“原始材料”或“第一手材料”。采访一旦结束,必须及时整理。

整理的步骤大致可分为下面几步:

(1)通读笔记

一边阅读全文,一边回忆整个采访过程,将要用到的材料用波浪线勾出来;再把当时来不及记下而心里记住的材料,插入笔记中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处;另外,仔细辨认笔迹,把文字、数据等一一整理好。

(2)标注页码符号

再一次通读经过初步整理后的笔记,为笔记分页;同时,在写稿时可能用到的材料边上加上自己常用的符号,如◇、?、*等。

(3)初拟写作提纲

用有颜色的笔,把笔记上的材料分类。比如,谈事件发生原因的用红笔勾出来;谈事件发生过程的用蓝笔勾出来;谈事件结果的又用绿笔勾出来等等。有了这些分类标注,一篇笔记就变成了一份初步的写作提纲,再加工一下,很快就能写出新闻初稿了。

2.整理录音

整理录音是很费时间的一件事,因采访对象说半小时的话,你也许就要用两个小时来听录音全文。但对于手写速度较慢的小记者来说,又不得不用到录音机。怎么办呢?还是那个原则——以手记为主,把录音作辅助工具。手记时,一定要把谈话要点、前后因果关系记录下来,而不用把一些无关的材料都记下来。这样可以节省你许多时间和精力。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如果要在新闻稿中用到采访对象的原话,一定要在录音上找字,一字不差地记下来,这样才能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

3.核实材料

记者通过采访对象获得的材料,有的是真实、全面的,但也有的不完全准确、全面。因为社会很复杂,加上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时,有时会受到心理、表达能力的影响。比如,考虑得不太仔细,说得不太确切,就会影响到采访材料的真实。怎么办呢?记者就有必要进行验证,也就是核实材料。这很简单,只要能多问一句“是这样吗?”就可以了。怎么问呢?

(1)向采访对象问

对人名、地名、时间、统计数字之类的关键材料,记者要十分敏感,下笔前多问几句“是这样吗?”要认真核实。如果未经核对就匆忙发稿,见报之后,把错误的东西广而告之,后果可想而知。这方面的教训不少。

(2)向其他知情人问

有时,对一些重要材料,向采访对象验证不一定就能得到准确答案,这就必须找其他知情人了解、询问了。对一个新闻事实,不要只向某一个采访对象了解,而要多方面核实,等确认后才用。这样报道才能准确、可信。

(3)向书籍、字典问

这点对小记者十分重要,因为小记者正在学知识,对有些没有学到过的知识,比较陌生,而面对的采访对象是来自方方面面,有的还是专家、学者。在采访他们时,有可能会遇到陌生的专业名词或者成语、典故等。不懂也不要着急,一是可以虚心向他们请教,问清楚。另外,还可以向书籍、向字典请教,看看这些词语到底是什么含义。千万不要拿来就用,否则就可能造成失误,甚至闹出笑话。

三、充分发挥笔记的作用

1.写好新闻稿

笔记整理得好不好,关系到下一步新闻稿的写作。也就是说,笔记整理得好,材料清楚,要点分明,数据准确详细,接下来就可拟出写作提纲,很快地写起新闻稿来。

2.发现新线索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往往能从采访对象那里知道新闻报道之外的事。线索越多,记者掌握的信息也越多,采访的范围就越大,就越能写出更多更精彩的好新闻。所以,不要忽视认真地整理笔记,里面有很多线索正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3.积累新资料

写稿时没有用到的采访材料,并不是多余的。一来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新线索,二来还可以积累新资料,逐步建立和充实自己的资料“小仓库”,待到用时,可以随时从中选取。许多优秀的记者都很重视自己的“小仓库”。著名作家廖沫沙先生就作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这就像农民捡粪一样,农民出门,总随时带一个粪筐,见粪就捡,成为习惯;专门出门捡粪,倒不一定能捡到很多,一养成习惯,自然就积少成多。积累知识就要有农民捡粪的劲头。”所以,小记者也应该从中学到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精神,随时带着采访笔记本,一是处处留心身边的生活,发现新鲜事就赶快记下来;二是看书、看报时,有好的资料,就随时摘抄下来,或做成剪报。这样,一点一滴地向“小仓库”输入新的信息,你的新闻线索就会源源不断地产生,新闻采访的路子就会越走越顺,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